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之外敵人的進攻,晏子正是這樣的人。
” 【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
法曰:“上兵伐謀。
”①春秋時,晉平公②欲伐齊,使範昭③往觀齊國之政。
齊景公④觞⑤之。
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⑥。
公曰:“寡人之樽進客。
” 範昭已飲,晏子⑦徹⑧樽,更為酌。
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⑨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⑩乎?吾為舞之。
”太師曰:“瞑臣⑾不習。
”範昭出。
景公曰:“晉,大國也。
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範昭非陋于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
”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
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
” 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
”仲尼⑿〔聞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間,而折沖千裡之外,晏子之謂也。
”⒁ 【注釋】 ①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②晉平公:春秋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範昭:春秋晉國大夫。
④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莊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
這裡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嬰。
春秋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
⑧徹:通“撤”。
⑨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
⑩成周之樂:馬本及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秋·内篇雜上第五》校改。
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
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曲。
⑾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
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
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
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
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裡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雜上第五》。
3.間戰 【提示】 本篇以《間戰》為題,旨在從戰略高度着重闡述使用間諜在戰争中的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要進攻敵人,必先派遣間諜深入敵境進行戰略偵察,或以重金收買敵方人員提供情報。
隻有通過間諜探明敵國兵員多少、力量強弱、軍隊動靜等情況後,再出兵進攻,才能打勝仗。
戰争的曆史經驗表明,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摸清敵情;而要做到“知彼”,就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周密地敵情偵察。
在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派遣間諜偵察敵情,便成為兵家經常采用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
北朝時期的北周大将韋孝寬,就是以善用間諜而著稱于世的。
在北周與北齊的對抗中,他采取派諜入齊和收買齊人為諜等手段,不僅随時掌握了北齊的内情和動态,而且離間了齊後主與齊相斛律光,誘使齊後主殺害了“賢而有勇”的斛律光,為其後北周出兵滅亡北齊、統一北方,掃清了障礙。
【譯文】 大凡要出兵進攻敵人,必須事先派遣間諜秘密探明敵軍人數之多少、力量之虛實、部隊之行止,然後再出兵進攻,就能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對敵作戰)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
” 北周名将韋叔裕,字孝寬,憑借自身之德行而長期鎮守在玉壁城。
他善于撫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衆擁護。
因此,他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盡力搜集情報。
也有為他重金收買的北齊人,從遙遠的齊國送來書面情報。
所以,北齊有什麼動靜,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
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賢明又勇武,是為孝寬非常忌恨的一個對手。
參軍曲嚴頗懂占蔔之術,他對孝寬說:“明年,北齊必因相互殘殺而大亂。
”孝寬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隐喻斛律光)。
又說:“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
”然後命令間諜攜帶大量寫好歌謠的傳單,散發到齊都邺城,北齊尚書左仆射祖孝徵與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傳單後則更添油加醋地報告了齊後主高緯,斛律光最終因此而慘遭殺害。
北周武帝宇文邕獲悉斛律光被殺身亡的消息後,高興得立即向全國頒布大赦令。
後來又出動大軍,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觇敵之衆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法曰:“無所不用間也。
”① 周将韋叔裕②,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③。
孝寬善于撫禦,能得④人心,所遣間諜入齊⑤者,皆為盡力。
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⑥,遙通書疏⑦。
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
齊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
參軍曲嚴頗知蔔筮⑨,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⑩必大相殺戮。
”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⑾百升,斛也。
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
”⑿令諜人多赍此文,遺之于邺⒀。
祖孝正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
周武帝⒂聞光死,赦其境内,後大舉兵,遂滅齊⒃。
【注釋】 ①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
②韋叔裕:北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字孝寬。
善用兵,有戰功。
北周武帝時,官至大司空、上柱國。
③玉壁:北周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馬本作“将”,顯誤;今從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齊:即北朝之一。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為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
⑥金貨者:馬本作“金賀還”,顯誤。
今從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⑦書疏:即“書翰”,書劄之類;這裡指書面情報。
⑧斛律光: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字明月。
出生将門,善騎射,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争。
官至左丞相。
後因周将韋叔裕施離間計,為齊後主高緯疑忌所殺。
⑨蔔筮:古時一種占蔔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蔔吉兇的稱“蔔”,以蓍草占蔔吉兇的稱“筮”。
⑩東朝:指北齊。
因北齊位于北周之東,故稱。
⑾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十鬥)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并将歸順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書·韋孝寬傳》原作“槲樹不扶自豎”,《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改“豎”為“立”。
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槲木,喻指斛律光。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高氏統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邺:北齊都城,位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⒁祖孝正:《周書·韋孝寬傳》原作“祖孝徵”,《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諱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徵”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
公元577年,他乘北齊國勢衰微,出兵一舉滅齊,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為其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書·韋孝寬傳》。
4.選戰 【提示】 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将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面可以長自己部隊志氣,一方面可以滅敵人威風。
