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關燈
小
中
大
一何謂階級
從第一章到第七章,全為說明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與西洋之往複于個人本位社會本位者,都無所似。
但倫理本位隻說了中國社會結構之一面,還有其另一面。
此即在西洋社會,中古則貴族地主與農奴兩階級對立,近代則資本家與勞工兩階級對立。
中國社會于此,又一無所似。
假如西洋可以稱為階級對立的社會,那麼,中國便是職業分途的社會。
我們要讨論階級問題,第一還須問清楚,何謂階級?一般地說,除了人類社會之初起和人類社會之将來,大概沒有階級之外,在這中間一段曆史内,階級都是有的。
假使我們不能把階級從沒有到有,從有到沒有,首尾演變之理,子然于胸,便不足以論斷文化問題而目+?望人類前途。
階級既然是這樣一個大問題,殊非短短數十行,所能了當。
茲且試為說之如次。
—— 從寬泛說,人間貴賤貧富萬般不齊,未嘗不可都叫做階級。
但階級之為階級,要當于經濟政治之對立争衡的形勢求之。
這裡既特指西洋中古近代為例,而論證像那樣“階級對立”的階級非中國所有,則茲所說亦即以此種為限。
而且真的階級,在文化過程中具有絕大關系的階級,亦隻在此。
所以即此,固已得其要。
此種對立的階級,其構成是在經濟上。
社會經濟莫不以農工生産為先為本。
除近代工業勃興,壓倒農業外,一般地又都以農業為主要。
農業生産離不開土地。
假若一社會中,土地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裡,而由另一部分人任耕作之勞;生産所得,前者所享每多于後者。
那麼,便形成一種剝削關系。
中古之封建地主階級對農奴,即如此。
又近代工業生産離不開工礦場所的機器設備。
假若一社會中,此項設備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裡,而由另一部分人任操作之勞;生産所得,前者所享每多于後者。
那麼,便又形成一種剝削關系。
近代之産業資本階級對勞工,即如此。
總起來說,在一社會中生産工具與生産工作分家,占有工具之一部分人不工作,擔任工作之一部分人不能自有其工具,就構成對立之階級。
對立之者,在一社會中,彼此互相依存,分離不開;而另一面又互相矛盾,彼此利害适相反也。
此種經濟關系,當然要基于一種制度秩序而存立。
例如,中古社會上承認封建地主之領有其土地,以及其他種種;近代社會上承認資本家之私有其資産,以及其他種種。
不論宗教、道德、法律、習慣,都這樣承認之保護之。
此即造成其一種秩序,其社會中一切活動即因之而得遂行。
秩序之成功,則靠兩面:一面要大家相信其合理;更一面有賴一大強制力為其後盾。
此一大強制力即國家。
于是說到政治上了。
政治就是國家的事。
國家即以厘訂秩序而維持秩序,為其第一大事——是即所謂統治。
經濟上之剝削階級,即為政治上之統治階級,此一恒例,殆不可易。
土地壟斷于貴族,農民附着于土地,而貴族即直接以行其統治,此為中古之例。
人人皆得私有财産,以自由競争不覺造成資本階級;資本階級利用種種方便,間接以行其統治,此為近代之例。
以統治維持其經濟上之地位,以剝削增強其政治上之力量,彼此扣合,二者相兼,從而階級對立之勢更著。
階級之為階級,要當于經濟政治之對立争衡的形勢求之。
至于貴賤等級,貧富差度,不過與此有關系而已,其自身不足為真的階級。
形勢以明朗而後有力,階級以穩定而後深固。
是故下列幾點卻值得注意—— 一、一切迷信成見足使階級之劃分嚴峻者; 二、習俗制度使階級之間不通婚媾者; 三、階級世襲制度,或在事實上幾等于世襲者。
這些——特别是第三點——均大足以助成階級。
反之,如其不存成見,看人都是一樣的;婚姻互通,沒有界限;尤其是階級地位升沉不定,父子非必嬗連,那麼,階級便難于構成。
中古封建,幾乎于此三點通具,所以階級特著。
近代,前二點似漸消失,末一點則從世襲制度變為事實上有世襲之勢,故仍有階級存在。
階級之發生,蓋在經濟上對他人能行其剝削,而政治上則土地等資源均各被人占領之時。
反之,在當初自然界養生資源,任人取給;同時,社會沒有分工,一個人勞力生産于養活他自己外,不能有多餘,階級便不會發生。
