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41.奇戰
【提示】
本篇以《奇戰》為題,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運用出奇制勝的原則和方法問題。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為了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應當采用“驚前掩後,沖東擊西”的佯動惑敵的戰法,使敵人對我無從防備。
這樣,就能戰勝敵人。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的戰争名言,其實質是強調進攻的突然性問題。
而要達到對敵實施攻擊的突然性,則必須采用隐密而巧妙的戰法,在敵人未曾意想之時,突然攻擊其沒有防備的薄弱環節,才能一舉置敵人于死地,從而達成出奇制勝的作戰目的。
三國時期的魏将鄧艾偷渡陰平的滅蜀之戰,就是中國古代戰争史上出奇制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魏軍兵分三路攻蜀。
鎮西将軍鐘會率領魏軍主力攻入漢中後,順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直下,企圖一舉奪取劍閣險關而進逼蜀都成都。
但是,由于蜀将姜維率領主力憑險抗禦,使鐘會所部受阻于劍閣而不得前進。
然而,由征西将軍鄧艾所率的另一路魏軍,卻選擇了“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這條為蜀軍所不曾設防的進攻路線。
鄧艾軍經過無人之地七百裡,曆盡艱難險阻。
從現象上看,選擇這條迂遠難行的路線,對魏軍進攻作戰似乎不利,但實際上,卻使魏軍繞開了蜀軍主力,在敵人不曾意想和設防的路線前進,恰恰成了直趨蜀都成都的捷徑,從而順利達成了出奇制勝、一舉滅蜀的戰略目的。
孫子所揭示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見《孫子兵法·軍争篇》)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的作戰指導原則,在鄧艾攻蜀作戰的實踐中得到了極為成功的運用,這也正是鄧艾順利滅蜀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戰争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在與敵人交戰之際,要采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後,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法,使敵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
這樣作戰,就能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大将軍文王司馬昭擔任總指揮,他派遣征西将軍鄧艾率部牽制蜀将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部截擊妻維,使其不能退回蜀國内地。
鄧艾則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将率部直接進攻姜維營壘,隴西郡太守牽弘從前面進行攔擊,金城郡太守楊欣率部迂回甘松嶺以側擊姜維背後。
姜維聽說魏将鐘會所率諸軍已經進入關中,于是引兵退還。
魏将楊欣等率部跟蹤追擊到強川口,雙方展開激戰,姜維戰敗退走。
姜維聽說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已經駐屯橋頭截斷了道路,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打算從雍州刺史諸葛緒軍背後繞過回蜀。
諸葛緒獲悉了姜維的行動企圖後,立即退兵三十裡。
姜維率軍進入北道三十裡時,聽說諸葛緒軍已經退卻,便又引軍折回,從橋頭通過,諸葛緒也就随即急速返回進行攔截,但遲到一天而未趕上。
姜維于是引兵向東退卻,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将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沒有能夠取勝。
鄧艾這時上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城,也就是從劍閣以西百餘裡繞道而進,前出至距成都三百裡的地方,采用出奇制勝戰法直搗敵國腹心地區。
那麼,防守劍閣的姜維軍必定回援涪城,鐘會所部就可從大道長驅直進;如果劍閣的姜維軍不回援,則接應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
兵書上說‘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現在我們如能奇襲敵人空虛之處,擊敗蜀軍則是必然之勢。
”(是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餘裡的無人地區,他們鑿山開路,架設棧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将斷,幾乎陷入絕境。
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将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遊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
鄧艾部隊先期進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将馬邈不戰而降。
蜀國衛将軍諸葛瞻獲此消息後,把部隊從涪城撤往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
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纂率部進攻蜀軍左翼。
但鄧忠和師纂出戰不利,都退了回來,并且說:“敵人不可戰勝。
”鄧艾一聽大怒,說:“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這一仗,哪有什麼不可戰勝之說!”鄧艾怒責鄧忠和師纂等人,并要将他們斬首示衆。
鄧忠和師纂趕緊重新出戰,結果大敗蜀軍,擊斬諸葛瞻和尚書張遵等人,乘勝進抵成都城北之雒縣。
在魏軍兵臨成都的形勢下,蜀國後主劉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
【原文】 凡戰,所謂奇①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交戰之際,驚前掩後,沖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
如此,則勝。
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② 三國魏景元四年③,诏諸軍征蜀,大将軍司馬文王④指授節度,使鄧艾⑤與蜀将姜維⑥相綴連⑦;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⑨。
維聞鐘會⑩諸軍已入漢中⑾,退還。
欣等蹑于強川口⑿,大戰,維敗走。
聞雍州⒀已塞道,屯橋頭⒁,從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後。
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裡。
維入北道三十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⒃截維,較一日不及。
維遂東還守劍閣。
