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
而中國文學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園詩,山林詩,不深讀莊子老子書,則不能深得此等詩中之情味。
是則欲深通中國之文學,又必先通諸子百家。
故曰徒為一文人,斯無足觀。
今人則一慕西方,專治文學,欲為一文學專家,以此治中國文學,甯得有當。
佛法東來,中國高僧出家,多為慈悲救世,不為生老病死而厭世。
其僧院修行,亦多中國情味。
翻譯印度經典,及其創為經論,如《大乘起信倫》等,皆絕精妙之散文。
禅宗号為不立文字,但其故事則可謂皆成極高尚之文學小品。
如慧可向達摩求心安一則,苟以羼入《世說新語》中,亦可為上乘之選。
慧能則俨是一傳奇人物,《壇經·行由品》,亦顯見為一極佳之短篇小說。
此下禅宗諸派大師,亦莫不傳奇化。
其故事流傳,亦莫不小說化。
即身成佛,立地成佛,亦皆諸禅師一種出格之文學人生,即藝術人生,亦即哲學人生矣。
是則宗教亦成文學化藝術化哲學化,而相通為一。
要之,則是中國之人生。
寒山子以詩人為僧,即以僧人為詩,而其詩乃為後代所愛誦。
其他僧人能詩者,曆代皆有。
韓愈最辟佛,而當時僧人登其門乞讨一詩一文者不絕。
柳宗元尤多佛門文字。
韓愈之徒李翺,則以古文闡佛義,後人或推尊其在韓愈之上。
而如歐陽修蘇東坡,皆自稱居士,此即如居家為僧。
唐三藏法師玄奘,更許其徒不出家為僧,從事翻譯,轉為其門下一高僧。
為僧為儒,為佛為聖,皆從性情中出,此仍中國傳統。
故中國僧人亦皆好中國文學,而中國文人亦好誦佛書,交僧友。
如劉勰之著為《文心雕龍》,即其最佳一例證。
中國人生既求文學化,文學亦求人生化。
佛教東來,但為中國人生增辟一新途徑,亦為中國文學創立一新境界。
此須深通中國文化内在深義,乃能認識其相通處。
僅從外面形名貌相上,慕效西化,好作分别,則無可得之。
故道釋兩家之在中國文學史上,雖不能與孔孟儒家成鼎足之三,但亦有其文學上之成就。
今日專意欲為一文學家,封閉其一己之意識,摒棄一切舊文學于不顧,則亦無以語之。
小說家在先秦為九流十家之一,此後演變,亦漸成為文學之一部分。
然後起小說,仍不失古代小說家言之傳統。
中國之集部,本源先秦之子部,此亦其一例。
唐代人應科舉,先作溫卷,好為傳奇,投之先達,期能上公榜。
而佛家如《目連救母》等故事流播,則為近人所稱俗文學白話文學開先路。
宋代如《三朝北盟彙編》諸書,則史書而亦幾近小說化。
于是乃有元季施耐庵《水浒忠義傳》章回小說之出現。
其稱忠義傳,則小說而慕為史書化。
中國人好求通,為學亦然,此亦其一證。
清初金聖歎乃有《六才子書》之選,以《西廂記》、《水浒傳》上媲屈莊馬杜。
文不論雅俗,體不論古今,一部中國文學史先後承續一貫會通。
聖歎所見,為治舊文學者所不同意猶可,而今日國人提倡新文學者讀《水浒傳》,聖歎批注乃擯不閱,是亦其自我意識好自封閉之一例。
元曲承自宋詞,又演為戲劇,又繼之以明代之昆曲,清代之平劇,于是小說與戲劇,乃成為中國文學中之一部分,一支派,而盛大流行。
其實亦可謂平劇亦上承古詩三百首而來,風雅頌亦有演有唱,其與後起戲劇依然是一貫相通,一脈相承。
必當認識中國文學之生命,乃能認識中國民族之文化生命。
今人則一刀兩斷,元曲以前稱之曰舊文學,元曲以後始稱之曰新文學。
舊文學死去,新文學始誕生。
但實是同一生命,姑不論。
而今日國人之提倡新文學,實視元曲以至平劇一段之演變,仍屬舊文學。
必承續西方乃得謂之新文學。
是則中西之分,即新舊之分。
凡中國皆屬舊,凡西方始是新。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今日中國以後之大命,則惟有系之西方矣。
從器物觀點言,則有新陳代謝。
從生命觀點言,則當繼續成長。
父子相傳,亦同一生命,故中國人講孝道。
若必除舊布新,認父為舊,子為新,除了父,何來子,又何家祚可傳。
西方乃一工商社會,故貴創。
今尚創,其古亦早尚創,故古希臘亦仍為今西人所尊。
中國乃一宗法社會,故貴襲。
今吾國人欲襲西方,乃怪古人不能襲希臘,乃轉自今來承襲希臘,如模仿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以聖火導其先,乃始得謂之新,謂之是人生,是文學,是藝術,豈不大可怪乎。
大體言之,中國乃廣土衆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所謂統者,乃自上而統下,故其文
