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平原,其背後乃大有人在。
此乃一番絕大提示,絕大指點。
使處親貴之位,而欲有所作為,當先知其所用心,而豈廣攬賓客,餍其飲食群居之所欲,而即能有所成就。
遷書所詳,乃在漢初開國以後。
其先劉項相争數年,軍事勝敗,寥寥幾行字即盡。
然于項王沛公之為人,性情隐微,則鈎劃如見其肺腑。
而于兩人之部下,則叙述尤備。
項王部下,僅範增一人而不能用。
沛公部下,則有如張良、蕭何、韓信,又其次如陳平、曹參、樊哙,更其次以至黥布、彭越、陸賈、叔孫通等,開國功臣,遷書詳者,不下二十人。
其各人之性情才智行為功業,可謂備矣。
當知漢祖開國,非漢祖一人之事,乃其一集團二三十人之事。
至于開國之大業已成,分封功臣,不再詳載。
西方晚近始有史書,僅隻記事。
中國史起源甚早,又必詳其事之成敗所由。
其所由則盡在人。
一事之成乃有不盡于一人者。
并有無其事,而許其人,則猶見中國史學之深義。
即如秦始皇帝,其削平六國,統一天下,其事亦不在秦始皇帝一人,抑且亦不始于秦始皇帝之時,而尚遠在其前。
細讀馬遷書亦可知。
今人則誤謂秦祚始于秦皇一人,漢祚始于漢祖一人,則秦皇漢祖,宜可專制全國而有餘。
此亦不細讀史書之誤。
漢祖之得天下,一曰不嗜殺人,又一曰善用人。
而遷書之傳項王,則有三大事,一曰邯鄲之戰,一曰鴻門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圍,以及烏江之自刎。
項王為人可愛處,實多于沛公。
此又見中國史取人之宏,與其教人之深。
而遷書此等處,遂成為千古妙文。
中國文學善于寫人,故一部良史,同時必是一部好文學。
不通人生,則無以讀中國之文史。
能通文史,始乃得為中國之通人。
秦漢以下中國之學,即謂之乃文史之學,亦無不可。
而司馬遷之大功不可沒矣。
又秦末群雄競起,論其事,則陳勝、吳廣最先發難。
然遷書未加重視,亦非以成敗論人。
田橫身敗流亡海上,應漢祖召,驟站自刎,在漢初開國史上可謂無影響。
其随亡者五百人,則更無姓名可考。
秦末漢初之際,死者千千萬萬,遷書乃獨詳田橫及其賓客五百人,成為千古文學佳話。
此下一部中國二十五史,類此者不絕。
若果以今人之史學眼光加以衡量,則此等無關曆史大局之記載,豈不認為繁文瑣節,濫充篇幅乎。
繼馬遷,有班固作《漢書》。
斷代為史,又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自古無不亡之王朝。
後一代起,為前一代作史,蓋棺論定,語無忌諱。
而曆代新王,亦許其如此,是亦心知其子孫之不得永有其國矣。
此亦中國史學一特有精神所在。
班書有李廣、蘇建傳,實為李陵、蘇武合傳,上承馬遷魏其、武安等諸合傳來。
同一時同一事,而參加之人不同,人與人之相比,是非高下,最易從此等處顯。
李陵以八千步卒當匈奴五萬騎,可謂不世出之将才矣。
蘇武北海牧羊,事若平易。
孔門以回賜相比,又以賜商相比。
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為不能是。
以事論,則海上牧羊與兩軍抗衡難易不能相比。
以人論,則李陵之與蘇武,一相比而确見其為兩人。
中國史學偉大,亦正在此等處。
自唐杜佑作《通典》,于斷代史之外,又有通史。
此又為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通典》為書,即從馬班之書志來,取材相同,用意大别。
朝代易,而制度相承,此亦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也。
孔子言:"如有用我者,我其為東周乎。
"又言三代因革,而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孔子此意,為後代史學家所承襲。
