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關燈
帝時因率軍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輕:謂勇猛輕捷。

     ⑤梁:即梁國,西漢初所封諸侯國之一。

     ⑥荥陽:地名。

    位于今河南荥陽東北。

     ⑦昌邑:屬梁地,位于今山東金鄉西北。

     ⑧弓高侯:馬本及諸本皆脫“弓”,今據史補。

    弓高侯,即韓王信之子頹當。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頹當自匈奴歸漢,被封為弓高侯。

    弓高,縣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

    位于今江蘇鎮江東南。

     ⑾三月: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七月”,今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又見于《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

     39.先戰 【提示】 本篇以《先戰》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先發制人”作戰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

    它認為,在與敵人作戰中,對于立足未穩的來犯之敵,應當采取“先發制人”,打敵措手不及。

    這樣,可以迅速瓦解敵人鬥志,奪取作戰勝利。

    這裡引自《左傳》的“先人有奪人之心”一語,其主旨在于論斷“先發制人”原則在戰役戰鬥上的重要作用問題。

    戰争的曆史經驗證明,在具備先發制人的條件下,敢于先敵發動攻擊,就能迅速取得作戰勝利;不敢先敵發動攻擊,将會贻誤戰機而可能導緻作戰的失敗。

    春秋初期,宋襄公敗于楚軍的泓水之戰,就是一個在具備先發制人的條件下,不敢先敵發動攻擊而最終導緻失敗的典型戰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争奪霸主地位而交戰于泓水之域。

    從當時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看,宋軍雖處于己寡敵衆的不利态勢,但從雙方所處的地理條件來看,宋軍則有泓水這道“天險”可以憑恃。

    在此形勢下,宋軍隻有憑據泓水之險,采用靈活巧妙的戰法,給來犯的楚軍以出其不意地攻擊,才有取得勝利的可能性。

    可是,根本不懂戰争規律和作戰指導藝術的宋襄公,竟以所謂古之君子“不以阻隘”(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下同。

    此句意謂不憑據險要地形攔擊敵人。

    )、“不鼓不成列”(意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軍)等辭為由,拒絕了司馬子魚多次提出的先機制敵的正确建議,接連喪失攻擊楚軍的有利戰機,而導緻宋軍失敗,他本人也中箭受傷,不久而死去,成為戰争史上遺笑千古的一大蠢事。

    從此,這個曾一度成為霸主的宋國便永遠一蹶不振了。

    宋軍的失敗,固然有其國内的深刻原因,然而,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毛澤東語)及其作戰上的瞎指揮,卻是造成宋軍泓水之戰慘敗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剛剛來到,其陣腳還沒有立穩,隊形未來得及整頓,應當先機出兵急速進擊它,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先發制人,有緻敵喪魂破膽的作用。

    ” 春秋時期,宋襄公率兵與楚國軍隊交戰于泓水之域。

    宋軍已經擺好陣勢,但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

    這時,司馬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楚軍衆多,我軍寡少,應當乘其還未全部渡河之時,請君王下令急速攻擊它。

    ”宋襄公沒有同意。

    等到楚軍全部渡過泓水但尚未擺好戰鬥隊列之時,子魚再次請求宋襄公下令部隊攻擊它,宋襄公又沒有同意。

    直到楚軍擺好隊列,宋襄公才指揮部隊與其交戰,結果遭到慘敗。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初來,陣勢未定,行陣未整,先以兵急擊之,則勝。

    法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① 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戰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子魚④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請急擊之。

    ”公弗許。

    既濟未成列,子魚複請。

    公複未之許。

    及成列而戰,宋師敗績。

    ⑤ 【注釋】 ①先人有奪人之心: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自《軍志》。

     ②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名茲父。

    齊桓公死後,他與楚國争奪霸主,一度為楚所拘。

    其後,與楚軍戰于泓水,因其不聽勸谏,空講“仁義”而屢失有利戰機,結果被楚軍打敗受傷,不久因傷重而死。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司馬子魚:司馬,官職名,掌管軍政和軍賦。

