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社會學
關燈
小
中
大
業化,江湖化。
此誠中西雙方文化大異處,亦社會大異處。
近代美國人中,有西歐白人,有猶太人,有非洲黑人,有東方中國日本人,亦異族共處,成為西方文化體系下有一嶄新形貌之社會。
但其多人雜處,如一大賭場,如一大戲院,各有所求,各有所争,若在靜定中而不勝其動亂性,縱占富強,亦不易得安定。
周濂溪《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又曰:"主靜立人極"。
宇宙大自然實為一動,而人文化成則當為動中靜。
自然為人文之根,而人文亦可轉為自然之根。
今可謂西方社會富陽動性,乏靜定性。
近于自然現象,而少人文理想。
中國社會則在自然陽動中,必求以人文理想之靜定為目标。
今則受西方商業威脅,乃亦失去其靜定性。
若求全世界人類同歸靜定,同臻安樂,首當限制資本主義。
勿使商業在其社會中一枝獨秀。
中國四民社會,商人最居末。
農工在其上。
亦可謂農工在靜一邊,而商則在動一邊。
中國社會非無動,而靜為主,故信義通商,終不失人類相處之真性情,遂亦不産生資本主義,此又中西文化之相異。
中國人認為生産多屬天地自然一邊事。
人之從事生産,又須分工合作。
故不主私,不主專,而有一種通财公産觀。
孝、友、睦、姻、任、恤,乃人群相處居心所宜之大道。
故在中國不能有農奴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封建在中國,乃一政治制度。
西方封建,則仍重在财富之分别占有。
馬克思創為唯物史觀,中國當稱唯人史或唯心史,實則乃唯德唯性。
西方人生注重在外面物上,中國人生注重在人之内在德性上。
換言之,西方人用心在物,中國人用心在己,即己之心。
西方人亦知有心,中國人亦知有物,惟主客輕重則大不同。
中西社會有不同。
中國社會抟成,不仗财力,亦不仗武力,故中國人無權力觀。
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不能仗财力兵力,乃在人與人之性情之相感相通,而成為一體。
此種性情之培養,則貴在心,貴在先有一段靜定生活。
在人則貴在未成年期,在地則貴有一山林生活,此兩者皆屬天。
能知此,則知天地人本屬一體,即自然與人文之本屬一體矣。
如原始人之洞居,實即山林生活,亦即人類未成年時之生活,此為自然生活。
而人文社會之生活,即本源于此。
人文社會生活之最後歸宿,則仍應為一種自然生活。
總之,人類逃不出物的生活,而以心生活為之主宰。
若如西方人,以心生活投入物生活中,物為主,而心為奴,心生活不長進,惟求物生活長進,則與中國為大異矣。
釋老皆重心生活,但又太輕忽了物生活。
惟有儒家,執兩用中,心物并重,而又會通和合,融為一體,始為人生之正途。
故欲知中國社會,又須兼通中國經濟史,并須兼通中國思想史。
要之,即須先通中國文化史。
若分門别類,專一求知,則中國究為何種社會,誠難以一言盡矣。
重物,則其大群生活乃自下而上,由分而合。
重心,則其大群生活乃自上而下,由合而分。
西方社會重多數,中國社會則特重一領導中心,此則必屬少數。
四民首重士,即此意。
但此下中國社會中士之一階層将漸消失,重少數将轉為重多數,則心社會自不得不轉為物社會。
此乃中國當前一大問題。
孫中山先生提倡知難行易,分知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階層。
行屬多數,先知先覺必屬少數。
易屬多數,難屬少數。
分門别類之知,亦屬多數。
而會通和合之知,則仍屬少數。
社會無一中心領導,此終屬一危途。
而此中心領導階層,又如何産生,又如何得大衆之承認,此則為治中國人文史者最當注意研尋之一問題。
然此事實亦不難。
須使人先知心生活重于物生活,則自然尋向上去,識得自己性情,同時即識得人類性情,則已把柄在握矣。
心生活何以重于物生活,其事亦不難知。
