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說明 本書之構思約始于1941年,次年着筆,1949年6月完成。

    其寫作經過具見作者自序。

    1949年11月成都路明書店初版豎排本,文字多錯落。

    因時逢解放戰争,流傳不廣。

    1987年6月,上海學林出版社據作者生前訂正出版橫排本,該社編者曾作個别删改。

    1990年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時,又據路明書店版再次作文字和編排上的訂正,并恢複删略字句。

    現據《全集》文本收入本卷,并再次據路明書店本和學林出版社本作文字上的訂正和複原。

    又,本書部分内容曾專文刊布于《文化雜志》等刊物。

     自序 這是我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于1920-1921),《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作于1929-1931),《鄉村建設理論》(作于1932-1936),而後之第四本書。

    先是1941年春間在廣西大學作過兩個月專題講演。

    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着筆。

    至1944年陸續寫成六章,約八萬字,以日寇侵桂辍筆。

    勝利後奔走國内和平,又未暇執筆。

    1946年11月我從南京返來北碚,重理舊業,且作且講。

    然于桂林舊稿僅用做材料,在組織上卻是重新來過。

    至今--1949年6月--乃告完成,計首尾曆時九年。

     前後四本書,在内容上不少重見或複述之處。

    此蓋以其間問題本相關聯,或且直是一個問題;而在我思想曆程上,又是一脈衍來,盡前後深淺精粗有殊,根本見地大緻未變,特别第四是銜接第三而作,其間更多關系。

    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書,是明白第四本書的瑣鑰。

    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

    内容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認識中國問題之部,下半部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部。

    --因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識此一問題。

    中國問題蓋從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勢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東方來,乃發生的。

    要認識中國問題,即必得明白中國社會在近百年所引起之變化及其内外形勢。

    而明白當初未曾變的老中國社會,又為明白其變化之前提。

    現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正是前書講老中國社會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詳。

     于此見出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

    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剌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

    什麼“社會發展史”,什麼“文化哲學”,我當初都未曾設想到這些。

    從一面說,其動機太接近實用(這正是中國人的短處),不足為産生學問的根源。

    但從另一面說,它卻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學究式的研究;而是從活問題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點心得。

    其中有整個生命在,并非偏于頭腦一面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并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我生而為中國人,恰逢到近數十年中國問題極端嚴重之秋,其為中國問題所困惱自是當然。

    我的家庭環境和最挨近的社會環境,都使我從幼小時便知注意這問題。

    (1)(具見于《我的自學小史》第四第五兩節。

    )我恍如很早便置身問題之中,對于大局時事之留心,若出自天性。

    雖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歎“我終是一個思想的人而非行動的人;我當盡力于思想而以行動讓諸旁人”,然我卻自幼即參加行動。

    (2)(此指八歲時在北京市散發傳單而說,事見《我的自學小史》。

    )我一向喜歡行動而不甘于坐談。

    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

    特别為了中國問題,出路所指,赴之恐後;一生勞攘,亦可概見。

    (3)(少年時先熱心于君主立憲運動,次參預1911年革命,1927年以後開始鄉村運動,1937年以後為抗戰奔走,其中包含國内團結運動及巡曆于敵後。

    至勝利後又奔走和平。

    ) 就在為中國問題而勞攘奔走之前若後,必有我的主見若心得。

    原來此一現實問題,中國人誰不身預其間?但或則不著不察;或則多一些感觸,多一些反省。

    多感觸多反省之後,其思想行動便有不得苟同于人者。

    縱不形見于外,而其衷之所存,未許一例相看。

    是之謂有主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