    西周始置,春秋、戰國仍沿用。

    子魚,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與前《舟戰》所引史例中的“司馬子魚”非一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40.後戰 【提示】 本篇以《後戰》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後發制人”作戰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與前篇《先戰》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

    它以《左傳》的“後于人以待其衰”為理論根據,主張對于行陣嚴整、士氣銳盛的來犯之敵,不要輕易與之決戰,應當采取“後發制人”而堅壁不出,等待敵人出現陣久氣衰、師老兵疲的情況時,再出兵攻擊之,便可取得勝利。

    這一作戰思想無疑是正确的。

    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而不敢于适時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右傾保守主義;不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卻輕率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

    此兩種傾向,都極易導緻作戰的失敗,因此,如何防止在對敵作戰中可能發生的上述兩種緻敗傾向,便成為曆代兵家十分注重研究解決的問題。

    唐初李世民率兵抗擊窦建德軍的虎牢之戰,便是在不具備先機制敵條件下運用“後發制人”原則而取勝的典型一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正當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拒守洛陽的王世充的時候,據河北稱夏王的窦建德應王世充之求援,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後正向洛陽方向機動。

    顯而易見,一旦窦、王合勢,那麼,從兵力對比和戰場态勢上,将使唐軍處于劣勢和被動挨打之地位。

    而對此種嚴峻形勢,李世民沉着應戰,一面留部分兵力繼續圍困洛陽的王世充,一面親率精銳騎兵迅速東向進據虎牢關以阻截西進的窦建德。

    唐軍進駐虎牢後,李世民親自登高觀察當面敵情,并根據敵人來勢兇猛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按兵不動以憑險固守,待機破敵以後發制人的正确作戰方針,迫使窦建德的十萬大軍受阻于虎牢之東月餘不得西進,已經完全陷于師老氣衰的困難境地。

    此時,李世民鑒于出兵擊敵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親率程咬金、秦叔寶等騎兵主力東進“直突出其陣後”(見《舊唐書·太宗紀上》),實施内外夾擊,一舉殲滅窦軍,生擒窦建德。

    爾後,李世民乘勝揮軍回攻洛陽,兵不血刃地迫降了王世充,取得了整個作戰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遇到敵人陣容嚴整且士氣銳盛時,不可貿然與其決戰,應當堅守壁壘以待有利時機;等到敵人列陣過久而士氣衰落之時,再出兵攻擊它,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後發制人是為了等待敵人士氣衰落時再攻擊它。

    ”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洛陽的王世充,窦建德應王世充之請而率領全部兵馬自河北而來援救。

    李世民率軍東進扼守虎牢以阻截窦建德軍。

    窦建德于汜水以東布陣,綿延橫貫數裡,唐軍将領望見此情都面生懼色。

    李世民親率數名騎兵登上高岡觀察敵陣,回頭對将領們說:“窦建德自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起兵至今,尚未遇到過強大對手。

    如今他們越過險要地帶而喧鬧不止,這說明其軍隊沒有嚴格的号令;迫近我們城前而布列營陣,這說明其有輕視我軍的心理。

    對此,我們要按兵不與其交戰,以等待其士氣衰落之時;他們列陣過久而士卒饑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後退而出兵追擊,哪有不勝之理!我與諸位約定,一定要在中午剛過之時打敗它。

    ”窦建德軍從清晨擺開陣勢,直到中午時分(也不見唐軍出戰),士卒們饑疲不堪,個個都無精打彩地坐在隊列裡,以至又有互相争奪飲水的。

    李世民(見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經敵陣之西向南急馳,并告戒他說:“如果此舉仍不見敵軍有後退行動,你應引兵退回;如果發覺敵軍行動了,就應率兵向東出擊。

