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現在我們繼續研究“中國人的家”這一個問題,莫妙于把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一時一地之社會構造,實即其時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幹;此外都不過是皮肉附麗于骨幹的。
若在社會構造上,彼此兩方差不多,則其文化必定大緻相近;反之,若社會構造彼此不同,則其他便也不能不兩樣了。
此并非說,其他都是被決定的,不過指出這裡是文化要領所在。
我們選擇“中國人的家”這一問題為研究入手處。
正為此。
然而昔人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中國人關在中國社會構造裡面,反而弄不清頭腦。
且先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那便立即恍然了。
我們張眼向外面世界一看,就看到英美與蘇聯對立的問題。
他們彼此立國之道,亦就是他們的社會構造,正好不同:一方是個人本位的社會;一方是社會本位的社會。
其問題,即在各偏一端,彼此相非難。
而稍一尋究,便知這是西方人的老問題了。
西洋自中世紀到近代,自近代到最近,始終就在團體與個人這兩端,此高彼低一輕一重之間,翻覆不已。
這是他們生活上亦是思想上鬧來鬧去最大問題之一(甚至可說唯一大問題),所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全體主義”……如是種種,熱鬧非常,聚訟不休。
但在我們曆史上卻一直未曾聽說過。
假若你以“個人主義”這句話向舊日中國人去說,可能說了半天,他還是瞠目結舌索解無從。
因為他生活經驗上原無此問題在,意識上自難以構想。
雖經過幾十年西洋近代潮流之輸入,在今天百分九十九的中國人,亦還把它當做自私自利之代名詞,而不知其理。
中國社會構造之懸殊,此其明證。
頃所謂此高彼低翻覆不已者,必須不嫌詞費,在這裡叙明它。
這最好就從德谟克拉西說起—— 德谟克拉西,雖遠自希臘已征見于政體,但畢竟為近代乃有之特色。
西洋社會人生,從中世到近代為一大轉變。
其間經過所謂“宗教改革”,“文藝複興”,“人文主義”,“啟蒙運動”,“人權宣言”……外觀上形形色色,骨子裡一貫下來,原都相通。
德谟克拉西風氣,即構成于此。
既經種種運動,許多奮頭,以至革命流血,而後乃得奠定其原則,實現其制度。
這當然不是往世之所有,亦不是他方所能有了。
要知道近代這一轉變,實在是對于其中世社會人生之反動。
所謂從“宗教改革”以至“人權宣言”一貫相通的,無非“我”之覺醒(1)(參看商務出版,蔣方震譯《近世我之自覺史》前半部。
),直接間接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之擡頭。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近代文化之主潮;從思想到實際生活,從生活的這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始而蓬勃,繼而彌漫,終則改變了一切。
它不是别的,它是過強的集團生活下激起來的反抗,見出一種離心傾向,而要求其解放者。
所以果能從這一點,向上追尋,向下觀望,則前後變化無不在目;而社會演進上中西之殊途,對照着亦可看出了。
德谟克拉西風氣,實為人類社會生活一大進步之見征。
所謂民主制度,正不外一種進步的團體生活。
進步的,乃對于不進步而說。
其特征在:團體中各個分子從不自覺漸有了自覺,從被動漸轉入主動;團體于是乃不能不尊重其個人自由,并以團體公事付之公決。
蓋社會契約說(doctrineofsocialcontract)不合于人類曆史實情,學者之論證已明。
人類之集團生活,不出于自覺地結合;其間多數人之處于被動,從古已然。
必待經濟進步,文化增高,而後漸漸改變。
此改變在任何一較高文化社會要莫能外。
然以西洋中古社會,其集團性太強,對于個人壓制幹涉過甚,從而其反動之來亦特著。
離心傾向于社會生活,雖非佳兆;然在此,則适以救其偏而得一均衡。
均衡是最好的事。
團體生活經其分子自覺主動地參加,尤見生動有力。
