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生,于其著作中則說: 二千年來的中國,隻能說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一個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區,與戰國七雄或近代西洋列國,絕然不同。

     他以為大家族制誠然是中國社會一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經過無數大小變亂仍不解體;然而卻是與國家根本不并立的。

    中國自春秋以後,宗法衰落,乃見國家雛形;戰國七雄始為真統一完備的國家;到漢代家族複盛,又不成一個國家了。

    (1)(見雷海宗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之中國的家族一篇,商務印書館出版。

    ) 近則又有羅夢冊先生著《中國論》一書,強調中國為“天下國”。

    他說中國一面有其天下性,一面又有其國家性,所以是“天下國”。

    一民族自治其族者,為族國(民族國家);一民族統治他民族者,為帝國;一民族領袖他族以求共治者,為天下國。

    天下國超族國而反帝國,是國家之進步的形式,亦或許是最進步的形式(他似以蘇聯屬于此式)。

    凡以為中國“還不是一個國家”者,大錯誤;它乃是走得太運了,超過去了。

    (2)(見羅夢冊者《中國論》,商務印書館出版。

    ) 關于此問題,我們後面要讨論,這裡不再多叙。

    以上各家說法自必各有其所見,而其認定中國為一特殊之事,不屬普通國家類型,卻相同。

    我們即以此列為中國文化第十一特征。

     上面提到的雷海宗先生,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一書出版。

    他根據曆史,指出中國自東漢以降為無兵的文化。

    其所謂無兵的,是說隻有流氓當兵,兵匪不分,軍民互相仇視,或因無兵可用而利用異族外兵,那種變态局面。

    有兵的正常局面,大緻分兩種:一種是兵與民分,兵為社會上級專業,此即古之封建社會;一種是兵民合一,全國皆兵,近代國家類多如此。

    中國曆史上這兩種局面都曾有過,但後世卻沒有了,中國之積弱在此。

    雖然頗有人否認其說,但我們感覺亦值得注意研究。

    我們列它為第十二特征。

     往年曆史學教授錢穆先生曾有一論文,稱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

    (1)(三十年十一月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

    )近則哲學教授謝幼偉先生,又有《孝與中國文化》一書出版。

    他強調說: 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

    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謝著《孝與中國文化》,青年軍出版社出版) 他于是從道德、宗教、政治各方面,分别加以論證以成其說,此不征引。

    此書與前面雷氏一書,皆是些散篇論文之彙印本;可惜非系統的著作,殊不足以發揮這兩大論題。

    然其問題之提出,總是有意思的。

    我們列它為中國文化第十三特征。

     又有蔣星煜先生著《中國隐士與中國文化》一書出版。

    他指出“隐士”這一名詞和它所代表的一類人物,是中國社會的特産;而中國隐士的風格和意境,亦決非歐美人所能了解。

    雖在人數上他們占極少數;然而中國的隐士與中國的文化卻有相當關系。

    這些話不無是處,惜原書皆未能認真地予以論證發揮。

    我們今取它為第十四特征,而研究之。

     如上之例,再去尋取一些特征,還可以有;但我們姑止于此了。

     四參考佐證的資料 在我們研究進程中,我們将以民族品性的優點及劣點,為參考佐證的資料。

    優點劣點有時不可分;我們亦非注意其優劣。

    不過通常被人指說時,總為其特優或殊劣而後引起來說它,正确地說就是特殊之點。

    民族品性上這些特殊之點,大多是由民族文化陶鑄而成。

    所以最好用它來為論究文化之佐助,由因果印證而事理益彰。

    現在國内留心研究民族品性的,有兩位先生:一位是從優生學上來用心的潘光旦先生,著有《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人文史觀》等書。

    一位是從教育學上來用心的莊澤宣先生,著有《民族性與教育》一巨冊。

    兩位都曾把外國人對中國人之種種看法(從體質到心理),加以搜集,供給我們不少資料。

    尤以莊著搜讨極勤,除羅列西洋人日本人中國人許多人士種種著作議論外,并就中國戲劇、小說、神話、謎語、諺語、格言、聯語、歌謠等分析取征。

    有此一書,不啻得到許多書。

    又當日寇侵占華北欲繼續征服中國時,曾作《支那人心理之研究》,印行些小冊,供給其來華士兵及僑民之用,其中叙述亦系根據其多年經驗體會之所得;于敵人深心之中,我們大足以自鏡。

