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已經進入陣地,軍法号令已經通行無阻,奇襲分隊已經部署停當,那麼,此時最為關鍵的就是全軍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戰鬥,這樣就能取得勝利。
倘若将領臨陣畏敵怯戰,企圖僥幸活命,反而會被敵人所殺。
誠如兵法所說:“僥幸求生的,反而會被殺死。
” 春秋時期,楚王率軍進攻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于敖、鄗之間。
晉軍的中軍大夫趙嬰齊讓他的部隊預先在黃河邊上準備好了渡船,打算敗仗以後先過河逃跑。
因此,嚴重瓦解将士的鬥志,緻使晉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原文】 凡與敵戰,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兵已設,要當割棄性命而戰,則勝。
若為将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
法曰:“幸生則死。
”① 春秋時,楚子伐鄭,晉師救之,與戰于敖、鄗②之間。
晉趙嬰齊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敗而先濟,故将士懈,卒不可勝。
④ 【注釋】 ①幸生則死: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後有“若高”二字,顯系衍文,故據史删。
③趙嬰齊:晉軍中軍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53.饑戰 【提示】 本篇以《生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國作戰時如何解決後勤供應以防止部隊因缺糧而失敗的問題。
它認為,在出兵進入敵國的情況下作戰,隻有分兵抄掠以奪取敵人的糧倉和積蓄,才能确保部隊糧饷而奪取作戰勝利。
古代戰争的經驗表明,遠離本土而深入異國作戰,由于戰線過長,交通不便,運輸工具落後等原因,部隊糧秣供應完全依靠從本國長途運送,無疑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采取“因糧于敵”,即取用于敵國的辦法,便成為古代戰争中常為兵家所運用的一個有效辦法。
但是,主張以“抄掠”、“搶奪”等殘暴手段來解決軍需供應問題,勢必給異國民衆的生命财産帶來危害。
因此,既要“因糧于敵”以解決出國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又要不給敵國民衆造成嚴重危害和災難,這不能不是戰争指導者需要認真研究的。
南北朝時期,北周将領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戰,就是采用“因糧于敵”辦法解決部隊後勤供應的一個戰例。
湘州,原為南朝梁地,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後,湘州及巴州皆歸屬西魏。
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後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軍圍逼并企圖奪回湘州。
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
但此時恰值秋水泛濫,江路遂斷,在“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時候,周軍主将賀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糧于敵”的辦法,派兵搜抄糧物“以充資費”;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敵的辦法,于軍營中“多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聞之,誤認為周軍糧食充實。
同時,又增修營壘,建造廬舍,向侯瑱“示以持久”之計,以及采取詐降襲擊等辦法得以與陳軍“相持歲餘,瑱等不能制”(見《北史·賀若敦傳》)。
顯而易見,賀若敦作為周軍主将,處于“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困境,而能想方設法打破敵人之圍困,其作戰指導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譯文】 大凡興兵征戰,深入敵人本土,糧秣供應缺乏,必須分兵搜掠,占據敵國糧倉,奪取它的積蓄,用以接濟軍饷,這樣就能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糧秣給養靠在敵國補充,這樣部隊的後勤供應就充足了。
” 《北史》記載:北周将領賀若敦率軍過江攻取了陳朝的湘州。
陳朝将領侯瑱率兵進攻賀若敦,(企圖奪回湘州)。
此時正值秋水泛濫季節,水路交通嚴重受阻。
緻使賀若敦部隊糧援斷絕,将士人人心懷恐懼。
賀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糧物,用來充作部隊的軍資費用。
賀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隊的缺糧情況,就在軍營中大量積土堆丘,在其上面覆蓋以糧米,然後召集附近村莊的百姓到軍營來,裝作向他們詢問事宜的樣子,(待他們看到營中堆積的“糧山”以後),再把他們一一送走。
侯瑱從百姓那裡聽到所見的情況後,便誤認為賀若敦部隊的糧食充足。
