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史學
關燈
小
中
大
。
牛頓與康德遠相異,莎士比亞與貝多芬大不同,人為事縛,乃不見有人類德性之大同。
至晚近世,學術益分益細,而史學與政治學兩項乃終不占西方學術中之重要地位。
政治家多從人事出,絕少從其專治政治學來。
而史學則僅記往事,又若與當前實際人事無關。
在中國學術界,則政治學史學正為一切學問中心主要兩項目。
孔子即為其代表。
中國人言學以成家,乃指其上有師承,下有傳人,如一家之相承,仍指其共通性,與西方之個人各業相别各成一專家大不同。
故中國經史子集四部之學,乃可由一人兼而通之。
如此宋歐陽修,即其例。
經史則其學,子集則以教,而治平大道則為其總目标。
故中國學與西方異,人則亦異,而史亦異。
欲治中國史,不通其人其學,則一堆往事尚何意義價值之有。
人從天來,今從古來,故司馬遷作為《史記》乃曰:"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西方宗教科學哲學亦若為求通天人,西方社會學法律學經濟學軍事學則亦若求通古今之變,但豈能囊括而無遺。
故中國之史學乃為集大成之學,而人為之本。
聖賢豪傑,亦即集為人之大成。
中國人重為人。
惟有人,始有事。
不成人,何成事。
故中國人于事,每主退不主進。
如孔子,甚為魯哀公季孫氏所重視,苟能相與,和衷共濟,于魯國當時之政,必當有所成。
但孔子之為人則必将由此而有損,則其所成亦不能大。
孔子退而去魯,遂完成孔子之為人,而其影響及于後世,則有勝于堯舜文王周公之上者。
亦可謂非知孔子,則無以知中國史。
非知中國史,亦無以知孔子。
其他曆史人物皆然,惟有其正反損益廣狹久暫之不同而已。
讀西洋史,則當從其一事一事論,不得從一人一人論。
希臘羅馬疊興疊亡,此為事。
周公起,孔子繼生繼起,此為人。
人存政舉,人亡政熄。
亦可謂其人存其史舉,其人亡其史熄。
惟治中國史,乃能明其義。
近代國人群慕西方事,盡鄙中國人。
不幸而世界第三次大戰續發,核子武器逞威,一部中國史庶可獲我國人之重加反省,此誠無可奈何之事矣。
(三) 1 《易·系辭》言:"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
"朱子注《大學》:"物,猶事也。
"中國人每事物連言,物上必有事,事中必有物。
如人生食衣住行,食則五谷百蔬,雞魚豬羊。
衣則蠶桑絲織,麻布棉裘。
住則洞幕巢宅。
行則車馬桴筏。
豈不皆因物見事。
即至近代,電燈電話電腦,凡屬科學發明皆然。
此即《易》之所謂開物成務也。
近代國人群尊《易》為一部哲學書,但《易》書中亦多言及科學。
中國學術傳統,本無哲學科學之分,即《易》之一書而可見。
《易·系辭》又言:"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神物連言,天地亦神亦物,亦以供民用。
是西方宗教,以《易》書言,亦與哲學科學融成一體。
《系辭》又言:"見乃謂之象。
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神屬宗教信仰,然如《易》言,則電燈電話電腦皆可謂之神,則科學豈不與宗教相通。
《系辭》又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器并言,亦屬一體。
形上形下為兩端,而形為之中心,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舍其形,又何以見形而上之道。
故言事則必言物,言器則必言道。
猶之言天則必言地,言德則必言業。
形上形下,則必通而言之,以見其為一體,則哲學科學豈不亦相通。
近代國人乃以形而上三字譯西方之哲學。
但如牛頓之萬有引力,此乃西方科學上一大發明,亦即形而上者。
萬有乃其形而下。
萬有引力即由形而下見形而上。
無此萬有,即不見此引力。
故引力即屬天、屬神。
自中國人觀念言,亦科學哲學宗教同可會通合一之一例。
故在中國學術傳統中,無此三者之分門而别類。
近人又分自然與人文。
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是孔子隻言人文,不及自然。