故治儒家言,必讀《論語》,又必讀馬班杜氏書。
否則無以為通儒,亦無以治史學。
南宋鄭樵繼杜佑作《通志》,擴大為二十略。
又為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馬班之書重人,杜氏之書則重事,然亦非一般人之所謂事。
至鄭樵,則不啻欲為一部文化史,盡包一切人文而通之。
然傳統重人不重事之見解,固猶保守無失,亦可謂大而化之矣。
清初顧炎武有《日知錄》,其書包容廣大,亦即史學。
非寫史,乃論史,而亦寓有鄭樵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錄》一書,亦足為天下興亡負責。
亦可謂馬班杜鄭之書,亦莫不為天下興亡負責。
能知此意,乃能知中國之史學。
施耐庵《水浒傳》,亦可謂師法馬遷。
忠義堂一百零八位好漢,尤其是三十六天罡,性情各别,才智互異,而宋江獨不見有奇才異能之表現。
其高踞忠義堂之首席,乃為沛公型,非項王型。
一百八人外,先之以王進一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亦遷書七十列傳以伯夷為首之遺意。
但就中國人傳統心情言,讀其書,雖亦情節動人,終嫌其事出虛構,不真實。
中國人喜腳踏實地,在實情實節上下工夫,此即《中庸》之所謂誠,孟子之所謂有諸己之謂信。
空議論,假故事,中國人向不重視。
金聖歎力贊此書,與莊周、屈原、司馬遷、杜甫之著作同稱為才子書。
然莊屈馬杜終不得僅目其人為才子。
《水浒傳》亦終不列入為中國文學之正統。
《西廂記》則僅兒女私情,更不能與水浒忠義堂相比,不待論。
而聖歎之言,亦終不為此下學人所共認。
此乃有關民族性情大綱,自誠明,自明誠,主要先在一誠字。
而誠又須合内外。
耐庵此書,縱謂其亦誠于心,但不能誠于事,所以亦終成為小說家言。
抑且耐庵此書,縱謂其能教亂世,但終亦不能教治世。
傳之江湖山林,不能傳之廊廟官署。
感于草莽,不能同感之于衣冠。
其書成于元明之際,而明祚一統,其書終見不适。
于是羅貫中即繼之有《三國演義》之問世。
全本三國實事,然為通俗,求取大衆愛好,則情節不得不有委曲。
如曹操,兼擅政治、軍事、文學,為一時代傑出人物。
而廣攬人才,尤為難能。
其善待關羽,更可見。
荀彧至晚年始離異。
操之立意欲為周文王,必待其子始受漢禅。
但終谥為武帝,其子丕乃谥文帝。
即此小節,可見中國亂世亦與其他民族之亂世有不同,故廣土衆民,得綿延五千年不絕。
試讀曹操之《述志令》,此亦見吾民族之傳統性情,惟誠僞有辨而已。
杜甫詩"将軍魏武之子孫",則操之為人,唐代猶見尊。
司馬光《資治通鑒》,亦仍以正統歸之魏。
朱子《通鑒綱目》,始有魏蜀正統之争。
然朱子書法,自謂乃慕效曹操,則操之為人,即就理學大儒言,亦尚不深嫉。
《三國演義》出,曹操乃成一不足挂齒之亂世奸雄,一無是處,則又何以處曹操手下之群才。
諸葛亮一生謹慎,而演義中之諸葛,則綸巾羽扇,俨是神仙人物。
其于魯肅、周瑜,又盡失其真。
當時三國之所以得成為三國者,演義書中皆失之。
而關羽則以演義一書出,社會群尊為武聖,其地位尚在嶽武穆之上。
然論三國真史迹,關羽不能遵諸葛東和吳、北拒魏之外交大政方針,三國形勢起了大變動,此皆演義一書無當史實之大者。
其實《演義》一書,亦承朱子争魏蜀正統一意見來,與《水浒傳》同為效忠教義之書,無失儒家大傳統。
然中國人為學,最貴在通。
《演義》違背史實,亦終為小說家言,宜亦不得列入文學之正統。
史學明與文學有别。
然如司馬遷、班固、陳壽、範晔之書,中國治文學者必所誦習。
曾國藩繼姚鼐《古文辭類纂》後,編為《經史百家雜鈔》,則中國之經史百家,盡皆文學也。
其為《聖哲畫像記》,雖寥寥一短篇,然所列聖哲,則已盡包容了經史百家之學。
而更要者,為學必志于聖哲。
曾國藩乃一文學家,其人則亦如曹操之政治、軍事、文學皆所兼擅。
與諸葛亮、王守仁亦相類似。
