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關燈
一批邪惡谄媚之徒,讓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鸾等人操縱天下命運,陳德信、鄧長颙、何洪珍等人參掌軍國大政。

    他們拉幫結派各樹黨羽,提拔官員超越正常次序,官職爵位可用錢财買到,構陷冤獄能用賄賂鑄成,紊亂國政殘害無辜人民,從而導緻旱澇蝗災、土匪強盜同時發生;他們還猜忌仇恨正派的親王大臣,結果都無罪而遭到迫害。

    例如賢明有功的丞相斛律光及其弟弟荊山公斛律羨,都是無罪而同時慘遭殺害的。

    就在北齊伏弱成衰之象逐漸顯露,土崩瓦解之勢很快便可看到的時候,北周武帝宇文邕乘此有利時機,親率大軍東征,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興師動衆,伐罪吊民,必在天時①,非孤虛向背②也。

    乃君暗政亂,兵驕民困,放逐賢人,誅殺無辜,旱蝗冰雹,敵國有此,舉兵攻之,無有不勝。

    法曰:“順天時而制征讨。

    ”③ 東齊④後主緯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陸令萱⑤、和士開⑥、高阿那肱⑦、穆提婆⑧、韓長鸾⑨等宰制天下,陳德信⑩、鄧長颙、何洪珍⑾參預機權。

    各領親黨,升擢非次,官由财進,獄以賂成,亂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盜并起;又猜嫌諸王,皆無罪受損,丞相斛律光及弟荊山公羨,并無罪受誅。

    漸見伏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

    周武帝乘此一舉而滅之。

    ⑿ 【注釋】 ①天時:中國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個概念,其含義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

    有指自然變化的時序;有指節氣、氣候、陰陽寒暑變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災的,等等。

    本篇這裡是指敵國因天災人禍而造成的為我所乘的時機。

     ②孤虛向背:語見唐李筌《太白陰經·人謀上·天無陰陽篇》但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孤虛向于”,故改。

    孤虛,是古代一種占蔔推算日時的迷信,即以天幹為日,地支為辰,日辰不全為孤虛,又稱“空亡”。

    如占蔔時得孤虛日,則認為不吉利,主事将不成。

     ③順天時而制征讨:語出《貞觀政要·畋獵第三十八》,但原文為: “順天道以殺伐”;又見于宋張預《注孫子·計篇》。

     ④東齊: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齊。

    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東,故又稱“東齊”。

     ⑤陸令萱:北齊天統年間(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

     因她為齊後主高緯的乳母而得胡太後昵愛,封為郡君,号稱“太姬”。

     自此獨擅威福于宮中,并夥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賣官鬻爵,聚斂無厭,緻使朝政日非,民怨沸騰。

     ⑥和士開:齊後主時官至尚書令,封淮陽王。

     ⑦高阿那肱:齊後主時官至右丞相,封淮陰王。

     ⑧穆提婆:陸令萱之子,本姓駱,因母為齊後主乳母而得寵于皇後穆昭儀,奏引入侍,并賜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韓長鸾:齊後主時官至領軍大将軍,與高阿那肱、穆提婆均為後主寵幸,時号稱“三貴”。

     ⑩陳德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陳德言”,今據史校改。

    陳等以下三人事迹史無記載。

     ⑾何洪珍: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何洪玠”,今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齊本紀下》。

     86.人戰 【提示】 本篇以《人戰》為題,旨在闡述戰争中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為正義而戰的問題。

    它認為,所謂“人戰”,就是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破除迷信邪說以堅定部隊鬥志的問題。

    出師過程中,凡遇各種怪異現象,都要主将給予妥善解決,以保持部隊高度穩定。

    隻要所進行的是“以順讨逆,以直伐曲”的戰争,都要堅定不移地去戰鬥。

    本篇這裡所說的“以順讨逆,以直伐曲”,實際是講戰争的性質問題。

    對于戰争性質的認識,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政治集團是有不同的認識标準的。

    盡管本篇是從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待戰争性質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其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它在繼承前代思想觀點的基礎上,明确賦予戰争以“順”與“逆”、“直”與“曲”,即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區别,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八月,趙郡王李孝恭奉命進讨據守丹陽稱帝反唐的輔公祏,行前在與諸将飲筵席上,出乎意料地發現杯中酒呈紅色,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怪異現象,滿座皆驚惑不解,認為這對出師不吉利。

    唯獨主帥李孝恭鎮定自若,泰然處之。

    對此種怪異現象,孝恭從容不迫地解釋說:“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自顧無負于物,諸公何見憂之深!公祏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緻讨,盌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後征。

    ”(見《舊唐書·李孝恭傳》,下同)孝恭一席鞭辟入裡的話語,不禁使諸将狐疑頓釋,情緒安定下來。

    作為唐軍主帥的李孝恭在突遇某種變異現象時,不但自己不驚惑、不迷信,而且還能及時令人信服地予以解惑釋疑,從而保持了部隊的高度穩定,這無疑是确保爾後作戰勝利的重要條件。

    當然,唐軍此戰的勝利,更主要原因還在于李孝恭能夠從實際出發,實施恰到好處的作戰指導。

    首先,當對方來攻之時,他采取了“堅壁不與鬥”的方針,使自己處于以逸待勞的态勢;其次,他“使奇兵斷其糧道”,陷對方于饑疲狀态;第三,又“使羸兵扣賊壘挑之”(見《新唐書·李孝恭傳》),誘使對方陷入唐軍精騎包圍之中,結果,一戰大敗輔公祏軍。

