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其與德國亦有幾許争端可言,其實是沉深之民族情感,乃為其投入戰場之主因。
及戰事勝利,凡爾賽和談,英法仍以主人自居。
美總統威爾遜離席歸來,西歐事一任英法主張,置而不問。
不久第二次大戰繼起。
美國在太平洋已因珍珠港偷襲與日本興起大戰,歐西戰役大可不再插手。
然而巴黎陷落,英倫告急,美國終于派兵前去。
艾森豪所負責任,若更重于麥克阿瑟。
此非美英間一分深厚之民族情感,不緻有此。
及戰事平息,美國人對西歐繼續經濟援助,亦巨大驚人。
可知美國人在其内心深處,實永不忘其祖先之來自英倫。
親英,遂亦連帶親及西歐。
西歐之在美國人心中,世界其他各地乃遠不能相比。
此無他,惟民族情感一念可作解釋。
即英國人之對美國,亦何獨不然。
最近十幾年來蘇俄海空軍及核子力量急起直追,已将淩駕美國之上,而國際間美蘇争端,英國必站在美之一邊,亦惟民族情感一辭可作最恰當最深入之解釋。
此所謂民族情感,不僅英美,不僅西歐有之。
即如猶太人,分散各地,從未建立一國家,直至第二次大戰後,西歐人始為建立一以色列。
此幾十年來,全世界猶太人乃無不奉之為祖國,愛護無微不至。
美國有猶太人三百六十萬,其來美國,多在以色列建國前,有三四百年之久。
有足迹未履以色列國土一步者。
乃其身在美國,心向以色列。
憑其财力可以影響總統選舉,美國人不得不重視。
于是美國遂為以色列一不叛不變之盟友。
除英國外,以色列常在美國人心中,不易舍棄。
此亦惟猶太人之民族情感一語可解釋之。
阿拉伯人亦何嘗不有其傳統民族心情,惟局勢不利,乃若隐若現,不甚顯著。
今突以石油力量,而其民族情感乃趨發揚。
即如兩伊戰争,伊朗乃波斯後裔,伊拉克乃突厥後裔,亦有民族間之潛在界線。
然則全世界一切紛争,一切事變,民族情感為之作主要原動力,逐時逐地,可資舉例,不煩詳及。
而民族情感則顯為各民族一大傳統,則更無疑義。
故傳統可以現代化,而現代化則終不能脫離傳統,此乃事實,可資深論,卻無可否認。
民族傳統之外,又有語言傳統,可以連帶述及。
歐洲文化,最先必溯源于希臘。
羅馬人起,希臘人轉為奴,但羅馬人仍多奉之為師。
惟拉丁語代希臘語而起。
語言傳統同時即代表民族傳統,此亦極自然而又無可奈何之事。
北方蠻族入侵,羅馬帝國覆亡,語言乃亦随而變。
雖同奉耶教,各地群以自己方言翻譯其經典,于是德意法英各國語,遂代替了拉丁語。
今日歐洲之不能融和凝成為一國,則語言分歧為其一主因。
語言又非曆史一大傳統而何。
但民族傳統,終偏在自然方面。
語言傳統亦然。
不出數百裡之遠,數百年之久,而語言必變。
但語言乃由人文化成,故語言屬自然,亦屬人文。
西方文字追随語言,未能超然而獨立,故其人文化之裡程亦短而暫。
獨中國文字其人文化之裡程乃特遠,故中國民族乃能廣大悠久,日進無疆。
論其傳統,乃與西方特異。
近人謂中國人重傳統,不知西方亦重傳統,惟其為自然所限,乃若與中國有異耳。
中國人于語言文字,特重雅俗之分。
俗即限于地,限于時。
而雅則不為其所限。
西方人好言變,時地異則必變。
而中國人則好言常,必超于時地而有常。
非不有變,而其常尤超于變之上。
故知常可知變,但僅知變則不定能知常。
有變而無常,今日不知明日,此地不知彼地,則人道大同又何由而立。
中國人好言通常,通于地,通于時,斯知常矣。
故通常乃人生之大道,中國人好言通常日用,斯見中國人生觀之特為廣大而悠久矣。
中國古人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斯又見中國文化傳統之特深特異處。
西方人則适相反,似乎必求書盡言,言盡意,姑不論其可盡與否。
而連帶以起之其他變化,則有需深加讨論者。
中國人主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其著之文字,出之語言,僅略道己意而止。
其未盡者,則待讀吾書聽吾言者之自加體會。
其贊成與反對,亦待其自加判定。
即師弟子之間亦然。
故言教每言化,此待聞我教者之自化。
如陽光甘露,萬物化生。
教者則如春風,學者乃如桃李。
