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考古學
關燈
小
中
大
族增一番光榮,是誠淺見薄識之尤矣。
餘在五十多年前,即寫有《先秦諸子系年》一書,根據《竹書紀年》遺文,考訂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之誤。
亦根據地下發掘,自謂較之近人根據殷墟龜甲所貢獻于中國史學者更大。
地下發掘,亦有其意義價值之所在,而豈地下發掘之盡為無上寶藏乎。
諸子系年已成書,又續為《周初地理考》一文,距今亦五十年。
考定當年姬周氏族,乃自晉遷陝,非自陝東來。
此一論,乃發前人所未發。
然所考各地,皆餘當年足迹未親履,僅據古籍文字記載,錯綜配搭,會通成之。
最近旅美學人許悼雲告餘,彼最近根據近年大陸考古發掘所得各種古代銘文二百餘件,逐一研讨,乃知餘往年《周初地理考》所辨,皆獲證明,可資論定。
然則地下發掘,仍必會通于地上之所流傳,乃始知其意義價值之所在。
故好古守舊,亦仍必會通于今之新,乃始知其可好可守之真實所在,而豈惟古之是好舊之是守乎?而亦豈凡屬古舊則必盡不可好盡不可守乎?若惟以專門家言為貴,則中國傳統素尚通學,宜可一概加以鄙棄矣。
其然,豈其然乎? 今再言觀光。
此又近代一新名詞,為中國古代所無。
中國山川勝地,多資學人以考古之需。
如登泰山,曆代政事學業,有關國家民族治亂興亡之大,皆足參考。
豈一登日觀峰,一睹海上日出,即為泰山之觀光乎。
果為無知識無學問之多數群衆言,斯則是矣。
然又何必登泰山,乃始有日出可觀。
又如盧溝橋,此亦中國近代一名勝。
唐代都長安,則有灞橋。
非通中國之科舉制,驿站制,則不知其為名勝之由來。
唐代則稱灞橋,清代則稱盧溝橋,同一好古守舊,其間亦有變有新。
而會通和合,則仍有其一貫相承處。
不論名山,即論橋梁,名傳千古,常見之詩文稱道者,全中國亦當得三四十處。
日本東侵,盧溝橋事變乃脍炙人口,于是盧溝橋亦遂成近代國人一觀光勝地,群衆慕向。
而其他曆代有名諸橋梁則盡置遺忘。
此亦日變日新之一例。
但豈吾民族之文化大傳統,亦随以隐淪消滅于無形中。
此見有變有不變,有新有仍舊,未可盡變盡新,一如今日吾國人之所求矣。
是必知好古守舊者,始能善保其舊,而使來遊者發思古之幽情于不知不覺中。
然則縱是發展觀光事業一小節,亦待通人之籌劃,而豈考古專家之所能勝任而愉快。
即小斯可以喻大,願吾國人其亦深思之。
(二) 中國人重經驗,西方人重成績。
中國人之經驗,一言一行,詳細記下,成為曆史。
西方則并不重曆史,其成績全在物質制造與其建築上。
如古希臘,除其古代建築與其他器物制造外,若論人生經驗,則永是一城邦分裂,無足詳者,故無曆史記載。
即其後代有曆史,亦如此。
法國革命,亦西方曆史中一大變,可謂乃西方人文一大變,而西方人則重其在自然方面之變,于人文之變則似所忽視。
即如拿破侖,有此一人,亦如自然中一物。
有巴黎凱旋門,則拿破侖其人其事已成器物化,更可與人共賞。
而拿破侖其人其事之影響及于後世之法國,乃及全歐洲者,其是非得失又如何,則可不深究。
大英帝國之創建亦然,亦如一大建築。
有西敏寺,有白金漢宮,有唐甯街十号,豈不迄今仍為英國人共同所瞻仰。
然埃及金字塔至今猶存,大英帝國則迄今已煙消雲散。
則人事創新,其重要性尚不如物質建造。
要之,西方人僅重物質事務,而不重人類内在之心性,故其經驗所重,常在外,不在内,讀史遠不如觀光,治史書遠不如考古。
亦可謂物惟求舊人惟求新,與中國人言物惟求新人惟求舊正相反。
故史學乃西方晚起之學,不如考古早先于其史學,而更得西方人之性好。
中國人所謂之經驗,國家民族大群之盛衰治亂興亡,人之賢奸邪正,禍福憂喜苦樂,鑒古知今,為法為戒,所謂通天人之際,明古今之變者是矣。
今乃謂英國人重經驗主義,此指哲學思想言,不指人文史學言。
若英國人亦重人文史學之經驗,則最近福克蘭群島之戰事當不再起。
福克蘭群島,在英國人心中,亦屬外面一物,必争為我有。
人類曆史,古今惟一争。
惟今人有大艦隊大機群,古人無之,有此成績,此之謂進步。
經驗已屬過去,今人當争有新經驗,如是而已。
亦如牛津劍橋古舊建築,五六百年,慎守不變。
至其教授講學,則日新月異,而歲不同。
惟當開新,不當守舊,豈得與校舍建築有同等不變之價值。
如言商業。
所謂成績,在其積有之資本。
所謂經驗,如不斷之商情。
商情随時有變,資本則必固守其舊,再求增加。
經驗則在内心,而資本則為外物。
西方人之輕于心重于物,有如此。
換言之,即重于人對物,不重于人對人。
故其史學亦重考古,仍重其對物,不重其對人。
今人一意慕西化,乃亦以發掘考古為治史要端,斯則失之遠矣。
若以中國固有觀念言,史學貴于能上通古人之心,不在能上通古人之物。
治西方曆史,亦可仗我心之經驗,以通之西方之人心,而豈徒求之于西方之物質。
