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學亦自上而下。
古希臘小市寡民,其文學亦自下而上。
中國人重生命相通,故其文學亦重心性,自内而外。
西方人重事物相異,故其文學亦重于異,鄙其同。
即言平劇,臉譜服裝,台步動态,歌唱道白,皆于相異處會通和合同為一體,主要在其劇情。
而劇情則主在人之心性。
孝悌忠信,凡屬人心,無不皆同。
西方劇情則重外在之事物,必求其相異。
平劇中臉譜亦非人生之真面目,其歌唱亦異于人生之真言辭,則臉譜與歌唱亦即是一創。
宋代理學家氣象二字,乃可為之說明。
理學家重要在指出聖賢氣象,平劇則表演尋常各色人之氣象。
此亦一氣相通,有其大傳統之所在。
晚清曾國藩編有《古文四象》一書,亦以氣象論古文。
然非逐篇朗誦,以聲音貫通之,則不易得其陽剛陰柔分别之所在。
觀氣象,又必兼以辨音聲,斯則古文亦與平劇用意相通。
其實自詩騷以來,辭賦詩詞何一不重音聲,又何待至于戲劇而始然。
此又中國文學古今傳遞一共通點。
今人提倡白話詩白話文,唱之誦之,無聲調,無情味。
又模仿西方人為話劇,把日常現實人生依樣葫蘆搬上舞台,重事不重情,事非真事,則情亦非真情,與中國文學傳統之意義價值乃迥異。
中國人生則期望其能文學化,藝術化,亦即可謂期望其能戲劇化。
人生而真能如戲劇,現實人生一如舞台人生,豈不回腸蕩氣,可歌可泣,為人生大放一異彩乎。
此誠中國人生中國文學一至高之意義價值所在,戲劇亦其顯明之一例。
故居今言文學,果真欲提倡新,莫如複興舊。
古代詩騷乃其含苞初放期,唐宋則其群豔燦爛期,明清則其凋謝零落期。
然終為同一花朵,同一生命。
器物可以除舊布新,生命則有起死回生。
貞下起元,循環往複,一陰一陽之謂道,此惟中國人能知之,能言之。
韓昌黎言:"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
"昌黎能文起八代之衰,今人提倡新文學,宜當于昌黎有所師法。
昌黎又言不平則鳴。
今人提倡新文學,亦若于古人舊文學有不平,惜乎其不能鳴,則待後起能鳴者再鳴之。
果有能鳴者,亦恐非若今之新文學之所為矣。
大匠能與人以規矩,不能與人以巧。
中國人之道,即是一規矩,時時地地人人事事所不能離。
《中庸》言"道不可離,可離非道"。
文學亦不能例外。
自古文學中演變出平劇,乃為文學與藝術一大結合,而其規矩乃益顯。
每一劇之出場人員,自跑龍套以至于生旦淨醜諸角,乃至于二胡三弦鑼鼓聲樂,全由一規矩中來。
自其登台,一步一坐,一振衣,一舉手,一颦一笑,無不在此一共同規矩中演出。
劇中主角則為此規矩之中心。
如譚鑫培梅蘭芳,演技各有千秋,此皆在規矩中見巧。
他人雖同規同矩,卻不能有此絕技,有此奇巧。
中國之藝術然,文學亦然。
推而廣之,無大無小,以至于修齊治平,同無不然。
天地自然乃是一大規矩,聖人合德,乃是一大技巧。
莊周所謂"神欲行而依乎天理",孔子所謂"知天命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皆是也。
今人則欲打破傳統,創造新格,文學如此,其他一切全如此。
乃視修齊治平亦如寫一篇白話文,務求人人能之,又務使人人不蹈襲故常,惟意所向而能之。
此非人人為一天帝,人人為一創造主,又何以達此理想。
西方人不重傳統重創造,故能于科學外又創造出哲學,又創造出文學,而此諸學則又不斷各有其創造。
韓昌黎曰:"識古書之真僞",如屈原始為真,宋玉則不免有所僞。
僞者,人為,而有失于道之真。
屈原《離騷》,文與人一,其人即在其文中,始為真。
宋玉求工其文,不能工其人,人在文外,是為僞。
揚雄早年為辭賦,晚而悔之,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
"乃模仿《論語》《周易》,作為《法言》與《太玄》,此亦揚子心中一真僞之辨。
如司馬相如作為辭賦,在其辭賦中,不見司馬相如其人,此即雕蟲小技。
讀《論語》、《周易》則見孔子文王其人矣。
陳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子昂乃一詩人,詩若為文學中一小技,然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子昂心中乃有其一大傳統之存在,為同時他人所不知,乃獨怆然而涕下。
故雖文學,雖藝術,亦貴有獨知,為他人所不知。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