鐘會攻維,未能克。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⒄由邪徑⒅經漢德陽亭⒆趣涪⒇,去劍閣西百裡,去成都(21)三百裡,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2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23)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24),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将匮(25),頻至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26),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27)而進,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馬邈降。
蜀衛将軍諸葛瞻(29)自涪還綿竹(30),列陣待艾。
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勝。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斬之。
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31)。
劉禅(32)遣使請降,遂滅蜀。
(33) 【注釋】 ①奇:與下篇《正戰》之“正”構成一對相反相成的軍事術語。
“奇正”論,乃是我國古代兵家研究克敵制勝的一種軍事辯證理論。
“奇正”之說雖最早見于《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則始見于《孫子兵法·勢篇》:“三軍之衆,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孫子這裡雖然既強調了奇正二者相區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面,但對奇正概念的内涵卻未展開論述。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膑在繼承其先世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對“奇正”論有了創新性的闡發。
他在《孫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
”又說:“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
”可見,“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在正常情況下是“正”者,在特殊情況下可變為“奇”,反之亦然。
“奇正”理論在戰争中的廣泛應用,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任務的部隊為正,擔任機動出擊的部隊為奇;箝制敵人的部隊為正,突出敵人的部隊為奇。
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迂回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
在戰術變換上,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
本篇所講的“奇”,是就戰術戰法而言。
②敵虛,則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意思是,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采用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
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④司馬文王:即魏将司馬懿之子司馬昭。
馬本及諸本皆作“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顯誤。
魏火蜀之戰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時,宣王司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故據史校改。
⑤鄧艾:三國魏将。
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
初為司馬懿掾屬,建議屯田兩淮,廣開漕渠,發展生産。
後升任征西将軍,與蜀将姜維相拒。
景元四年同鐘會分軍滅蜀。
後為鐘會誣告以謀叛罪被殺。
⑥姜維:三國蜀将。
原為魏将,後歸蜀漢,為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為征西将軍。
亮死後,他繼領其軍,官至人将軍,率師多次攻魏無功。
魏攻蜀之戰,他堅守劍閣抗擊魏軍主力。
蜀主劉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鐘會。
後鐘會叛魏,他僞與聯結,企圖乘機複蜀,事敗被殺。
⑦綴連:本謂連結,這裡指保持接觸以吸引對方。
⑧牽洪:人名,原作“牽弘”,《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諱(“弘殷”之“弘”)而援引時改“弘”為“洪”。
⑨甘松:即甘松嶺,位于今甘肅疊部東南。
⑩鐘會:三國魏将。
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士季。
魏大将軍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官至司徒,封東武亭侯。
魏火蜀之戰時,他任鎮西将軍,率主力十二萬進攻漢中,繼攻劍閣受阻。
滅蜀後,因叛魏被殺。
⑾漢中:郡名。
秦置。
三國時屬蜀,後為魏攻占,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⑿強川口:因強水出陰平西北之強山,故名強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諸葛緒的代稱。
⒁橋頭:地名。
位于今甘肅文縣東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
位于今甘肅舟曲東,亦即白龍江谷。
⒃趣(cù):謂急速,趕快。
⒄陰平:古縣名。
西漢置。
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
因其地處摩天嶺之陰而得名,是隴南入蜀的必經之路,東經陽安關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
⒅邪徑:謂險僻小路。
⒆漢德陽亭:西漢時的故亭,東漢時因亭置縣。
位于今四川劍閣西北。
⒇涪:即涪縣,位于今四川綿陽東北。
(21)成都: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從王本和汪本。
成都,三國蜀都,今屬四川。
(22)方軌:謂平坦的大道。
(23)軍志:猶言兵書。
這裡指《孫子兵法》。
(24)橋閣:亦稱棧圖,謂棧道,即在險絕之處,鑿崖架木,以為通道。
(25)匮(kuì):缺乏,困難。
(26)推轉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滾動而下。
(27)魚貫:像水中魚遊一樣先後接續不斷。
(28)江油:地名。
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
蜀後主時,任騎都尉、行都護衛将軍平尚書事等職。
鄧艾率軍自陰平入蜀,瞻督軍進至涪縣不前,緻艾軍得以越過馬閣山險,直趨成都。
瞻自涪退軍綿竹後,與艾軍交戰中兵敗被殺。
(30)綿竹:位于今四川綿竹東南。
(31)雒:馬本及唐本皆誤作“漢中”,今據史校改。
雒,即雒縣,廣漢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32)劉禅:三國蜀後主。
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字阿鬥。
初由諸葛亮輔政,亮卒後,他任用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軍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後被封為安樂公。
