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魏名将。
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桐縣東南)人,字公明。
先從車騎将軍楊奉鎮壓黃巾起義,後歸曹操,任右将軍,封陽平侯。
(27)駐旌:旌,旗幟,代指軍隊。
駐旌,謂駐紮軍隊。
(28)麾葆:即古代将帥指揮軍隊作戰的旗幟。
這裡代指關羽。
(29)忝所不堪:忝(tiǎn),謂有愧于,羞于,自謙之詞。
句意謂有愧于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
(30)傥明注仰:傥,倘若;注仰,仰目注視。
句意謂倘能明白我對你的仰慕之忱。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22.交戰 【提示】 本篇以《交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開展外交活動以配合軍事鬥争的問題。
它認為,在戰争中,要通過卑詞厚禮結交鄰國,争取其成為自己的盟友。
這樣,在我對敵實施正面進攻之時,它可從側後牽制敵人,就能取得勝利。
篇中所引“衢地則合交”一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衢地,指多國接壤之地區。
合交,結交也。
整個句意是,在多國接壤的地區作戰,要開展外交活動,結交盟友以為已援。
世間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以内因為根據、以外因為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樣一個基本規律進行的。
作為事物的特殊運動形态的戰争也不例外。
一個國家要奪取戰争的勝利,固然主要依靠國家内部的物質力量和全民的團結奮戰,但是,來自國際間的外部援助(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本篇能夠認識到外援對于取得戰争勝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軍事鬥争,這一思想無疑是正确的。
東漢末曹操聯合孫權以解樊城被困之危,就是運用外交手段達到軍事目的的成功一例。
當時,曹操面對關羽圍困樊城的不利态勢,曾一度産生遷都河北的想法。
後來,由于司馬懿等人的及時建議,而采取了“聯孫破劉”的正确方針。
他根據司馬懿所分析指出的:“劉備、孫權,外親内疏”的實際情況,派人去吳,以“許割江南以封權”(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為誘餌,破壞了孫、劉聯盟。
此後,孫權正是在曹操的誘使下,适時出兵襲占了關羽後方荊州,迫使關羽棄樊而去,樊城被困之危乃解。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對于毗連戰區的鄰國,應當以卑恭言詞和厚重财物結交它,争取其成為自己盟援國。
倘若作戰中我進攻敵人的正面,盟國牽制敵人的後面,這樣,就一定能把敵人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作戰,應當結交盟國作為後援。
” 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将關羽把魏将征南将軍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将軍于禁等人率軍前往救援,正趕上漢水暴漲,關羽指揮水師迎戰,俘獲了于禁等步騎兵三萬人,然後把他們押送到江陵。
當時,漢獻帝立都于許昌,曹操認為許昌距敵太近,想把首都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威脅。
但大将司馬懿卻勸阻說:“于禁等人實為洪水所淹沒,并非作戰不力所造成的失敗,這對國家大局并沒有什麼損失。
如果因此而輕率遷都,不僅是向敵人示弱,還會引起淮河、漢水流域的民衆慌懼不安。
孫權與劉備雖然結為盟友,實際上是外表親近而内裡疏忌。
關羽如今得意,孫權必不高興。
據此,可以派人谕示孫權,使令他從背後牽制關羽,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遣使者去東吳結好孫權。
孫權于是派呂蒙率軍西進襲占了公安和南郡,關羽果然放棄對樊城的圍困而退走了。
【原文】 凡與敵戰,傍與鄰國①,當卑詞厚賂結之,以為己援。
若我攻敵人之前,彼犄②其後,則敵人必敗。
法曰:“衢地則合交。
”③ 三國蜀将關羽,圍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軍于禁等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④。
是時,漢帝都許昌⑤,魏武⑥以為近賊,欲徙河北,以避其鋒。
司馬懿谏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損失,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
孫權、劉備,外親而内疏,羽今得意,權必不願也。
可谕權,令犄其後,則樊圍自解。
”魏武從之,遣使結權,遂遣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果棄樊而去。
⑦ 【注釋】 ①傍與鄰國:王本作“傍有鄰國”。
②犄(jì):牽制。
③衢地則合交: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屬湖北。
⑤漢帝都許昌:漢帝,即東漢獻帝劉協。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自洛陽遷都于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⑥魏武:即曹操。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為文帝,建國号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故史稱曹操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