反身以求,當下即是矣。
中國古人之高瞻遠矚,而又切己體察,此亦執兩用中之一道也。
吾國人其勉之。
2 夫婦和好,父子慈孝,即中國之所謂道。
《中庸》言:"非至德,至道不凝焉。
"道即凝于德,宇宙大自然萬物散布,非德則無以凝聚。
德又有大小之分。
《中庸》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流則猶有形象可尋,如結為夫婦,生育子女,生命無窮。
中國乃一氏族社會,父子祖孫世代相傳,亦即小德之川流。
孔子為中國之至聖先師,其道不僅傳于家,不僅傳于魯,并傳于兩千五百年來之全中國,斯則為大德之敦化矣。
兩千五百年來,疆土日廓,生齒日繁,同為一中國人,此生同,此心同,乃有同德同道。
今日此世界則同有電燈自來水,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同樣生活在此燈水中,而有不可同日生之勢。
又如宇宙大自然,渾然一體,本無區别。
此身乃生命一時所附着,其魂氣則可離于肉體,而還歸宇宙大自然之渾然一體中,即其生命之依然存在。
乃不朽,非複活。
宇宙大自然之渾然一體,此乃一大生命。
人類生命即由此大生命中分得,中國人謂之德。
三不朽以立德為首,德不在身,而在心。
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
人人之心,皆可同于聖人之心。
故聖人之德,亦長在人人之心中。
此即中國古人之生命不朽觀。
立功立言,則較落于外面形象上,然仍必歸于心,故同得為不朽。
是則中國人之生命觀乃在心,心則非器物,無形象。
故言靈魂,世人之靈魂觀,仍可有分别。
中國言心,則有同然,無分别。
如言夫婦父子,自身言,亦各有分别。
然夫婦和好,父子慈孝,自其内心之德言,則可無分别。
俗雲說法,此法字,亦猶文言所謂之名義。
顧名思義,正名定義,一名則必有一義。
師出有名,則非無義。
即猶俗語每一事必該有一說法,即如登山玩水,亦該有法可說。
古代帝王登泰山,行封禅。
封禅是一名義,登泰山觀日出是一實情,然實情必當有名義可說。
無錫附郭數裡外有惠山,山有泉,稱天下第二泉。
蓄泉為池,坐池旁二泉亭,觀池中大紅鯉魚結隊遊泳,品茗玩賞,其樂何如。
然人生不該專以登山品茗為樂,仍該有一說法。
縣人皆于山麓建祖先祠堂,又建曆代名賢祠,如唐代張巡許遠祠等。
每逢春秋佳節,縣人登山,先祭拜祖宗祠堂,又瞻拜先賢群祠,乃赴二泉亭。
則登山品茗乃有名義,乃有說法。
餘少年時即喜讀韓昌黎張中丞傳後序一文,反複朗誦不忍辍。
及瞻拜張許祠,益增崇敬向往之情。
餘之于國家民族曆史文化往聖先賢之有其一番真摯深沉之感者,此乃由社會風氣,亦即社會教育之培養,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餘家五六華裡外有讓皇山,相傳乃吳泰伯讓國至此。
又名鴻山,因東漢梁鴻孟光夫婦亦隐居在此。
實隻一小土丘,無林泉之勝。
而環繞十華裡内居民,每逢清明佳節,群來瞻拜。
餘幼年即随族中長老前來。
餘之對國家民族曆史文化往聖先賢有其崇高之敬意,實早由幼年植根。
及餘初來台灣,環遊全島,至今逾三十年,記憶猶新者,在台南拜孔廟,谒鄭成功祠。
在嘉義,谒吳鳳廟,感動尤深。
古人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此兩者亦同有名義說法,主要則在學為人。
餘未來台灣,初未知有吳鳳其人,故其感餘心者尤為深厚。
三十年來台灣觀光遊覽區日益開辟,索忍尼辛來,全國上下仰崇,陪其遊覽,卻不去吳鳳廟。
蓋人心已變,名義說法亦不同。
觀光遊覽僅為尋開心,同時亦為經商赢利。
風氣既别,古今人不相及,但其間高下得失實仍堪尋味。
中國人言社會,必先問其風氣。
西方人言社會,則必論其經濟。
則又何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足雲。
3 今日國人争言知識,此時代亦稱為知識爆破的時
