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教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大學課程中又特設教育學一門,人之無學,乃專以教人為學。
中西文化傳統其意義之大相違異亦即此而見矣。
然則中國傳統之所謂學與教,豈不有近于西方之宗教。
是又不同。
宗教重在教人以信仰,非教人以學,此又與孔子之學不厭教不倦不同。
故中國之學與教,既非宗教,又非為謀生之職業。
而與人之為人,即人生之全部,又得密切相配合。
此則又中國社會之特異于西方社會處。
今社會變,斯則教育學之傳統又不得不随而變。
學僅以求知,教僅以謀生,但不能有如西方之宗教。
宗教乃在西方社會中特補其所缺。
牽一發動全身,求變求新,當前之中國社會又豈可于西方之宗教獨無求。
《中庸》又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若如本篇上文所分析,則尊德性實乃一種群衆教育,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實亦即小學。
道問學乃始是大人之大學,然大學必栽根于小學,以成全其開花結果之終極目标。
孔子之教,其主要亦終于教人以為人之學而止。
而人則有小人大人之别,學亦有小學大學之别。
故《大學》言:"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而天子則應是一大人,其學不止于修身,必上達于治國平天下。
而大學八條目則以格物緻知為先,格物緻知即道問學。
則求知之學,又為中國大學中主要一條目。
在其本末先後之間,與其一貫會通之處,意之誠待于知之緻,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而後始得豁然貫通。
知之緻而後意誠而心正,故格物緻知乃亦為大人之學。
豈不仍待于學,而教則僅以發其志,引其端而止。
故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此因治平大道仍是一種性情之學。
憤與悱,而其志始立,乃可從事于所謂學,又豈得人人而謂之能立志好學乎。
今人則又謂孔子生兩千五百年前,烏得預知兩千五百年後事而教我。
不知孔子亦僅教其及門七十子而已。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孔子非自任于教後生,今之後生志不立,不好學,不憤不悱。
使孔子又重生于今世,亦惟不知其所以教,而默爾以息耳。
于孔子又何尤。
(三) 中國人言明體達用,明體近靜一邊,達用近動一邊,但動靜一體,體用一源。
苟無體,何來用。
苟有用,即見體。
體屬内,乃和合性。
用屬外,乃分别性。
中國人偏重明體,西方人偏重達用。
用必随時随地随事随物而變,故用于希臘,不适用于羅馬,而羅馬人必自創新用。
中古時期以及歐洲現代國家皆然。
當前美蘇對立,仍當别創新用。
故全部歐洲史,不易見其會通和合之一體。
中國人則不然。
中國與中國人,古謂之諸夏,乃會通和合成為一體。
堯舜禅讓,湯武征誅,此皆中國人之建成此一中國之大用所在。
中國古人會通和合,明其為一體。
武王伐纣,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恥食周粟,餓死首陽之山,中國古人又會通和合之,而認其為一體。
此下秦漢郡縣制與唐虞三代之封建制,顯有分别,而中國人仍會通和合為一體。
漢唐宋明,朝代不同,甚至五胡南北朝遼金西夏,以至蒙古滿清入主,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古今五千年間,仍能會通和合以為一體。
經史子集,曆代著書,論道講學,皆屬一體。
此可謂之明體之學,明其體而達之用。
其分别處,在中國人觀念中,認屬次要。
一切人事作為,必歸本之于心性。
心性乃其體,一切作為乃其用。
而心性又分體用,性屬體,心屬用。
故中國人論心,必求其體,是即性。
性乃天賦,一和合。
心附于身,乃一分别。
心之同然始見性,故心之會通和合乃為性。
中國人又謂萬物亦各有性,亦會通和合于天。
惟心則為人類所獨有,故曰人為萬物之靈,明心而見性,則人而上通于天。
此之謂通天人,合内外。
用較具體,易見。
體則抽象,難知。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則知與不知,亦會通和合,知其不知,斯為知矣。
天不易知,中國人不強不知以為知。
西方宗教科學之言天,豈得謂之誠知天。
顔淵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矣。
"一步一趨,孔子之行與用,其事易知。