一二百年間,西洋社會所以呈現高度之活潑,進步如飛,造成晚近之燦爛文明,要得力于此。
事同一理,日本以東方小小農國,在短短四五十年間,所以實飛猛進,大大提高文化水準,侪伍西洋,稱霸東亞者,正亦得力于明治維新,接受此近代潮流,以自由權公民權付與國民,社會生活不變之故。
但此所謂近代潮流者,到今天早已退落,成為過去了事了。
其轉捩就在頭一次歐洲大戰中;從那次大戰後到現在,完全為另一潮流所代興。
這就是與個人本位相反的社會本位思想,與崇尚自由相反的講究統制,不惜幹涉人們的一切。
這一新潮流席卷歐洲,卻打從兩面而來:一面是布爾塞維克發動于俄國;一面是法西斯出現于意大利,又加之以納粹在德國。
雖重個人尚自由最早且久如英美,趣味夙深如法國,時勢所趨,幾亦莫能有外。
事事步趨西洋如日本,常常處于被動如中國者,更不論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日本雖敗,潮流未改。
蓋這不止是一時風氣;其方針所指,實将開出人類社會之新局(社會本位的社會)。
為什麼轉變到如此相反,實為百餘年前的人所夢想不到。
(1)(英國前首相自由黨首領勞合喬治曾深有此歎,見1934年2月報紙。
)尋其轉變之由,蓋當個人解放之初,經濟上深得個人營利自由競争好處者,後來社會上卻大受其弊。
特别是盲目生産,經濟上陷于無政府狀态,演為周期恐慌不能自休;在内則階級鬥争,在外則民族鬥争,整個世界苦痛不安,人類文明有自毀之虞。
方利弊互見之時,早已有反對理論,乃至反對的運動。
然而它未發揮到盡頭處,事實上不會轉彎。
卒以第一次大戰結束前後,時機到來,此伏流遂湧為高潮。
雖因各處背景條件不同,表現之姿态各異,然其傾向一緻固自明白。
要而言之,集團又壓倒了個人,保護幹涉替代了放任自由,最近潮流正為近代潮流之反動。
三十年來(1917—1947),此相反之兩面,各自經過許多宛轉變化,而到今天,一面是依然不衰不弱——這就是英美;一面是嶄新然益強益固——這就是蘇聯。
其各自經過之宛轉變化,誠然說之不盡;然而亦可一言而盡。
那就是各自守定宗旨不放,而于團體與個人之兩端,卻盡可抑之揚之,時張時弛。
宛轉雲者,殆不外是較小之翻覆。
最近三十年來其各自之宛轉變化,不過更加證明他們的問題在此
一時一地之社會構造,實即其時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幹;此外都不過是皮肉附麗于骨幹的。
若在社會構造上,彼此兩方差不多,則其文化必定大緻相近;反之,若社會構造彼此不同,則其他便也不能不兩樣了。
此并非說,其他都是被決定的,不過指出這裡是文化要領所在。
我們選擇“中國人的家”這一問題為研究入手處。
正為此。
然而昔人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中國人關在中國社會構造裡面,反而弄不清頭腦。
且先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那便立即恍然了。
我們張眼向外面世界一看,就看到英美與蘇聯對立的問題。
他們彼此立國之道,亦就是他們的社會構造,正好不同:一方是個人本位的社會;一方是社會本位的社會。
其問題,即在各偏一端,彼此相非難。
而稍一尋究,便知這是西方人的老問題了。
西洋自中世紀到近代,自近代到最近,始終就在團體與個人這兩端,此高彼低一輕一重之間,翻覆不已。
這是他們生活上亦是思想上鬧來鬧去最大問題之一(甚至可說唯一大問題),所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全體主義”……如是種種,熱鬧非常,聚訟不休。
但在我們曆史上卻一直未曾聽說過。
假若你以“個人主義”這句話向舊日中國人去說,可能說了半天,他還是瞠目結舌索解無從。
因為他生活經驗上原無此問題在,意識上自難以構想。
雖經過幾十年西洋近代潮流之輸入,在今天百分九十九的中國人,亦還把它當做自私自利之代名詞,而不知其理。
中國社會構造之懸殊,此其明證。
頃所謂此高彼低翻覆不已者,必須不嫌詞費,在這裡叙明它。
這最好就從德谟克拉西說起—— 德谟克拉西,雖遠自希臘已征見于政體,但畢竟為近代乃有之特色。
西洋社會人生,從中世到近代為一大轉變。