《論語》又言:"子不語怪力亂神。
"神亦為孔子所不言,是孔子亦不言及宗教信仰。
莊周道家喜言自然。
《易》之為書,則兼儒道以為言。
莊周言:"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薪乃一物,屬形而下。
火猶道,屬形而上。
天地萬物,變化無窮,即在此無窮變化中見道。
火隻是一燃燒,一作用,一業。
薪能為火,乃薪之性。
則莊周此番話,可演繹成宗教哲學科學三方面,而莊周則會通言之。
《系辭》又言:"神以知來,知之藏往。
"又以神知連言。
但此神字,已非孔子所不語之神。
今人慕效西方,競言知識,實則知識僅以藏往。
往乃已然之物。
即如電燈電話電腦,皆就已然物中發現其性能,而加以利用,則科學知識亦僅藏往而已。
人類使用電燈電話電腦後,其後影響于人生者,則科學家亦不詳加計及。
如核武器可以大量殺人,當前是否将有美蘇核武器大戰,則其事豈不亦為美蘇人所不知。
果使有核武器大戰,共産主義、資本主義究竟孰存孰毀,抑兩者俱滅,豈不仍為全世界人類所不知。
孔子曰:"如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是孔子乃《易·系辭》所謂知來之神矣。
《易·系辭》又言:"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方靜而圓動。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有形象。
蓍則運用數字之變以為占。
數無定形,又易變,故蓍屬圓,卦屬方。
中國人言天圓地方,然天地和合成為一體。
蓍動卦靜,非有卦,則蓍亦無所用,故蓍與卦亦和合成一體,則神與知亦當和合成一體。
非藏往之知,亦無以見知來之神。
今亦可謂西方科學亦方以知,宗教則圓而神。
苟以易道言,則宗教科學豈不仍可和合成為一體。
而西方則此二者顯相分别,形成對立。
西方人重具體現實,故重于知,而忽于神。
科學勿論,即其哲學亦重知,不言神。
所謂經驗主義,固重藏往。
即所謂理想主義,亦隻在具體現實上提出一理想來求改造,而于其将來之演變,則仍所忽。
故西方人重空間向外之擴大,不重時間向後之綿延。
中國人言世界,世乃時間,界則空間,時空和合為一體。
近代西方始有四度空間之說。
即言宗教,上帝、天堂、靈魂,實皆言空間,并不涵時間義,亦即無變動義,隻此一靜定之具體存在而已。
故其宗教信仰,亦隻是一種方以知,而非中國人所謂之圓而神。
西方哲學,古代柏拉圖言理想國,乃就當時現實情況加進其一番理想之改革。
但此理想國實現,則當永遠是此一理想國,再不有變。
近世如馬克思之共産主義,亦就當前提出一理想。
但此下亦永遠是一共産世界,再不有變。
可見西方人之哲學思想,實一靜定性,不涵時間性。
一如宗教上之上帝天堂,永隻如此。
中國孔孟莊老言道則必有變,但變中又必有常,有時間性之綿延乃可聯貫會通而成為一傳統。
《中庸》《易傳》則又會通儒道而更有變,但仍不失其傳統。
《易·系辭》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天地萬物隻是一化,于此一化中加以裁割,乃見為變。
如人之自幼而老,同是一生命之化,加以裁割,乃見為幼年中年老年。
而西方人則謂幼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過分重視其分别性,不再注意其聯貫性、融通性、共同性,則有變而無化。
故西方之宗教科學哲學,雖分别為三大項,但有一共同精神,即各顧當前,不計将來。
凡其觀念苟有成立,皆求不變。
如上帝天堂,永是此上帝天堂。
如柏拉圖思想,則永是一套柏拉圖思想。
倘有變,則如亞裡斯多德所謂"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
故亞裡斯多德則另有一套思想,而不再是柏拉圖思想。
當前科學發明如電腦機器人核子武器,各是一套。
倘别有發明,則又是另一套。
故西方科學哲學雖多變,實亦一如宗教,皆求其不變。
換言之,即不存有時間觀。
即如文學中之小說戲劇,藝術中之雕刻繪畫,亦莫不然。
每一成立,即是一永恒,即是一無變,埃及金字塔可作為代表。
