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若是封建社會便當行資産階級革命;若是資本社會便當行無産階級革命。
從乎前者,則資産階級為革命主力;從乎後者,則資産階級為革命對象。
一出一入之間,可以變成相反的主張。
又非徒作曆史學問研究,而是要應用于現前實現,關系真是太大。
但中國究竟是什麼社會呢?卻議論不一,誰都認不清。
從遙遠在莫斯科指揮中國革命的第三國際,直到國内的共産黨國民黨一切革命家,聚訟不休,以此分成壁壘,演為派别。
于是《中國社會史論戰》編輯者王禮錫氏,就有這樣說話: 自秦代至鴉片戰争以前這一段曆史,是中國社會形态發展史中之一段謎的時代。
這謎的一段,亦是最重要的一段。
其所以重要者,是因為這一個時代有比較可征信的史料,可憑借來解答秦以前的曆史;并且這是較接近現代的一段;不明了這一段,便無以憑借去解釋現代社會的來蹤。
這一段曆史既是把握中國曆史的樞紐,卻是這個時代延長到二千多年,為什麼會有二三千年不變的社會?這是一個迷惑人的問題。
多少中外研究曆史的學者,迷惘在這曆史的泥坑!(1)(見王禮錫作《中國社會形态發展史之謎的時代》一文,《中國社會史論戰》第三輯,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 論者既不易判定其為什麼社會,則谲詭其詞,強為生解,如雲“變質的封建社會”,“半封建”,“前資本主義時代”,“封建制度不存在而封建勢力猶存”……種種不一而足。
更有些學者(蘇聯的及中國的)如馬紮爾(Madjer)柯金(Kokin)等,則引據馬克思曾有“亞細一亞生産方法”一說,以東方社會(印度、中國等)為特殊之例。
中國在近百年前,沒有受西洋資本主義影響之整個時期皆屬于此。
(2)(參看岑紀譯柯金者《中國古代社會》,黎明書局出版。
)而所謂東方社會,則長期停滞不前,固為其特色之一。
再則,中國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處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柢固,亦是世界聞名的。
中國老話有“國之本在家”及“積家而成國”之說;在法制上,明認家為組織單位。
(1)(見陳顧遠著《中國法制史》第74頁,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所以至今被人目之為宗法社會者,亦即在此。
研究中國法制史者說: 從來中國社會組織,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後國家。
輕個人,故歐西之自由主義遂莫能彰;後國家,故近代之國家主義遂非所夙習。
……是以家族本位為中國社會特色之一。
(陳顧遠著《中國法制史》第63頁) 研究中國民族性者說: 中國與西方有一根本不同點:西方認個人與社會為兩對立之本體,而在中國則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重心,消納了這兩方對立的形勢。
(莊譯宣著《民族性與教育》第560頁) 凡此所說,大緻都是很對的。
而言之深切善巧者,又莫如盧作孚先生: 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威鄰裡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
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範圍了中國人的活動,規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中略)人每責備中國人隻知有家庭,不知有社會;實則中國人除了家庭,沒有社會。
就農業言,一個農業經營是一個家庭。
就商業言,外面是商店,裡面就是家庭。
就工業言,一個家庭裡安了幾部織機,便是工廠。
就教育言,舊時教散館是在自己家庭裡,教專館是在人家家庭裡。
就政治言,一個衙門往往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官吏來了,就是一個家長來了。
(中略)人從降生到老死的時候,脫離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脫離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賴。
