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文學

關燈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是則必待有後生之知矣。

    以此心境,乃能知中國之文學,而豈不知有己徒求通俗大衆化之所能與知。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當時曹孟德統軍八十三萬,南下荊州,而東吳大敵在前,進退兩難,月夜不眠,偶此散步,閑眺林野,得此十六字。

    曹孟德之心情,藉以抒寫。

    此之謂文心,此之謂詩情。

    司馬遷言:"離騷者,猶離憂也。

    "曹孟德此十六字,亦其一時之離騷矣。

     至于統軍八十三萬南下之一事,前曹孟德之生幾千年來無之,繼曹孟德之死幾千年後無之,此如天上浮雲,偶此一現。

    曹孟德隻自寫心情,何暇寫此身外事。

    抑且中國傳統,身外事待後人執筆,不許當事人自有叙述。

    屈原《離騷》,亦僅寫屈原當時一己之心,不涉及屈原當身其他之事,此乃中國文學一特征。

     後曹孟德八九百年,乃有蘇東坡,谪居臨臯,築為一雪堂,往來其間。

    偶逢月夜,漫遊赤壁。

    曹孟德當年此十六字之心情,則正亦蘇東坡此刻之心情。

    曹孟德蘇東坡,其人其事互不同,而其一時之心情則同。

    蘇東坡漫遊中,憶及曹孟德此十六字,不啻若自其口出。

    中國人所謂之立言不朽,此亦其一例。

     "客有吹洞箫者,其聲烏烏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蘇東坡當時正有此一可泣可訴,有怨有慕之心情。

    客之洞箫聲,乃與曹孟德此十六字之詩,同樣即是東坡之心情。

    乃曆近千年之人間世,與此廣大無垠之宇宙而融凝如一。

    則東坡之賦赤壁,同時即賦此廣大無垠之天地,賦此悠久之人生,而豈僅賦其一己一時之心情。

    故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無此心情,則無興無觀無群無怨之可言矣。

     抑東坡遊赤壁,乃一己私人事,故可賦。

    屈原之與曹孟德,其及身事涉政治,不限私人者,則不可賦。

    其實蘇東坡之居臨臯雪堂,亦有事涉政治,不可賦者。

    後人為東坡詩文筆記編年,合而觀之,乃見東坡此遊之真實境況,而此賦中之心情乃益顯。

    此之謂文學中之考據,亦即據其背景而考其心情。

    若考蘇東坡遊赤壁非即曹孟德當年之赤壁,則無當文心,無當詩情,所考亦非所必考。

     如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讀《孟子》,"孟子見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豈不已情見乎辭,何必别待詳考。

    然讀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孟子列傳,詳考孔孟身世,其為人,其處境,而《論》、《孟》兩書中逐章逐句,乃盛見孔孟心情之所在。

    人之心情,則必于其身世中見。

    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曹孟德之為人,則已為時代浪濤所淘去,然其在八十三萬大軍中,一時不安之心情,有合于人心之同然,則不為浪淘以盡。

    故讀蘇東坡引曹孟德詩,乃可了解何以來治中國之文學。

     西方文學不見作者内在之心情。

    如魯濱遜飄流荒島,非作家自有此心情,乃僞造一魯濱遜之心情。

    讀者所激動,乃一僞造心情,故所激動亦不深。

    僅為一時消遣,非如讀中國文學,乃一如讀者自己心情之抒寫。

    今讀者自無心情,僅求消遣,則宜讀西方文學,視為新而可喜。

     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凡孔子平日告其弟子,詩書禮樂,皆文章也。

    即後世經史子集四庫之書,亦皆稱文章。

    不僅如此,即如堯舜之禅讓,湯武之征誅,一國之典章制度,乃至如一賢人一君子之出處言行,如屈子之沉湘,董子之三年目不窺園,揚子雲之下簾寂寂,嚴光之垂釣富春江,諸葛孔明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此亦莫非一時代之大文章。

    豈止詩歌辭賦,骈散為文,乃始謂之文章乎?孔門四科,遊夏文學,亦乃為文章之學,乃稱文學,而亦豈詩歌辭賦骈散諸文之始為文學乎?故中國,如屈宋乃至如司馬相如諸人,為辭賦家。

    陶、謝、李、杜為詩家。

    韓、柳為古文家。

    而獨無文學家之稱。

    今日國人之稱文學,則一依西方成規,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無之。

    此雖一名稱之微,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今日國人競稱中國文學,乃亦以文章為文學,則其厭棄舊文學豈不并孔門遊夏文學一科而亦加厭棄,此又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