桃李在春風中自化,非春風能化出桃李來。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此待學者聽我言而自修自習,自問己心悅乎不悅,非孔子所能強。
至于何以學而時習能悅,而孔子言所不盡。
不如西方人必言盡己意,以強人之信。
于是乃若言者為至上,聽者為至下。
聞師言而不盡信,則惟有曰:"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矣。
在言者,一若真理已盡,無可疑,無可辯。
在聽者,惟有自求一新。
哲學思想乃亦務于變,務于創,而無傳統可言。
在中國則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尚待他人以及後生之續加思讨,續加論辯,而遂成一傳統。
此在西方為個人主義,而在中國則為大群主義,即此一端已可見。
然如柏拉圖《理想國》一書所主張,後代歐洲人雖絕未接受,但亦有其傳統可尋。
一曰重職業。
二曰重商重軍,富強二字,為立國之大本。
此兩者,豈不為西方之思想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士,而西方無之。
中國之士曰志于道,不志于業。
而西方哲學家如柏拉圖乃可謂其志于政,乃有哲人王之想。
但非凡哲學家皆盡然。
哲學亦成一職業。
耶教後起,乃始離于政而傳道。
然教士亦仍是一職業。
西方有大學,肇于教會。
大學初興分四科,一曰神學,二曰辯證學,不信者則仗辯證說服之。
三曰法律,四曰醫學,律師醫生亦各自一職業,惟為己亦以為人。
此下大學變而有文學院理學院等。
大學教授盡成一職業。
西方政教分,大學教授亦鮮有志于政治,理亂不問,黜陟不知,職業在此,生活亦在此,而文化大傳統則亦隻在此各人之職業與生活上。
政治宗教科學,各成職業。
惟謀生要途則在商,立國大本則賴軍。
西方文化傳統,大體言之,乃如是。
中國士人志于道,故曰:"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故雖亦志于政,而有進有退,有出有處,有仕有隐。
不為君而為師,而師道猶在君道之上,道統則猶在政統之上。
此為西方觀念之所無。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言政治乃如此。
豈如柏拉圖《理想國》,縷舉詳陳,連篇累牍之所指。
老子又曰:"信不足,有不信。
猶兮其貴言。
"為政者高高在上,而在下又有不信,豈言辭之所能為功乎。
中國人看重對方地位,不以言辭強人必信,不僅政治如此,即教育亦如此。
故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自述己意止此,其另一半則待他人自加體驗,自加判定。
故次之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心所存,獲得他人同驗同認,此誠一大樂事。
然曰諸朋,則師弟子乃屬平等。
自遠方來,非強之來,故曰:"有來學,無往教。
"然來者亦未必盡體認如我,則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子則曰:"知我者稀,斯在我者貴。
"豈強人以必知。
中國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要旨乃在此。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上一句自古皆有死五字已足,不煩如西方人之三段論法,必曰人必有死,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亦當死。
下兩語之意,其實已在上一語中。
人有不信,則亦任之,以徐待其信,何必要增此下兩語,以強人之必信。
至于孔子民無信不立五字,此中盡有深義,盡待發揮,然孔子亦僅五字自述己意即已。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亦當知對方可畏,焉知聽吾言者之決不如我,而必喋喋以盡言,視對方如一至愚乎。
