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政治學

關燈
共主,亦非有一套預定學說可為其作一切行事之張本,亦惟依照其内心天賦,亦可勝其任而得其道矣。

    政治正其一端。

    此乃以下中國人群所信奉之大道,但亦根據于古人往迹,所謂曆史事實,故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何待有分門别類種種專家之學之競相創造乎。

     此下昌言中國傳統政治哲理者,最備于小戴《禮記》中之《大學》篇。

    首謂大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此為三綱領。

    又有八條目曰:"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三綱領則隻是一綱領,即明明德。

    親民即是明明德,亦即是至善,非有他矣。

    八條目中,最先格物一目,最起争論。

    實即《易·系辭》所謂"開物成務"之物。

    朱子注:"物,猶事也",此事字亦即《易·系辭》開物成務之務。

    格字可有兩義,一為限止義,一為标準義。

    政治乃人群中最大一事務,甯有不接觸實際事務之政治。

    凡事則必及物,又烏得有空無一物之事。

    事物則随時随地有變。

    孟子曰:"堯舜性之,湯武反之。

    "湯武所接觸,已非堯舜之舊。

    隻以堯舜當時居心反之己心,乃知當征誅,不再禅讓。

    此下事物又變,非實際接觸又何知所以為應。

    則惟僅憑己心,又必格物緻知,而後誠意正心以應,此即所謂明明德。

    非親民則亦何以明此明德,明德即至善之标準。

    孔子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心正而身修,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一以貫之矣。

    心不正,身不修,又烏能齊家,烏能治國平天下。

    此義孔子已先發之;為數千年來中國共同所信。

    故心性之學,乃為一切事之本源,亦為一切事之中心,乃亦無一切學之分門别類各自發展之可能與必要。

    後代中國人,則稱此曰理。

     近代國人崇慕西化,乃以為國人傳統重心性,偏于主觀,不知有客觀。

    此又不然。

    中國人主合内外,内在之心性,必見于外在之事物。

    格物緻知,此知又何嘗非客觀。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外在,易見,即屬客觀。

    道不易見,不易知,發于内心,屬主觀。

    惟道即見于器,器必存有道,主觀客觀,乃和合而為一。

    西方科學重物質上之試驗,主客觀。

    宗教在内心信仰,實主觀。

    哲學中有形上學,無形下學,故分主觀客觀而為二。

    中國人謂人心有同然,故心與心相通,有同情。

    孔子謂此同情心為仁。

    此同情心之見于事物上,則為禮。

    孔子重仁亦重禮。

    但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則更重仁。

    仁在内心,當屬主觀,形而上。

    禮在外面事物上,為客觀,形而下。

    中國人則和合此兩而為一,而更重其内在者,如是而已。

     今姑專就政治一端言。

    中國古人言:"天生民而立之君。

    "人群聚處,則必當有管理統治此群衆之事而為之君者,此亦一客觀。

    希臘人不知有此客觀,乃不知有君,乃亦無國。

    希臘人之客觀,則惟以個人之經商财貨為主。

    可謂僅知形而下,不知有形而上,不知有大道,乃亦不能成大器。

    國之與君,則實人群之大器。

    今人謂西方人重功利,其實中國人重道義,乃功利之尤大者。

    然則西方乃由内在主觀而定其外在之客觀,故有個人主義。

    中國則以外在客觀通于内在之主觀,又以内在主觀為外在客觀之中心,則心亦猶一物,個人則為大群之中心,故主仁,而有禮。

    仁在内為主,禮見于外為客,主客一體,而有内外之分。

    西方則反客為主,身為主,物為主,心為物役,而轉為之客。

    則西方所重之客觀,宜與中國之客觀有别矣。

     人心又有理欲之分。

    欲屬形而下,理屬形而上。

    欲則附着于外在之事物上,故心為客,物為主。

    理則超脫于事物之上,故心為主,而物為客。

    國之有君,以一人高居萬人之上,有權有勢,人心誰不欲為君。

    中國乃以一氏族社會,而擇其氏族中之尊長者為之君。

    孰為尊長,則有一客觀存在,人莫能争。

    又君位世襲,父以傳子,子以傳孫,此亦一客觀,亦複無與相争。

    故中國之君位尊嚴,實乃定于一客觀。

     惟既在萬人之上,高踞君位,其内心仍不能無所欲。

    《大學》言"為臣者止于敬",中國則有敬君之禮,以滿足其君求尊之欲。

    人有同情,斯為君者亦可啟發其對臣下之愛,故曰:"為君者止于仁"。

    而君臣上下之間,乃得相通相安,而政事不至于大壞。

    苟使為臣者不盡其敬,則為君者或可憑其權位以肆其自尊之表現,而為臣者亦無以止之,國政乃不免于大亂。

    又為君者深居簡出,乃以表顯其君位之尊,此亦一禮,而濫用君權之害,亦随以減。

    故中國重禮治,不重法治。

    君一位,臣一位,同在政府負一職位,即同在一禮治下,有其尊卑,亦有其平等。

    中國政治上禮之規定,莫不寓有深義,亦可謂其事乃大成于周公。

     周公制禮必兼樂,其間皆寓深義。

    諸侯朝觐天子,多為天子祭拜宗廟而特來陪祭。

    是則非尊天子其人,實乃尊其祖先。

    如周文王如後稷,乃舉世共尊,而因以尊及其後代現任之天子。

    文王後稷之德,臨祭而歌其頌辭,即不啻對其繼位者以一番大教訓。

    而在位為天子者,亦知己之見尊,乃由其祖宗積德來,孝思亦油然而生矣。

    諸侯歸其國,亦各祭其祖先。

    其意義亦近宗教,又近教育。

    讀詩經諸頌及大小雅各篇,可知朝廷遇事必有禮,遇禮必有教。

    禮之外貌在敬,而禮之内涵則在教,寓教于敬,從人心所歡處誘之教之,是則中國之禮意。

    此之謂政教合。

     故中國天子雖受在下位者至高之尊敬,而實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