賀若敦還進一步加修營壘,建造房舍,以顯示其長期駐守湘州的企圖。
這樣一來,從湘州至羅州之間,百姓因怕打仗都無心種田而使當地農業生産遭到廢棄。
侯瑱對此竟毫無扭轉的辦法。
起初,當地百姓常常駕駛小船,裝載糧米和雞鴨籠子送給侯瑱部隊作軍饷。
賀若敦對此甚為憂慮,于是便派人僞裝成當地百姓饋送糧谷和雞鴨,而實際埋伏着士兵的武裝船隻向陳軍駛來,侯瑱部隊看到了,以為又是饋送饷糧的百姓船隻,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後地去接取東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們全部抓獲。
另外,若敦軍中常有叛逃者騎馬投降陳軍的,侯瑱都予以接納。
有鑒于此,若敦便令人找來一匹馬,牽着它走上船,又讓船上人用鞭子抽打這馬匹,像這樣做過多次以後,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
其後若敦設伏兵于江邊,讓人騎着這匹怕船馬僞裝投奔侯瑱軍,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來迎接,大家争相過去牽馬,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
這時,江邊若敦預設的伏兵突然躍起齊擊,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殺死。
此後,即使有了真正饋送糧饷或者投奔陳軍的人,侯瑱因為害怕若敦的設詐陰謀,再也不敢接納了。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終未能制勝賀若敦。
【原文】 凡興兵征讨,深入敵地,刍糧乏阙,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廪,奪其蓄積,以繼軍饷,則勝。
法曰:“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① 《北史》:北周将賀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陳湘州③。
陳将侯④讨之。
秋水泛濫,江路遂斷。
糧援既絕,人懷危懼。
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
恐瑱等知其糧少,乃于營内多聚土,覆之以米。
召側近村人,佯有訪問,随即遣之。
瑱等聞之,以糧為實。
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
湘、羅⑤之間,遂廢農業。
瑱等無如之何。
初,土人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饷 軍。
敦患之,乃僞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
軍望見,謂饷船至,逆水争取。
敦甲士遂擒之。
又敦軍數有叛者乘馬投瑱,瑱辄納之。
敦乃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三〕,馬畏船不敢上。
後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馬詐投瑱軍,瑱即遣兵迎接,争來牽馬。
馬既畏船不上,伏兵發,盡殺之。
後實有饋饷及亡奔瑱者,猶恐敦設詐,兵不敢受。
相持歲餘,瑱不能制。
⑥ 【注釋】 ①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②賀若敦:北周将領。
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
善騎射,多計謀。
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後恃功懷怨為丞相宇文護所不容,而被逼自殺。
③湘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湘川”,今據史校改。
湘州,南朝陳長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長沙。
④侯瑱:馬本及唐本皆誤作“侯琪”,今從汪本。
侯瑱,陳朝将領。
巴西充國(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
作戰勇敢,在梁朝時因平定侯景叛亂有功,任豫州刺史。
陳文帝時,官至太尉。
⑤羅:即羅州,位于今湖北房縣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賀若敦傳》,又見《周書·賀若敦傳》。
54.飽戰 【提示】 本篇以《飽戰》為題,旨在闡述處于我飽敵饑的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于懸軍深入我境而糧供不繼的進攻之敵,我應依靠自己充足的糧源保障,采取堅壁不戰、持久疲敵的防禦作戰方針,伺其糧盡必退之機,出兵追擊,必定打敗敵人。
這裡所引“以飽待饑”一語,是孫子提出的所謂“治力”,即掌握運用部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意思是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于饑餓狀态的敵人。
實踐證明,對于遠道而來且急于決戰的進攻之敵,根據“敵饑我飽”的實際情況,采取以飽待饑、堅壁不戰的防禦作戰方針,既可以避其兵鋒銳氣,挫其速決企圖,又可以消耗和疲憊敵人,為爾後反擊和殲滅敵人創造條件。
因此,“以飽待饑”便往往成為古代戰争中處于防禦一方所常采用的重要作戰原則。
