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史學

關燈
中國行政系統中之地位。

     最後曰《平準書》,則專關經濟。

    中國人非不知經濟之重要,而司馬遷列之八書之末,而以禮為之始,其義深長矣。

     班固《漢書》易《史記》八書為十志,曰曆法,曰禮樂,曰刑法,曰食貨,曰郊祀,曰天文,曰五行,曰地理,曰溝洫,曰藝文。

    大意一本之史遷,而以曆法為先,禮樂為次。

    又改律書為刑法,又以食貨為第四位,其皆不如遷書之寓義深遠。

    惟增地理藝文兩志,則極為重要,後世莫能廢。

     此下二十五史有志與書,不詳論。

    而南宋鄭樵《通志》有二十略,則更為詳備,尤見傑出。

    首為《氏族略》。

    中國乃一氏族社會,氏族觀念為中國人生之大系統,文化之大本源,亦并世諸民族中最特異最傑出之一端。

    近代國人惟慕西化,氏族觀念淪胥已盡,而五千年社會習俗,則仍有留存。

    求變求新,其難如是,亦足深慨矣。

     次曰《六書略》。

    中國文字與語言分歧。

    中國民族之可大可久,其文字亦有功。

    漢初以《論語》《孝經》《爾雅》三書為小學必讀書。

    孝為氏族之本,爾雅為識字之要。

    東漢許慎為《說文》一書,其學術地位乃與鄭玄之括囊群經相抗衡。

    鄭樵二十略,首舉《氏族》《六書》兩略,可見其史識之深遠。

    今人又以西化為尚,重語言,輕文字,提倡白話,甚至倡廢止漢字,改為羅馬拼音,并以中國文字為不科學。

    然中國文字終亦仍存。

    鑒古可以知今,此乃中國史學中一絕大意義,五千年傳統,又豈能一旦廢絕。

    則誠中國一甚大悲劇矣。

     第三略曰《七音》。

    餘嘗謂中國科學藝術化,又謂道德亦藝術化。

    而音之一門,尤為中國藝術中之最上乘。

    鄭樵以《七音》繼《氏族》《六書》為二十略中之最先三略,其史識深遠,更難闡尋。

     其次為《天文》、《地理》、《都邑》,又次為《禮》為《谥》為《器服》,又次為《樂》。

    鄭樵以禮樂次天文地理之後,與史遷用意又别。

    而禮之中有器服,則科學制造亦為禮,亦為道。

    又添谥之一目,更見中國禮之深意。

    孝乃私德,死而有谥,則為公道。

    谥成康,或谥幽厲,非繼統承嗣之君所能主。

    禮之有谥,即孔子《春秋》之有褒貶。

    韓愈言"誅奸谀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

    史豈僅記載人事,亦即此可知。

     其次為《職官》、《選舉》、《刑法》、《食貨》,皆政事之大者。

    更次則為《藝文》、《校雠》、《圖譜》、《金石》,皆為班氏《藝文》一志之展擴。

    北宋歐陽修為一史學大家,早于此三略特加注意。

    清儒之學,尤于此三略有發明。

    而《圖譜》一略,更屬重要。

    即如家譜一項,亦為中國史學一大流。

    次為《災祥》,承班氏《五行志》而來。

    天之變有其義,應其變亦有道。

    變屬天,應變屬人。

    即如當前有空氣污染水污染,乃人文社會事,豈專屬科學家事。

    而中國五行家言之屬于史學,則遠始戰國以來。

    若譏之為迷信,則近代科學之發明核子武器,豈不更屬迷信之大乎。

     最後為《昆蟲》《草木》兩略,《詩》三百為三千年前中國文學鼻祖。

    孔子亦言,讀《詩》可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三千年來之中國文學,無不涉及鳥獸草木。