如是則轉不易使聽者親之譽之,轉而畏之侮之,則奈何。
為教然,為政尤然。
中國政治上,言者在下,讀曆朝名臣奏議可見。
在上則少言,讀曆朝帝皇诏令可見。
為政治最高領袖最戒多言。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總統竟選,奔走道路,有如是之多言,豈不轉使人侮之。
中國人言商,則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又曰信義通四海。
信不信在購者。
在己則當在貨上價上,求真求實,求信求義,何待廣告,何待宣傳,迹似欺人。
今之為政亦務廣告宣傳,所謂民主,亦商業化,則又何信之立。
政治如此,學術亦然,宗教信仰亦然。
若果此宇宙間真有一上帝,老子言"太上不知有之",中國人若不知有上帝,斯為最高最善矣。
耶教之上帝,使人親之譽之。
回教亦有上帝,乃使人畏之。
穆罕默德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刀,不信者死,豈不使人畏之。
回教流傳,終不如耶教之廣。
耶稣上十字架,而轉增耶教之流傳,但豈如中國之不知有之乎。
以中華民族較之西方,顯見為中華民族乃一和平柔順之民族。
蘇格拉底在雅典下獄死,耶稣在羅馬十字架上釘死,此兩人講學傳道,亦惟少數人相從,未見有犯法違紀之事,然皆陷于死。
故争取思想自由,乃成西方一傳統。
在中國則絕無此等事。
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齊扣馬而谏,周武王謂其乃義士而釋之。
周有天下,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之山。
此乃伯夷叔齊之自由,非周王室逼之如此。
而孔子尊之為仁,孟子尊之為聖。
孔孟亦尚在周代,不聞其反周武王,而尊伯夷叔齊有如此。
後世亦永尊之,亦可謂乃尊二人思想行為之獲得其高度之自由而已。
孔子在魯以一平民擢用為大司寇,在政府中踞高位,僅次于三家。
然孔子棄官而去之他國,周遊天下,備受崇敬。
其欲殺之者,惟宋司馬桓魋一人。
實則如衛如陳如楚,皆非能用孔子,而敬禮之不衰。
孔子周遊不得志,而魯之君臣終敬禮迎歸,老死于魯。
果使孔子而生于雅典羅馬,其得罪獲辜,恐當不亞于蘇格拉底與耶稣。
一尚禮,一尚法,此又中西政治傳統相異之一征。
秦始皇焚書,如伏生之徒,皆得歸隐。
坑士乃坑方士,然後世永詈秦始皇為暴君。
漢廷儒臣勸漢帝當讓位被殺,然繼起言者不已,漢終讓位于王莽。
此可證思想自由之在中國,早有傳統,但不盡如西方之言自由而己。
西方人好争成功,但成功之後,即繼之以失敗。
全部西洋史盡如此。
中國人不争成功,但求不失敗。
争成功必裹聚群力,而被裹聚者喪其自由,故争自由乃為西方一大傳統。
即如商業,勞工裹聚始成資本主義。
勞工被裹聚則起而争集體罷工,成為近代西方一大潮流。
中國人求不失敗,但家國天下不能無盛衰興亡,乃先求個人之不失敗。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此非失敗,乃成功。
孔子稱之曰"求仁而得仁",求之而得,非成功乎。
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不仕無義。
"孔子周遊求仕,乃孔子之自由,亦即孔子之成功。
道不行,則非孔子之失敗,故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殺身舍生非失敗,成仁取義則其成功。
全部中國史,乃一部成功史,在個人則成聖成賢,為孝子,為忠臣。
在大群則五千年來成為一廣土衆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至今而仍屹立在天壤間,舉世無與匹。
此即其成功矣。
楚漢相争,項王兵敗于垓下,單騎突圍至烏江亭下。
亭長舣船待,促速渡。
項王曰我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一人回,何以見江東父老。
聞漢軍懸賞得我頭,今以贈君,可持往取賞,遂自刎。