唐初李世民率軍擊敗宋金剛的柏壁之戰,就是運用“以飽待饑”作戰原則而獲勝的一個成功戰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間,據守馬邑稱帝的割據勢力劉武周,率軍南下攻占太原後,派遣部将宋金剛率軍繼續南進,企圖奪取河東,進而“南向以争天下”(見《舊唐書·劉武周傳》)。
為打擊敵人進攻之嚣張氣焰,以實現國家之統一大業,高祖李淵遂命秦王李世民率軍進讨。
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進屯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後,他基于對當面敵情實際的正确判斷,抓住宋軍遠來糧乏、難以持久作戰的弱點,用“以飽待饑”的原則為指導,果斷地采取了堅壁不戰以避其銳、分兵襲擾以斷其饷、伺其糧盡以擊其退的正确方針,在半年多的防禦對持中,大量消耗宋軍實力。
最後乘其兵疲糧盡而被迫北撤之機,揮軍出戰,奮追不舍,将其大部殲滅,從而取得了柏壁防禦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這既鞏固了關中政權,又為進取中原創造了條件。
【譯文】 大凡敵人遠道而來,通常都是糧食接濟不上。
在敵人缺糧而忍饑挨餓、我軍糧足而得到飽食的情況下,應當堅守壁壘而不出戰,以持久戰法來疲憊敵人,并要斷絕其運糧道路。
等到敵人消耗已盡而退走之時,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斷其退路,一面出動大軍于後迅猛追擊。
這樣,打敗敵人就是必定無疑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于饑餓狀态下的敵人。
” 唐高祖武德初年,劉武周占據太原而稱雄割據一方,他派遣部将宋金剛率軍南下駐屯于河東,企圖奪取天下。
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領唐軍前往征讨之,他對諸位将領說:“宋金剛率軍不遠千裡侵入我河東地區,其精兵猛将都集中在這裡。
劉武周自己盤距于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剛作為他的屏障。
宋金剛所部人數雖然衆多,但其内部實際是十分空虛的,軍需供應無法保障,隻能靠掠奪維持部隊生存,所以企圖速戰速決。
對此,我軍應當堅守營壘不戰以等待其糧盡出現饑餓之時,而不宜遂其速戰企圖同它過早決戰。
”于是,李世民派遣劉洪等将率兵切斷了宋金剛的運糧道路,迫使宋金剛部隊缺糧饑餓而向北逃走了。
【原文】 凡敵人遠來,糧食不繼,敵饑我飽,可堅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絕其糧道。
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歸路,縱兵追擊,破之必矣。
法曰:“以飽待饑。
”① 唐武德初,劉武周②據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剛④屯于河東⑤。
太宗
倘若将領臨陣畏敵怯戰,企圖僥幸活命,反而會被敵人所殺。
誠如兵法所說:“僥幸求生的,反而會被殺死。
” 春秋時期,楚王率軍進攻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于敖、鄗之間。
晉軍的中軍大夫趙嬰齊讓他的部隊預先在黃河邊上準備好了渡船,打算敗仗以後先過河逃跑。
因此,嚴重瓦解将士的鬥志,緻使晉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原文】 凡與敵戰,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兵已設,要當割棄性命而戰,則勝。
若為将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
法曰:“幸生則死。
”① 春秋時,楚子伐鄭,晉師救之,與戰于敖、鄗②之間。
晉趙嬰齊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敗而先濟,故将士懈,卒不可勝。
④ 【注釋】 ①幸生則死: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後有“若高”二字,顯系衍文,故據史删。
③趙嬰齊:晉軍中軍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53.饑戰 【提示】 本篇以《生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國作戰時如何解決後勤供應以防止部隊因缺糧而失敗的問題。
它認為,在出兵進入敵國的情況下作戰,隻有分兵抄掠以奪取敵人的糧倉和積蓄,才能确保部隊糧饷而奪取作戰勝利。
古代戰争的經驗表明,遠離本土而深入異國作戰,由于戰線過長,交通不便,運輸工具落後等原因,部隊糧秣供應完全依靠從本國長途運送,無疑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采取“因糧于敵”,即取用于敵國的辦法,便成為古代戰争中常為兵家所運用的一個有效辦法。
但是,主張以“抄掠”、“搶奪”等殘暴手段來解決軍需供應問題,勢必給異國民衆的生命财産帶來危害。
因此,既要“因糧于敵”以解決出國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又要不給敵國民衆造成嚴重危害和災難,這不能不是戰争指導者需要認真研究的。
南北朝時期,北周将領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戰,就是采用“因糧于敵”辦法解決部隊後勤供應的一個戰例。
湘州,原為南朝梁地,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後,湘州及巴州皆歸屬西魏。