故西方人好言變,即因其不知變。
西方人言變,則必是另一套,無中國人之所謂化。
化則同一存在,而有時間性。
變則在同一存在中各自相異,其相互間無和合無聯貫、無時間性。
故西方獨無史學。
西方史學之起,乃近代事。
因史學最富時間性,雖曆變而仍有其聯貧勝,依然是一體。
而西方人則缺此觀念。
中國史學之興起乃甚早,并最盛行。
《易·系辭》又言:"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草木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磕。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随。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系辭》此章,在論史學,而有甚深妙意,有待闡申。
《易·系辭》言中國史始于庖犧氏。
而庖犧氏之所得,即一套哲學,即今人之所謂宇宙論,而極近于宗教,又兼包科學。
融通此哲學宗教科學三者,而開始有人類史。
人類即處天地萬物中,不通于天地萬物,又何得有人類及其曆史。
而自庖犧氏以下,述中國曆史演進,又更偏重于科學一面,即上引所謂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也。
舍卻物與器,舍卻人生各事務,又何有所謂道。
舍卻道,又何有曆史之演進。
而述及黃帝堯舜,中國史已形成,有其不敗之基礎。
而《易·系辭》所述,則依然仍在一套哲學觀念上。
而此一套哲學觀念,又依然上通宗教,下通科學。
此下述及其他之變,又依然詳于開物成務之科學方面。
2 其實先于《易·系辭》,已有戰國時之陰陽家言。
陰家亦會通儒道兩家以為言。
主五德終始,以堯舜三代曆史演進配合金木水火土五德之運行。
此又中國古人會通宗教哲學科學三項以成其曆史觀念之一證。
下及西漢,司馬遷遂為中國此下史學所宗。
其著史之意,自稱乃求"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此兩語,亦可謂囊括中國史學大義而得其要矣。
有人道,有天道。
但人道不能違逆于天道,否則無以長存于天地間。
人道乃自天道演出,明天人之際,即求明自然與人文天道與人道之異同分際也。
明天人之分際,乃可以通古今之變。
縱有變,而仍有其不變者存,故曰"鑒古知今"。
此為中國史學之大綱領所在。
司馬遷《史記》,除本紀世家列傳及諸表外,尚有禮樂、律曆、天官、封禅、河渠、平準等八書。
首為禮書,禮即中國人會通天地萬物與人類和合為一之一種具體表現,亦即宗教科學哲學之會通,而見之人生,融為一體。
《大學》一篇言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目,其書亦收入《小戴禮記》中。
此下凡史書無不言及禮。
直至清代,有秦蕙田之《五禮通考》。
此下治禮有得者,直至清末,不絕其人。
故不通禮,無以明中國之文化,亦無以治中國史。
但今國人慕效西化,言及中國古禮,不斥為迷信,則歸之專制政治與封建社會之兩項。
而傳統之禮,在今全國上下亦将掃地以盡。
今日國人好言大同,此兩字見《小戴禮記》之《禮運篇》。
非禮之運行,又何道得臻于大同。
今日國人之所謂大同,乃指中國之全盤西化,盡廢中國人,以追随西洋史,乃所謂以進大同也。
然即觀當前世界形勢,其離大同之境,豈不過為遼絕乎。
次為《樂書》。
中國禮樂合言。
今日國人則謂禮以拘束人,樂則供人娛樂。
則中國傳統乃以供人娛樂者來拘束人,其中涵義亦值深究。
次曰《律書》。
樂必有律,五聲十二律是也。
法律之律,即從此引申而來。
若禮即為法,則中國法律即從禮樂引申而來。
此一涵義,亦值深究。
次曰《曆書》。
四時運行有其律,即曆也。
政府注意明曆,本為民間農事,故曰"授民以時"。
中國人之重時觀念,即為農業民族一特征。
而中國曆史上之一統,即表現在曆法之所謂奉正朔。
有夏曆、殷曆、周曆,孔子曰:"行夏之時。
"而孟子則尊孔子為聖之時者。
孔子既言行夏之時,又言"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孔子雖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古亦有變,所信所好亦有選擇。