而曹操為人與此三人比,則判若天壤,絕不可以相提而并論。
則中國史學之重人不重事,即此亦見其大義之所在。
子貢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此非為纣申冤,乃重其上下流之辨。
流言其品德,但亦可言其趨向。
曹操為人,亦終易教人趨于下流,是以亦衆惡皆歸之。
故中國人之為人為學,主要在辨其高下,辨其誠僞,辨其流,亦必明其統。
如讀《水浒傳》《三國演義》,讀者之心亦每易趨于下流,不易登入上流,故亦終不得為文學之正統。
今人則據西方人意見,史學重事,文學則重在其能通俗大衆化,故小說戲劇乃成文學正統,而不知其弊。
欲專意為一文學家,則可盡摒經史百家于不顧,鄙聖哲而不為。
人之為學,雖固為己,亦當為人,為後世,而豈僅逞其一人情趣之所好,而又争惟此乃始為正統。
不以事論,而以心論,心即其為人之主。
中國人之為人為學,自亦有未可厚非之處矣。
國人其以忠恕之道平心而思之。
然而中國史學,此下終當有所變。
惟求變而當不失其大統。
人才衆起,列傳一體勢難網羅,此一也。
事态複雜,端緒繁,曲折多,馬班之書與志,杜佑之通典,鄭樵之二十略,皆難詳盡,此二也。
已無朝代之更疊,寫史何始何終,此三矣。
是則中國舊史體例已不能守,如何成新史,此須有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者,創為新例,有如司馬遷其人者出。
或有三數人出,分工合作,以共創此新體,而已非一人之力之所能為。
此皆非當前之所能預知。
然當會通群學以創成為新史學,仍當重人,又當重其人之性情,則舊史學之大統所在,宜當善守之而弗失。
此則仍當揭舉以為新史學之綱領與宗主,可無疑義。
姑懸餘言,企以望之。
2 餘曾謂曆史記載人事,而事必出于人,故中國史重人尤重于其事。
一美國史學家當面質詢,果使其人為曆史人物,則其事又豈得見于史。
餘答,此乃中西雙方曆史一大不同處。
中國史籍中,更多非曆史人物,有超出于曆史人物之上者。
此非細讀中國史,無以知之。
今姑舉一例,如近代平劇中有韓玉娘其人,乃載入《明史》及《新元史》,然實為一不知姓名之女性。
近人造為平劇,乃姑以稱之為韓玉娘而已。
此人之不得為曆史人物即可見。
中國史學此一端,當值深論。
即如中國古史中之有巢氏燧人氏,其人姓名,乃從無知者。
西方史學稱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誰始用石用鐵,則可不論,惟知其時代之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則已。
中國人則不稱巢居時代火食時代,而必特舉一人以為此時代之創始,此即中國史學重人尤更重于事之一證。
中國人論人,則必分好壞善惡,即君子小人賢奸之辨。
善人君子賢人固得見于史,而小人奸惡亦得入史。
如夏商兩代,禹湯固必詳,而桀纣亦必及。
其他帝王,或僅存其名,或并其名而不載。
近代人重多數,其實一部美國史,開國以來兩百年,總統五十人皆有其名,其他姓字不詳者何啻億萬倍。
是西方史學亦重少數,惟賢奸之辨,西方人似不以為意。
人分賢奸,斯事有褒貶。
褒貶乃成中國史學之要綱。
未有不分賢奸,不加褒貶之史學。
史之褒貶,亦不始于孔子之作《春秋》。
齊崔杼弑其君,齊史臣執筆直書,而見誅。
其弟承襲史官位,又續書,又見誅。
第三弟再續書,乃免。
有史臣在野者,聞其事而來,則史筆已定矣。
當時列國史官,由西周中央政府派任,其職世襲。
周之東遷,天子聲威掃地以盡,而史官守職,執筆直書,置身家死生于度外,有如齊史之所為者。
其實齊君亦非崔杼親殺,而終必正其名曰崔杼弑其君。
此乃中國傳統史學精神,亦可名之曰中國傳統民族精神。
然當時史臣之具此精神者,已不多見,故孔子作《春秋》而曰,此天子之事也。
孔子非任史職,乃因魯舊史作為《春秋》,褒則褒,貶則貶,遊夏不能贊一辭。