“兵無選鋒曰北”系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将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
意思是,打仗不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
戰争,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的。
首戰的勝負,往往關系和影響整個戰争的前途。
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
因此,挑選什麼樣的将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系到首戰的成敗。
故曆代兵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于“選鋒”的著名軍事家。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進讨烏桓,當時正值秋季洪水泛濫,道路不通,乃鑿山開路五百餘裡。
當部隊進至白狼山時,與烏桓兵突然遭遇。
由于對方兵多,己方“被甲者少”,曹操部下普遍産生畏懼情緒。
這時,曹操針對自己部隊情況,立即選派勇敢善戰的大将張遼為前鋒,乘“虜陣不整”之隙,縱兵擊之,結果大敗烏桓軍,斬其首領蹋頓及名王多人,收降胡、漢軍民二十餘萬人。
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能适時選派得力戰将率領精兵作先鋒打頭陣;二是能正确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将、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
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
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将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
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
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
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于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裡,經白檀,曆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直趣柳城。
當距柳城二百裡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
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
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
敵軍兵力衆多,曹軍因辎重留在後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
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于是揮軍出擊,并派猛将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衆二十多萬人。
【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将、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
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
曹操征之。
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
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餘裡,經白檀⑨,曆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
未至二百裡,虜方知之。
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于⒁樓班、右北平⒂單于能臣抵之等将數萬騎逆軍。
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衆甚盛。
公辎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衆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
⒇ 【注釋】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
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内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
亦作“烏丸”。
屬東胡族一支。
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
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
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
好讀書,善擊劍。
曹操北征烏桓,他随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
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
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甯淩源西南。
” 【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
法曰:“上兵伐謀。
”①春秋時,晉平公②欲伐齊,使範昭③往觀齊國之政。
齊景公④觞⑤之。
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⑥。
公曰:“寡人之樽進客。
” 範昭已飲,晏子⑦徹⑧樽,更為酌。
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⑨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⑩乎?吾為舞之。
”太師曰:“瞑臣⑾不習。
”範昭出。
景公曰:“晉,大國也。
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範昭非陋于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
”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
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
” 範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
”仲尼⑿〔聞之〕曰:“不越樽俎⒀之間,而折沖千裡之外,晏子之謂也。
”⒁ 【注釋】 ①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②晉平公:春秋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③範昭:春秋晉國大夫。
④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莊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
這裡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ǔ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嬰。
春秋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
⑧徹:通“撤”。
⑨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
⑩成周之樂:馬本及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秋·内篇雜上第五》校改。
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
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曲。
⑾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
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
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⑿仲尼:即孔子。
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⒀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
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裡指筵席。
⒁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雜上第五》。
3.間戰 【提示】 本篇以《間戰》為題,旨在從戰略高度着重闡述使用間諜在戰争中的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要進攻敵人,必先派遣間諜深入敵境進行戰略偵察,或以重金收買敵方人員提供情報。
隻有通過間諜探明敵國兵員多少、力量強弱、軍隊動靜等情況後,再出兵進攻,才能打勝仗。
戰争的曆史經驗表明,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摸清敵情;而要做到“知彼”,就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周密地敵情偵察。
在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派遣間諜偵察敵情,便成為兵家經常采用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
北朝時期的北周大将韋孝寬,就是以善用間諜而著稱于世的。
在北周與北齊的對抗中,他采取派諜入齊和收買齊人為諜等手段,不僅随時掌握了北齊的内情和動态,而且離間了齊後主與齊相斛律光,誘使齊後主殺害了“賢而有勇”的斛律光,為其後北周出兵滅亡北齊、統一北方,掃清了障礙。
【譯文】 大凡要出兵進攻敵人,必須事先派遣間諜秘密探明敵軍人數之多少、力量之虛實、部隊之行止,然後再出兵進攻,就能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對敵作戰)無時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
” 北周名将韋叔裕,字孝寬,憑借自身之德行而長期鎮守在玉壁城。
他善于撫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衆擁護。
因此,他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盡力搜集情報。
也有為他重金收買的北齊人,從遙遠的齊國送來書面情報。
所以,北齊有什麼動靜,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
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賢明又勇武,是為孝寬非常忌恨的一個對手。