《易·系辭》言"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辂與冕皆形而下之器。
曆法既定,與人共知,此亦形而下。
孔子又言,夏禮殷禮周禮各有損益可知,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禮既定,使人共遵,此亦形而下,亦即器矣。
惟器必在道之中,道亦必在器之中。
《易·系》所謂"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也"。
故中國史學有其形而下,器物禮法皆是。
同時即有其形而上,司馬遷所謂"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則是矣。
而孔子實已先之。
司馬作《史記》,即承孔子作《春秋》來。
而孔子作《春秋》,亦即承周公之制禮作樂來。
治史即所以治道,明史亦即以明道,豈徒誦往事之謂史乎。
時之一字,極融通,極規律。
治曆學必先通數學。
《易》書有兩要項,一曰象,一曰數。
《系辭》所謂"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即象數之别也。
西方科學以數學為本。
幾何學則為象。
宋儒周濂溪《易通書》《太極圖說》,偏重象。
邵康節治《易》偏重數,乃以其數學來考定古史年代。
其流如推背圖等,不得謂非夾雜以許多迷信,但數學與時間觀,其在中國文化傳統及史學中,極占重要地位,此亦一證。
又次為《天官書》。
掌曆亦天官。
政府中設天官,則宗教科學豈不盡納入行政範圍内。
史官亦屬天官下。
以中國古代行政機構,較之同時其他民族,誠可謂大巫之與小巫矣。
次則《封禅》。
如登泰山、祭天地,則由天以及地,為一國之大禮,即政治大統所在。
此等制度,亦有其用意。
又次為《河渠書》。
中國以農立國,故治水為民族一大業。
自大禹以來,曆代奉為一大政。
清初胡渭之《禹貢錐指》,特舉其要略而已。
此可見科學在
牛頓與康德遠相異,莎士比亞與貝多芬大不同,人為事縛,乃不見有人類德性之大同。
至晚近世,學術益分益細,而史學與政治學兩項乃終不占西方學術中之重要地位。
政治家多從人事出,絕少從其專治政治學來。
而史學則僅記往事,又若與當前實際人事無關。
在中國學術界,則政治學史學正為一切學問中心主要兩項目。
孔子即為其代表。
中國人言學以成家,乃指其上有師承,下有傳人,如一家之相承,仍指其共通性,與西方之個人各業相别各成一專家大不同。
故中國經史子集四部之學,乃可由一人兼而通之。
如此宋歐陽修,即其例。
經史則其學,子集則以教,而治平大道則為其總目标。
故中國學與西方異,人則亦異,而史亦異。
欲治中國史,不通其人其學,則一堆往事尚何意義價值之有。
人從天來,今從古來,故司馬遷作為《史記》乃曰:"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西方宗教科學哲學亦若為求通天人,西方社會學法律學經濟學軍事學則亦若求通古今之變,但豈能囊括而無遺。
故中國之史學乃為集大成之學,而人為之本。
聖賢豪傑,亦即集為人之大成。
中國人重為人。
惟有人,始有事。
不成人,何成事。
故中國人于事,每主退不主進。
如孔子,甚為魯哀公季孫氏所重視,苟能相與,和衷共濟,于魯國當時之政,必當有所成。
但孔子之為人則必将由此而有損,則其所成亦不能大。
孔子退而去魯,遂完成孔子之為人,而其影響及于後世,則有勝于堯舜文王周公之上者。
亦可謂非知孔子,則無以知中國史。
非知中國史,亦無以知孔子。
其他曆史人物皆然,惟有其正反損益廣狹久暫之不同而已。
讀西洋史,則當從其一事一事論,不得從一人一人論。
希臘羅馬疊興疊亡,此為事。
周公起,孔子繼生繼起,此為人。
人存政舉,人亡政熄。
亦可謂其人存其史舉,其人亡其史熄。
惟治中國史,乃能明其義。
近代國人群慕西方事,盡鄙中國人。
不幸而世界第三次大戰續發,核子武器逞威,一部中國史庶可獲我國人之重加反省,此誠無可奈何之事矣。
(三) 1 《易·系辭》言:"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