    此外坊間有内山完造、原牛/勿+心兵衛、渡邊秀方等各家著作之譯本。

    (1)(内山完造著《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尤炳圻有譯本。

    渡邊秀方著《中國國民性論》,高明譯本,北新書局出版。

    原牛/勿+心兵衛著《中國民族性之解剖》,吳藻溪有譯本。

    )雖其意見已為莊著及敵寇小冊所摘取,然原書仍值一閱。

     今綜合各方之所見,得其比較公認的特點約如下。

     (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講公德、一盤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組織能力,對國家及公共團體缺乏責任感,循私廢公及貪私等。

     (二)勤儉此指習性勤儉、刻苦耐勞、孜孜不倦、好節省以至于吝啬、極有實利主義實用主義之精神等。

     (三)愛講禮貌此一面指繁文缛節、虛情客套、重形式、愛面子以至于欺僞;一面亦指甯犧牲實利而要面子,為争一口氣而傾家蕩産等。

     (四)和平文弱此指溫順和平、恥于用暴、重文輕武、文雅而不免纖弱、特喜調和妥協;中庸及均衡、不為已甚、适可而止等。

     (五)知足自得此指知足安命,有自得之趣,貧而樂、貧而無怨、安分守己、盡人事聽天命、恬淡而愛好自然風景、不矜尚權力、少以人力勝天之想等。

     (六)守舊此指好古薄今、因襲苟安、極少進取冒險精神、安土重遷、一動不如一靜等。

     (七)馬虎(模糊)此指馬虎亻+龍侗、不求精确、不重視時間、不講數字、敷衍因循、不徹底、不大分彼此、沒有一定規律等。

     (八)堅忍及殘忍殘忍指對人或對物缺乏同情;此最為西洋人所指斥譴責者。

    堅忍則謂自己能忍耐至甚高之程度。

    克己、自勉、忍辱、吃虧等皆屬于此。

    對外對内兩面實亦相連之事。

     (九)韌性及彈性韌性止于牢韌,彈性則并有彈力。

    此不獨于其個人生命見之,全民族全曆史恰亦證明如此。

    此不獨其心理精神方面為然,于其體質及生理現象亦證明如此。

    因有“溫炖湯”“牛皮糖”等稱喻。

     (十)圓熟老到此蓋為中國民族品性之總括的特征,故列以為殿。

    其涵義有:悠悠然不慌不忙、穩健、老成持重、心眼多、有分寸、近情近理、不偏不欹、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應性及潛力。

     上來十點,約得其要。

    這既是中國文化所結之果,在我們論究中國文化要義時,應當把它本原都予抉通,要于其本末因果之間沒有不洽不貫之處才行。

     再則,我們的研究大體以社會人生為主,于外照顧未能周遍。

    例如中國語言文字之特殊,世界所重視,其為中國文化一大成分自無疑義。

    但著者自愧外行,卻不敢加以論列。

    此外如文學、如邏輯、如哲學、如音樂、如繪畫、雕刻、陶瓷、宮室建築、園林布置、如醫藥、如體育拳術、如農業工業,以至種種方面,中國亦莫不自有其特殊之點。

    所有這些不同方面之許多不一類的特點,必與此所論究之社會人生的特點,皆有其骨子裡相通之外。

    論起來,這些都是我們參考佐證的資料。

    假若都拿來互資印證,互相發明,必更可大有所悟,必于中國文化要義更見之的真。

    惜乎難得這樣博學而無所不通的通人,大約是要靠群策群力,作集體研究來完成了。

     總而言之,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面相聯貫)。

    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國人之所創造,複轉而陶鑄了中國人。

    它有許多許多特征。

    被世人指目而數說。

    這些特征究所從來,一一皆是難題,然而我企圖解答這些難題——所有難題,我都想要解答。

    不但此,我并想尋得其總根源,以一個根本理由解答之。

    這本書即一初步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