此可謂由孔子之《春秋》而見中國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矣。
但此亦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一端,而豈孔子之自我創造乎。
今試舍《春秋》而讀《左傳》,此乃集合當時兩百四十年列國中不知姓名之作者所記載,而彙以成書。
而其人物之賢奸,人事之褒貶,亦已至詳具備矣。
孔子當亦對此等材料,信而好之,承而述之而已。
繼《左傳》又有《國語》,有《戰國策》,此等書皆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惟知其決不出于一人之手而已。
然而所載人物多無職無位,而賢奸褒貶,則既詳且備。
其事則亦多無關于君國之大,此皆中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之随時随人而流露,為并世其他民族所無有。
近代國人讀之,則曰此乃封建社會事。
如讀崔杼弑其君,則謂此乃專制政治下尊君觀念之表現。
則試問何以在封建社會之上猶得有專制政治。
近人必以西方史學來治中國史,則恐終難理解矣。
西漢司馬遷作為《史記》,乃取法于孔子之《春秋》,其記事多采之《左傳》《國語》《國策》諸書,而有取舍,又有增益,茲不論。
姑論其載楚漢之際,乃及西漢開國後事,則所略而不備者多矣,而乃特載田橫其人與其事,此亦特見中國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處。
至于漢之立國,是否為一帝國,漢之為政,是否為帝王專制,此皆可據遷書而論定。
今人則必依據西方史學觀念與成語來加之中國史,則遷書亦可束高閣矣。
餘于中國史學重人物,既多論列,然猶有不盡于是者,試再加申論。
中國人死,骨肉埋于土,立一木為神主,期死者魂氣之常駐。
祭之拜之,孔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木偶陪葬,孔子則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惡其薄生人以為死人也。
古埃及為木乃伊,藏金字塔中,重得複生與否可不論,其屍其塔則曆千古而常在。
希臘人雕石為女形,藏之大建築中。
建築雕刻長存,斯止矣。
人生之安與其美則似轉不深求。
中國之詩則曰:"窈窕淑女。
"窈窕安于幽居,斯美矣,不在其體貌與宅第。
此即中國重人西方重事之又一證。
《戰國策》蘇代告孟嘗君,有土偶人木偶人之喻。
《史記》《說苑》皆載之。
堆土為人,無傷土質,雨淋仍為土,亦仍得堆為人。
雕木梗為人,已傷木質,或遭打擊焚燒流蕩,此木梗将失所歸,亦将失其為木梗。
以曆史言,中國史如一土偶人,西洋史則如一木偶人。
唐虞夏商周下及宋元明清,朝代興亡,中國則仍為一中國,中國人亦仍為一中國人,故中國曆史乃有其共同性。
西洋史則惟見分别性,希臘各城邦,即各自分别。
雅典人、斯巴達人即互不同。
羅馬繼起,更有别于希臘人。
現代國家興起,又更有異于羅馬人。
尤如英法德意,大小各國,亦各相異。
中國史同為一塊泥土,西洋史則各别各成一條木梗。
中國人重在人群中做人,再由人來做事。
西洋人則在做事上來做人,在人群中乃看重個人主義。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又曰:"若聖與仁則我豈敢。
我學不厭,而教不倦。
"學則學于人,教亦教于人。
而所學所教,則即此人群中相互共同所應有之忠信之德。
老子亦曰:"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在人群中做人,為人與人,而仍能己愈有己愈多,亦即見群己之一體。
西洋人重事,而他人則為之工具,為之奴役,或為之犧牲。
工商業之發展,甯非如此。
即如宗教,教徒與教外人别,新舊教牧師與神父亦有别。