所立卓爾者,乃孔子大聖之體,惟顔淵知其不易知不易從,斯顔淵乃為孔門弟子中知之最高者,是即孔子謂不知為不知之知也。
中國人每連言道德。
道屬用,見于外,尚易知。
德屬體,存于内,不易知。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此即其所立卓爾者。
孔門弟子日常接觸孔子之言行,即孔子之道。
能接觸孔子内存之德者,顔子其庶幾矣。
中國人之教,則重在教其所不知。
如堯舜禅讓,湯武征誅,皆有事功,有用可見。
伯夷叔齊之事功則不可見,乃若其無用,而其德則與堯舜湯武同。
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仁人也,求仁而得仁。
"斯言其體,亦伯夷叔齊之所立卓爾者。
叔孫豹分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功與言皆具體,皆有用而易見。
德則抽象,乃至無用可見,然有大用,更超于功與言之上。
抑且德存于内,轉易得。
功與言見于外,非可常有。
中國人之教育宗旨與其教育精神,其主要乃在此德字上。
孔子又言:"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是孔子贊殷周之際仁者五,伯夷叔齊與殷之三仁,言行各不同,各無大作用,皆無救于殷之亡。
中國人所重,亦可于此五仁而見矣。
西方人重知,皆求其有用。
中國人重德,乃為人之體,而未必有可見之用。
孔子言仁必兼知,或兼及禮。
知與禮皆有其用,而孔子言之,則皆在仁之下。
又孔門四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華皆志在用,獨曾點無用世之志,子曰:"吾與點也。
"後世類是者多矣。
故中國人之教育宗旨教育精神,主要乃為一全人教育,首在培養其内心之德。
苟其有德,則其對人群自必有其貢獻與作用。
天地生人,本不為供他人之用。
供人之用者當為物。
但人之為用與物之為用大不同。
物之為用,在其機能。
人之為用,則在其德性。
近代如電腦機器人之類,論其機能之用,則遠甚于人矣,但無德性可言。
其創造各種機械者,亦惟尚才智,不本德性。
人類苟無德性,則缺了最大一部分之用,而且并有害。
此乃今一時代之風氣,倘自後一時代人視之,又不知當作何評價。
中國人言"經師不如人師","言教不如身教"。
今人又謂西方教育重啟發式,中國教育重填鴨式。
以上引二語證之,亦可謂适得其反矣。
惟一崇西化,以彼所知,強吾所不知,則非填鴨不可,而更何啟發可言。
中西文化傳統其意義之大相違異亦即此而見矣。
然則中國傳統之所謂學與教,豈不有近于西方之宗教。
是又不同。
宗教重在教人以信仰,非教人以學,此又與孔子之學不厭教不倦不同。
故中國之學與教,既非宗教,又非為謀生之職業。
而與人之為人,即人生之全部,又得密切相配合。
此則又中國社會之特異于西方社會處。
今社會變,斯則教育學之傳統又不得不随而變。
學僅以求知,教僅以謀生,但不能有如西方之宗教。
宗教乃在西方社會中特補其所缺。
牽一發動全身,求變求新,當前之中國社會又豈可于西方之宗教獨無求。
《中庸》又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若如本篇上文所分析,則尊德性實乃一種群衆教育,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實亦即小學。
道問學乃始是大人之大學,然大學必栽根于小學,以成全其開花結果之終極目标。
孔子之教,其主要亦終于教人以為人之學而止。
而人則有小人大人之别,學亦有小學大學之别。
故《大學》言:"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而天子則應是一大人,其學不止于修身,必上達于治國平天下。
而大學八條目則以格物緻知為先,格物緻知即道問學。
則求知之學,又為中國大學中主要一條目。
在其本末先後之間,與其一貫會通之處,意之誠待于知之緻,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而後始得豁然貫通。
知之緻而後意誠而心正,故格物緻知乃亦為大人之學。
豈不仍待于學,而教則僅以發其志,引其端而止。
故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此因治平大道仍是一種性情之學。
憤與悱,而其志始立,乃可從事于所謂學,又豈得人人而謂之能立志好學乎。
今人則又謂孔子生兩千五百年前,烏得預知兩千五百年後事而教我。
不知孔子亦僅教其及門七十子而已。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孔子非自任于教後生,今之後生志不立,不好學,不憤不悱。