此誠中西雙方文化大異處,亦社會大異處。
近代美國人中,有西歐白人,有猶太人,有非洲黑人,有東方中國日本人,亦異族共處,成為西方文化體系下有一嶄新形貌之社會。
但其多人雜處,如一大賭場,如一大戲院,各有所求,各有所争,若在靜定中而不勝其動亂性,縱占富強,亦不易得安定。
周濂溪《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又曰:"主靜立人極"。
宇宙大自然實為一動,而人文化成則當為動中靜。
自然為人文之根,而人文亦可轉為自然之根。
今可謂西方社會富陽動性,乏靜定性。
近于自然現象,而少人文理想。
中國社會則在自然陽動中,必求以人文理想之靜定為目标。
今則受西方商業威脅,乃亦失去其靜定性。
若求全世界人類同歸靜定,同臻安樂,首當限制資本主義。
勿使商業在其社會中一枝獨秀。
中國四民社會,商人最居末。
農工在其上。
亦可謂農工在靜一邊,而商則在動一邊。
中國社會非無動,而靜為主,故信義通商,終不失人類相處之真性情,遂亦不産生資本主義,此又中西文化之相異。
中國人認為生産多屬天地自然一邊事。
人之從事生産,又須分工合作。
故不主私,不主專,而有一種通财公産觀。
孝、友、睦、姻、任、恤,乃人群相處居心所宜之大道。
故在中國不能有農奴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封建在中國,乃一政治制度。
西方封建,則仍重在财富之分别占有。
馬克思創為唯物史觀,中國當稱唯人史或唯心史,實則乃唯德唯性。
西方人生注重在外面物上,中國人生注重在人之内在德性上。
換言之,西方人用心在物,中國人用心在己,即己之心。
西方人亦知有心,中國人亦知有物,惟主客輕重則大不同。
中西社會有不同。
中國社會抟成,不仗财力,亦不仗武力,故中國人無權力觀。
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不能仗财力兵力,乃在人與人之性情之相感相通,而成為一體。
此種性情之培養,則貴在心,貴在先有一段靜定生活。
在人則貴在未成年期,在地則貴有一山林生活,此兩者皆屬天。
能知此,則知天地人本屬一體,即自然與人文之本屬一體矣。
如原始人之洞居,實即山林生活,亦即人類未成年時之生活,此為自然生活。
而人文社會之生活,即本源于此。
人文社會生活之最後歸宿,則仍應為一種自然生活。
總之,人類逃不出物的生活,而以心生活為之主宰。
若如西方人,以心生活投入物生活中,物為主,而心為奴,心生活不長進,惟求物生活長進,則與中國為大異矣。
釋老皆重心生活,但又太輕忽了物生活。
惟有儒家,執兩用中,心物并重,而又會通和合,融為一體,始為人生之正途。
故欲知中國社會,又須兼通中國經濟史,并須兼通中國思想史。
要之,即須先通中國文化史。
若分門别類,專一求知,則中國究為何種社會,誠難以一言盡矣。
重物,則其大群生活乃自下而上,由分而合。
重心,則其大群生活乃自上而下,由合而分。
西方社會重多數,中國社會則特重一領導中心,此則必屬少數。
四民首重士,即此意。
但此下中國社會中士之一階層将漸消失,重少數将轉為重多數,則心社會自不得不轉為物社會。
此乃中國當前一大問題。
孫中山先生提倡知難行易,分知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階層。
行屬多數,先知先覺必屬少數。
易屬多數,難屬少數。
分門别類之知,亦屬多數。
而會通和合之知,則仍屬少數。
社會無一中心領導,此終屬一危途。
而此中心領導階層,又如何産生,又如何得大衆之承認,此則為治中國人文史者最當注意研尋之一問題。
然此事實亦不難。
須使人先知心生活重于物生活,則自然尋向上去,識得自己性情,同時即識得人類性情,則已把柄在握矣。
心生活何以重于物生活,其事亦不難知。
反身以求,當下即是矣。
中國古人之高瞻遠矚,而又切己體察,此亦執兩用中之一道也。
吾國人其勉之。