政治嚴權位之别,社會嚴貧富之别。
故西方有宗教戰争,有民主革命,有有産階級與無産階級之分裂鬥争。
即如學術,科學哲學文學美學,事業分,人亦别
此乃一番絕大提示,絕大指點。
使處親貴之位,而欲有所作為,當先知其所用心,而豈廣攬賓客,餍其飲食群居之所欲,而即能有所成就。
遷書所詳,乃在漢初開國以後。
其先劉項相争數年,軍事勝敗,寥寥幾行字即盡。
然于項王沛公之為人,性情隐微,則鈎劃如見其肺腑。
而于兩人之部下,則叙述尤備。
項王部下,僅範增一人而不能用。
沛公部下,則有如張良、蕭何、韓信,又其次如陳平、曹參、樊哙,更其次以至黥布、彭越、陸賈、叔孫通等,開國功臣,遷書詳者,不下二十人。
其各人之性情才智行為功業,可謂備矣。
當知漢祖開國,非漢祖一人之事,乃其一集團二三十人之事。
至于開國之大業已成,分封功臣,不再詳載。
西方晚近始有史書,僅隻記事。
中國史起源甚早,又必詳其事之成敗所由。
其所由則盡在人。
一事之成乃有不盡于一人者。
并有無其事,而許其人,則猶見中國史學之深義。
即如秦始皇帝,其削平六國,統一天下,其事亦不在秦始皇帝一人,抑且亦不始于秦始皇帝之時,而尚遠在其前。
細讀馬遷書亦可知。
今人則誤謂秦祚始于秦皇一人,漢祚始于漢祖一人,則秦皇漢祖,宜可專制全國而有餘。
此亦不細讀史書之誤。
漢祖之得天下,一曰不嗜殺人,又一曰善用人。
而遷書之傳項王,則有三大事,一曰邯鄲之戰,一曰鴻門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圍,以及烏江之自刎。
項王為人可愛處,實多于沛公。
此又見中國史取人之宏,與其教人之深。
而遷書此等處,遂成為千古妙文。
中國文學善于寫人,故一部良史,同時必是一部好文學。
不通人生,則無以讀中國之文史。
能通文史,始乃得為中國之通人。
秦漢以下中國之學,即謂之乃文史之學,亦無不可。
而司馬遷之大功不可沒矣。
又秦末群雄競起,論其事,則陳勝、吳廣最先發難。
然遷書未加重視,亦非以成敗論人。
田橫身敗流亡海上,應漢祖召,驟站自刎,在漢初開國史上可謂無影響。
其随亡者五百人,則更無姓名可考。
秦末漢初之際,死者千千萬萬,遷書乃獨詳田橫及其賓客五百人,成為千古文學佳話。
此下一部中國二十五史,類此者不絕。
若果以今人之史學眼光加以衡量,則此等無關曆史大局之記載,豈不認為繁文瑣節,濫充篇幅乎。
繼馬遷,有班固作《漢書》。
斷代為史,又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自古無不亡之王朝。
後一代起,為前一代作史,蓋棺論定,語無忌諱。
而曆代新王,亦許其如此,是亦心知其子孫之不得永有其國矣。
此亦中國史學一特有精神所在。
班書有李廣、蘇建傳,實為李陵、蘇武合傳,上承馬遷魏其、武安等諸合傳來。
同一時同一事,而參加之人不同,人與人之相比,是非高下,最易從此等處顯。
李陵以八千步卒當匈奴五萬騎,可謂不世出之将才矣。
蘇武北海牧羊,事若平易。
孔門以回賜相比,又以賜商相比。
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為不能是。
以事論,則海上牧羊與兩軍抗衡難易不能相比。
以人論,則李陵之與蘇武,一相比而确見其為兩人。
中國史學偉大,亦正在此等處。
自唐杜佑作《通典》,于斷代史之外,又有通史。
此又為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通典》為書,即從馬班之書志來,取材相同,用意大别。
朝代易,而制度相承,此亦馬遷所謂通古今之變也。
孔子言:"如有用我者,我其為東周乎。
"又言三代因革,而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孔子此意,為後代史學家所承襲。
故治儒家言,必讀《論語》,又必讀馬班杜氏書。
否則無以為通儒,亦無以治史學。