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後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軍圍逼并企圖奪回湘州。
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
但此時恰值秋水泛濫,江路遂斷,在“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時候,周軍主将賀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糧于敵”的辦法,派兵搜抄糧物“以充資費”;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敵的辦法,于軍營中“多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聞之,誤認為周軍糧食充實。
同時,又增修營壘,建造廬舍,向侯瑱“示以持久”之計,以及采取詐降襲擊等辦法得以與陳軍“相持歲餘,瑱等不能制”(見《北史·賀若敦傳》)。
顯而易見,賀若敦作為周軍主将,處于“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困境,而能想方設法打破敵人之圍困,其作戰指導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譯文】 大凡興兵征戰,深入敵人本土,糧秣供應缺乏,必須分兵搜掠,占據敵國糧倉,奪取它的積蓄,用以接濟軍饷,這樣就能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糧秣給養靠在敵國補充,這樣部隊的後勤供應就充足了。
” 《北史》記載:北周将領賀若敦率軍過江攻取了陳朝的湘州。
陳朝将領侯瑱率兵進攻賀若敦,(企圖奪回湘州)。
此時正值秋水泛濫季節,水路交通嚴重受阻。
緻使賀若敦部隊糧援斷絕,将士人人心懷恐懼。
賀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糧物,用來充作部隊的軍資費用。
賀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隊的缺糧情況,就在軍營中大量積土堆丘,在其上面覆蓋以糧米,然後召集附近村莊的百姓到軍營來,裝作向他們詢問事宜的樣子,(待他們看到營中堆積的“糧山”以後),再把他們一一送走。
侯瑱從百姓那裡聽到所見的情況後,便誤認為賀若敦部隊的糧食充足。
賀若敦還進一步加修營壘,建造房舍,以顯示其長期駐守湘州的企圖。
這樣一來,從湘州至羅州之間,百姓因怕打仗都無心種田而使當地農業生産遭到廢棄。
侯瑱對此竟毫無扭轉的辦法。
起初,當地百姓常常駕駛小船,裝載糧米和雞鴨籠子送給侯瑱部隊作軍饷。
賀若敦對此甚為憂慮,于是便派人僞裝成當地百姓饋送糧谷和雞鴨,而實際埋伏着士兵的武裝船隻向陳軍駛來,侯瑱部隊看到了,以為又是饋送饷糧的百姓船隻,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後地去接取東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們全部抓獲。
另外,若敦軍中常有叛逃者騎馬投降陳軍的,侯瑱都予以接納。
有鑒于此,若敦便令人找來一匹馬,牽着它走上船,又讓船上人用鞭子抽打這馬匹,像這樣做過多次以後,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
其後若敦設伏兵于江邊,讓人騎着這匹怕船馬僞裝投奔侯瑱軍,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來迎接,大家争相過去牽馬,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
這時,江邊若敦預設的伏兵突然躍起齊擊,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殺死。
此後,即使有了真正饋送糧饷或者投奔陳軍的人,侯瑱因為害怕若敦的設詐陰謀,再也不敢接納了。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終未能制勝賀若敦。
【原文】 凡興兵征讨,深入敵地,刍糧乏阙,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廪,奪其蓄積,以繼軍饷,則勝。
法曰:“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① 《北史》:北周将賀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陳湘州③。
陳将侯④讨之。
秋水泛濫,江路遂斷。
糧援既絕,人懷危懼。
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
恐瑱等知其糧少,乃于營内多聚土,覆之以米。
召側近村人,佯有訪問,随即遣之。
瑱等聞之,以糧為實。
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
湘、羅⑤之間,遂廢農業。
瑱等無如之何。
初,土人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饷 軍。
敦患之,乃僞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
軍望見,謂饷船至,逆水争取。
敦甲士遂擒之。
又敦軍數有叛者乘馬投瑱,瑱辄納之。
敦乃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