2 夫婦和好,父子慈孝,即中國之所謂道。
《中庸》言:"非至德,至道不凝焉。
"道即凝于德,宇宙大自然萬物散布,非德則無以凝聚。
德又有大小之分。
《中庸》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川流則猶有形象可尋,如結為夫婦,生育子女,生命無窮。
中國乃一氏族社會,父子祖孫世代相傳,亦即小德之川流。
孔子為中國之至聖先師,其道不僅傳于家,不僅傳于魯,并傳于兩千五百年來之全中國,斯則為大德之敦化矣。
兩千五百年來,疆土日廓,生齒日繁,同為一中國人,此生同,此心同,乃有同德同道。
今日此世界則同有電燈自來水,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同樣生活在此燈水中,而有不可同日生之勢。
又如宇宙大自然,渾然一體,本無區别。
此身乃生命一時所附着,其魂氣則可離于肉體,而還歸宇宙大自然之渾然一體中,即其生命之依然存在。
乃不朽,非複活。
宇宙大自然之渾然一體,此乃一大生命。
人類生命即由此大生命中分得,中國人謂之德。
三不朽以立德為首,德不在身,而在心。
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
人人之心,皆可同于聖人之心。
故聖人之德,亦長在人人之心中。
此即中國古人之生命不朽觀。
立功立言,則較落于外面形象上,然仍必歸于心,故同得為不朽。
是則中國人之生命觀乃在心,心則非器物,無形象。
故言靈魂,世人之靈魂觀,仍可有分别。
中國言心,則有同然,無分别。
如言夫婦父子,自身言,亦各有分别。
然夫婦和好,父子慈孝,自其内心之德言,則可無分别。
俗雲說法,此法字,亦猶文言所謂之名義。
顧名思義,正名定義,一名則必有一義。
師出有名,則非無義。
即猶俗語每一事必該有一說法,即如登山玩水,亦該有法可說。
古代帝王登泰山,行封禅。
封禅是一名義,登泰山觀日出是一實情,然實情必當有名義可說。
無錫附郭數裡外有惠山,山有泉,稱天下第二泉。
蓄泉為池,坐池旁二泉亭,觀池中大紅鯉魚結隊遊泳,品茗玩賞,其樂何如。
然人生不該專以登山品茗為樂,仍該有一說法。
縣人皆于山麓建祖先祠堂,又建曆代名賢祠,如唐代張巡許遠祠等。
每逢春秋佳節,縣人登山,先祭拜祖宗祠堂,又瞻拜先賢群祠,乃赴二泉亭。
則登山品茗乃有名義,乃有說法。
餘少年時即喜讀韓昌黎張中丞傳後序一文,反複朗誦不忍辍。
及瞻拜張許祠,益增崇敬向往之情。
餘之于國家民族曆史文化往聖先賢之有其一番真摯深沉之感者,此乃由社會風氣,亦即社會教育之培養,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餘家五六華裡外有讓皇山,相傳乃吳泰伯讓國至此。
又名鴻山,因東漢梁鴻孟光夫婦亦隐居在此。
實隻一小土丘,無林泉之勝。
而環繞十華裡内居民,每逢清明佳節,群來瞻拜。
餘幼年即随族中長老前來。
餘之對國家民族曆史文化往聖先賢有其崇高之敬意,實早由幼年植根。
及餘初來台灣,環遊全島,至今逾三十年,記憶猶新者,在台南拜孔廟,谒鄭成功祠。
在嘉義,谒吳鳳廟,感動尤深。
古人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此兩者亦同有名義說法,主要則在學為人。
餘未來台灣,初未知有吳鳳其人,故其感餘心者尤為深厚。
三十年來台灣觀光遊覽區日益開辟,索忍尼辛來,全國上下仰崇,陪其遊覽,卻不去吳鳳廟。
蓋人心已變,名義說法亦不同。
觀光遊覽僅為尋開心,同時亦為經商赢利。
風氣既别,古今人不相及,但其間高下得失實仍堪尋味。
中國人言社會,必先問其風氣。
西方人言社會,則必論其經濟。
則又何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足雲。
3 今日國人争言知識,此時代亦稱為知識爆破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