23.形戰 【提示】 本篇以《形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示形”之法戰勝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作戰,要采用設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迫使敵人分兵處處防我。
敵兵一經分散,其每一處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處一處地打擊它,就會形成以衆擊寡的有利态勢。
篇中引自《孫子兵法·虛實篇》的“形人而我無形”一語,意思是,使敵人顯現真形而我真形隐蔽不露。
實質上,這是一種以“示形”之法隐蔽真實企圖,達到出奇制勝的作戰指導思想。
戰争的軍事目的,在于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古今中外的戰争概無例外。
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巧妙地僞裝自己以欺騙和迷惑敵人,否則,就不可能既消滅敵人又保存自己。
因此,孫子所倡導的“示形”惑敵之法曆來為兵家所強調和重視。
“示形”之法的具體内容,則因不同的敵情我情而是有所不同的。
本書多篇所講到的,諸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強,強而示弱,設置虛形假像,實施佯動惑敵,等等,都是屬于“示形”戰法的範圍。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派兵圍攻曹操部将劉延于白馬城,曹操原打算率兵北出徑援劉延,但謀士荀攸則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直接北救是不利的。
為此,他建議曹操率兵一部到延津,僞裝成“将渡河向其後”的樣子,誘使袁紹“西應之”,然後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襲擊圍攻白馬的袁紹軍。
曹操采納了荀攸的這一建議,打敗了圍困白馬的袁紹軍,擊斬了袁軍大将顔良,解除了白馬被困之危,創造了以佯動為“示形”内容而戰勝強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兵力衆多,就要用制造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來改變敵人的兵勢,迫使它不敢不分兵來防備我。
敵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麼,它在每處的兵力必定減少;而我軍集中兵力于一處,兵力自然衆多。
用我衆多的兵力攻擊寡少的敵人,是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制造虛形假像之法誘使敵人暴露弱點,而把我軍真實情況隐蔽起來不為敵人所知。
”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紹對抗于官渡地區。
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顔良率兵進攻駐紮在白馬的曹操部将、東郡太守劉延所部,袁紹親自率兵進至黎陽,準備南渡黃河。
是年夏四月,曹操率軍北進援救劉延。
荀攸向曹操獻策說:“現在我軍兵少難以抵擋袁軍,如果分散他們的兵力,然後才可以戰勝它。
您帶部分人馬向延津方向,擺出将要北渡黃河攻打其後方的樣子,袁紹必定會西來應戰。
然後我們率領輕裝部隊襲擊白馬,乘其不備而攻之,顔良就可以為我們所擒。
”曹操聽後采納了他的建議。
袁紹聽到曹軍要從延津北渡黃河的消息後,立即分兵西向應戰。
曹操乘機率兵日夜兼程直趨白馬,當進抵距白馬尚有十餘裡時,顔良得悉大為吃驚,匆忙前來迎戰。
曹操派大将張遼、關羽為前鋒,打敗了袁軍,擊斬了顔良,于是解除了白馬之危。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衆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
敵勢既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衆。
以衆擊寡,無有不勝。
法曰:“形人而我無形。
”① 漢末,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②。
紹遣郭圖③、淳十瓊、顔良攻曹将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④,紹率兵至黎陽⑤,将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救延。
荀攸⑥說操曰:“今兵少不可敵,若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後,紹必西應之。
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
”操從之。
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
操乃率軍兼行趨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迎戰。
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之,斬良,遂解白馬之圍。
⑧ 【注釋】 ①形人而我無形: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官渡:古地名。