    鄭樵以此略為二十略之殿,則中國史學之兼含并包天地萬物為一禮之義,亦于此見矣。

    西方則一蟲一草,皆由生物學家專精研究。

    晚清人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此亦有一番用意。

    果能以中學為體,則如核子武器之類,當必歸入災祥一略。

    而科學亦當歸屬于中國之史學,亦即可知。

     中國人言《明體達用》,又曰"全體大用"。

    凡學皆以明其體而達之用。

    西方則凡學皆各自分裂以求用,故用與用必相争,而還以傷其體。

    如史學則僅記往事,不見有大用,故不得與宗教科學哲學文學諸項并列,最屬後起,又居次要。

    中西學術相異,史學則益顯。

     自太史公河渠書之後,遂有如郦道元《水經注》之類。

    自班孟堅地理志之後,遂有郡縣志寰宇記各省各縣志,乃至如無錫之《梅裡志》之類。

    于是名山有志,如《廬山志》。

    古刹有志,如《洛陽伽藍記》及《西林寺志》之類。

    又名園有志,古墓有志,要塞軍沖有志,書院學校有志。

    以朝代分,則自然附見于人文。

    以方輿分,則人文附見于自然。

    至如《史記·世家》之後有家譜族譜。

    《列傳》之後有年譜。

    于時令則有荊楚歲時記之類。

    要之,中國曆史記載,于時間空間社會人物四要項,分别以述,而無不可會通以求。

    操筆者非能人人抱有一套曆史哲學,而實有一套共同的曆史哲學,于不知不覺中流露。

    何以得此,誠中國傳統文化之精妙所在,所當心領而神會者。

     孟子言知人論世,中國人又常言世道人心。

    當知世道即本于人心,而人心亦必通于世道。

    今人每以孔子與古希臘之蘇格拉底相比。

    希臘本未成一國,蘇格拉底僅居雅典一城市中,其心恐亦僅存一雅典。

    孔子生魯之曲阜,其時魯之立國則已曆五六百年之久。

    曲阜外,至少尚有費、郈、郕三都。

    魯之外,尚有列國。

    孔子曾至齊,其後又去衛,又周遊陳楚諸國。

    是則孔子心中,實有當時一天下,又存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唐虞三代文化相承曆時兩千年一傳統。