項王年尚壯,渡江東回,焉知不能負隅再起。
然項王求成功之心,終不勝其愧慚失敗之心為大。
持我頭往領獎,臨終慷慨,此情此義,亦可長在天地間,獲後世之同情矣。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田橫亡齊,流落海島,從者五百人。
漢祖召之,曰,橫來非王即侯,不來當派兵圍剿。
橫應召至洛陽漢王所在前一驿。
告其随客兩人,曰:我與漢祖同起兵為王,何面目以一荒島亡人往見。
遂自刎,命兩人持頭往。
兩人往見漢祖,亦自刎。
島上五百人聞之,皆自刎。
田橫英名乃垂百世,長為吾中華民族一人物。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諸葛亮高卧隆中,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劉先主草廬三顧,遂許以馳驅。
及輔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視曹操司馬懿魏晉開國,其榮何啻百倍。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故知中華民族不争成功,而常能于失敗中得大成功。
史籍昭彰,難以縷舉。
即如關嶽,尊為武聖,豈不俱在失敗中得大成功。
失敗在一時一事,成功則在此心此道,可以曆萬劫而長存,經百世而益彰。
故似西方曆史多成功人物,中國曆史多失敗人物。
然成功則終歸于失敗,失敗乃常保其成功。
此又雙方曆史傳統一大不同之點。
惟其求成功,故常務進取。
惟其慎失敗,故常務退守。
務進取者必犧牲當前,以企圖将來。
将來複将來,犧牲又犧牲,乃永不見有成功,此乃一種功利觀使然。
能勿失敗,保之益謹,守之益堅,隻辨是非,不論得失,則為一種道義觀。
故尚進取則每蔑古,尚退守則每尊古。
蔑古則使後亦蔑今,尊古則使後亦尊今。
蔑其前,斯求變。
尊其舊,斯求守。
即如政治,開創乃一時事,守成則有綿延。
西方曆史開創複開創,乃無成可守。
即如今美國,建國僅兩百年,其先十三州,今至五十一州。
其先尚以門羅主義自守,今則一躍而為世界之元首,舉世事無不聞問。
富益求富,強益求強。
進取愈進取,如駿馬千裡,乃不知稅駕之所在。
中國則如一匹驽馬,五千年治亂相乘,乃已不啻十駕,而尚得緩步向前。
各有其傳統,亦各有其得失,而豈有是非之可定。
今日國人好言現代化,憎言傳統。
所謂現代化,乃指西化言。
其實西方亦自有其傳統,而中國曆史亦各有其現代化。
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其言因言繼,即言其傳統。
其言損益,即其當時之現代化。
夏商周三代,何嘗非當時之現代化。
孔子已早知必有繼周而起者,但又知其仍必因于周,而亦不能無損益,秦漢以下是已。
所因少,則傳統弱,而不能常。
如秦,如新,如三國魏晉,以下如隋,如五代,皆是也。
所因多,則傳統強,而能常。
如兩漢,如唐,如宋,如明是也。
其間如五胡,如北魏,如遼,如金,如元,如清,因于中國者多,則能有常。
因于中國者少,則無常。
至其所損益,亦一依其所因之當否而定其得失高下。
善治史者,自能知之。
至言學術思想,孔子亦有所因,有損益。
故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乃上承周公而現代化。
孟子曰:"乃吾所願,則學孔子。
"孟子亦上承孔子而現代化。
荀子亦然。
而孟子與荀子之所損益于孔子者則各不同,而孟荀之高下得失亦于是判。
兩漢以下,中國全部儒學史,無不如此。
同因于孔子,同有其損益而現代化。
故吾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來之曆史,乃所謂人文化成。
或可謂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創之,而吾五千年之國人則因而損益之。
今則欲盡棄故常,一掃而空以為損,一因西方以為益。
則西方傳統縱其盡善盡美,亦恐無以益于此一空之我矣。
其然,豈不然乎?