南宋鄭樵繼杜佑作《通志》,擴大為二十略。
又為中國史學一大進步。
馬班之書重人,杜氏之書則重事,然亦非一般人之所謂事。
至鄭樵,則不啻欲為一部文化史,盡包一切人文而通之。
然傳統重人不重事之見解,固猶保守無失,亦可謂大而化之矣。
清初顧炎武有《日知錄》,其書包容廣大,亦即史學。
非寫史,乃論史,而亦寓有鄭樵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錄》一書,亦足為天下興亡負責。
亦可謂馬班杜鄭之書,亦莫不為天下興亡負責。
能知此意,乃能知中國之史學。
施耐庵《水浒傳》,亦可謂師法馬遷。
忠義堂一百零八位好漢,尤其是三十六天罡,性情各别,才智互異,而宋江獨不見有奇才異能之表現。
其高踞忠義堂之首席,乃為沛公型,非項王型。
一百八人外,先之以王進一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亦遷書七十列傳以伯夷為首之遺意。
但就中國人傳統心情言,讀其書,雖亦情節動人,終嫌其事出虛構,不真實。
中國人喜腳踏實地,在實情實節上下工夫,此即《中庸》之所謂誠,孟子之所謂有諸己之謂信。
空議論,假故事,中國人向不重視。
金聖歎力贊此書,與莊周、屈原、司馬遷、杜甫之著作同稱為才子書。
然莊屈馬杜終不得僅目其人為才子。
《水浒傳》亦終不列入為中國文學之正統。
《西廂記》則僅兒女私情,更不能與水浒忠義堂相比,不待論。
而聖歎之言,亦終不為此下學人所共認。
此乃有關民族性情大綱,自誠明,自明誠,主要先在一誠字。
而誠又須合内外。
耐庵此書,縱謂其亦誠于心,但不能誠于事,所以亦終成為小說家言。
抑且耐庵此書,縱謂其能教亂世,但終亦不能教治世。
傳之江湖山林,不能傳之廊廟官署。
感于草莽,不能同感之于衣冠。
其書成于元明之際,而明祚一統,其書終見不适。
于是羅貫中即繼之有《三國演義》之問世。
全本三國實事,然為通俗,求取大衆愛好,則情節不得不有委曲。
如曹操,兼擅政治、軍事、文學,為一時代傑出人物。
而廣攬人才,尤為難能。
其善待關羽,更可見。
荀彧至晚年始離異。
操之立意欲為周文王,必待其子始受漢禅。
但終谥為武帝,其子丕乃谥文帝。
即此小節,可見中國亂世亦與其他民族之亂世有不同,故廣土衆民,得綿延五千年不絕。
試讀曹操之《述志令》,此亦見吾民族之傳統性情,惟誠僞有辨而已。
杜甫詩"将軍魏武之子孫",則操之為人,唐代猶見尊。
司馬光《資治通鑒》,亦仍以正統歸之魏。
朱子《通鑒綱目》,始有魏蜀正統之争。
然朱子書法,自謂乃慕效曹操,則操之為人,即就理學大儒言,亦尚不深嫉。
《三國演義》出,曹操乃成一不足挂齒之亂世奸雄,一無是處,則又何以處曹操手下之群才。
諸葛亮一生謹慎,而演義中之諸葛,則綸巾羽扇,俨是神仙人物。
其于魯肅、周瑜,又盡失其真。
當時三國之所以得成為三國者,演義書中皆失之。
而關羽則以演義一書出,社會群尊為武聖,其地位尚在嶽武穆之上。
然論三國真史迹,關羽不能遵諸葛東和吳、北拒魏之外交大政方針,三國形勢起了大變動,此皆演義一書無當史實之大者。
其實《演義》一書,亦承朱子争魏蜀正統一意見來,與《水浒傳》同為效忠教義之書,無失儒家大傳統。
然中國人為學,最貴在通。
《演義》違背史實,亦終為小說家言,宜亦不得列入文學之正統。
史學明與文學有别。
然如司馬遷、班固、陳壽、範晔之書,中國治文學者必所誦習。
曾國藩繼姚鼐《古文辭類纂》後,編為《經史百家雜鈔》,則中國之經史百家,盡皆文學也。
其為《聖哲畫像記》,雖寥寥一短篇,然所列聖哲,則已盡包容了經史百家之學。
而更要者,為學必志于聖哲。
曾國藩乃一文學家,其人則亦如曹操之政治、軍事、文學皆所兼擅。
與諸葛亮、王守仁亦相類似。
而曹操為人與此三人比,則判若天壤,絕不可以相提而并論。
則中國史學之重人不重事,即此亦見其大義之所在。
子貢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此非為纣申冤,乃重其上下流之辨。