    此兩人又烏得相比。

    或又以孔子與耶稣相比。

    然耶稣為猶太人,猶太人之流離播遷則有年矣,其時則受羅馬之統治。

    耶稣生海濱一村落中,相與往來,漁夫牧人為多,又豈得與孔子相拟。

    宋代理學家言道體。

    孔子當時,唐虞以來之中國,是即一道體。

    孔子則生此道體中。

    若謂蘇格拉底與耶稣亦各自生于一道體中,又豈得與孔子所生之道體相比。

    所謂曆史哲學,即在認識此道體,與此道體中所有之種種變。

    孔子之學,與此下中國之史學皆是。

    若依西方之所謂曆史哲學來尋究讨論中國史,則宜其失之遠矣。

     (四) 1 曆史傳統中必有不斷之現代化,每一現代化亦必有其曆史傳統之存在。

    惟當前之現代化,則由西方傳統來。

    若依中國傳統,則不緻有今日之現代化。

    今日國人乃謂中國傳統為舊,當前之現代化為新,群相喜新而厭舊。

    不知中國曆史中已早多現代之新。

    如國民兵役制,西方起于近代之普魯士,而中國則自古已然。

    秦漢統一,依然不變。

    唐代之府兵制,明代之衛所制,皆由此來。

    故國民兵役,西方乃一新,而在中國則一舊。

     又如自由工商業演成資本主義,在西方現代是一新。

    而西漢時代之鹽鐵政策,則為抑制此一發展而起。

    或以比之西方近代普魯士之國家經濟政策,則豈不又是西方一新,乃為中國之一舊。

     又如共産主義,亦西方現代之一新,但在中國古代有井田制,農民由公家授田,老而還之公家。

    百工皆由公家授廪,商人亦然。

    則中國古代早以無産階級奉行公産制度。

    較之西方,乃若新而又新。

     又如民主選舉,乃西方現代之一新。

    但中國西漢已有賢良方正孝廉之選,東漢加以考試,魏晉以下仍有九品中正司其選,隋唐以下乃定為科舉考試。

    孫中山先生欲用傳統之考試權代替西方之選舉。

    是選舉在西方為一新,在中國又為一舊。

     又如科學。

    戰國初,墨翟為木鸢飛空,三日不返。

    三國時,諸葛亮創為木牛流馬。

    豈不又是西方之新,乃為中國之舊。

    又如屍體解剖,新莽時代已有之。

    道家有鉛汞之術,流為西方之化學。

    亦皆西方之新,乃中國之舊之一例。

    又若火藥炮彈。

    在中國宋代已先有之。

    其他之例,見于現代英國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史》一書中者,不勝舉。

     又如遠洋交通。

    現代中國人到非洲,尚在西方人之前。

    或傳中國僧人到美洲新大陸。

    則更在前。

     又如中國有修齊治平之舊,而西方之新,則僅知有治國,無平天下之想。

    希臘之與中古時期,則并不知有國。

    故中國之舊,有禮有法。

    西方之新,則僅有法而無禮。

    中國之舊,有仁義禮智信五常。

    西方之新,則僅有宗教之信。

    亦有禮,僅對上帝。

    中國人之信與禮,則對全社會,全人類。

    西方人對國際,無信而有禮,但其禮則為軍禮。

    中國對國際交往,則仍為衣冠拜跪日常人生之禮。

     又西方人言自由,國人群認為乃一大可喜之新。

    然中國之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豈非一大自由。

    麥克阿瑟統軍在韓。

    奉總統命不得派飛機炸鴨綠江大橋,卒以總統命以一老兵退回美國,而闆門店和約遂定。

    又中國有斷頭将軍,無降将軍,豈可謂中國軍人一人不自由。

    西方軍隊可以數十萬人集體投降。

    拿破侖一世之雄,乃亦兩次投降。

    又豈得謂西方軍人一大自由。

    孰榮孰辱,孰高孰下,則必有明辨之者。

     以上聊舉數例,以見中國舊曆史,乃有更新于當前之現代化者,可見新舊觀念之不可拘泥。

    昨日之新,乃成今日之舊。

    嬰孩之新,乃成耄老之舊。

    則是先有新,乃有舊。

    中國人言"原始反終"。

    始是過去,是一舊。

    終是後來,是一新。

    但終必随其始,乃成其為終。

    新必依于舊,乃成其為新。

    苟無始,何有終。

    苟非舊,何來新。

    惟始終一貫,新舊一體,故曰:原始反終。

    往前則必原其始,後顧則必反其終,此之謂相反而相成。

    抑又有終在先而始在後者,故原秦漢之始,必反之戰國之終。

    原當前美蘇對立之始,必反于往年英法鼎盛之終。

    豈不新必由舊來,而仍必成為舊。

    此之謂循環往複。

    死生存亡,亦即其例。

    今國人一意喜新厭舊,則是厭其生而喜其死,厭其存而喜其亡矣。

    此豈人情之常乎?有明日之未來,始見今日之可喜。

    有耄老之未來,乃見嬰孩之可喜。

    惟能立有舊,始有新可達。

    當前之現代化,則僅知求變求新,究不知明日之将為何日,則又何今日之可喜。

     中國人言史,鑒古而知今。

    能掌握有傳統,始能有現代化。

    綿亘五千年,其為一廣土衆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乃由其有不斷之現代化而來。

    如唐虞三代之化為秦漢隋唐以迄今是已。

    西方史,希臘變而為羅馬,又變而為中古時期,又變而為現代國家,而有英法之鼎盛,又變而成當前美蘇之對立。

    以無傳統為傳統,有新而無舊,則明日又烏得有此美蘇之常相對立。

    鑒于西方之古,可知今日西方之新之不可常。

    可喜抑可厭?惟其可厭,乃不可常。

     今人又言,曆史不可變。

    則西方此下當常為一部可厭之曆史,中國此下當仍為一部可喜的曆史。

    餘之對中國前途抱樂觀,對當前世局抱悲觀者,亦在此。

    中國史可喜何在?西方史可厭何在?則在讀其史而知。

    再言之,就中國人立場,當由中國之舊傳統而現代化,不應廢棄舊傳統,而慕效為西方之現代化。

    不當喜新厭舊,而當由己之舊而達于新,乃始得之。

    司馬遷言:"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此當會通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文教武備科學藝術一切以明變,又當會通宗教哲學天文地理史學生物諸端以求通。