及戰事勝利,凡爾賽和談,英法仍以主人自居。
美總統威爾遜離席歸來,西歐事一任英法主張,置而不問。
不久第二次大戰繼起。
美國在太平洋已因珍珠港偷襲與日本興起大戰,歐西戰役大可不再插手。
然而巴黎陷落,英倫告急,美國終于派兵前去。
艾森豪所負責任,若更重于麥克阿瑟。
此非美英間一分深厚之民族情感,不緻有此。
及戰事平息,美國人對西歐繼續經濟援助,亦巨大驚人。
可知美國人在其内心深處,實永不忘其祖先之來自英倫。
親英,遂亦連帶親及西歐。
西歐之在美國人心中,世界其他各地乃遠不能相比。
此無他,惟民族情感一念可作解釋。
即英國人之對美國,亦何獨不然。
最近十幾年來蘇俄海空軍及核子力量急起直追,已将淩駕美國之上,而國際間美蘇争端,英國必站在美之一邊,亦惟民族情感一辭可作最恰當最深入之解釋。
此所謂民族情感,不僅英美,不僅西歐有之。
即如猶太人,分散各地,從未建立一國家,直至第二次大戰後,西歐人始為建立一以色列。
此幾十年來,全世界猶太人乃無不奉之為祖國,愛護無微不至。
美國有猶太人三百六十萬,其來美國,多在以色列建國前,有三四百年之久。
有足迹未履以色列國土一步者。
乃其身在美國,心向以色列。
憑其财力可以影響總統選舉,美國人不得不重視。
于是美國遂為以色列一不叛不變之盟友。
除英國外,以色列常在美國人心中,不易舍棄。
此亦惟猶太人之民族情感一語可解釋之。
阿拉伯人亦何嘗不有其傳統民族心情,惟局勢不利,乃若隐若現,不甚顯著。
今突以石油力量,而其民族情感乃趨發揚。
即如兩伊戰争,伊朗乃波斯後裔,伊拉克乃突厥後裔,亦有民族間之潛在界線。
然則全世界一切紛争,一切事變,民族情感為之作主要原動力,逐時逐地,可資舉例,不煩詳及。
而民族情感則顯為各民族一大傳統,則更無疑義。
故傳統可以現代化,而現代化則終不能脫離傳統,此乃事實,可資深論,卻無可否認。
民族傳統之外,又有語言傳統,可以連帶述及。
歐洲文化,最先必溯源于希臘。
羅馬人起,希臘人轉為奴,但羅馬人仍多奉之為師。
惟拉丁語代希臘語而起。
語言傳統同時即代表民族傳統,此亦極自然而又無可奈何之事。
北方蠻族入侵,羅馬帝國覆亡,語言乃亦随而變。
雖同奉耶教,各地群以自己方言翻譯其經典,于是德意法英各國語,遂代替了拉丁語。
今日歐洲之不能融和凝成為一國,則語言分歧為其一主因。
語言又非曆史一大傳統而何。
但民族傳統,終偏在自然方面。
語言傳統亦然。
不出數百裡之遠,數百年之久,而語言必變。
但語言乃由人文化成,故語言屬自然,亦屬人文。
西方文字追随語言,未能超然而獨立,故其人文化之裡程亦短而暫。
獨中國文字其人文化之裡程乃特遠,故中國民族乃能廣大悠久,日進無疆。
論其傳統,乃與西方特異。
近人謂中國人重傳統,不知西方亦重傳統,惟其為自然所限,乃若與中國有異耳。
中國人于語言文字,特重雅俗之分。
俗即限于地,限于時。
而雅則不為其所限。
西方人好言變,時地異則必變。
而中國人則好言常,必超于時地而有常。
非不有變,而其常尤超于變之上。
故知常可知變,但僅知變則不定能知常。
有變而無常,今日不知明日,此地不知彼地,則人道大同又何由而立。
中國人好言通常,通于地,通于時,斯知常矣。
故通常乃人生之大道,中國人好言通常日用,斯見中國人生觀之特為廣大而悠久矣。
中國古人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斯又見中國文化傳統之特深特異處。
西方人則适相反,似乎必求書盡言,言盡意,姑不論其可盡與否。
而連帶以起之其他變化,則有需深加讨論者。
中國人主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其著之文字,出之語言,僅略道己意而止。
其未盡者,則待讀吾書聽吾言者之自加體會。
其贊成與反對,亦待其自加判定。
即師弟子之間亦然。
故言教每言化,此待聞我教者之自化。
如陽光甘露,萬物化生。
教者則如春風,學者乃如桃李。
桃李在春風中自化,非春風能化出桃李來。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此待學者聽我言而自修自習,自問己心悅乎不悅,非孔子所能強。