    公祏窮蹙不支,棄丹陽東走,孝恭急命騎将追擊,至武康而活捉輔公祏,“江南悉平”。

     【譯文】 大凡戰争中所說的“人戰”,是指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而破除各種影響士氣的迷信邪說的問題。

    在出兵征戰的過程中,或是遇到惡鳥群集主帥旗竿上,或呈出現杯中酒變成血紅色,或是發生指揮旗竿突然折斷等怪異現象時,唯有主将及時作出正确決斷,才能穩定軍心士氣。

    倘若所進行的戰争,是以正義攻讨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曲,以賢能進擊愚頑,都應堅信必勝無疑。

    誠如兵法所說:“要禁絕迷信,消除疑惑,部隊才能至死不會逃跑。

    ” 唐朝武德六年,淮南道行台尚書左仆射輔公祏據丹陽舉兵反唐,高祖李淵诏命趙郡王李孝恭等人率軍讨伐他。

    唐軍進發前,孝恭與将吏聚集一堂共進飲筵,當他命人取來一杯水酒欲飲之時,杯中白酒突然變成血紅色,在座的諸位将領見此無不驚懼失色,但孝恭舉止卻坦然自若。

    他慢慢舉起酒杯對大家解釋說:“禍福本無門徑可入,唯有人們自己召來。

    大家不要犯疑惑,諸位請看,這杯中的血色正是輔公祏将要被殺頭的征兆啊!”說完,一飲而盡,衆人仰視,驚懼不安的情緒終于平靜下來。

    兩軍對陣後,輔公祏軍先是企圖憑據險要地形誘使唐軍來戰而截擊之,孝恭卻令唐軍堅守壁壘而不主動出戰,但在同時,他暗中派出奇兵切斷了輔軍的運糧道路,緻使其在陷入缺糧挨餓的情況下,又乘夜進迫李孝恭,孝恭仍然安卧營中不動。

    第二天,李孝恭派出一些老弱殘兵前往敵營挑戰,另選精銳騎兵由盧祖尚率領列陣以等待敵人來攻。

    不一會,孝恭所派的老弱殘兵退卻下來,輔軍緊追不舍,氣焰異常嚣張,與盧祖尚騎陣相遭遇,被唐軍打得大敗。

    這時,李孝恭乘勝揮軍攻破輔軍其餘陣地,公祏窮蹙不支而逃,唐軍騎兵尾随追擊,活捉了輔公祏,江南完全被平定。

     【原文】 凡戰,所謂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

    行軍之際,或枭④集牙旗,或杯酒變血,或麾竿毀折,唯主将決之。

    若以順讨逆,以直伐曲,以賢擊愚,皆無疑也。

    法曰:“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⑤ 唐武德六年,輔公祏⑥反,诏趙郡王李孝恭⑦等讨之。

    将發,與将士宴集,命取水,水〔忽〕變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谕之〕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毋疑,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

    ”遂飲而盡之,衆為安。

    先是,賊将拒險邀戰,孝恭堅壁不出,以奇兵絕其糧道,賊饑,夜薄李孝恭,孝恭堅卧不動。

    明日,以羸兵扣賊營挑戰,别選騎陣以待。

    俄而羸兵卻,賊追北且嚣,遇祖尚⑨,薄戰遂敗。

    趙郡王乘勝破其别陣,輔公祏窮走,追騎生擒之,〔江南悉平〕。

    ⑩ 【注釋】 ①所謂人者:此為《人戰》篇解題起句。

    人者,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作“妖事者”。

    從前後文義看,皆誤。

    唯作“人者”,才能構成本篇解題立意的正确起句。

    故據清鹹豐本《百戰奇略·人戰》校改。

     ②推人士:謂推舉堪當任事的人。

    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謂吉兇的征兆,這裡指妖災怪異等不吉利現象。

     ④枭(xiāo):鳥名。

    亦作“鸮”,俗稱貓頭鷹。

    舊傳枭食其母,故常以喻惡人或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祥,馬本及各本皆作“邪”,今據原書校改。

     ⑥輔公祏:本為隋末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

    唐朝建立後,與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為淮南道行台尚書左仆射。

    後據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反唐,國号曰宋。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軍鎮壓。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父兄之子。

    因輔佐李淵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趙郡王,貞觀初改封河間王,官至禮部尚書。

     ⑧授首:謂被殺。

     ⑨祖尚:即盧祖尚,字季良。

    隋末據揚州起兵稱刺史,後歸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孝恭傳》;又見《新唐書·李孝恭傳》。

     87.難戰 【提示】 本篇以《難戰》為題,取義“危難”,旨在闡述将帥所應具備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問題。

    它認為,身為将帥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衆”的思想品格。

    特别是在危難之際,不可為了保全自身而舍棄部隊,隻有臨難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獲得士卒的擁戴和保護。

    本篇所論實質是講将帥修養與部隊建設的關系問題。

    古今中外軍隊建設的經驗證明,将帥的思想品格修養及其表率作用怎樣,直接影響和關系到部隊戰鬥力的培養與提高。

    勇敢善戰的将帥,其所帶出來的部隊必定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