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政治學
關燈
小
中
大
者大異其趣。
而國藩乃以居鄉辦民團,弭平洪楊之亂。
但國藩之自稱,則曰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
是國藩亦自居為一古文家,終不自承為一政治家。
從來亦未有以古文名家而不通治平大道者。
抑國藩苟非丁憂家居,即無機緣辦團練,成立湘軍。
清廷之派兵命将,亦決不之及。
故中國自古聖哲,亦絕少以政治家自命,乃亦決不專以政治為學。
惟果細研中國一部儒學史,必知與政治聲息相通,難解難分。
而治中國政治史,苟不通儒學,則于曆代制度之因革以及人物之進退,必無可說明。
今人則不讀儒書,于傳統政治惟有借用西方術語,一言蔽之曰君主專制。
以廣土衆民之中國,而君主一人得專制其上,亦當有妙法精義宜加闡說。
一筆鈎消,明白痛快,而又得多數之同情,但豈得亦謂之政治學。
民國以來,猶有通舊學者,當以梁任公為殿。
任公著《中國六大政治家》一書,惟王安石可入儒林,張居正已非其比,其他四人皆非儒。
然安得謂凡主變法即屬大政治家。
抑且全部中國政治史,其變多矣,變而不覺其變,斯為善變。
新莽與王安石皆非善變,史迹昭然。
以如此胸襟,如此見識求變,亦淺之乎其言政矣。
任公師康有為主張變法,而曰求速求全。
清德宗倘能加以任用,則亦必為新莽王安石之繼矣。
其後任公議論漸趨中正通達,創為《國風報》,知一國有一國之風。
則中國之為政,又豈能盡效英美。
其所見識,已超同時提倡新文化運動者之上。
又曾親預讨袁之役,終為于政治史上有貢獻。
其後又能退身仕途,一意為學,惜其不壽,否則論史論政,并世無出其右,其為學終當有得于儒學之傳統矣。
要之,晚清若康有為,若章太炎,若梁任公,皆一代傑出人物,惜其涉身政治太早,又以領導政治最高理論自任,而未得優遊潛心完成其學。
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自知其不久或當涉身于政治,乃更期數年之進學。
故惟超其身于政治之外,乃始得以深入政治之堂奧,以知其利病得失之所在,而有以成其學。
大聖人之言如是,亦良可謂語重心長矣。
孫中山先生亦略受康章論政影響,而聰明天賦,乃倡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于衆所共崇西方民主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外,又特加考試監察兩權,此皆中國傳統政治所固有。
惟有考試權,則西方分黨競選之制可變。
惟有監察權,則西方國會議院不僅立法,又兼議政之制亦可變。
而後采用民主,乃得配合國情,良法美意有因有革,但亦在其隐退滬上積年深思之所得。
惜乎國人已無人能知中國政治之舊傳統,此兩權終成虛設。
繼自今,吾國家吾民族四五千年來相傳之治平大道,政治大規模,惟有學步西方,作東施之效颦,其他尚複何言。
中山先生已早有知難行易之歎,又謂中國乃一次殖民地,更次于殖民地,亦可謂言之沉痛矣。
西方政教分,政學亦分。
其為學又主分,乃有政治學一專門,其實際政治則尚術不尚學。
中國則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必政學相通。
尚術則為人所不齒。
惟其尚術故必變。
法國戴高樂言,無二十五年不變之外交,亦無二十五年不變之内政。
西方民主政治尚多數,多數亦何知,惟大聖大哲大賢人大學者,乃能知多數之所欲知。
治平大道,于以建立。
中國之通儒達哲,聖之仁者,乃庶能知吾當前國人之所欲知而未能知者,所以謂先知先覺,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
即曆代帝王,亦莫不奉孔子為至聖先師。
使必服從多數,則何煩有聖哲。
中山先生之知難行易,今國人亦莫之知,莫之從。
求能真實解說一部《三民主義》者,亦難其人。