至于何以學而時習能悅,而孔子言所不盡。
不如西方人必言盡己意,以強人之信。
于是乃若言者為至上,聽者為至下。
聞師言而不盡信,則惟有曰:"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矣。
在言者,一若真理已盡,無可疑,無可辯。
在聽者,惟有自求一新。
哲學思想乃亦務于變,務于創,而無傳統可言。
在中國則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尚待他人以及後生之續加思讨,續加論辯,而遂成一傳統。
此在西方為個人主義,而在中國則為大群主義,即此一端已可見。
然如柏拉圖《理想國》一書所主張,後代歐洲人雖絕未接受,但亦有其傳統可尋。
一曰重職業。
二曰重商重軍,富強二字,為立國之大本。
此兩者,豈不為西方之思想傳統。
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士,而西方無之。
中國之士曰志于道,不志于業。
而西方哲學家如柏拉圖乃可謂其志于政,乃有哲人王之想。
但非凡哲學家皆盡然。
哲學亦成一職業。
耶教後起,乃始離于政而傳道。
然教士亦仍是一職業。
西方有大學,肇于教會。
大學初興分四科,一曰神學,二曰辯證學,不信者則仗辯證說服之。
三曰法律,四曰醫學,律師醫生亦各自一職業,惟為己亦以為人。
此下大學變而有文學院理學院等。
大學教授盡成一職業。
西方政教分,大學教授亦鮮有志于政治,理亂不問,黜陟不知,職業在此,生活亦在此,而文化大傳統則亦隻在此各人之職業與生活上。
政治宗教科學,各成職業。
惟謀生要途則在商,立國大本則賴軍。
西方文化傳統,大體言之,乃如是。
中國士人志于道,故曰:"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故雖亦志于政,而有進有退,有出有處,有仕有隐。
不為君而為師,而師道猶在君道之上,道統則猶在政統之上。
此為西方觀念之所無。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言政治乃如此。
豈如柏拉圖《理想國》,縷舉詳陳,連篇累牍之所指。
老子又曰:"信不足,有不信。
猶兮其貴言。
"為政者高高在上,而在下又有不信,豈言辭之所能為功乎。
中國人看重對方地位,不以言辭強人必信,不僅政治如此,即教育亦如此。
故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自述己意止此,其另一半則待他人自加體驗,自加判定。
故次之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心所存,獲得他人同驗同認,此誠一大樂事。
然曰諸朋,則師弟子乃屬平等。
自遠方來,非強之來,故曰:"有來學,無往教。
"然來者亦未必盡體認如我,則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子則曰:"知我者稀,斯在我者貴。
"豈強人以必知。
中國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要旨乃在此。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上一句自古皆有死五字已足,不煩如西方人之三段論法,必曰人必有死,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亦當死。
下兩語之意,其實已在上一語中。
人有不信,則亦任之,以徐待其信,何必要增此下兩語,以強人之必信。
至于孔子民無信不立五字,此中盡有深義,盡待發揮,然孔子亦僅五字自述己意即已。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亦當知對方可畏,焉知聽吾言者之決不如我,而必喋喋以盡言,視對方如一至愚乎。
如是則轉不易使聽者親之譽之,轉而畏之侮之,則奈何。
為教然,為政尤然。
中國政治上,言者在下,讀曆朝名臣奏議可見。