"又曰
古希臘小市寡民,其文學亦自下而上。
中國人重生命相通,故其文學亦重心性,自内而外。
西方人重事物相異,故其文學亦重于異,鄙其同。
即言平劇,臉譜服裝,台步動态,歌唱道白,皆于相異處會通和合同為一體,主要在其劇情。
而劇情則主在人之心性。
孝悌忠信,凡屬人心,無不皆同。
西方劇情則重外在之事物,必求其相異。
平劇中臉譜亦非人生之真面目,其歌唱亦異于人生之真言辭,則臉譜與歌唱亦即是一創。
宋代理學家氣象二字,乃可為之說明。
理學家重要在指出聖賢氣象,平劇則表演尋常各色人之氣象。
此亦一氣相通,有其大傳統之所在。
晚清曾國藩編有《古文四象》一書,亦以氣象論古文。
然非逐篇朗誦,以聲音貫通之,則不易得其陽剛陰柔分别之所在。
觀氣象,又必兼以辨音聲,斯則古文亦與平劇用意相通。
其實自詩騷以來,辭賦詩詞何一不重音聲,又何待至于戲劇而始然。
此又中國文學古今傳遞一共通點。
今人提倡白話詩白話文,唱之誦之,無聲調,無情味。
又模仿西方人為話劇,把日常現實人生依樣葫蘆搬上舞台,重事不重情,事非真事,則情亦非真情,與中國文學傳統之意義價值乃迥異。
中國人生則期望其能文學化,藝術化,亦即可謂期望其能戲劇化。
人生而真能如戲劇,現實人生一如舞台人生,豈不回腸蕩氣,可歌可泣,為人生大放一異彩乎。
此誠中國人生中國文學一至高之意義價值所在,戲劇亦其顯明之一例。
故居今言文學,果真欲提倡新,莫如複興舊。
古代詩騷乃其含苞初放期,唐宋則其群豔燦爛期,明清則其凋謝零落期。
然終為同一花朵,同一生命。
器物可以除舊布新,生命則有起死回生。
貞下起元,循環往複,一陰一陽之謂道,此惟中國人能知之,能言之。
韓昌黎言:"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
"昌黎能文起八代之衰,今人提倡新文學,宜當于昌黎有所師法。
昌黎又言不平則鳴。
今人提倡新文學,亦若于古人舊文學有不平,惜乎其不能鳴,則待後起能鳴者再鳴之。
果有能鳴者,亦恐非若今之新文學之所為矣。
大匠能與人以規矩,不能與人以巧。
中國人之道,即是一規矩,時時地地人人事事所不能離。
《中庸》言"道不可離,可離非道"。
文學亦不能例外。
自古文學中演變出平劇,乃為文學與藝術一大結合,而其規矩乃益顯。
每一劇之出場人員,自跑龍套以至于生旦淨醜諸角,乃至于二胡三弦鑼鼓聲樂,全由一規矩中來。
自其登台,一步一坐,一振衣,一舉手,一颦一笑,無不在此一共同規矩中演出。
劇中主角則為此規矩之中心。
如譚鑫培梅蘭芳,演技各有千秋,此皆在規矩中見巧。
他人雖同規同矩,卻不能有此絕技,有此奇巧。
中國之藝術然,文學亦然。
推而廣之,無大無小,以至于修齊治平,同無不然。
天地自然乃是一大規矩,聖人合德,乃是一大技巧。
莊周所謂"神欲行而依乎天理",孔子所謂"知天命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皆是也。
今人則欲打破傳統,創造新格,文學如此,其他一切全如此。
乃視修齊治平亦如寫一篇白話文,務求人人能之,又務使人人不蹈襲故常,惟意所向而能之。
此非人人為一天帝,人人為一創造主,又何以達此理想。
西方人不重傳統重創造,故能于科學外又創造出哲學,又創造出文學,而此諸學則又不斷各有其創造。
韓昌黎曰:"識古書之真僞",如屈原始為真,宋玉則不免有所僞。
僞者,人為,而有失于道之真。
屈原《離騷》,文與人一,其人即在其文中,始為真。
宋玉求工其文,不能工其人,人在文外,是為僞。
揚雄早年為辭賦,晚而悔之,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
"乃模仿《論語》《周易》,作為《法言》與《太玄》,此亦揚子心中一真僞之辨。
如司馬相如作為辭賦,在其辭賦中,不見司馬相如其人,此即雕蟲小技。
讀《論語》、《周易》則見孔子文王其人矣。
陳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子昂乃一詩人,詩若為文學中一小技,然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子昂心中乃有其一大傳統之存在,為同時他人所不知,乃獨怆然而涕下。
故雖文學,雖藝術,亦貴有獨知,為他人所不知。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
"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