使孔子又重生于今世,亦惟不知其所以教,而默爾以息耳。
于孔子又何尤。
(三) 中國人言明體達用,明體近靜一邊,達用近動一邊,但動靜一體,體用一源。
苟無體,何來用。
苟有用,即見體。
體屬内,乃和合性。
用屬外,乃分别性。
中國人偏重明體,西方人偏重達用。
用必随時随地随事随物而變,故用于希臘,不适用于羅馬,而羅馬人必自創新用。
中古時期以及歐洲現代國家皆然。
當前美蘇對立,仍當别創新用。
故全部歐洲史,不易見其會通和合之一體。
中國人則不然。
中國與中國人,古謂之諸夏,乃會通和合成為一體。
堯舜禅讓,湯武征誅,此皆中國人之建成此一中國之大用所在。
中國古人會通和合,明其為一體。
武王伐纣,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恥食周粟,餓死首陽之山,中國古人又會通和合之,而認其為一體。
此下秦漢郡縣制與唐虞三代之封建制,顯有分别,而中國人仍會通和合為一體。
漢唐宋明,朝代不同,甚至五胡南北朝遼金西夏,以至蒙古滿清入主,中國之為中國,中國人之為中國人,古今五千年間,仍能會通和合以為一體。
經史子集,曆代著書,論道講學,皆屬一體。
此可謂之明體之學,明其體而達之用。
其分别處,在中國人觀念中,認屬次要。
一切人事作為,必歸本之于心性。
心性乃其體,一切作為乃其用。
而心性又分體用,性屬體,心屬用。
故中國人論心,必求其體,是即性。
性乃天賦,一和合。
心附于身,乃一分别。
心之同然始見性,故心之會通和合乃為性。
中國人又謂萬物亦各有性,亦會通和合于天。
惟心則為人類所獨有,故曰人為萬物之靈,明心而見性,則人而上通于天。
此之謂通天人,合内外。
用較具體,易見。
體則抽象,難知。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則知與不知,亦會通和合,知其不知,斯為知矣。
天不易知,中國人不強不知以為知。
西方宗教科學之言天,豈得謂之誠知天。
顔淵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矣。
"一步一趨,孔子之行與用,其事易知。
所立卓爾者,乃孔子大聖之體,惟顔淵知其不易知不易從,斯顔淵乃為孔門弟子中知之最高者,是即孔子謂不知為不知之知也。
中國人每連言道德。
道屬用,見于外,尚易知。
德屬體,存于内,不易知。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此即其所立卓爾者。
孔門弟子日常接觸孔子之言行,即孔子之道。
能接觸孔子内存之德者,顔子其庶幾矣。
中國人之教,則重在教其所不知。
如堯舜禅讓,湯武征誅,皆有事功,有用可見。
伯夷叔齊之事功則不可見,乃若其無用,而其德則與堯舜湯武同。
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仁人也,求仁而得仁。
"斯言其體,亦伯夷叔齊之所立卓爾者。
叔孫豹分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功與言皆具體,皆有用而易見。
德則抽象,乃至無用可見,然有大用,更超于功與言之上。
抑且德存于内,轉易得。
功與言見于外,非可常有。
中國人之教育宗旨與其教育精神,其主要乃在此德字上。
孔子又言:"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是孔子贊殷周之際仁者五,伯夷叔齊與殷之三仁,言行各不同,各無大作用,皆無救于殷之亡。
中國人所重,亦可于此五仁而見矣。
西方人重知,皆求其有用。
中國人重德,乃為人之體,而未必有可見之用。
孔子言仁必兼知,或兼及禮。
知與禮皆有其用,而孔子言之,則皆在仁之下。
又孔門四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華皆志在用,獨曾點無用世之志,子曰:"吾與點也。
"後世類是者多矣。
故中國人之教育宗旨教育精神,主要乃為一全人教育,首在培養其内心之德。
苟其有德,則其對人群自必有其貢獻與作用。
天地生人,本不為供他人之用。
供人之用者當為物。
但人之為用與物之為用大不同。
物之為用,在其機能。
人之為用,則在其德性。
近代如電腦機器人之類,論其機能之用,則遠甚于人矣,但無德性可言。
其創造各種機械者,亦惟尚才智,不本德性。
人類苟無德性,則缺了最大一部分之用,而且并有害。
此乃今一時代之風氣,倘自後一時代人視之,又不知當作何評價。
中國人言"經師不如人師","言教不如身教"。
今人又謂西方教育重啟發式,中國教育重填鴨式。
以上引二語證之,亦可謂适得其反矣。
惟一崇西化,以彼所知,強吾所不知,則非填鴨不可,而更何啟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