    此非專家一人之為家,乃有古今承襲得其傳統以生以長之為家。

    中國之史學正在此。

    而豈僅載既往,得即成為史學乎。

     當前而求現代化,則當安于弱小,不争強大。

    德國第一次大戰失敗,舉國好讀老子書。

    使真能遵老子,不出有希特勒,歐洲其他各國相互間仍當有争,仍可有第二次大戰,而德國或可避其沖,不作禍害之首,轉臻強大之運。

    當前強大者,倘盡能以七十年來之德國為戒,則世界亦宜可漸趨于和平。

     國如此,人亦然。

    莊周為宋漆園吏,其友惠施為梁相。

    楚亦聘莊周為相。

    莊周言,龜骨藏于宗廟為國寶,不如生而曳尾于塗中。

    遂拒不赴。

    但既得為龜,生雖曳尾塗中,曆千年而死,其骨仍必藏宗廟為國寶。

    莊周至今豈不仍為中國一國寶乎。

    老子更沉淪,并其身世而不詳,但至今亦為一國寶。

    故莊老之道,中國人雖未認為乃人生之至道。

    僅為人生處亂世之道,而其道則常存。

    故中國人尊孔孟,亦尊莊老。

    西方無孔孟,亦無莊老,故治必終于亂,亂則不能複返于治。

    比讀中西史自知。

    故欲保全中國舊傳統,而求其現代化,不能遵孔孟,亦當遵莊老。

    則國必求弱小,人必求隐退,以暫避現代之亂,期待再一現代之來臨。

    此即中國人所謂之樂天而知命。

    命可轉,天不可轉。

    天有常,而命則無常。

    故惟中國史,乃能昭示天命天運,而與人以共知。

    西方史則凱撒事凱撒管,非上帝所得問。

    故一部中國史,乃由人代天。

    而一部西洋史,乃以人争天。

    此其異。

     茲舉一小節言之,西方人愛狗,中國人則重羊。

    馬牛羊雞犬豕稱六畜,羊在上列之三,而中國人尤重馬。

    乾象龍,坤象馬,中國以龍馬并稱。

    治禮軍禮祭禮皆重馬。

    骥稱其德,不稱其力。

    中國人曆代養馬,可寫一長篇考證文。

    牛更耕稼所需,而羊則一無用之畜。

    然中國文字,美字善字義字祥字皆從羊。

    犬則在下列之二,猶次于雞。

    如言雞鳴犬吠,雞犬不甯,雞必在前。

    詩雲:"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祖逖有聞雞起舞之故事。

    雞司晨,從睡夢中喚醒人,不啻師教之木铎。

    犬雖多能,能守門戶,能助狩獵,但供使用,故中國人重雞尤更重于犬。

    俗則豬狗連稱,如豬狗衆生,豬狗不如,狗更在豬後。

    中國群字從羊,獨字從犬。

    羊能群,犬則否。

    即此一别,更見中國國民性愛好之所注。

     至于飛禽走獸,中國人好鳳凰麒麟。

    至如山中獅虎,天上鷹隼,則非愛好所及。

    中國人主言性,性乃天地萬物之一種自然動向,觀其所愛,亦可見其性之所向矣。

     尤如草木植物,中國人愛梅蘭竹菊,又好松柏梧桐,皆可見性。

    更如院庭布置,林園部署,一水一石,一樹一草,荟異為同,集衆成一,更見中國人之政治長才與處群特優之天性。

    凡此諸小節,皆有傳統。

    今日國人則一變故常,小之如家家知養狗,大之如經營觀光區與開辟公園動物園,皆追步西化模式,不知傳統情義所在。

    然積數千年之習性,豈能一旦驟變。

    其心不見内在所愛好,則亦無安樂可言矣。

     又如賭博。

    中國流行麻雀牌,西方則有撲克牌。

    玩麻雀牌隻求手中持牌得和即勝。

    撲克牌則不問手中所持,專尚出奇制勝。

    此尤中西雙方人性不同一顯例。

    豈得謂麻雀乃落後,撲克始前進,必使國人盡廢麻雀改玩撲克,始為中國之現代化。

    此屬小節,宜可置之不論。

    即如今日國人各種運動,已盡趨西化,然猶尚有舞龍舞獅走高跷與踢毽子放風筝等流行。

    惟以此較之西方,一則可資比賽,一則僅供娛樂,此亦雙為心性傳統之異。

    乃吾國人心胸寬大,不再一一加以苛責。

    嚴其大,恕其小,斯又吾國人美好心習之一傳統也。

    又豈必盡求其現代化。

    往古舊習,能保則保,國人賢達,固早知之矣。

    孟子曰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今亦當謂好古念舊之心,亦人皆有之。

    無他,達之而已矣。

    前途希望其亦在此乎,其不在此乎。

    餘日望之矣。

     2 近代國人好言現代化,卻似不好言傳統。

    因現代化實指西化,而傳統則仍陷在守舊中。

    惟西方人亦未嘗不尊傳統。

     姑以民族情感言,民族即一大傳統。

    美國人多自英倫三島移來,積兩百年之久,激于賦稅問題,奮起獨立,不複認英倫為祖國。

    然美國門羅主義,僅求南北美和平相安,不願問外面世界事,避不與英帝國有沖突,此即其深存有民族情感之一種表現。

    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本屬西歐德意與英法相抗,美國僅可處身事外,但法國巴黎淪沒,國将不國,而英國亦岌岌可危,美國拔刀相助,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