如是者再〔三〕,馬畏船不敢上。
後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馬詐投瑱軍,瑱即遣兵迎接,争來牽馬。
馬既畏船不上,伏兵發,盡殺之。
後實有饋饷及亡奔瑱者,猶恐敦設詐,兵不敢受。
相持歲餘,瑱不能制。
⑥ 【注釋】 ①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②賀若敦:北周将領。
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
善騎射,多計謀。
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後恃功懷怨為丞相宇文護所不容,而被逼自殺。
③湘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湘川”,今據史校改。
湘州,南朝陳長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長沙。
④侯瑱:馬本及唐本皆誤作“侯琪”,今從汪本。
侯瑱,陳朝将領。
巴西充國(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
作戰勇敢,在梁朝時因平定侯景叛亂有功,任豫州刺史。
陳文帝時,官至太尉。
⑤羅:即羅州,位于今湖北房縣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賀若敦傳》,又見《周書·賀若敦傳》。
54.飽戰 【提示】 本篇以《飽戰》為題,旨在闡述處于我飽敵饑的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于懸軍深入我境而糧供不繼的進攻之敵,我應依靠自己充足的糧源保障,采取堅壁不戰、持久疲敵的防禦作戰方針,伺其糧盡必退之機,出兵追擊,必定打敗敵人。
這裡所引“以飽待饑”一語,是孫子提出的所謂“治力”,即掌握運用部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意思是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于饑餓狀态的敵人。
實踐證明,對于遠道而來且急于決戰的進攻之敵,根據“敵饑我飽”的實際情況,采取以飽待饑、堅壁不戰的防禦作戰方針,既可以避其兵鋒銳氣,挫其速決企圖,又可以消耗和疲憊敵人,為爾後反擊和殲滅敵人創造條件。
因此,“以飽待饑”便往往成為古代戰争中處于防禦一方所常采用的重要作戰原則。
唐初李世民率軍擊敗宋金剛的柏壁之戰,就是運用“以飽待饑”作戰原則而獲勝的一個成功戰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間,據守馬邑稱帝的割據勢力劉武周,率軍南下攻占太原後,派遣部将宋金剛率軍繼續南進,企圖奪取河東,進而“南向以争天下”(見《舊唐書·劉武周傳》)。
為打擊敵人進攻之嚣張氣焰,以實現國家之統一大業,高祖李淵遂命秦王李世民率軍進讨。
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進屯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後,他基于對當面敵情實際的正确判斷,抓住宋軍遠來糧乏、難以持久作戰的弱點,用“以飽待饑”的原則為指導,果斷地采取了堅壁不戰以避其銳、分兵襲擾以斷其饷、伺其糧盡以擊其退的正确方針,在半年多的防禦對持中,大量消耗宋軍實力。
最後乘其兵疲糧盡而被迫北撤之機,揮軍出戰,奮追不舍,将其大部殲滅,從而取得了柏壁防禦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這既鞏固了關中政權,又為進取中原創造了條件。
【譯文】 大凡敵人遠道而來,通常都是糧食接濟不上。
在敵人缺糧而忍饑挨餓、我軍糧足而得到飽食的情況下,應當堅守壁壘而不出戰,以持久戰法來疲憊敵人,并要斷絕其運糧道路。
等到敵人消耗已盡而退走之時,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斷其退路,一面出動大軍于後迅猛追擊。
這樣,打敗敵人就是必定無疑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于饑餓狀态下的敵人。
” 唐高祖武德初年,劉武周占據太原而稱雄割據一方,他派遣部将宋金剛率軍南下駐屯于河東,企圖奪取天下。
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領唐軍前往征讨之,他對諸位将領說:“宋金剛率軍不遠千裡侵入我河東地區,其精兵猛将都集中在這裡。
劉武周自己盤距于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剛作為他的屏障。
宋金剛所部人數雖然衆多,但其内部實際是十分空虛的,軍需供應無法保障,隻能靠掠奪維持部隊生存,所以企圖速戰速決。
對此,我軍應當堅守營壘不戰以等待其糧盡出現饑餓之時,而不宜遂其速戰企圖同它過早決戰。
”于是,李世民派遣劉洪等将率兵切斷了宋金剛的運糧道路,迫使宋金剛部隊缺糧饑餓而向北逃走了。
【原文】 凡敵人遠來,糧食不繼,敵饑我飽,可堅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絕其糧道。
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歸路,縱兵追擊,破之必矣。
法曰:“以飽待饑。
”① 唐武德初,劉武周②據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剛④屯于河東⑤。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