你可以沒有職業,然而不可以沒有家庭,你的衣食住都供給于家庭當中。
你病了,家庭便是醫院,家人便是看護。
你是家庭培育大的,你老了,隻有家庭養你,你死了,隻有家庭替你辦喪事。
家庭亦許依賴你成功,家庭亦欲幫助你成功。
你須用盡力量去維持經營你的家庭。
你須為它增加财富,你須為它提高地位。
不但你的家庭這樣仰望于你,社會衆人亦是以你的家庭興敗為獎懲。
最好是你能興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歎息的是不幸而敗家。
家庭是這樣整個包圍了你,你萬萬不能擺脫。
(中略)家庭生活的依賴關系這樣強有力,有了它常常可以破壞其他社會關系,至少是中間一層障壁。
(盧作孚著《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生活書店出版) 我們即以此列為第七特征。
就吾人聞見所及,一般談到中國文化而目為可怪者,其事尚多多。
例如中國開化既早,遠在漢唐,文化已極高,學術甚富,而卒未産生科學,即一可怪之事。
中國人自古在物質方面的發展與發見,原是很多。
在16世紀以前的西洋,正多得力于中國這些發明之傳過去。
舉其著者,如(一)羅盤針(二)火藥(三)鈔票(四)活字版印刷術(五)算盤等皆是,而(六)造紙尤其重要。
威爾斯在其曆史大綱第三十四章第四節HowPaperLiberatedtheHumenMind說得最明白:他以為歐洲文藝複興,可以說是完全得力于中國造紙之傳入。
還有鐵之冶煉,據說亦是中國先發明的。
從這類事情說去,物質科學便在中國應該可以産生出來,何以竟不然? 《史記·扁鵲倉公傳》,曾說到古時俞跗的人體解剖術。
《後漢書·華陀傳》更清楚地說: 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割積聚。
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
這明明是實地勘驗和科學家之所為,如其還不夠科學,也是科學所從出了。
何以後世醫家轉不見有這事,而全部歸入一套玄學觀念的運用。
論理和數理,都是科學的根基。
這種學問的發達與進步,都和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進步發達相應不離。
中國講論理在周秦之際百家争鳴的時候,倒還有些;後來竟無人講起。
算術雖不斷有人講,亦曾造于很高進步;但終不發達,而且後來亦鮮進步,甚至于失傳。
例如南北朝時候南齊人祖沖之的圓周率,據說“為第五世紀世界最精者,其時印度歐西皆所不及,足以睥睨天下。
”(見茅以升先生《中國圓周率略史》一文,載在《科學》雜志第三卷第四期)。
他的創見,據說“在西洋1573年德人ValentinOtto始論及之,後于我一千年有餘。
”(見李俨著《中國算學史》。
)盡你如此高明,無奈空間上不能推廣發達,時間上不能繼續進步,亦就完了。
類此退而不進的現象,當然是中國不能有科學成功之由來;但緣何有此現象,我們不能不怪而問之。
總上所說,中國學術不向着科學前進這一問題,我們列為第八特征。
繼此又應指出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觀念要求,及其形諸法制如歐洲所有者,始終不見于中國,亦事屬可異。
自由一詞,在歐洲人是那樣明白确實,是那般寶貴珍重,又且是口中筆下行常日用不離;乃在中國竟無現成詞語适與相當,可以翻譯出來。
最初傳入中土,經嚴幾道先生譯成“自繇”二字,其後乃以“自由”二字沿用下來。
張東荪先生近著《理性與民主》一書,其第五章論“自由與民主”有雲:“我敢說中國自古即無西方那樣的自由觀念。
……”他費許多研究證明中國隻有“無人而不自得”的“自得”一詞,似略可相當;此外便沒有了。
試問:若非兩方社會構造迥異,何緻彼此心裡頭腦如此不能相應?我們不能說這恰證明中國過去是封建社會,封建文化中當然沒有近代之自由觀念。
西方自由觀念更古之淵源不說,當中世紀人們向貴族領主以武力争取或和平購買自由,即成立了不知多少之憲章及契約,固非忽然出現于近代者。
況且中國若屬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人求自由如饑渴,則當清季西洋近代潮流傳來,便應踴躍歡喜于解放之到臨,何以中國人的反應竟大不然。
嚴幾道先生曾形容那時中國人“聞西哲平等自由之說,常口口+去舌矯,駭然不悟其義之所