"朱子注《大學》:"物,猶事也。
"中國人每事物連言,物上必有事,事中必有物。
如人生食衣住行,食則五谷百蔬,雞魚豬羊。
衣則蠶桑絲織,麻布棉裘。
住則洞幕巢宅。
行則車馬桴筏。
豈不皆因物見事。
即至近代,電燈電話電腦,凡屬科學發明皆然。
此即《易》之所謂開物成務也。
近代國人群尊《易》為一部哲學書,但《易》書中亦多言及科學。
中國學術傳統,本無哲學科學之分,即《易》之一書而可見。
《易·系辭》又言:"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神物連言,天地亦神亦物,亦以供民用。
是西方宗教,以《易》書言,亦與哲學科學融成一體。
《系辭》又言:"見乃謂之象。
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神屬宗教信仰,然如《易》言,則電燈電話電腦皆可謂之神,則科學豈不與宗教相通。
《系辭》又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器并言,亦屬一體。
形上形下為兩端,而形為之中心,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舍其形,又何以見形而上之道。
故言事則必言物,言器則必言道。
猶之言天則必言地,言德則必言業。
形上形下,則必通而言之,以見其為一體,則哲學科學豈不亦相通。
近代國人乃以形而上三字譯西方之哲學。
但如牛頓之萬有引力,此乃西方科學上一大發明,亦即形而上者。
萬有乃其形而下。
萬有引力即由形而下見形而上。
無此萬有,即不見此引力。
故引力即屬天、屬神。
自中國人觀念言,亦科學哲學宗教同可會通合一之一例。
故在中國學術傳統中,無此三者之分門而别類。
近人又分自然與人文。
子貢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是孔子隻言人文,不及自然。
《論語》又言:"子不語怪力亂神。
"神亦為孔子所不言,是孔子亦不言及宗教信仰。
莊周道家喜言自然。
《易》之為書,則兼儒道以為言。
莊周言:"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薪乃一物,屬形而下。
火猶道,屬形而上。
天地萬物,變化無窮,即在此無窮變化中見道。
火隻是一燃燒,一作用,一業。
薪能為火,乃薪之性。
則莊周此番話,可演繹成宗教哲學科學三方面,而莊周則會通言之。
《系辭》又言:"神以知來,知之藏往。
"又以神知連言。
但此神字,已非孔子所不語之神。
今人慕效西方,競言知識,實則知識僅以藏往。
往乃已然之物。
即如電燈電話電腦,皆就已然物中發現其性能,而加以利用,則科學知識亦僅藏往而已。
人類使用電燈電話電腦後,其後影響于人生者,則科學家亦不詳加計及。
如核武器可以大量殺人,當前是否将有美蘇核武器大戰,則其事豈不亦為美蘇人所不知。
果使有核武器大戰,共産主義、資本主義究竟孰存孰毀,抑兩者俱滅,豈不仍為全世界人類所不知。
孔子曰:"如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是孔子乃《易·系辭》所謂知來之神矣。
《易·系辭》又言:"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方靜而圓動。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有形象。
蓍則運用數字之變以為占。
數無定形,又易變,故蓍屬圓,卦屬方。
中國人言天圓地方,然天地和合成為一體。
蓍動卦靜,非有卦,則蓍亦無所用,故蓍與卦亦和合成一體,則神與知亦當和合成一體。
非藏往之知,亦無以見知來之神。
今亦可謂西方科學亦方以知,宗教則圓而神。
苟以易道言,則宗教科學豈不仍可和合成為一體。
而西方則此二者顯相分别,形成對立。
西方人重具體現實,故重于知,而忽于神。
科學勿論,即其哲學亦重知,不言神。
所謂經驗主義,固重藏往。
即所謂理想主義,亦隻在具體現實上提出一理想來求改造,而于其将來之演變,則仍所忽。
故西方人重空間向外之擴大,不重時間向後之綿延。