在上則少言,讀曆朝帝皇诏令可見。
為政治最高領袖最戒多言。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總統竟選,奔走道路,有如是之多言,豈不轉使人侮之。
中國人言商,則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又曰信義通四海。
信不信在購者。
在己則當在貨上價上,求真求實,求信求義,何待廣告,何待宣傳,迹似欺人。
今之為政亦務廣告宣傳,所謂民主,亦商業化,則又何信之立。
政治如此,學術亦然,宗教信仰亦然。
若果此宇宙間真有一上帝,老子言"太上不知有之",中國人若不知有上帝,斯為最高最善矣。
耶教之上帝,使人親之譽之。
回教亦有上帝,乃使人畏之。
穆罕默德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刀,不信者死,豈不使人畏之。
回教流傳,終不如耶教之廣。
耶稣上十字架,而轉增耶教之流傳,但豈如中國之不知有之乎。
以中華民族較之西方,顯見為中華民族乃一和平柔順之民族。
蘇格拉底在雅典下獄死,耶稣在羅馬十字架上釘死,此兩人講學傳道,亦惟少數人相從,未見有犯法違紀之事,然皆陷于死。
故争取思想自由,乃成西方一傳統。
在中國則絕無此等事。
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齊扣馬而谏,周武王謂其乃義士而釋之。
周有天下,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之山。
此乃伯夷叔齊之自由,非周王室逼之如此。
而孔子尊之為仁,孟子尊之為聖。
孔孟亦尚在周代,不聞其反周武王,而尊伯夷叔齊有如此。
後世亦永尊之,亦可謂乃尊二人思想行為之獲得其高度之自由而已。
孔子在魯以一平民擢用為大司寇,在政府中踞高位,僅次于三家。
然孔子棄官而去之他國,周遊天下,備受崇敬。
其欲殺之者,惟宋司馬桓魋一人。
實則如衛如陳如楚,皆非能用孔子,而敬禮之不衰。
孔子周遊不得志,而魯之君臣終敬禮迎歸,老死于魯。
果使孔子而生于雅典羅馬,其得罪獲辜,恐當不亞于蘇格拉底與耶稣。
一尚禮,一尚法,此又中西政治傳統相異之一征。
秦始皇焚書,如伏生之徒,皆得歸隐。
坑士乃坑方士,然後世永詈秦始皇為暴君。
漢廷儒臣勸漢帝當讓位被殺,然繼起言者不已,漢終讓位于王莽。
此可證思想自由之在中國,早有傳統,但不盡如西方之言自由而己。
西方人好争成功,但成功之後,即繼之以失敗。
全部西洋史盡如此。
中國人不争成功,但求不失敗。
争成功必裹聚群力,而被裹聚者喪其自由,故争自由乃為西方一大傳統。
即如商業,勞工裹聚始成資本主義。
勞工被裹聚則起而争集體罷工,成為近代西方一大潮流。
中國人求不失敗,但家國天下不能無盛衰興亡,乃先求個人之不失敗。
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此非失敗,乃成功。
孔子稱之曰"求仁而得仁",求之而得,非成功乎。
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
不仕無義。
"孔子周遊求仕,乃孔子之自由,亦即孔子之成功。
道不行,則非孔子之失敗,故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殺身舍生非失敗,成仁取義則其成功。
全部中國史,乃一部成功史,在個人則成聖成賢,為孝子,為忠臣。
在大群則五千年來成為一廣土衆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至今而仍屹立在天壤間,舉世無與匹。
此即其成功矣。
楚漢相争,項王兵敗于垓下,單騎突圍至烏江亭下。
亭長舣船待,促速渡。
項王曰我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一人回,何以見江東父老。
聞漢軍懸賞得我頭,今以贈君,可持往取賞,遂自刎。
項王年尚壯,渡江東回,焉知不能負隅再起。