流言其品德,但亦可言其趨向。
曹操為人,亦終易教人趨于下流,是以亦衆惡皆歸之。
故中國人之為人為學,主要在辨其高下,辨其誠僞,辨其流,亦必明其統。
如讀《水浒傳》《三國演義》,讀者之心亦每易趨于下流,不易登入上流,故亦終不得為文學之正統。
今人則據西方人意見,史學重事,文學則重在其能通俗大衆化,故小說戲劇乃成文學正統,而不知其弊。
欲專意為一文學家,則可盡摒經史百家于不顧,鄙聖哲而不為。
人之為學,雖固為己,亦當為人,為後世,而豈僅逞其一人情趣之所好,而又争惟此乃始為正統。
不以事論,而以心論,心即其為人之主。
中國人之為人為學,自亦有未可厚非之處矣。
國人其以忠恕之道平心而思之。
然而中國史學,此下終當有所變。
惟求變而當不失其大統。
人才衆起,列傳一體勢難網羅,此一也。
事态複雜,端緒繁,曲折多,馬班之書與志,杜佑之通典,鄭樵之二十略,皆難詳盡,此二也。
已無朝代之更疊,寫史何始何終,此三矣。
是則中國舊史體例已不能守,如何成新史,此須有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者,創為新例,有如司馬遷其人者出。
或有三數人出,分工合作,以共創此新體,而已非一人之力之所能為。
此皆非當前之所能預知。
然當會通群學以創成為新史學,仍當重人,又當重其人之性情,則舊史學之大統所在,宜當善守之而弗失。
此則仍當揭舉以為新史學之綱領與宗主,可無疑義。
姑懸餘言,企以望之。
2 餘曾謂曆史記載人事,而事必出于人,故中國史重人尤重于其事。
一美國史學家當面質詢,果使其人為曆史人物,則其事又豈得見于史。
餘答,此乃中西雙方曆史一大不同處。
中國史籍中,更多非曆史人物,有超出于曆史人物之上者。
此非細讀中國史,無以知之。
今姑舉一例,如近代平劇中有韓玉娘其人,乃載入《明史》及《新元史》,然實為一不知姓名之女性。
近人造為平劇,乃姑以稱之為韓玉娘而已。
此人之不得為曆史人物即可見。
中國史學此一端,當值深論。
即如中國古史中之有巢氏燧人氏,其人姓名,乃從無知者。
西方史學稱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誰始用石用鐵,則可不論,惟知其時代之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則已。
中國人則不稱巢居時代火食時代,而必特舉一人以為此時代之創始,此即中國史學重人尤更重于事之一證。
中國人論人,則必分好壞善惡,即君子小人賢奸之辨。
善人君子賢人固得見于史,而小人奸惡亦得入史。
如夏商兩代,禹湯固必詳,而桀纣亦必及。
其他帝王,或僅存其名,或并其名而不載。
近代人重多數,其實一部美國史,開國以來兩百年,總統五十人皆有其名,其他姓字不詳者何啻億萬倍。
是西方史學亦重少數,惟賢奸之辨,西方人似不以為意。
人分賢奸,斯事有褒貶。
褒貶乃成中國史學之要綱。
未有不分賢奸,不加褒貶之史學。
史之褒貶,亦不始于孔子之作《春秋》。
齊崔杼弑其君,齊史臣執筆直書,而見誅。
其弟承襲史官位,又續書,又見誅。
第三弟再續書,乃免。
有史臣在野者,聞其事而來,則史筆已定矣。
當時列國史官,由西周中央政府派任,其職世襲。
周之東遷,天子聲威掃地以盡,而史官守職,執筆直書,置身家死生于度外,有如齊史之所為者。
其實齊君亦非崔杼親殺,而終必正其名曰崔杼弑其君。
此乃中國傳統史學精神,亦可名之曰中國傳統民族精神。
然當時史臣之具此精神者,已不多見,故孔子作《春秋》而曰,此天子之事也。
孔子非任史職,乃因魯舊史作為《春秋》,褒則褒,貶則貶,遊夏不能贊一辭。
此可謂由孔子之《春秋》而見中國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矣。