參軍曲嚴頗懂占蔔之術,他對孝寬說:“明年,北齊必因相互殘殺而大亂。
”孝寬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隐喻斛律光)。
又說:“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
”然後命令間諜攜帶大量寫好歌謠的傳單,散發到齊都邺城,北齊尚書左仆射祖孝徵與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傳單後則更添油加醋地報告了齊後主高緯,斛律光最終因此而慘遭殺害。
北周武帝宇文邕獲悉斛律光被殺身亡的消息後,高興得立即向全國頒布大赦令。
後來又出動大軍,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觇敵之衆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法曰:“無所不用間也。
”① 周将韋叔裕②,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③。
孝寬善于撫禦,能得④人心,所遣間諜入齊⑤者,皆為盡力。
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⑥,遙通書疏⑦。
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
齊相斛律光⑧,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
參軍曲嚴頗知蔔筮⑨,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⑩必大相殺戮。
”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
”⑾百升,斛也。
又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
”⑿令諜人多赍此文,遺之于邺⒀。
祖孝正⒁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
周武帝⒂聞光死,赦其境内,後大舉兵,遂滅齊⒃。
【注釋】 ①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
②韋叔裕:北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字孝寬。
善用兵,有戰功。
北周武帝時,官至大司空、上柱國。
③玉壁:北周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得:馬本作“将”,顯誤;今從唐本及王本、汪本。
⑤齊:即北朝之一。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為帝,改國号為齊,史稱“北齊”。
⑥金貨者:馬本作“金賀還”,顯誤。
今從汪本;唐本作“金币”,亦通。
⑦書疏:即“書翰”,書劄之類;這裡指書面情報。
⑧斛律光: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字明月。
出生将門,善騎射,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争。
官至左丞相。
後因周将韋叔裕施離間計,為齊後主高緯疑忌所殺。
⑨蔔筮:古時一種占蔔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蔔吉兇的稱“蔔”,以蓍草占蔔吉兇的稱“筮”。
⑩東朝:指北齊。
因北齊位于北周之東,故稱。
⑾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十鬥)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并将歸順北周。
⑿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書·韋孝寬傳》原作“槲樹不扶自豎”,《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改“豎”為“立”。
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槲木,喻指斛律光。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高氏統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⒀邺:北齊都城,位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⒁祖孝正:《周書·韋孝寬傳》原作“祖孝徵”,《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諱宋仁宗嫌名(祯)而改“徵”為“正”。
⒂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
公元577年,他乘北齊國勢衰微,出兵一舉滅齊,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為其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⒃本篇史例出自《周書·韋孝寬傳》。
4.選戰 【提示】 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将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面可以長自己部隊志氣,一方面可以滅敵人威風。
“兵無選鋒曰北”系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将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
意思是,打仗不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
戰争,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的。
首戰的勝負,往往關系和影響整個戰争的前途。
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
因此,挑選什麼樣的将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系到首戰的成敗。
故曆代兵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于“選鋒”的著名軍事家。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進讨烏桓,當時正值秋季洪水泛濫,道路不通,乃鑿山開路五百餘裡。
當部隊進至白狼山時,與烏桓兵突然遭遇。
由于對方兵多,己方“被甲者少”,曹操部下普遍産生畏懼情緒。
這時,曹操針對自己部隊情況,立即選派勇敢善戰的大将張遼為前鋒,乘“虜陣不整”之隙,縱兵擊之,結果大敗烏桓軍,斬其首領蹋頓及名王多人,收降胡、漢軍民二十餘萬人。
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能适時選派得力戰将率領精兵作先鋒打頭陣;二是能正确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将、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
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
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将精兵擔任先鋒,就要遭到失敗。
”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多次進入邊塞為害。
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
秋季七月,洪水泛濫,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随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
塞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于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裡,經白檀,曆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直趣柳城。
當距柳城二百裡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
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
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
敵軍兵力衆多,曹軍因辎重留在後面,披挂铠甲的很少,故曹操周圍的人都很害怕。
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于是揮軍出擊,并派猛将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衆二十多萬人。
【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将、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
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①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引〕烏桓④數入塞為害。
曹操征之。
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
田疇⑥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餘裡,經白檀⑨,曆平剛⑩、鮮卑庭⑾,東陷柳城⑿。
未至二百裡,虜方知之。
尚、熙與蹋頓⒀、遼西單于⒁樓班、右北平⒂單于能臣抵之等将數萬騎逆軍。
八月,登白狼山⒃,卒⒄與虜遇,衆甚盛。
公辎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⒅為先鋒,虜衆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⒆二十餘萬口。
⒇ 【注釋】 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
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内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④烏桓:古族名。
亦作“烏丸”。
屬東胡族一支。
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
漢武帝後,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⑤無終:古縣名,秦置。
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
好讀書,善擊劍。
曹操北征烏桓,他随軍任司空戶曹掾。
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
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⑩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
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甯淩源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