中國人言世界,世乃時間,界則空間,時空和合為一體。
近代西方始有四度空間之說。
即言宗教,上帝、天堂、靈魂,實皆言空間,并不涵時間義,亦即無變動義,隻此一靜定之具體存在而已。
故其宗教信仰,亦隻是一種方以知,而非中國人所謂之圓而神。
西方哲學,古代柏拉圖言理想國,乃就當時現實情況加進其一番理想之改革。
但此理想國實現,則當永遠是此一理想國,再不有變。
近世如馬克思之共産主義,亦就當前提出一理想。
但此下亦永遠是一共産世界,再不有變。
可見西方人之哲學思想,實一靜定性,不涵時間性。
一如宗教上之上帝天堂,永隻如此。
中國孔孟莊老言道則必有變,但變中又必有常,有時間性之綿延乃可聯貫會通而成為一傳統。
《中庸》《易傳》則又會通儒道而更有變,但仍不失其傳統。
《易·系辭》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天地萬物隻是一化,于此一化中加以裁割,乃見為變。
如人之自幼而老,同是一生命之化,加以裁割,乃見為幼年中年老年。
而西方人則謂幼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過分重視其分别性,不再注意其聯貫性、融通性、共同性,則有變而無化。
故西方之宗教科學哲學,雖分别為三大項,但有一共同精神,即各顧當前,不計将來。
凡其觀念苟有成立,皆求不變。
如上帝天堂,永是此上帝天堂。
如柏拉圖思想,則永是一套柏拉圖思想。
倘有變,則如亞裡斯多德所謂"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
故亞裡斯多德則另有一套思想,而不再是柏拉圖思想。
當前科學發明如電腦機器人核子武器,各是一套。
倘别有發明,則又是另一套。
故西方科學哲學雖多變,實亦一如宗教,皆求其不變。
換言之,即不存有時間觀。
即如文學中之小說戲劇,藝術中之雕刻繪畫,亦莫不然。
每一成立,即是一永恒,即是一無變,埃及金字塔可作為代表。
故西方人好言變,即因其不知變。
西方人言變,則必是另一套,無中國人之所謂化。
化則同一存在,而有時間性。
變則在同一存在中各自相異,其相互間無和合無聯貫、無時間性。
故西方獨無史學。
西方史學之起,乃近代事。
因史學最富時間性,雖曆變而仍有其聯貧勝,依然是一體。
而西方人則缺此觀念。
中國史學之興起乃甚早,并最盛行。
《易·系辭》又言:"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草木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磕。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随。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系辭》此章,在論史學,而有甚深妙意,有待闡申。
《易·系辭》言中國史始于庖犧氏。
而庖犧氏之所得,即一套哲學,即今人之所謂宇宙論,而極近于宗教,又兼包科學。
融通此哲學宗教科學三者,而開始有人類史。
人類即處天地萬物中,不通于天地萬物,又何得有人類及其曆史。
而自庖犧氏以下,述中國曆史演進,又更偏重于科學一面,即上引所謂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也。
舍卻物與器,舍卻人生各事務,又何有所謂道。
舍卻道,又何有曆史之演進。
而述及黃帝堯舜,中國史已形成,有其不敗之基礎。
而《易·系辭》所述,則依然仍在一套哲學觀念上。
而此一套哲學觀念,又依然上通宗教,下通科學。
此下述及其他之變,又依然詳于開物成務之科學方面。
2 其實先于《易·系辭》,已有戰國時之陰陽家言。
陰家亦會通儒道兩家以為言。
主五德終始,以堯舜三代曆史演進配合金木水火土五德之運行。
此又中國古人會通宗教哲學科學三項以成其曆史觀念之一證。
下及西漢,司馬遷遂為中國此下史學所宗。
其著史之意,自稱乃求"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此兩語,亦可謂囊括中國史學大義而得其要矣。
有人道,有天道。
但人道不能違逆于天道,否則無以長存于天地間。