而中國文學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園詩,山林詩,不深讀莊子老子書,則不能深得此等詩中之情味。
是則欲深通中國之文學,又必先通諸子百家。
故曰徒為一文人,斯無足觀。
今人則一慕西方,專治文學,欲為一文學專家,以此治中國文學,甯得有當。
佛法東來,中國高僧出家,多為慈悲救世,不為生老病死而厭世。
其僧院修行,亦多中國情味。
翻譯印度經典,及其創為經論,如《大乘起信倫》等,皆絕精妙之散文。
禅宗号為不立文字,但其故事則可謂皆成極高尚之文學小品。
如慧可向達摩求心安一則,苟以羼入《世說新語》中,亦可為上乘之選。
慧能則俨是一傳奇人物,《壇經·行由品》,亦顯見為一極佳之短篇小說。
此下禅宗諸派大師,亦莫不傳奇化。
其故事流傳,亦莫不小說化。
即身成佛,立地成佛,亦皆諸禅師一種出格之文學人生,即藝術人生,亦即哲學人生矣。
是則宗教亦成文學化藝術化哲學化,而相通為一。
要之,則是中國之人生。
寒山子以詩人為僧,即以僧人為詩,而其詩乃為後代所愛誦。
其他僧人能詩者,曆代皆有。
韓愈最辟佛,而當時僧人登其門乞讨一詩一文者不絕。
柳宗元尤多佛門文字。
韓愈之徒李翺,則以古文闡佛義,後人或推尊其在韓愈之上。
而如歐陽修蘇東坡,皆自稱居士,此即如居家為僧。
唐三藏法師玄奘,更許其徒不出家為僧,從事翻譯,轉為其門下一高僧。
為僧為儒,為佛為聖,皆從性情中出,此仍中國傳統。
故中國僧人亦皆好中國文學,而中國文人亦好誦佛書,交僧友。
如劉勰之著為《文心雕龍》,即其最佳一例證。
中國人生既求文學化,文學亦求人生化。
佛教東來,但為中國人生增辟一新途徑,亦為中國文學創立一新境界。
此須深通中國文化内在深義,乃能認識其相通處。
僅從外面形名貌相上,慕效西化,好作分别,則無可得之。
故道釋兩家之在中國文學史上,雖不能與孔孟儒家成鼎足之三,但亦有其文學上之成就。
今日專意欲為一文學家,封閉其一己之意識,摒棄一切舊文學于不顧,則亦無以語之。
小說家在先秦為九流十家之一,此後演變,亦漸成為文學之一部分。
然後起小說,仍不失古代小說家言之傳統。
中國之集部,本源先秦之子部,此亦其一例。
唐代人應科舉,先作溫卷,好為傳奇,投之先達,期能上公榜。
而佛家如《目連救母》等故事流播,則為近人所稱俗文學白話文學開先路。
宋代如《三朝北盟彙編》諸書,則史書而亦幾近小說化。
于是乃有元季施耐庵《水浒忠義傳》章回小說之出現。
其稱忠義傳,則小說而慕為史書化。
中國人好求通,為學亦然,此亦其一證。
清初金聖歎乃有《六才子書》之選,以《西廂記》、《水浒傳》上媲屈莊馬杜。
文不論雅俗,體不論古今,一部中國文學史先後承續一貫會通。
聖歎所見,為治舊文學者所不同意猶可,而今日國人提倡新文學者讀《水浒傳》,聖歎批注乃擯不閱,是亦其自我意識好自封閉之一例。
元曲承自宋詞,又演為戲劇,又繼之以明代之昆曲,清代之平劇,于是小說與戲劇,乃成為中國文學中之一部分,一支派,而盛大流行。
其實亦可謂平劇亦上承古詩三百首而來,風雅頌亦有演有唱,其與後起戲劇依然是一貫相通,一脈相承。
必當認識中國文學之生命,乃能認識中國民族之文化生命。
今人則一刀兩斷,元曲以前稱之曰舊文學,元曲以後始稱之曰新文學。
舊文學死去,新文學始誕生。
但實是同一生命,姑不論。
而今日國人之提倡新文學,實視元曲以至平劇一段之演變,仍屬舊文學。
必承續西方乃得謂之新文學。
是則中西之分,即新舊之分。
凡中國皆屬舊,凡西方始是新。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今日中國以後之大命,則惟有系之西方矣。
從器物觀點言,則有新陳代謝。
從生命觀點言,則當繼續成長。
父子相傳,亦同一生命,故中國人講孝道。
若必除舊布新,認父為舊,子為新,除了父,何來子,又何家祚可傳。
西方乃一工商社會,故貴創。
今尚創,其古亦早尚創,故古希臘亦仍為今西人所尊。
中國乃一宗法社會,故貴襲。
今吾國人欲襲西方,乃怪古人不能襲希臘,乃轉自今來承襲希臘,如模仿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以聖火導其先,乃始得謂之新,謂之是人生,是文學,是藝術,豈不大可怪乎。
大體言之,中國乃廣土衆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所謂統者,乃自上而統下,故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