(33)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為了達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應當采用“驚前掩後,沖東擊西”的佯動惑敵的戰法,使敵人對我無從防備。
這樣,就能戰勝敵人。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是我國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最早提出的戰争名言,其實質是強調進攻的突然性問題。
而要達到對敵實施攻擊的突然性,則必須采用隐密而巧妙的戰法,在敵人未曾意想之時,突然攻擊其沒有防備的薄弱環節,才能一舉置敵人于死地,從而達成出奇制勝的作戰目的。
三國時期的魏将鄧艾偷渡陰平的滅蜀之戰,就是中國古代戰争史上出奇制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九月,魏軍兵分三路攻蜀。
鎮西将軍鐘會率領魏軍主力攻入漢中後,順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直下,企圖一舉奪取劍閣險關而進逼蜀都成都。
但是,由于蜀将姜維率領主力憑險抗禦,使鐘會所部受阻于劍閣而不得前進。
然而,由征西将軍鄧艾所率的另一路魏軍,卻選擇了“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這條為蜀軍所不曾設防的進攻路線。
鄧艾軍經過無人之地七百裡,曆盡艱難險阻。
從現象上看,選擇這條迂遠難行的路線,對魏軍進攻作戰似乎不利,但實際上,卻使魏軍繞開了蜀軍主力,在敵人不曾意想和設防的路線前進,恰恰成了直趨蜀都成都的捷徑,從而順利達成了出奇制勝、一舉滅蜀的戰略目的。
孫子所揭示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見《孫子兵法·軍争篇》)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的作戰指導原則,在鄧艾攻蜀作戰的實踐中得到了極為成功的運用,這也正是鄧艾順利滅蜀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戰争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在與敵人交戰之際,要采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後,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法,使敵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
這樣作戰,就能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大将軍文王司馬昭擔任總指揮,他派遣征西将軍鄧艾率部牽制蜀将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部截擊妻維,使其不能退回蜀國内地。
鄧艾則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将率部直接進攻姜維營壘,隴西郡太守牽弘從前面進行攔擊,金城郡太守楊欣率部迂回甘松嶺以側擊姜維背後。
姜維聽說魏将鐘會所率諸軍已經進入關中,于是引兵退還。
魏将楊欣等率部跟蹤追擊到強川口,雙方展開激戰,姜維戰敗退走。
姜維聽說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已經駐屯橋頭截斷了道路,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打算從雍州刺史諸葛緒軍背後繞過回蜀。
諸葛緒獲悉了姜維的行動企圖後,立即退兵三十裡。
姜維率軍進入北道三十裡時,聽說諸葛緒軍已經退卻,便又引軍折回,從橋頭通過,諸葛緒也就随即急速返回進行攔截,但遲到一天而未趕上。
姜維于是引兵向東退卻,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将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沒有能夠取勝。
鄧艾這時上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城,也就是從劍閣以西百餘裡繞道而進,前出至距成都三百裡的地方,采用出奇制勝戰法直搗敵國腹心地區。
那麼,防守劍閣的姜維軍必定回援涪城,鐘會所部就可從大道長驅直進;如果劍閣的姜維軍不回援,則接應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
兵書上說‘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現在我們如能奇襲敵人空虛之處,擊敗蜀軍則是必然之勢。
”(是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餘裡的無人地區,他們鑿山開路,架設棧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将斷,幾乎陷入絕境。
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将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遊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
鄧艾部隊先期進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将馬邈不戰而降。
蜀國衛将軍諸葛瞻獲此消息後,把部隊從涪城撤往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
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纂率部進攻蜀軍左翼。
但鄧忠和師纂出戰不利,都退了回來,并且說:“敵人不可戰勝。
”鄧艾一聽大怒,說:“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這一仗,哪有什麼不可戰勝之說!”鄧艾怒責鄧忠和師纂等人,并要将他們斬首示衆。
鄧忠和師纂趕緊重新出戰,結果大敗蜀軍,擊斬諸葛瞻和尚書張遵等人,乘勝進抵成都城北之雒縣。
在魏軍兵臨成都的形勢下,蜀國後主劉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
【原文】 凡戰,所謂奇①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交戰之際,驚前掩後,沖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
如此,則勝。
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② 三國魏景元四年③,诏諸軍征蜀,大将軍司馬文王④指授節度,使鄧艾⑤與蜀将姜維⑥相綴連⑦;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⑨。
維聞鐘會⑩諸軍已入漢中⑾,退還。
欣等蹑于強川口⑿,大戰,維敗走。
聞雍州⒀已塞道,屯橋頭⒁,從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後。
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裡。
維入北道三十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⒃截維,較一日不及。
維遂東還守劍閣。