位于今河南中牟東北,臨古官渡水。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勢兵力殲滅袁紹主力于此,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今尚存上壘遺迹,稱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③郭圖:東漢颍川(今河南禹縣)人,字公則。
為袁紹謀士,曾勸紹乘漢獻帝東遷,将其挾持于邺,但不為紹從。
④白馬:古縣名。
位于今河南滑縣東。
⑤黎陽:漢置縣。
位于今河南浚縣東。
《漢書·地理志》注引“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
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
’” ⑥荀攸:東漢颍陰(今河南許昌)人,字公達。
東漢末,曾任黃門侍郎,後為曹操軍師,從征屢獻計謀,被任為尚書令。
後随曹操攻孫權,病死于途中。
⑦延津:古津渡名。
位于今河南汲縣東之古黃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4.勢戰 【提示】 本篇以《勢戰》為題,旨在闡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勢擊敵的問題。
它認為,作戰上所講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态勢問題。
隻要抓住敵人可被擊敗的有利态勢,不失時機地進攻之,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
因此,本篇這裡所講的“乘勢”問題,從作戰指導的角度看,乃是一個如何正确選擇戰機的問題。
作戰時機,特别是戰略決戰時機,選擇得是否恰當有利,将直接關系到戰争的勝敗。
所以,正确選擇戰機問題,曆來是為兵家所極其重視和把握的問題。
西晉武帝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晉滅吳戰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勢,不失時機地發動進攻而取得決戰勝利的典型戰例。
司馬炎(司馬懿之孫)于魏元帝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晉以後,為了實現滅吳統一全國的宏圖大略,他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經過十餘年的穩步發展,使西晉一躍而成為當時“國富兵強”(見《晉書·杜預傳》)的中原大國了。
相反,地處江東的吳國這時在昏君孫皓的殘暴統治下,卻呈現出“吳之将亡,賢愚所知”(見《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的衰敗局面。
晉武帝司馬炎正是在這樣對已極為有利的形勢下,及時采納了鎮南大将軍杜預、中書令張華等人建議,派遣大軍對吳國發動戰略進攻而取得決戰勝利的。
此役晉在作戰指導上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于能從敵我雙方情況和地理條件的實際出發,制定了“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見《資治通鑒·魏
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桐縣東南)人,字公明。
先從車騎将軍楊奉鎮壓黃巾起義,後歸曹操,任右将軍,封陽平侯。
(27)駐旌:旌,旗幟,代指軍隊。
駐旌,謂駐紮軍隊。
(28)麾葆:即古代将帥指揮軍隊作戰的旗幟。
這裡代指關羽。
(29)忝所不堪:忝(tiǎn),謂有愧于,羞于,自謙之詞。
句意謂有愧于自己不能勝任的職位。
(30)傥明注仰:傥,倘若;注仰,仰目注視。
句意謂倘能明白我對你的仰慕之忱。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22.交戰 【提示】 本篇以《交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開展外交活動以配合軍事鬥争的問題。
它認為,在戰争中,要通過卑詞厚禮結交鄰國,争取其成為自己的盟友。
這樣,在我對敵實施正面進攻之時,它可從側後牽制敵人,就能取得勝利。
篇中所引“衢地則合交”一語,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衢地,指多國接壤之地區。
合交,結交也。
整個句意是,在多國接壤的地區作戰,要開展外交活動,結交盟友以為已援。
世間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以内因為根據、以外因為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樣一個基本規律進行的。
作為事物的特殊運動形态的戰争也不例外。
一個國家要奪取戰争的勝利,固然主要依靠國家内部的物質力量和全民的團結奮戰,但是,來自國際間的外部援助(包括人力物力的支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本篇能夠認識到外援對于取得戰争勝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段配合軍事鬥争,這一思想無疑是正确的。
東漢末曹操聯合孫權以解樊城被困之危,就是運用外交手段達到軍事目的的成功一例。
當時,曹操面對關羽圍困樊城的不利态勢,曾一度産生遷都河北的想法。
後來,由于司馬懿等人的及時建議,而采取了“聯孫破劉”的正确方針。
他根據司馬懿所分析指出的:“劉備、孫權,外親内疏”的實際情況,派人去吳,以“許割江南以封權”(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為誘餌,破壞了孫、劉聯盟。
此後,孫權正是在曹操的誘使下,适時出兵襲占了關羽後方荊州,迫使關羽棄樊而去,樊城被困之危乃解。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對于毗連戰區的鄰國,應當以卑恭言詞和厚重财物結交它,争取其成為自己盟援國。
