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關燈
第一節 西昆派和宋初詩文 宋初結束了晚唐五代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人民獲得比較穩定的生産環境,統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壓迫、減輕剝削的措施,使階級矛盾趨向緩和,農業、手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社會呈現了繁榮的景象。

    為了粉飾太平,宋王朝有意提倡詩賦,并常在宮延賞花釣魚,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風氣。

    這樣,晚唐五代以來的浮靡文風乃自然繼續發展。

    西昆派的形成正是宋初文壇這種趨勢的集中表現。

     西昆派以楊億編《西昆酬唱集》一書而得名。

    億(96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福建浦城)人,早有文名,特别為太宗、真宗所賞識。

    《西昆酬唱集》是以楊億為首的十幾個禦用文人典型的點綴升平的詩歌總集。

    楊億在序中說:"餘景德(真宗年号)中,忝佐修書之任,得接群公之遊。

    時今紫微錢君希聖(惟演)、秘閣劉君子儀(筠),并負懿文,尤精雅道,雕章麗句,脍炙人口。

    ......因以曆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于希慕,更疊唱和,互相切靡。

    "可見他們是在修書和寫作制诰的餘暇,從"遺編"和"前作"裡摭拾"芳潤",以作詩為消遣的。

    他們或詠前代帝王和宮廷故事,如《始皇》、《漢武》、《宣曲》等;或詠男女愛情如《代意》、《無題》等;或詠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詠物如《梨》、《淚》、《柳絮》等等。

    他們自認是學習李商隐,實際隻是片面發展了李商隐創作追求形式美的傾向。

    他們缺乏真正的生活感受,寫出來的詩大都内容單薄,感情虛假,寫來寫去,無非為了搬弄幾個陳腐的典故,如《淚》: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

    誰聞垅水回腸後,更聽巴猿拭袂時。

    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

    多情不待悲秋氣,隻是傷春鬓已絲。

     全詩缺乏感情上的内在聯系,隻是把有關下淚的幾個典故堆砌在一起,雜湊成章。

    但形式上卻詞藻華麗,聲律諧和,對仗工穩,正好為那些生活空虛的官僚士大夫提供一種以文字為消遣的玩藝。

    由于楊億等在書本知識與詞章修養上已超過了晚唐五代的許多作者,和王朝對這種詩風的偏愛,"楊劉風采,聳動天下"(歐陽修《六一詩話》),西昆派在宋初風靡了數十年。

     和晚唐五代浮靡文風在宋初發展的同時,對立的複古主義思潮也正在發展。

    韓柳之後,古文運動的高潮雖已低落,但影響并未中絕。

    五代時牛希濟作《文章論》,已認為韓愈獨正唐代的文風于千載之下,并指責當時"唯聲病忌諱為切"的浮靡文風。

    到宋初,柳開更以繼承韓柳古文傳統為己任。

    開(947-1000),字仲塗,大名(河北大名)人。

    他提倡一種"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宣揚文道的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揚雄、韓愈之文也";并認為道和文有主次的關系,"文惡辭之華于理,不惡理之華于辭也"。

    他特别強調道對文的決定意義,認為文應該為現實政治文化服務。

    柳開的古文理論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宋初浮靡的文風,但他的古文也未能密切聯系實際,"随言短長",得心應手,而不免有"辭澀言苦"的缺點,因此影響還不大。

     和柳開同時,反對宋初詩文的浮華作風,并從理論和創作上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的唯一作者是王禹稱(954-1001)。

    禹稱字元之,濟州巨野(山東巨野)人。

    他家世務農,出身清寒。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曾為右拾遺、左司谏等官。

    "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

    因此"八年三黜",曾作《三黜賦》,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雖百谪而何虧"。

    他久曆州縣官,比較了解人民的疾苦。

    他的守正不屈的鬥争精神,以及面向現實的創作态度,是使他在文學上取得較高成就的根本原因。

     王禹稱是宋代最早提倡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傳統的優秀詩人,自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賦村居雜興詩二首......聊以自賀》)。

    他對杜詩博大精深的現實内容有獨特的認識,稱贊"子美集開詩世界"(《日長簡仲鹹》);對宋初的浮薄詩風也深緻慨歎:"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何人收!"(《還揚州許書記家集》)他寫了不少揭露當時階級矛盾,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他敢于向宋太宗獻《端拱箴》,對"一裘之費,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的宮廷奢侈生活大為憤慨,直接控訴了"聚民膏血"的統治者;而對于"室無環堵"、"地無立錐"的廣大人民,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如《感流亡》: 谪居歲雲暮,晨起廚無煙。

    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高舂已數丈,和暖如春天。

    門臨商於路,有客憩檐前:老翁與病妪,頭鬓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恂恂一夫鳏。

    道糧無鬥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顔色頗饑寒。

    試問"何許人"?答雲"家長安,去歲關輔旱,逐熟入穰川。

    婦死埋異鄉,客貧思故園。

    故園雖孔迩,秦嶺隔藍天。

    山深号六裡,路峻名七盤。

    襁負且乞丐,凍餒複險艱;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間"。

    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歎: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在官無俸祿,奉親乏甘鮮。

    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

    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

    家貧與親老,睹爾聊自寬。

     這是王禹稱貶官商州時寫的詩。

    詩中同情由于旱荒而流亡他鄉的饑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無異是廣大人民的蠹蟲,實際也是對那些無功食祿的官僚們的尖銳諷刺。

    在商州,他學習民間的歌唱,還寫了《畲田詞》五首,熱情地歌頌人民集體互助的艱苦而歡樂的勞動: 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他始終抱着羞于作官,關懷人民疾苦的态度。

    類似《感流亡》這樣的詩,還有《對雪》、《對雪示嘉右》、《十月二十日作》等。

    這些篇章,特别是古體長篇,大都以單行素筆,直寫胸中所見,而不甚着意刻劃描寫,初步表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風格特征。

    此外,他的一些寫景抒情的小詩,如《泛吳松江》、《寒食》、《春居雜興》、《村行》等,則明淨洗煉,清新悅目,頗見情趣。

     王禹稱還批評了五代以來"秉筆多豔冶"的頹風,抱有"革弊複古"的願望。

    他的複古主張,以六經為旗幟,實際和柳開一樣,強調取法韓柳。

    他認為文是"傳道而明的工具,是"古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的産物,因此複古的意義并不在于"模其語而謂之古",而是要象古聖人那樣為了不得已的明心和傳道。

    這樣,他就得出了為文貴乎"句之易道,義之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