鐘會攻維,未能克。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⒄由邪徑⒅經漢德陽亭⒆趣涪⒇,去劍閣西百裡,去成都(21)三百裡,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2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23)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24),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将匮(25),頻至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26),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27)而進,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馬邈降。
蜀衛将軍諸葛瞻(29)自涪還綿竹(30),列陣待艾。
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勝。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斬之。
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31)。
劉禅(32)遣使請降,遂滅蜀。
(33) 【注釋】 ①奇:與下篇《正戰》之“正”構成一對相反相成的軍事術語。
“奇正”論,乃是我國古代兵家研究克敵制勝的一種軍事辯證理論。
“奇正”之說雖最早見于《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則始見于《孫子兵法·勢篇》:“三軍之衆,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孫子這裡雖然既強調了奇正二者相區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面,但對奇正概念的内涵卻未展開論述。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膑在繼承其先世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對“奇正”論有了創新性的闡發。
他在《孫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
”又說:“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
”可見,“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在正常情況下是“正”者,在特殊情況下可變為“奇”,反之亦然。
“奇正”理論在戰争中的廣泛應用,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任務的部隊為正,擔任機動出擊的部隊為奇;箝制敵人的部隊為正,突出敵人的部隊為奇。
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迂回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
在戰術變換上,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
本篇所講的“奇”,是就戰術戰法而言。
②敵虛,則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意思是,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采用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
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④司馬文王:即魏将司馬懿之子司馬昭。
馬本及諸本皆作“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顯誤。
魏火蜀之戰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時,宣王司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故據史校改。
⑤鄧艾:三國魏将。
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
初為司馬懿掾屬,建議屯田兩淮,廣開漕渠,發展生産。
後升任征西将軍,與蜀将姜維相拒。
景元四年同鐘會分軍滅蜀。
後為鐘會誣告以謀叛罪被殺。
⑥姜維:三國蜀将。
原為魏将,後歸蜀漢,為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為征西将軍。
亮死後,他繼領其軍,官至人将軍,率師多次攻魏無功。
魏攻蜀之戰,他堅守劍閣抗擊魏軍主力。
蜀主劉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鐘會。
後鐘會叛魏,他僞與聯結,企圖乘機複蜀,事敗被殺。
⑦綴連:本謂連結,這裡指保持接觸以吸引對方。
⑧牽洪:人名,原作“牽弘”,《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諱(“弘殷”之“弘”)而援引時改“弘”為“洪”。
⑨甘松:即甘松嶺,位于今甘肅疊部東南。
⑩鐘會:三國魏将。
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士季。
魏大将軍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官至司徒,封東武亭侯。
魏火蜀之戰時,他任鎮西将軍,率主力十二萬進攻漢中,繼攻劍閣受阻。
滅蜀後,因叛魏被殺。
⑾漢中:郡名。
秦置。
三國時屬蜀,後為魏攻占,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⑿強川口:因強水出陰平西北之強山,故名強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諸葛緒的代稱。
⒁橋頭:地名。
位于今甘肅文縣東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
位于今甘肅舟曲東,亦即白龍江谷。
⒃趣(cù):謂急速,趕快。
⒄陰平:古縣名。
西漢置。
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
因其地處摩天嶺之陰而得名,是隴南入蜀的必經之路,東經陽安關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
⒅邪徑:謂險僻小路。
⒆漢德陽亭:西漢時的故亭,東漢時因亭置縣。
位于今四川劍閣西北。
⒇涪:即涪縣,位于今四川綿陽東北。
(21)成都: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從王本和汪本。
成都,三國蜀都,今屬四川。
(22)方軌:謂平坦的大道。
(23)軍志:猶言兵書。
這裡指《孫子兵法》。
(24)橋閣:亦稱棧圖,謂棧道,即在險絕之處,鑿崖架木,以為通道。
(25)匮(kuì):缺乏,困難。
(26)推轉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滾動而下。
(27)魚貫:像水中魚遊一樣先後接續不斷。
(28)江油:地名。
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
蜀後主時,任騎都尉、行都護衛将軍平尚書事等職。
鄧艾率軍自陰平入蜀,瞻督軍進至涪縣不前,緻艾軍得以越過馬閣山險,直趨成都。
瞻自涪退軍綿竹後,與艾軍交戰中兵敗被殺。
(30)綿竹:位于今四川綿竹東南。
(31)雒:馬本及唐本皆誤作“漢中”,今據史校改。
雒,即雒縣,廣漢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32)劉禅:三國蜀後主。
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字阿鬥。
初由諸葛亮輔政,亮卒後,他任用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軍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後被封為安樂公。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