乃以美國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為解說,則自然使我國人心悅誠服,無敢再作異辭矣。
若有之,則仍必求之國外,如毛澤東之所法馬列是矣。
如是之國家,如是之民族,為之立心立命者,乃在國外,不在國内,而猶必主張國家之獨立,此非一次殖民地而何。
誠可悲之尤矣。
(二) 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不仕無義。
"則孔子之學不忘出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則學與仕本屬一道。
學以學其道,仕以行其道,則學與仕,義屬一貫。
後代中國乃成一士人政府,凡學人多出仕,凡仕者亦多能兼于學。
其所重則日道,乃别無一套政治學。
今姑從中國曆代政治史言之,庖犧神農黃帝,邃古不論。
試言堯舜,其時以氏族社會行封建制度,各部落各酋長即各為一國之主。
堯則為天下共主,為天子,然亦僅管理其國内事。
洪水為災,堯非有權力責任,必以治水為務。
而堯使鲧治之,災益厲。
堯乃訪用舜,并使攝政。
舜改任鲧子禹治水有效。
就鲧禹兩人之名推測言之,蓋亦一氏族,以治水為業。
則堯之用鲧,非其罪。
舜之用禹,亦非其功。
水患既減,堯亦老,其子丹朱亦非有惡名。
使堯告其子繼位後仍當任用舜,丹朱亦非決不聽。
而堯竟舍其子而讓位于舜,非出外力所逼,乃堯之内心自願如此。
洪水既平,亦舜任用禹之功,舜子商均亦非有罪惡,舜乃亦讓位于禹。
此亦非外力所逼,亦出自舜之内心。
實則堯舜之為君,亦并無其他功績可言,故孔子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但此禅讓一德,則永為後世尊崇,其影響于此下四千年中國傳統政治心理者至深且大,難以詳闡。
但堯舜以前,亦非先有此一套政治哲學之提倡,故陸象山言:"堯舜以前曾讀何書來。
"孟子則曰:"堯舜性之也。
"蓋堯舜此一禅讓之美德,乃純出自堯舜之内心。
而此心則由天所賦,乃人性之本有。
縱其為天子,為天下之
而國藩乃以居鄉辦民團,弭平洪楊之亂。
但國藩之自稱,則曰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
是國藩亦自居為一古文家,終不自承為一政治家。
從來亦未有以古文名家而不通治平大道者。
抑國藩苟非丁憂家居,即無機緣辦團練,成立湘軍。
清廷之派兵命将,亦決不之及。
故中國自古聖哲,亦絕少以政治家自命,乃亦決不專以政治為學。
惟果細研中國一部儒學史,必知與政治聲息相通,難解難分。
而治中國政治史,苟不通儒學,則于曆代制度之因革以及人物之進退,必無可說明。
今人則不讀儒書,于傳統政治惟有借用西方術語,一言蔽之曰君主專制。
以廣土衆民之中國,而君主一人得專制其上,亦當有妙法精義宜加闡說。
一筆鈎消,明白痛快,而又得多數之同情,但豈得亦謂之政治學。
民國以來,猶有通舊學者,當以梁任公為殿。
任公著《中國六大政治家》一書,惟王安石可入儒林,張居正已非其比,其他四人皆非儒。
然安得謂凡主變法即屬大政治家。
抑且全部中國政治史,其變多矣,變而不覺其變,斯為善變。
新莽與王安石皆非善變,史迹昭然。
以如此胸襟,如此見識求變,亦淺之乎其言政矣。
任公師康有為主張變法,而曰求速求全。
清德宗倘能加以任用,則亦必為新莽王安石之繼矣。
其後任公議論漸趨中正通達,創為《國風報》,知一國有一國之風。
則中國之為政,又豈能盡效英美。
其所見識,已超同時提倡新文化運動者之上。
又曾親預讨袁之役,終為于政治史上有貢獻。
其後又能退身仕途,一意為學,惜其不壽,否則論史論政,并世無出其右,其為學終當有得于儒學之傳統矣。
要之,晚清若康有為,若章太炎,若梁任公,皆一代傑出人物,惜其涉身政治太早,又以領導政治最高理論自任,而未得優遊潛心完成其學。
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自知其不久或當涉身于政治,乃更期數年之進學。
故惟超其身于政治之外,乃始得以深入政治之堂奧,以知其利病得失之所在,而有以成其學。