    ”宇文士及剛過敵陣,敵軍果然行動了。

    李世民這時對部将說:“現在可以出擊了。

    ”于是,命令騎兵将領樹旗列陣,從虎牢關上以高屋建瓴之勢直插南山,沿着山谷向東,襲擊敵軍背後。

    窦建德急忙率領其軍向後撤退,剛剛退到東山坡處,還未來得及整頓好隊伍,李世民已率領輕騎兵沖殺過來。

    唐軍所向之處,敵軍無不瓦解潰散。

    唐軍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騎兵卷起軍旗沖進敵陣,徑直突擊敵軍陣後,齊張旗幟,内外奮擊,大敗敵軍,活捉了窦建德。

     【原文】 凡戰,若敵人行陣整而且銳,未可與戰,宜堅壁待之,候其陣久氣衰,起而擊之,無有不勝。

    法曰:“後于人以待其衰。

    ”① 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圍王世充④于東都⑤,窦建德⑥悉衆來救。

    太宗守武牢⑦以拒之。

    建德陣汜水⑧東,彌亘數裡,諸将皆有懼色。

    太宗将數騎登高以觀之,謂諸将曰:“賊起山東⑨,未見大敵。

    今渡險而嚣,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陣者,有輕我之心也。

    我按兵不動,待彼氣衰,陣久卒饑,必将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陣,自辰至午時⑩,卒饑倦,皆列坐,又争飲水。

    太宗令宇文士及⑾率三百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戒曰:“賊若不動,正宜退歸;如覺其動,宜率東出。

    ”士及才過,賊衆果動。

    太宗曰:“可擊矣。

    ”乃命騎将建旗列陣,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東,以掩賊背。

    建德遽率其陣,卻止東原,未及整列,太宗輕騎擊之,所向披靡。

    程咬金⑿等衆騎纏幡⒀而入,直突出賊陣後,齊張旗幟,表裡俱奮,賊衆大潰,生擒建德。

    ⒁ 【注釋】 ①後于人以待其衰: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自《軍志》。

    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後人有待其衰”。

     ②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号。

     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率軍圍攻王世充、抗擊窦建德之戰發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此時李世民為秦王,尚未即帝位。

     ④王世充:隋代官吏。

    新封(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

    隋炀帝時任江都通守等職,鎮壓過隋末農民起義。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于江都被殺後,他在洛陽擁立越王楊侗為帝,次年廢侗,自稱皇帝,國号鄭。

    唐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打敗降唐。

     ⑤東都:即洛陽(位于今河南洛陽東)。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改稱“東都”。

     ⑥窦建德: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率衆起義,投高士達處任軍司馬。

    士達犧牲後,他繼為領袖,稱将軍,擁兵十餘萬。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河間作戰中,殲滅隋将薛世雄部三萬餘人,聲勢大振。

    次年,稱夏王,建都樂壽(今河北獻縣),國号夏,據有今河北大部地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虎牢作戰中被李世民軍所俘,後被害于長安。

     ⑦武牢:本為“虎牢”,因唐諱“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寫史者改“虎”為“武”。

    虎牢,故址在今河南荥陽縣汜水鎮。

    該處地勢險要,向為軍事要地。

     ⑧汜水:古縣名。

    位于今河南荥陽西北。

     ⑨山東:古代指太行山以東地區為“山東”,即今河北地區。

     ⑩自辰至午時:馬本及各本皆将“辰”誤作“卯”,今據史校改。

     自辰至午時,即從七時至十三時,亦即上午時間。

     ⑾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陽北)人,字仁人。

    隋炀帝之婿。

    炀帝死後,他歸附李淵父子,因從讨王世充有功,封郢國公,官拜中書令。

     ⑿程咬金:唐初大将,後改名知節。

    濟州東阿(今屬山東)人。

    隋末從李密參加瓦崗軍,任内軍骠騎。

    密敗,歸王世充;後歸唐任秦王府左三統軍,後又任左領軍大将軍,封盧國公。

     ⒀纏幡:謂卷起旗幟。

    纏,紮束,卷起;幡,旗幟。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太宗紀上》和《資治通鑒·唐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