人道乃自天道演出,明天人之際,即求明自然與人文天道與人道之異同分際也。
明天人之分際,乃可以通古今之變。
縱有變,而仍有其不變者存,故曰"鑒古知今"。
此為中國史學之大綱領所在。
司馬遷《史記》,除本紀世家列傳及諸表外,尚有禮樂、律曆、天官、封禅、河渠、平準等八書。
首為禮書,禮即中國人會通天地萬物與人類和合為一之一種具體表現,亦即宗教科學哲學之會通,而見之人生,融為一體。
《大學》一篇言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目,其書亦收入《小戴禮記》中。
此下凡史書無不言及禮。
直至清代,有秦蕙田之《五禮通考》。
此下治禮有得者,直至清末,不絕其人。
故不通禮,無以明中國之文化,亦無以治中國史。
但今國人慕效西化,言及中國古禮,不斥為迷信,則歸之專制政治與封建社會之兩項。
而傳統之禮,在今全國上下亦将掃地以盡。
今日國人好言大同,此兩字見《小戴禮記》之《禮運篇》。
非禮之運行,又何道得臻于大同。
今日國人之所謂大同,乃指中國之全盤西化,盡廢中國人,以追随西洋史,乃所謂以進大同也。
然即觀當前世界形勢,其離大同之境,豈不過為遼絕乎。
次為《樂書》。
中國禮樂合言。
今日國人則謂禮以拘束人,樂則供人娛樂。
則中國傳統乃以供人娛樂者來拘束人,其中涵義亦值深究。
次曰《律書》。
樂必有律,五聲十二律是也。
法律之律,即從此引申而來。
若禮即為法,則中國法律即從禮樂引申而來。
此一涵義,亦值深究。
次曰《曆書》。
四時運行有其律,即曆也。
政府注意明曆,本為民間農事,故曰"授民以時"。
中國人之重時觀念,即為農業民族一特征。
而中國曆史上之一統,即表現在曆法之所謂奉正朔。
有夏曆、殷曆、周曆,孔子曰:"行夏之時。
"而孟子則尊孔子為聖之時者。
孔子既言行夏之時,又言"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孔子雖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古亦有變,所信所好亦有選擇。
《易·系辭》言"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辂與冕皆形而下之器。
曆法既定,與人共知,此亦形而下。
孔子又言,夏禮殷禮周禮各有損益可知,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禮既定,使人共遵,此亦形而下,亦即器矣。
惟器必在道之中,道亦必在器之中。
《易·系》所謂"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也"。
故中國史學有其形而下,器物禮法皆是。
同時即有其形而上,司馬遷所謂"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則是矣。
而孔子實已先之。
司馬作《史記》,即承孔子作《春秋》來。
而孔子作《春秋》,亦即承周公之制禮作樂來。
治史即所以治道,明史亦即以明道,豈徒誦往事之謂史乎。
時之一字,極融通,極規律。
治曆學必先通數學。
《易》書有兩要項,一曰象,一曰數。
《系辭》所謂"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即象數之别也。
西方科學以數學為本。
幾何學則為象。
宋儒周濂溪《易通書》《太極圖說》,偏重象。
邵康節治《易》偏重數,乃以其數學來考定古史年代。
其流如推背圖等,不得謂非夾雜以許多迷信,但數學與時間觀,其在中國文化傳統及史學中,極占重要地位,此亦一證。
又次為《天官書》。
掌曆亦天官。
政府中設天官,則宗教科學豈不盡納入行政範圍内。
史官亦屬天官下。
以中國古代行政機構,較之同時其他民族,誠可謂大巫之與小巫矣。
次則《封禅》。
如登泰山、祭天地,則由天以及地,為一國之大禮,即政治大統所在。
此等制度,亦有其用意。
又次為《河渠書》。
中國以農立國,故治水為民族一大業。
自大禹以來,曆代奉為一大政。
清初胡渭之《禹貢錐指》,特舉其要略而已。
此可見科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