然項王求成功之心,終不勝其愧慚失敗之心為大。
持我頭往領獎,臨終慷慨,此情此義,亦可長在天地間,獲後世之同情矣。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田橫亡齊,流落海島,從者五百人。
漢祖召之,曰,橫來非王即侯,不來當派兵圍剿。
橫應召至洛陽漢王所在前一驿。
告其随客兩人,曰:我與漢祖同起兵為王,何面目以一荒島亡人往見。
遂自刎,命兩人持頭往。
兩人往見漢祖,亦自刎。
島上五百人聞之,皆自刎。
田橫英名乃垂百世,長為吾中華民族一人物。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諸葛亮高卧隆中,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劉先主草廬三顧,遂許以馳驅。
及輔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視曹操司馬懿魏晉開國,其榮何啻百倍。
此亦一成功,非失敗。
故知中華民族不争成功,而常能于失敗中得大成功。
史籍昭彰,難以縷舉。
即如關嶽,尊為武聖,豈不俱在失敗中得大成功。
失敗在一時一事,成功則在此心此道,可以曆萬劫而長存,經百世而益彰。
故似西方曆史多成功人物,中國曆史多失敗人物。
然成功則終歸于失敗,失敗乃常保其成功。
此又雙方曆史傳統一大不同之點。
惟其求成功,故常務進取。
惟其慎失敗,故常務退守。
務進取者必犧牲當前,以企圖将來。
将來複将來,犧牲又犧牲,乃永不見有成功,此乃一種功利觀使然。
能勿失敗,保之益謹,守之益堅,隻辨是非,不論得失,則為一種道義觀。
故尚進取則每蔑古,尚退守則每尊古。
蔑古則使後亦蔑今,尊古則使後亦尊今。
蔑其前,斯求變。
尊其舊,斯求守。
即如政治,開創乃一時事,守成則有綿延。
西方曆史開創複開創,乃無成可守。
即如今美國,建國僅兩百年,其先十三州,今至五十一州。
其先尚以門羅主義自守,今則一躍而為世界之元首,舉世事無不聞問。
富益求富,強益求強。
進取愈進取,如駿馬千裡,乃不知稅駕之所在。
中國則如一匹驽馬,五千年治亂相乘,乃已不啻十駕,而尚得緩步向前。
各有其傳統,亦各有其得失,而豈有是非之可定。
今日國人好言現代化,憎言傳統。
所謂現代化,乃指西化言。
其實西方亦自有其傳統,而中國曆史亦各有其現代化。
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其言因言繼,即言其傳統。
其言損益,即其當時之現代化。
夏商周三代,何嘗非當時之現代化。
孔子已早知必有繼周而起者,但又知其仍必因于周,而亦不能無損益,秦漢以下是已。
所因少,則傳統弱,而不能常。
如秦,如新,如三國魏晉,以下如隋,如五代,皆是也。
所因多,則傳統強,而能常。
如兩漢,如唐,如宋,如明是也。
其間如五胡,如北魏,如遼,如金,如元,如清,因于中國者多,則能有常。
因于中國者少,則無常。
至其所損益,亦一依其所因之當否而定其得失高下。
善治史者,自能知之。
至言學術思想,孔子亦有所因,有損益。
故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
"孔子乃上承周公而現代化。
孟子曰:"乃吾所願,則學孔子。
"孟子亦上承孔子而現代化。
荀子亦然。
而孟子與荀子之所損益于孔子者則各不同,而孟荀之高下得失亦于是判。
兩漢以下,中國全部儒學史,無不如此。
同因于孔子,同有其損益而現代化。
故吾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來之曆史,乃所謂人文化成。
或可謂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創之,而吾五千年之國人則因而損益之。
今則欲盡棄故常,一掃而空以為損,一因西方以為益。
則西方傳統縱其盡善盡美,亦恐無以益于此一空之我矣。
其然,豈不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