大聖人之言如是,亦良可謂語重心長矣。
孫中山先生亦略受康章論政影響,而聰明天賦,乃倡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于衆所共崇西方民主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外,又特加考試監察兩權,此皆中國傳統政治所固有。
惟有考試權,則西方分黨競選之制可變。
惟有監察權,則西方國會議院不僅立法,又兼議政之制亦可變。
而後采用民主,乃得配合國情,良法美意有因有革,但亦在其隐退滬上積年深思之所得。
惜乎國人已無人能知中國政治之舊傳統,此兩權終成虛設。
繼自今,吾國家吾民族四五千年來相傳之治平大道,政治大規模,惟有學步西方,作東施之效颦,其他尚複何言。
中山先生已早有知難行易之歎,又謂中國乃一次殖民地,更次于殖民地,亦可謂言之沉痛矣。
西方政教分,政學亦分。
其為學又主分,乃有政治學一專門,其實際政治則尚術不尚學。
中國則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必政學相通。
尚術則為人所不齒。
惟其尚術故必變。
法國戴高樂言,無二十五年不變之外交,亦無二十五年不變之内政。
西方民主政治尚多數,多數亦何知,惟大聖大哲大賢人大學者,乃能知多數之所欲知。
治平大道,于以建立。
中國之通儒達哲,聖之仁者,乃庶能知吾當前國人之所欲知而未能知者,所以謂先知先覺,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
即曆代帝王,亦莫不奉孔子為至聖先師。
使必服從多數,則何煩有聖哲。
中山先生之知難行易,今國人亦莫之知,莫之從。
求能真實解說一部《三民主義》者,亦難其人。
乃以美國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為解說,則自然使我國人心悅誠服,無敢再作異辭矣。
若有之,則仍必求之國外,如毛澤東之所法馬列是矣。
如是之國家,如是之民族,為之立心立命者,乃在國外,不在國内,而猶必主張國家之獨立,此非一次殖民地而何。
誠可悲之尤矣。
(二) 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不仕無義。
"則孔子之學不忘出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則學與仕本屬一道。
學以學其道,仕以行其道,則學與仕,義屬一貫。
後代中國乃成一士人政府,凡學人多出仕,凡仕者亦多能兼于學。
其所重則日道,乃别無一套政治學。
今姑從中國曆代政治史言之,庖犧神農黃帝,邃古不論。
試言堯舜,其時以氏族社會行封建制度,各部落各酋長即各為一國之主。
堯則為天下共主,為天子,然亦僅管理其國内事。
洪水為災,堯非有權力責任,必以治水為務。
而堯使鲧治之,災益厲。
堯乃訪用舜,并使攝政。
舜改任鲧子禹治水有效。
就鲧禹兩人之名推測言之,蓋亦一氏族,以治水為業。
則堯之用鲧,非其罪。
舜之用禹,亦非其功。
水患既減,堯亦老,其子丹朱亦非有惡名。
使堯告其子繼位後仍當任用舜,丹朱亦非決不聽。
而堯竟舍其子而讓位于舜,非出外力所逼,乃堯之内心自願如此。
洪水既平,亦舜任用禹之功,舜子商均亦非有罪惡,舜乃亦讓位于禹。
此亦非外力所逼,亦出自舜之内心。
實則堯舜之為君,亦并無其他功績可言,故孔子曰:"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但此禅讓一德,則永為後世尊崇,其影響于此下四千年中國傳統政治心理者至深且大,難以詳闡。
但堯舜以前,亦非先有此一套政治哲學之提倡,故陸象山言:"堯舜以前曾讀何書來。
"孟子則曰:"堯舜性之也。
"蓋堯舜此一禅讓之美德,乃純出自堯舜之内心。
而此心則由天所賦,乃人性之本有。
縱其為天子,為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