從乎前者,則資産階級為革命主力;從乎後者,則資産階級為革命對象。
一出一入之間,可以變成相反的主張。
又非徒作曆史學問研究,而是要應用于現前實現,關系真是太大。
但中國究竟是什麼社會呢?卻議論不一,誰都認不清。
從遙遠在莫斯科指揮中國革命的第三國際,直到國内的共産黨國民黨一切革命家,聚訟不休,以此分成壁壘,演為派别。
于是《中國社會史論戰》編輯者王禮錫氏,就有這樣說話: 自秦代至鴉片戰争以前這一段曆史,是中國社會形态發展史中之一段謎的時代。
這謎的一段,亦是最重要的一段。
其所以重要者,是因為這一個時代有比較可征信的史料,可憑借來解答秦以前的曆史;并且這是較接近現代的一段;不明了這一段,便無以憑借去解釋現代社會的來蹤。
這一段曆史既是把握中國曆史的樞紐,卻是這個時代延長到二千多年,為什麼會有二三千年不變的社會?這是一個迷惑人的問題。
多少中外研究曆史的學者,迷惘在這曆史的泥坑!(1)(見王禮錫作《中國社會形态發展史之謎的時代》一文,《中國社會史論戰》第三輯,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 論者既不易判定其為什麼社會,則谲詭其詞,強為生解,如雲“變質的封建社會”,“半封建”,“前資本主義時代”,“封建制度不存在而封建勢力猶存”……種種不一而足。
更有些學者(蘇聯的及中國的)如馬紮爾(Madjer)柯金(Kokin)等,則引據馬克思曾有“亞細一亞生産方法”一說,以東方社會(印度、中國等)為特殊之例。
中國在近百年前,沒有受西洋資本主義影響之整個時期皆屬于此。
(2)(參看岑紀譯柯金者《中國古代社會》,黎明書局出版。
)而所謂東方社會,則長期停滞不前,固為其特色之一。
再則,中國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處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柢固,亦是世界聞名的。
中國老話有“國之本在家”及“積家而成國”之說;在法制上,明認家為組織單位。
(1)(見陳顧遠著《中國法制史》第74頁,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所以至今被人目之為宗法社會者,亦即在此。
研究中國法制史者說: 從來中國社會組織,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後國家。
輕個人,故歐西之自由主義遂莫能彰;後國家,故近代之國家主義遂非所夙習。
……是以家族本位為中國社會特色之一。
(陳顧遠著《中國法制史》第63頁) 研究中國民族性者說: 中國與西方有一根本不同點:西方認個人與社會為兩對立之本體,而在中國則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重心,消納了這兩方對立的形勢。
(莊譯宣著《民族性與教育》第560頁) 凡此所說,大緻都是很對的。
而言之深切善巧者,又莫如盧作孚先生: 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威鄰裡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
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範圍了中國人的活動,規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中略)人每責備中國人隻知有家庭,不知有社會;實則中國人除了家庭,沒有社會。
就農業言,一個農業經營是一個家庭。
就商業言,外面是商店,裡面就是家庭。
就工業言,一個家庭裡安了幾部織機,便是工廠。
就教育言,舊時教散館是在自己家庭裡,教專館是在人家家庭裡。
就政治言,一個衙門往往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官吏來了,就是一個家長來了。
(中略)人從降生到老死的時候,脫離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脫離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賴。
你可以沒有職業,然而不可以沒有家庭,你的衣食住都供給于家庭當中。