倘若作戰中我進攻敵人的正面,盟國牽制敵人的後面,這樣,就一定能把敵人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在多國交界的‘衢地’作戰,應當結交盟國作為後援。
” 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将關羽把魏将征南将軍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遣左将軍于禁等人率軍前往救援,正趕上漢水暴漲,關羽指揮水師迎戰,俘獲了于禁等步騎兵三萬人,然後把他們押送到江陵。
當時,漢獻帝立都于許昌,曹操認為許昌距敵太近,想把首都遷往黃河以北,以躲避關羽的兵鋒威脅。
但大将司馬懿卻勸阻說:“于禁等人實為洪水所淹沒,并非作戰不力所造成的失敗,這對國家大局并沒有什麼損失。
如果因此而輕率遷都,不僅是向敵人示弱,還會引起淮河、漢水流域的民衆慌懼不安。
孫權與劉備雖然結為盟友,實際上是外表親近而内裡疏忌。
關羽如今得意,孫權必不高興。
據此,可以派人谕示孫權,使令他從背後牽制關羽,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派遣使者去東吳結好孫權。
孫權于是派呂蒙率軍西進襲占了公安和南郡,關羽果然放棄對樊城的圍困而退走了。
【原文】 凡與敵戰,傍與鄰國①,當卑詞厚賂結之,以為己援。
若我攻敵人之前,彼犄②其後,則敵人必敗。
法曰:“衢地則合交。
”③ 三國蜀将關羽,圍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軍于禁等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④。
是時,漢帝都許昌⑤,魏武⑥以為近賊,欲徙河北,以避其鋒。
司馬懿谏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損失,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
孫權、劉備,外親而内疏,羽今得意,權必不願也。
可谕權,令犄其後,則樊圍自解。
”魏武從之,遣使結權,遂遣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果棄樊而去。
⑦ 【注釋】 ①傍與鄰國:王本作“傍有鄰國”。
②犄(jì):牽制。
③衢地則合交: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屬湖北。
⑤漢帝都許昌:漢帝,即東漢獻帝劉協。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自洛陽遷都于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⑥魏武:即曹操。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稱帝,是為文帝,建國号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故史稱曹操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蔣濟傳》。
23.形戰 【提示】 本篇以《形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示形”之法戰勝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作戰,要采用設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迫使敵人分兵處處防我。
敵兵一經分散,其每一處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處一處地打擊它,就會形成以衆擊寡的有利态勢。
篇中引自《孫子兵法·虛實篇》的“形人而我無形”一語,意思是,使敵人顯現真形而我真形隐蔽不露。
實質上,這是一種以“示形”之法隐蔽真實企圖,達到出奇制勝的作戰指導思想。
戰争的軍事目的,在于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古今中外的戰争概無例外。
但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巧妙地僞裝自己以欺騙和迷惑敵人,否則,就不可能既消滅敵人又保存自己。
因此,孫子所倡導的“示形”惑敵之法曆來為兵家所強調和重視。
“示形”之法的具體内容,則因不同的敵情我情而是有所不同的。
本書多篇所講到的,諸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強,強而示弱,設置虛形假像,實施佯動惑敵,等等,都是屬于“示形”戰法的範圍。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派兵圍攻曹操部将劉延于白馬城,曹操原打算率兵北出徑援劉延,但謀士荀攸則認為在敵衆我寡的形勢下,直接北救是不利的。
為此,他建議曹操率兵一部到延津,僞裝成“将渡河向其後”的樣子,誘使袁紹“西應之”,然後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襲擊圍攻白馬的袁紹軍。
曹操采納了荀攸的這一建議,打敗了圍困白馬的袁紹軍,擊斬了袁軍大将顔良,解除了白馬被困之危,創造了以佯動為“示形”内容而戰勝強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兵力衆多,就要用制造虛形假像的“示形”之法來改變敵人的兵勢,迫使它不敢不分兵來防備我。
敵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麼,它在每處的兵力必定減少;而我軍集中兵力于一處,兵力自然衆多。
用我衆多的兵力攻擊寡少的敵人,是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用制造虛形假像之法誘使敵人暴露弱點,而把我軍真實情況隐蔽起來不為敵人所知。