此庶得之。
餘在五十多年前,即寫有《先秦諸子系年》一書,根據《竹書紀年》遺文,考訂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之誤。
亦根據地下發掘,自謂較之近人根據殷墟龜甲所貢獻于中國史學者更大。
地下發掘,亦有其意義價值之所在,而豈地下發掘之盡為無上寶藏乎。
諸子系年已成書,又續為《周初地理考》一文,距今亦五十年。
考定當年姬周氏族,乃自晉遷陝,非自陝東來。
此一論,乃發前人所未發。
然所考各地,皆餘當年足迹未親履,僅據古籍文字記載,錯綜配搭,會通成之。
最近旅美學人許悼雲告餘,彼最近根據近年大陸考古發掘所得各種古代銘文二百餘件,逐一研讨,乃知餘往年《周初地理考》所辨,皆獲證明,可資論定。
然則地下發掘,仍必會通于地上之所流傳,乃始知其意義價值之所在。
故好古守舊,亦仍必會通于今之新,乃始知其可好可守之真實所在,而豈惟古之是好舊之是守乎?而亦豈凡屬古舊則必盡不可好盡不可守乎?若惟以專門家言為貴,則中國傳統素尚通學,宜可一概加以鄙棄矣。
其然,豈其然乎? 今再言觀光。
此又近代一新名詞,為中國古代所無。
中國山川勝地,多資學人以考古之需。
如登泰山,曆代政事學業,有關國家民族治亂興亡之大,皆足參考。
豈一登日觀峰,一睹海上日出,即為泰山之觀光乎。
果為無知識無學問之多數群衆言,斯則是矣。
然又何必登泰山,乃始有日出可觀。
又如盧溝橋,此亦中國近代一名勝。
唐代都長安,則有灞橋。
非通中國之科舉制,驿站制,則不知其為名勝之由來。
唐代則稱灞橋,清代則稱盧溝橋,同一好古守舊,其間亦有變有新。
而會通和合,則仍有其一貫相承處。
不論名山,即論橋梁,名傳千古,常見之詩文稱道者,全中國亦當得三四十處。
日本東侵,盧溝橋事變乃脍炙人口,于是盧溝橋亦遂成近代國人一觀光勝地,群衆慕向。
而其他曆代有名諸橋梁則盡置遺忘。
此亦日變日新之一例。
但豈吾民族之文化大傳統,亦随以隐淪消滅于無形中。
此見有變有不變,有新有仍舊,未可盡變盡新,一如今日吾國人之所求矣。
是必知好古守舊者,始能善保其舊,而使來遊者發思古之幽情于不知不覺中。
然則縱是發展觀光事業一小節,亦待通人之籌劃,而豈考古專家之所能勝任而愉快。
即小斯可以喻大,願吾國人其亦深思之。
(二) 中國人重經驗,西方人重成績。
中國人之經驗,一言一行,詳細記下,成為曆史。
西方則并不重曆史,其成績全在物質制造與其建築上。
如古希臘,除其古代建築與其他器物制造外,若論人生經驗,則永是一城邦分裂,無足詳者,故無曆史記載。
即其後代有曆史,亦如此。
法國革命,亦西方曆史中一大變,可謂乃西方人文一大變,而西方人則重其在自然方面之變,于人文之變則似所忽視。
即如拿破侖,有此一人,亦如自然中一物。
有巴黎凱旋門,則拿破侖其人其事已成器物化,更可與人共賞。
而拿破侖其人其事之影響及于後世之法國,乃及全歐洲者,其是非得失又如何,則可不深究。
大英帝國之創建亦然,亦如一大建築。
有西敏寺,有白金漢宮,有唐甯街十号,豈不迄今仍為英國人共同所瞻仰。
然埃及金字塔至今猶存,大英帝國則迄今已煙消雲散。
則人事創新,其重要性尚不如物質建造。
要之,西方人僅重物質事務,而不重人類内在之心性,故其經驗所重,常在外,不在内,讀史遠不如觀光,治史書遠不如考古。
亦可謂物惟求舊人惟求新,與中國人言物惟求新人惟求舊正相反。
故史學乃西方晚起之學,不如考古早先于其史學,而更得西方人之性好。
中國人所謂之經驗,國家民族大群之盛衰治亂興亡,人之賢奸邪正,禍福憂喜苦樂,鑒古知今,為法為戒,所謂通天人之際,明古今之變者是矣。
今乃謂英國人重經驗主義,此指哲學思想言,不指人文史學言。
若英國人亦重人文史學之經驗,則最近福克蘭群島之戰事當不再起。
福克蘭群島,在英國人心中,亦屬外面一物,必争為我有。
人類曆史,古今惟一争。
惟今人有大艦隊大機群,古人無之,有此成績,此之謂進步。
經驗已屬過去,今人當争有新經驗,如是而已。
亦如牛津劍橋古舊建築,五六百年,慎守不變。
至其教授講學,則日新月異,而歲不同。
惟當開新,不當守舊,豈得與校舍建築有同等不變之價值。
如言商業。
所謂成績,在其積有之資本。
所謂經驗,如不斷之商情。
商情随時有變,資本則必固守其舊,再求增加。
經驗則在内心,而資本則為外物。
西方人之輕于心重于物,有如此。
換言之,即重于人對物,不重于人對人。
故其史學亦重考古,仍重其對物,不重其對人。
今人一意慕西化,乃亦以發掘考古為治史要端,斯則失之遠矣。
若以中國固有觀念言,史學貴于能上通古人之心,不在能上通古人之物。
治西方曆史,亦可仗我心之經驗,以通之西方之人心,而豈徒求之于西方之物質。
此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