無疑地,階級不是理性之産物,而甯為反乎理性的。
它構成于兩面之上:一面是以強力施于人;一面是以美利私于己。
但它雖不從理性來,理性卻要從它來。
何以言之?人類雖為理性的動物,然理性之在人類,卻必漸次以開發。
在個體生命,則有待于身心之發育;在社會生命,則有待于經濟之進步。
而階級恰為人類社會前進程中所必經過之事。
沒有它,社會進步不可能。
此其理須稍作說明。
前章曾講,人類的特長在其心思作用(兼具理性與理智)。
凡社會進步,文化開展,要莫非出于此。
但這裡有一明顯事實: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假若全部或大部分為體力勞動所占據,則心思活動即被抑阻,甚至于不可能。
而心思不活動,即無創造,無進步,又是萬要不得的事。
那麼,騰出空閑來給心思自在地去活動,即屬必要。
——老實說,有眼光的人早可看出,自有人群那一天起,造物即在向着此一目的而前進;這原是從有生物那一天起,造物即在為着人類心靈之開辟而前進之斷續。
但既沒有造物主出面發言,人們又不自覺,誰能平均支配,讓每個人都有其一部分空閑呢?其結果便落在一社會中一部分人偏勞,一部分人悠閑了。
——此即是人世對立的兩階級之出現。
從古代之奴隸制度,到中古之農奴制度,再到近世之勞工制度,雖曰“天地不仁”,卻是自有其曆史任務的。
後人談起學術來,都念希臘人之賜;談起法律制度來,都念羅馬人之賜。
那就不可不知當初都是以奴隸階級之血汗換得來的。
同樣,中古文明得力于農奴,近世文明得力于勞工。
凡一切創造發明,延續推進,以有今日者,直接貢獻固出自一班人;間接成就,又賴有一班人。
設若社會史上而無階級,正不知人類文明如何得産生? 然則人類就是這樣以一部分人為犧牲的生活下去嗎?當然不是。
曆史顯然昭示,進步之所向,正逐步地在一面增加生産之中,而一面減輕人力(特别是體力)負擔——此即經濟之進步。
由于經濟之進行,而人們一面享用日富,一面空閑有多;求知識受教育之機會,自然大為擴充。
人們的心思欲望,亦随以發達——此即文化之進步。
凡此文化之進步,在一社會中之下一階級亦豈無所分享?而在心思欲望擡頭之後,他們此時當然不能安于其舊日待遇。
社會構造至此,乃不能不有一度
但倫理本位隻說了中國社會結構之一面,還有其另一面。
此即在西洋社會,中古則貴族地主與農奴兩階級對立,近代則資本家與勞工兩階級對立。
中國社會于此,又一無所似。
假如西洋可以稱為階級對立的社會,那麼,中國便是職業分途的社會。
我們要讨論階級問題,第一還須問清楚,何謂階級?一般地說,除了人類社會之初起和人類社會之将來,大概沒有階級之外,在這中間一段曆史内,階級都是有的。
假使我們不能把階級從沒有到有,從有到沒有,首尾演變之理,子然于胸,便不足以論斷文化問題而目+?望人類前途。
階級既然是這樣一個大問題,殊非短短數十行,所能了當。
茲且試為說之如次。
—— 從寬泛說,人間貴賤貧富萬般不齊,未嘗不可都叫做階級。
但階級之為階級,要當于經濟政治之對立争衡的形勢求之。
這裡既特指西洋中古近代為例,而論證像那樣“階級對立”的階級非中國所有,則茲所說亦即以此種為限。
而且真的階級,在文化過程中具有絕大關系的階級,亦隻在此。
所以即此,固已得其要。
此種對立的階級,其構成是在經濟上。
社會經濟莫不以農工生産為先為本。
除近代工業勃興,壓倒農業外,一般地又都以農業為主要。
農業生産離不開土地。
假若一社會中,土地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裡,而由另一部分人任耕作之勞;生産所得,前者所享每多于後者。
那麼,便形成一種剝削關系。
中古之封建地主階級對農奴,即如此。
又近代工業生産離不開工礦場所的機器設備。
假若一社會中,此項設備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裡,而由另一部分人任操作之勞;生産所得,前者所享每多于後者。
那麼,便又形成一種剝削關系。
近代之産業資本階級對勞工,即如此。
總起來說,在一社會中生産工具與生産工作分家,占有工具之一部分人不工作,擔任工作之一部分人不能自有其工具,就構成對立之階級。