其間經過所謂“宗教改革”,“文藝複興”,“人文主義”,“啟蒙運動”,“人權宣言”……外觀上形形色色,骨子裡一貫下來,原都相通。
德谟克拉西風氣,即構成于此。
既經種種運動,許多奮頭,以至革命流血,而後乃得奠定其原則,實現其制度。
這當然不是往世之所有,亦不是他方所能有了。
要知道近代這一轉變,實在是對于其中世社會人生之反動。
所謂從“宗教改革”以至“人權宣言”一貫相通的,無非“我”之覺醒(1)(參看商務出版,蔣方震譯《近世我之自覺史》前半部。
),直接間接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之擡頭。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近代文化之主潮;從思想到實際生活,從生活的這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始而蓬勃,繼而彌漫,終則改變了一切。
它不是别的,它是過強的集團生活下激起來的反抗,見出一種離心傾向,而要求其解放者。
所以果能從這一點,向上追尋,向下觀望,則前後變化無不在目;而社會演進上中西之殊途,對照着亦可看出了。
德谟克拉西風氣,實為人類社會生活一大進步之見征。
所謂民主制度,正不外一種進步的團體生活。
進步的,乃對于不進步而說。
其特征在:團體中各個分子從不自覺漸有了自覺,從被動漸轉入主動;團體于是乃不能不尊重其個人自由,并以團體公事付之公決。
蓋社會契約說(doctrineofsocialcontract)不合于人類曆史實情,學者之論證已明。
人類之集團生活,不出于自覺地結合;其間多數人之處于被動,從古已然。
必待經濟進步,文化增高,而後漸漸改變。
此改變在任何一較高文化社會要莫能外。
然以西洋中古社會,其集團性太強,對于個人壓制幹涉過甚,從而其反動之來亦特著。
離心傾向于社會生活,雖非佳兆;然在此,則适以救其偏而得一均衡。
均衡是最好的事。
團體生活經其分子自覺主動地參加,尤見生動有力。
一二百年間,西洋社會所以呈現高度之活潑,進步如飛,造成晚近之燦爛文明,要得力于此。
事同一理,日本以東方小小農國,在短短四五十年間,所以實飛猛進,大大提高文化水準,侪伍西洋,稱霸東亞者,正亦得力于明治維新,接受此近代潮流,以自由權公民權付與國民,社會生活不變之故。
但此所謂近代潮流者,到今天早已退落,成為過去了事了。
其轉捩就在頭一次歐洲大戰中;從那次大戰後到現在,完全為另一潮流所代興。
這就是與個人本位相反的社會本位思想,與崇尚自由相反的講究統制,不惜幹涉人們的一切。
這一新潮流席卷歐洲,卻打從兩面而來:一面是布爾塞維克發動于俄國;一面是法西斯出現于意大利,又加之以納粹在德國。
雖重個人尚自由最早且久如英美,趣味夙深如法國,時勢所趨,幾亦莫能有外。
事事步趨西洋如日本,常常處于被動如中國者,更不論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日本雖敗,潮流未改。
蓋這不止是一時風氣;其方針所指,實将開出人類社會之新局(社會本位的社會)。
為什麼轉變到如此相反,實為百餘年前的人所夢想不到。
(1)(英國前首相自由黨首領勞合喬治曾深有此歎,見1934年2月報紙。
)尋其轉變之由,蓋當個人解放之初,經濟上深得個人營利自由競争好處者,後來社會上卻大受其弊。
特别是盲目生産,經濟上陷于無政府狀态,演為周期恐慌不能自休;在内則階級鬥争,在外則民族鬥争,整個世界苦痛不安,人類文明有自毀之虞。
方利弊互見之時,早已有反對理論,乃至反對的運動。
然而它未發揮到盡頭處,事實上不會轉彎。
卒以第一次大戰結束前後,時機到來,此伏流遂湧為高潮。
雖因各處背景條件不同,表現之姿态各異,然其傾向一緻固自明白。
要而言之,集團又壓倒了個人,保護幹涉替代了放任自由,最近潮流正為近代潮流之反動。
三十年來(1917—1947),此相反之兩面,各自經過許多宛轉變化,而到今天,一面是依然不衰不弱——這就是英美;一面是嶄新然益強益固——這就是蘇聯。
其各自經過之宛轉變化,誠然說之不盡;然而亦可一言而盡。
那就是各自守定宗旨不放,而于團體與個人之兩端,卻盡可抑之揚之,時張時弛。
宛轉雲者,殆不外是較小之翻覆。
最近三十年來其各自之宛轉變化,不過更加證明他們的問題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