但此亦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一端,而豈孔子之自我創造乎。
今試舍《春秋》而讀《左傳》,此乃集合當時兩百四十年列國中不知姓名之作者所記載,而彙以成書。
而其人物之賢奸,人事之褒貶,亦已至詳具備矣。
孔子當亦對此等材料,信而好之,承而述之而已。
繼《左傳》又有《國語》,有《戰國策》,此等書皆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惟知其決不出于一人之手而已。
然而所載人物多無職無位,而賢奸褒貶,則既詳且備。
其事則亦多無關于君國之大,此皆中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之随時随人而流露,為并世其他民族所無有。
近代國人讀之,則曰此乃封建社會事。
如讀崔杼弑其君,則謂此乃專制政治下尊君觀念之表現。
則試問何以在封建社會之上猶得有專制政治。
近人必以西方史學來治中國史,則恐終難理解矣。
西漢司馬遷作為《史記》,乃取法于孔子之《春秋》,其記事多采之《左傳》《國語》《國策》諸書,而有取舍,又有增益,茲不論。
姑論其載楚漢之際,乃及西漢開國後事,則所略而不備者多矣,而乃特載田橫其人與其事,此亦特見中國之史學精神民族精神處。
至于漢之立國,是否為一帝國,漢之為政,是否為帝王專制,此皆可據遷書而論定。
今人則必依據西方史學觀念與成語來加之中國史,則遷書亦可束高閣矣。
餘于中國史學重人物,既多論列,然猶有不盡于是者,試再加申論。
中國人死,骨肉埋于土,立一木為神主,期死者魂氣之常駐。
祭之拜之,孔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木偶陪葬,孔子則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惡其薄生人以為死人也。
古埃及為木乃伊,藏金字塔中,重得複生與否可不論,其屍其塔則曆千古而常在。
希臘人雕石為女形,藏之大建築中。
建築雕刻長存,斯止矣。
人生之安與其美則似轉不深求。
中國之詩則曰:"窈窕淑女。
"窈窕安于幽居,斯美矣,不在其體貌與宅第。
此即中國重人西方重事之又一證。
《戰國策》蘇代告孟嘗君,有土偶人木偶人之喻。
《史記》《說苑》皆載之。
堆土為人,無傷土質,雨淋仍為土,亦仍得堆為人。
雕木梗為人,已傷木質,或遭打擊焚燒流蕩,此木梗将失所歸,亦将失其為木梗。
以曆史言,中國史如一土偶人,西洋史則如一木偶人。
唐虞夏商周下及宋元明清,朝代興亡,中國則仍為一中國,中國人亦仍為一中國人,故中國曆史乃有其共同性。
西洋史則惟見分别性,希臘各城邦,即各自分别。
雅典人、斯巴達人即互不同。
羅馬繼起,更有别于希臘人。
現代國家興起,又更有異于羅馬人。
尤如英法德意,大小各國,亦各相異。
中國史同為一塊泥土,西洋史則各别各成一條木梗。
中國人重在人群中做人,再由人來做事。
西洋人則在做事上來做人,在人群中乃看重個人主義。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又曰:"若聖與仁則我豈敢。
我學不厭,而教不倦。
"學則學于人,教亦教于人。
而所學所教,則即此人群中相互共同所應有之忠信之德。
老子亦曰:"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在人群中做人,為人與人,而仍能己愈有己愈多,亦即見群己之一體。
西洋人重事,而他人則為之工具,為之奴役,或為之犧牲。
工商業之發展,甯非如此。
即如宗教,教徒與教外人别,新舊教牧師與神父亦有别。
政治嚴權位之别,社會嚴貧富之别。
故西方有宗教戰争,有民主革命,有有産階級與無産階級之分裂鬥争。
即如學術,科學哲學文學美學,事業分,人亦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