對立之者,在一社會中,彼此互相依存,分離不開;而另一面又互相矛盾,彼此利害适相反也。
此種經濟關系,當然要基于一種制度秩序而存立。
例如,中古社會上承認封建地主之領有其土地,以及其他種種;近代社會上承認資本家之私有其資産,以及其他種種。
不論宗教、道德、法律、習慣,都這樣承認之保護之。
此即造成其一種秩序,其社會中一切活動即因之而得遂行。
秩序之成功,則靠兩面:一面要大家相信其合理;更一面有賴一大強制力為其後盾。
此一大強制力即國家。
于是說到政治上了。
政治就是國家的事。
國家即以厘訂秩序而維持秩序,為其第一大事——是即所謂統治。
經濟上之剝削階級,即為政治上之統治階級,此一恒例,殆不可易。
土地壟斷于貴族,農民附着于土地,而貴族即直接以行其統治,此為中古之例。
人人皆得私有财産,以自由競争不覺造成資本階級;資本階級利用種種方便,間接以行其統治,此為近代之例。
以統治維持其經濟上之地位,以剝削增強其政治上之力量,彼此扣合,二者相兼,從而階級對立之勢更著。
階級之為階級,要當于經濟政治之對立争衡的形勢求之。
至于貴賤等級,貧富差度,不過與此有關系而已,其自身不足為真的階級。
形勢以明朗而後有力,階級以穩定而後深固。
是故下列幾點卻值得注意—— 一、一切迷信成見足使階級之劃分嚴峻者; 二、習俗制度使階級之間不通婚媾者; 三、階級世襲制度,或在事實上幾等于世襲者。
這些——特别是第三點——均大足以助成階級。
反之,如其不存成見,看人都是一樣的;婚姻互通,沒有界限;尤其是階級地位升沉不定,父子非必嬗連,那麼,階級便難于構成。
中古封建,幾乎于此三點通具,所以階級特著。
近代,前二點似漸消失,末一點則從世襲制度變為事實上有世襲之勢,故仍有階級存在。
階級之發生,蓋在經濟上對他人能行其剝削,而政治上則土地等資源均各被人占領之時。
反之,在當初自然界養生資源,任人取給;同時,社會沒有分工,一個人勞力生産于養活他自己外,不能有多餘,階級便不會發生。
無疑地,階級不是理性之産物,而甯為反乎理性的。
它構成于兩面之上:一面是以強力施于人;一面是以美利私于己。
但它雖不從理性來,理性卻要從它來。
何以言之?人類雖為理性的動物,然理性之在人類,卻必漸次以開發。
在個體生命,則有待于身心之發育;在社會生命,則有待于經濟之進步。
而階級恰為人類社會前進程中所必經過之事。
沒有它,社會進步不可能。
此其理須稍作說明。
前章曾講,人類的特長在其心思作用(兼具理性與理智)。
凡社會進步,文化開展,要莫非出于此。
但這裡有一明顯事實: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假若全部或大部分為體力勞動所占據,則心思活動即被抑阻,甚至于不可能。
而心思不活動,即無創造,無進步,又是萬要不得的事。
那麼,騰出空閑來給心思自在地去活動,即屬必要。
——老實說,有眼光的人早可看出,自有人群那一天起,造物即在向着此一目的而前進;這原是從有生物那一天起,造物即在為着人類心靈之開辟而前進之斷續。
但既沒有造物主出面發言,人們又不自覺,誰能平均支配,讓每個人都有其一部分空閑呢?其結果便落在一社會中一部分人偏勞,一部分人悠閑了。
——此即是人世對立的兩階級之出現。
從古代之奴隸制度,到中古之農奴制度,再到近世之勞工制度,雖曰“天地不仁”,卻是自有其曆史任務的。
後人談起學術來,都念希臘人之賜;談起法律制度來,都念羅馬人之賜。
那就不可不知當初都是以奴隸階級之血汗換得來的。
同樣,中古文明得力于農奴,近世文明得力于勞工。
凡一切創造發明,延續推進,以有今日者,直接貢獻固出自一班人;間接成就,又賴有一班人。
設若社會史上而無階級,正不知人類文明如何得産生? 然則人類就是這樣以一部分人為犧牲的生活下去嗎?當然不是。
曆史顯然昭示,進步之所向,正逐步地在一面增加生産之中,而一面減輕人力(特别是體力)負擔——此即經濟之進步。
由于經濟之進行,而人們一面享用日富,一面空閑有多;求知識受教育之機會,自然大為擴充。
人們的心思欲望,亦随以發達——此即文化之進步。
凡此文化之進步,在一社會中之下一階級亦豈無所分享?而在心思欲望擡頭之後,他們此時當然不能安于其舊日待遇。
社會構造至此,乃不能不有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