你病了,家庭便是醫院,家人便是看護。
你是家庭培育大的,你老了,隻有家庭養你,你死了,隻有家庭替你辦喪事。
家庭亦許依賴你成功,家庭亦欲幫助你成功。
你須用盡力量去維持經營你的家庭。
你須為它增加财富,你須為它提高地位。
不但你的家庭這樣仰望于你,社會衆人亦是以你的家庭興敗為獎懲。
最好是你能興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歎息的是不幸而敗家。
家庭是這樣整個包圍了你,你萬萬不能擺脫。
(中略)家庭生活的依賴關系這樣強有力,有了它常常可以破壞其他社會關系,至少是中間一層障壁。
(盧作孚著《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生活書店出版) 我們即以此列為第七特征。
就吾人聞見所及,一般談到中國文化而目為可怪者,其事尚多多。
例如中國開化既早,遠在漢唐,文化已極高,學術甚富,而卒未産生科學,即一可怪之事。
中國人自古在物質方面的發展與發見,原是很多。
在16世紀以前的西洋,正多得力于中國這些發明之傳過去。
舉其著者,如(一)羅盤針(二)火藥(三)鈔票(四)活字版印刷術(五)算盤等皆是,而(六)造紙尤其重要。
威爾斯在其曆史大綱第三十四章第四節HowPaperLiberatedtheHumenMind說得最明白:他以為歐洲文藝複興,可以說是完全得力于中國造紙之傳入。
還有鐵之冶煉,據說亦是中國先發明的。
從這類事情說去,物質科學便在中國應該可以産生出來,何以竟不然? 《史記·扁鵲倉公傳》,曾說到古時俞跗的人體解剖術。
《後漢書·華陀傳》更清楚地說: 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割積聚。
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
這明明是實地勘驗和科學家之所為,如其還不夠科學,也是科學所從出了。
何以後世醫家轉不見有這事,而全部歸入一套玄學觀念的運用。
論理和數理,都是科學的根基。
這種學問的發達與進步,都和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進步發達相應不離。
中國講論理在周秦之際百家争鳴的時候,倒還有些;後來竟無人講起。
算術雖不斷有人講,亦曾造于很高進步;但終不發達,而且後來亦鮮進步,甚至于失傳。
例如南北朝時候南齊人祖沖之的圓周率,據說“為第五世紀世界最精者,其時印度歐西皆所不及,足以睥睨天下。
”(見茅以升先生《中國圓周率略史》一文,載在《科學》雜志第三卷第四期)。
他的創見,據說“在西洋1573年德人ValentinOtto始論及之,後于我一千年有餘。
”(見李俨著《中國算學史》。
)盡你如此高明,無奈空間上不能推廣發達,時間上不能繼續進步,亦就完了。
類此退而不進的現象,當然是中國不能有科學成功之由來;但緣何有此現象,我們不能不怪而問之。
總上所說,中國學術不向着科學前進這一問題,我們列為第八特征。
繼此又應指出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觀念要求,及其形諸法制如歐洲所有者,始終不見于中國,亦事屬可異。
自由一詞,在歐洲人是那樣明白确實,是那般寶貴珍重,又且是口中筆下行常日用不離;乃在中國竟無現成詞語适與相當,可以翻譯出來。
最初傳入中土,經嚴幾道先生譯成“自繇”二字,其後乃以“自由”二字沿用下來。
張東荪先生近著《理性與民主》一書,其第五章論“自由與民主”有雲:“我敢說中國自古即無西方那樣的自由觀念。
……”他費許多研究證明中國隻有“無人而不自得”的“自得”一詞,似略可相當;此外便沒有了。
試問:若非兩方社會構造迥異,何緻彼此心裡頭腦如此不能相應?我們不能說這恰證明中國過去是封建社會,封建文化中當然沒有近代之自由觀念。
西方自由觀念更古之淵源不說,當中世紀人們向貴族領主以武力争取或和平購買自由,即成立了不知多少之憲章及契約,固非忽然出現于近代者。
況且中國若屬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人求自由如饑渴,則當清季西洋近代潮流傳來,便應踴躍歡喜于解放之到臨,何以中國人的反應竟大不然。
嚴幾道先生曾形容那時中國人“聞西哲平等自由之說,常口口+去舌矯,駭然不悟其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