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蠡縣李塨稿
予自幼習射,力既薄脆,學複貪多,遂半廢不克有成。
然以射為六藝之一,雖奔走四方,依依不能忘,凡遇能射人無不問,遇射書無不覽也。
郭子堅任桐鄉,曾開雕射法一帙,予為序之,而辭義未盡之善。
迄今欲教我後進,不能了解于心手間,正在躊躇,無從質問。
一日,忽有叟而杖見過,衣冠甚偉,瞻視非凡。
拜而問道,叩其姓名,不答,但自稱異叟,言曾學道深山,技擊皆精。
夜半為我解衣擊劍,因傳射法,聽而觀之,豁然于心,歎昔所見聞者,皆一知半解,蔓語卮言也。
無何黎明,飄然而去,不知所之。
因錄其射法,約略所講授者為注,或天欲明六藝乎?何幸也。
射法 身端體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從容,前推後走,弓滿式成。
此章即孟子言射之力至也。
身端體直,用力和平者,六句之綱也。
身,躬也。
體,手足四肢也。
站法曰:大指外蹬,小指裡抓;丁不丁,八不八,兩足相離尺七八。
又曰:雙膝外分,雙臀内吸,肛門吸緊,腰暗進,胸明出。
又曰:臍向地,心放下。
又曰:弓把在左中指無名指彎間,小指虛,大指引,掌腕用力,而力全用于肘,肘内下半少前外轉直,引前半身力注腕,則肘自上翻,而非強扭,前肩自下而不用力。
《子堅射法》雲:前腕直,前腕不宜仰與逼,即此也。
又曰:後手之力在肘,須上提肘腕,随肘用力,往外推引,後半身力向後,後肩自下而不用力。
《子堅射法》雲:練後手,大指得弦,二指扭,三指緊握不可松(三指須卷緊,矢發而入掌心,握三指不動),離胸三寸方能走。
又雲:後腕彎(後腕自内視之彎),二指靠掌自翻(要少獻掌,順其自然之勢,勿太翻),指上得弦,将肘揩胸開背夾稱心懷是也。
凡未開弓時,身端立向西,前肩對侯,目南視紅心。
左手執弓,抱弦向腋;右手執矢,離镞二寸許,投镞于左手大指食指蟹鉗之間,虛虛籠定。
欲射以右手摩矢至括(《考工記》謂此,今謂之扣),以中指入括,内靠弓弦,平注扣弦上。
所謂執弓宜橫卧,理扣宜雙開,認扣宜兩就也。
左大指上節宜平起,管箭不宜掜下,次節宜壓,中指不宜豎起。
次節豎起,則虎口過松,而推弓不穩。
上節掜下,則虎口過緊,而出矢多小。
左食指亦宜平起,幫大指管箭,不宜捏下,亦不宜摸镞,摸镞則心分。
皆拈弓得法,架箭從容也。
又曰:射有五平:前手背平一也;後手得弦須腕平(後腕自外視之平,平正用力也)二也;前拳與後眼平三也;後肘與後耳平四也;後脊自尻直,平注于腦,五也。
三在:弦靠後手二指一在也;弓下稍弦斜靠于腹二在也;矢在頦颌之間三在也。
若後手低,矢在喉,名曰鎖喉;後手高,矢在目,名曰搗眼;矢在腮,名曰穿腮,皆非箭道也。
二曲:兩腿一分,膝後彎,一曲也;腰暗進,胸明出,前腿根入,二曲也。
三直:小腿直,大腿直,身直也。
九忌:忌動心力,動心力則有怒目咬牙之患;忌前肩用力,則前有擁肩之患;忌後肘墜,後肩用力,則後有擁肩之患;前腕無力,則有前迎之患(謂弓移入内也);後肘無力,則有外張之患;腰眼無力,則有擁背之患,且腰眼不暗進,則周
然以射為六藝之一,雖奔走四方,依依不能忘,凡遇能射人無不問,遇射書無不覽也。
郭子堅任桐鄉,曾開雕射法一帙,予為序之,而辭義未盡之善。
迄今欲教我後進,不能了解于心手間,正在躊躇,無從質問。
一日,忽有叟而杖見過,衣冠甚偉,瞻視非凡。
拜而問道,叩其姓名,不答,但自稱異叟,言曾學道深山,技擊皆精。
夜半為我解衣擊劍,因傳射法,聽而觀之,豁然于心,歎昔所見聞者,皆一知半解,蔓語卮言也。
無何黎明,飄然而去,不知所之。
因錄其射法,約略所講授者為注,或天欲明六藝乎?何幸也。
射法 身端體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從容,前推後走,弓滿式成。
此章即孟子言射之力至也。
身端體直,用力和平者,六句之綱也。
身,躬也。
體,手足四肢也。
站法曰:大指外蹬,小指裡抓;丁不丁,八不八,兩足相離尺七八。
又曰:雙膝外分,雙臀内吸,肛門吸緊,腰暗進,胸明出。
又曰:臍向地,心放下。
又曰:弓把在左中指無名指彎間,小指虛,大指引,掌腕用力,而力全用于肘,肘内下半少前外轉直,引前半身力注腕,則肘自上翻,而非強扭,前肩自下而不用力。
《子堅射法》雲:前腕直,前腕不宜仰與逼,即此也。
又曰:後手之力在肘,須上提肘腕,随肘用力,往外推引,後半身力向後,後肩自下而不用力。
《子堅射法》雲:練後手,大指得弦,二指扭,三指緊握不可松(三指須卷緊,矢發而入掌心,握三指不動),離胸三寸方能走。
又雲:後腕彎(後腕自内視之彎),二指靠掌自翻(要少獻掌,順其自然之勢,勿太翻),指上得弦,将肘揩胸開背夾稱心懷是也。
凡未開弓時,身端立向西,前肩對侯,目南視紅心。
左手執弓,抱弦向腋;右手執矢,離镞二寸許,投镞于左手大指食指蟹鉗之間,虛虛籠定。
欲射以右手摩矢至括(《考工記》謂此,今謂之扣),以中指入括,内靠弓弦,平注扣弦上。
所謂執弓宜橫卧,理扣宜雙開,認扣宜兩就也。
左大指上節宜平起,管箭不宜掜下,次節宜壓,中指不宜豎起。
次節豎起,則虎口過松,而推弓不穩。
上節掜下,則虎口過緊,而出矢多小。
左食指亦宜平起,幫大指管箭,不宜捏下,亦不宜摸镞,摸镞則心分。
皆拈弓得法,架箭從容也。
又曰:射有五平:前手背平一也;後手得弦須腕平(後腕自外視之平,平正用力也)二也;前拳與後眼平三也;後肘與後耳平四也;後脊自尻直,平注于腦,五也。
三在:弦靠後手二指一在也;弓下稍弦斜靠于腹二在也;矢在頦颌之間三在也。
若後手低,矢在喉,名曰鎖喉;後手高,矢在目,名曰搗眼;矢在腮,名曰穿腮,皆非箭道也。
二曲:兩腿一分,膝後彎,一曲也;腰暗進,胸明出,前腿根入,二曲也。
三直:小腿直,大腿直,身直也。
九忌:忌動心力,動心力則有怒目咬牙之患;忌前肩用力,則前有擁肩之患;忌後肘墜,後肩用力,則後有擁肩之患;前腕無力,則有前迎之患(謂弓移入内也);後肘無力,則有外張之患;腰眼無力,則有擁背之患,且腰眼不暗進,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