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關燈
nzBoas)的話,指出“經濟條件無疑地比地理條件與文化間之關系較密切,因為經濟即構成文化之一部分;然它不是唯一決定者,它一方決定,一方被決定”。

    就在馬克思、恩格斯,雖創為唯物史觀,其持論亦并不如流俗所傳那樣。

    根據恩格斯給布洛赫的信(1890年9月),即明白指斥如以經濟為唯一決定因素即屬荒唐;而肯定經濟雖為根基,但其上層建築如政治宗教等一切,亦同樣地在曆史過程中,有着他們的作用;而且亦影響于經濟,有着一種交互作用。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彼此間意見亦無甚不同。

     經濟不止無片面決定力,而且其勢力将随着曆史發展而漸減。

    我們可引杜根·巴蘭努夫斯基(TuganBananousk)的話于下: 社會進化之初,社會一切生活與經濟全然結合。

    (下略)社會進化漸高,社會行動便漸漸獨立發達,放射線漸漸遠離中心而行。

    要之,社會生活所造成之社會行動,很像一把梯子,其最下級全由直接生活的生産而成。

    升到高級,則經濟的勞動對于各種社會行動之整體,其任務即漸漸減弱。

    因為滿足高等欲望之行動,不大靠着經濟的勞動。

    所以高等社會行動即有脫離經濟而獨立的意義,而不能認為受經濟支配的産物,或是經濟單純的反射。

    曆史之進步,其意義正是人類的精神化之進步;是人類生活重心點,由維持下等生活之欲望,而移于高等精神之欲望。

     費孝通譯W.F.Ogburn著《社會變遷》一書上說:文化中有幾部分相互間有密切關聯,亦有幾部分較為獨立些。

    “非物質文化”中比較密切适應于物質文化之一部分,可抽出來稱之為“适應文化”(adaptiveculture)。

    當物質文化變遷時,它應即随之而變。

    但其變遷亦不一定能同時,有的時候落後甚久。

    且此種落後,正可說是一現代問題。

    --這又是從另一面來說了。

    然而其告訴不要作機械的看法則無不同。

     米勒利爾(F.MüllerLyer)《社會進化史》上說“文化的原動力,顯然在人的自身”。

    這因為文化中之一切,罔非出于人的發明與創造。

    而發明呢,經他胪陳許多事例之後,他結束說: 我們無論從哪方面考察發明的曆史,都可以知道發明顯然不是因為必要才有的。

    必要可以強迫人勤勞,但要閑暇才可以引起人的發明,發明不是像訂貨物一樣,可以預定的。

    (1)(米勒利爾《社會進化史》第四卷第二章,陶孟龠+禾譯本,商務出版。

    ) 他又說“人的發明天才,不過就是其遊戲本能。

    ”我早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上亦曾說過:“文化這東西,點點俱是天才的創作,偶然的奇想;隻有前後左右的緣,而沒有因。

    ”但我們初不否認必要與人之發明創造大有關系。

    必要會吸引人的注意力,讓這地方可有較多發明創造的機會;它又可以使那些似不相幹的發明創造引用到這地方來而發揚之,不緻被湮沒掉。

    這都是許多發明創造往往随着必要而來的原故。

     卻是我們不要以為文化就是應于人們生活所必要而來的--這是第一。

    必要亦不是客觀的--這是第二。

    更不可把必要局限在經濟這範圍--這是第三。

    一切機械觀所犯錯誤大抵不出此三點。

    明白這負面的三句話,而後再理會其正面原有的關系,自不落于機械觀。

    方為善巧。

     文化之形成,既非一無的,非機械的,因此所以各處文化便各有其個性。

    日本關榮吉著《文化社會學》一書,其全書的主張和立場,就是要以國民性、階級性、時代性,去理解各個類型文化,而後于人類文化乃可得其正确的理解。

    我此處所雲個性,蓋相當于他所說之國民性。

    在他書内,曾就近代文化中之德谟克拉西,而指證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蘇聯人之間如何如何不相同。

    (1)(見關榮吉著《文化社會學》,張資平譯本第116頁,上海樂群書店出版。

    )此即他所謂國民性,我所謂個性之表見。

    請看今天戰後世界,哪一國家不厭倦戰争,誰個民族不相信民主?而卒之難得和合,深感龃龉,豈不為彼此文化間差異為之梗。

    而此文化差異,并不是文化程度問題,卻是在文化個性上。

    關氏又指出此文化國民性之形成,其原于自然環境者固有之,但不足十分重視。

    譬如四面受海的包圍,是英國和日本之所同;但當英國早已在海上稱霸,而日本則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還未開海禁。

     任何一處文化,都自具個性;惟個性之強度則不等耳。

    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強,前于第一章已經陳說。

    中國人的家之特見重要,正是中國文化特強的個性之一種表現,而非第為生産家庭化之結果,自亦非生産家庭化的社會之通例,如馮先生所謂“共相”者。

    日本稻葉君山曾有如下的話: 保護中國民族的唯一障壁,是其家族制度。

    這制度支持力之堅固,恐怕萬裡長城也比不上。

    一般學者都說古代羅馬的家族制度精神之覆滅,是基督教侵入羅馬之結果。

    但中國自唐代有奈思特留斯派(景教)傳入以來,中經明清兩代之傳教以訖于今,所受基督教影響不為不久,其家族制度卻依然不變。

    且反轉而有使基督教徒家族化之傾向。

    佛教在中國有更長久之曆史;但謂佛教已降服于此家族制度之下,亦不為過。

    此真世界一大奇迹!我們說中國和歐美社會之間橫劃着一鴻溝,全不外這些事實。

    (1)(稻葉原作似刊于日文雜志,《東方雜志》載之,題為《中國社會文化之特質》。

    此據雙流劉鑒泉先生所著《外書》第二冊轉引。

    ) 再從太虛法師的文章裡(2)(此據黃文山先生《文化學論文集》第180頁轉引。

    ),又可證實了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