”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紹對抗于官渡地區。
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顔良率兵進攻駐紮在白馬的曹操部将、東郡太守劉延所部,袁紹親自率兵進至黎陽,準備南渡黃河。
是年夏四月,曹操率軍北進援救劉延。
荀攸向曹操獻策說:“現在我軍兵少難以抵擋袁軍,如果分散他們的兵力,然後才可以戰勝它。
您帶部分人馬向延津方向,擺出将要北渡黃河攻打其後方的樣子,袁紹必定會西來應戰。
然後我們率領輕裝部隊襲擊白馬,乘其不備而攻之,顔良就可以為我們所擒。
”曹操聽後采納了他的建議。
袁紹聽到曹軍要從延津北渡黃河的消息後,立即分兵西向應戰。
曹操乘機率兵日夜兼程直趨白馬,當進抵距白馬尚有十餘裡時,顔良得悉大為吃驚,匆忙前來迎戰。
曹操派大将張遼、關羽為前鋒,打敗了袁軍,擊斬了顔良,于是解除了白馬之危。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衆多,則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
敵勢既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衆。
以衆擊寡,無有不勝。
法曰:“形人而我無形。
”① 漢末,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②。
紹遣郭圖③、淳十瓊、顔良攻曹将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④,紹率兵至黎陽⑤,将渡河。
夏四月,曹操北救延。
荀攸⑥說操曰:“今兵少不可敵,若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後,紹必西應之。
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
”操從之。
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
操乃率軍兼行趨白馬,未至十餘裡,良大驚,來迎戰。
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之,斬良,遂解白馬之圍。
⑧ 【注釋】 ①形人而我無形: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官渡:古地名。
位于今河南中牟東北,臨古官渡水。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勢兵力殲滅袁紹主力于此,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今尚存上壘遺迹,稱中牟台,又名曹公台。
③郭圖:東漢颍川(今河南禹縣)人,字公則。
為袁紹謀士,曾勸紹乘漢獻帝東遷,将其挾持于邺,但不為紹從。
④白馬:古縣名。
位于今河南滑縣東。
⑤黎陽:漢置縣。
位于今河南浚縣東。
《漢書·地理志》注引“晉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
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以為名。
’” ⑥荀攸:東漢颍陰(今河南許昌)人,字公達。
東漢末,曾任黃門侍郎,後為曹操軍師,從征屢獻計謀,被任為尚書令。
後随曹操攻孫權,病死于途中。
⑦延津:古津渡名。
位于今河南汲縣東之古黃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4.勢戰 【提示】 本篇以《勢戰》為題,旨在闡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勢擊敵的問題。
它認為,作戰上所講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态勢問題。
隻要抓住敵人可被擊敗的有利态勢,不失時機地進攻之,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
因此,本篇這裡所講的“乘勢”問題,從作戰指導的角度看,乃是一個如何正确選擇戰機的問題。
作戰時機,特别是戰略決戰時機,選擇得是否恰當有利,将直接關系到戰争的勝敗。
所以,正确選擇戰機問題,曆來是為兵家所極其重視和把握的問題。
西晉武帝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晉滅吳戰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勢,不失時機地發動進攻而取得決戰勝利的典型戰例。
司馬炎(司馬懿之孫)于魏元帝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晉以後,為了實現滅吳統一全國的宏圖大略,他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經過十餘年的穩步發展,使西晉一躍而成為當時“國富兵強”(見《晉書·杜預傳》)的中原大國了。
相反,地處江東的吳國這時在昏君孫皓的殘暴統治下,卻呈現出“吳之将亡,賢愚所知”(見《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的衰敗局面。
晉武帝司馬炎正是在這樣對已極為有利的形勢下,及時采納了鎮南大将軍杜預、中書令張華等人建議,派遣大軍對吳國發動戰略進攻而取得決戰勝利的。
此役晉在作戰指導上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于能從敵我雙方情況和地理條件的實際出發,制定了“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見《資治通鑒·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