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 風格的研究

關燈
健”“豪放”等等相近,似乎是主觀的評判;然而,如果把氣象兩個字往着實一方面去體會,認為“意境”“語調”等等的總和,那就也是客觀的條件了。

    大文剛才看了一遍《詩品》;又揣摩了一番陽剛、陰柔,心意中含含糊糊地,好像有所理解,卻是不着邊際。

    此刻他才真個明了,要判别許多篇文章的風格,原來不必憑主觀的觀感,隻須從文章的本身上檢點客觀的條件就是了。

    這是今人的見解勝于古人處;古人把文章看作了不得的東西,仿佛其中含有好多的神秘性,所以說來說去總帶點玄味;今人把文章看作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文章慣用分析、歸納、說明的方法,其結果當然簡單而明顯。

    得為今人是何等的幸運啊!大文這樣想着,眉目間使浮起一層樂生的笑意。

     一會兒,他拿起一支鉛筆,在一張白紙上記上“取材的範圍”五個字。

    他從八種風格推想開去,覺得許多作家執筆作文,他們取材往往不知不覺偏注在某一個範圍裡,或者議論時事,或者摹寫山水,或者叙往古的史迹,或者記身邊的瑣事。

    這由于許多作家所營的生活、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因而心意所注的範圍也就各不相同。

    一個生于安樂的作家不知道人間有饑寒困苦的事,他的文章自然不會涉及饑寒困苦;但是一個沉溺在饑寒困苦中間的作家,他不但能寫饑寒困苦的事象,他更能剖析饑寒困苦的所以然。

    一個拘守一隅的作家所見無非家庭、裡巷,他的文章自然不會涉及山嶽的偉大、河海的浩瀚;但是一個習于行旅的作家,他不但能寫山嶽、河海的形态,他更能由山嶽、河海的影響,解悟人生的意義。

    取材的範圍不同,文章的風格也從而各異了。

     他又記上“作者的品性”五個字。

    他想人的品性是千差萬殊的,有些人溫和,有些人急躁,有些人寬大,有些人褊狹,在同一品目之中又有程度深淺的分别。

    品性溫和的作家即使在震怒的時候也寫不出十分刻厲的文章,猶之品性急躁的作家即使在暇豫的時候也寫不出十分閑适的文章。

    可見作者的品性也是規定文章風格的一個條件。

     他又記上“作者的語言習慣”七個字。

    他想一個人從小學習語言,一方面固然得到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種技能,而另一方面不能不受環境的限制,學會了這一套,就疏遠了那一套。

    因此,語調的差異和詞彙的不同,精密說起來,差不多每兩個人之間就存在的。

    同樣一個意思,教兩個人說出來未必會是同樣的一句話,也許一個人說得很簡單,以為這就夠了,而另一個人卻說得很噜蘇,以為非如此不可:這是各人的語言習慣不同的緣故。

    讀文章、看書又各有機緣和偏好。

    偶然接觸某種作品,不知不覺受了它的影響,這是尋常的事;特别偏好某種作品,心悅誠服受了它的影響,更是當然的事。

    各個作家憑了各自的語言習慣以及從别人的作品裡受到的影響,提起筆來寫作文章,他們的風格就分道揚镳了。

     他又記上“寫作的習慣”五個字。

    他看許多同學作文,有些人信手寫來,意盡而止,也不再加工修改;有些人下筆很慢,句斟字酌,似乎不放心的樣子,等得完了篇,還要仔細修改,塗去了一部分,又加上了一部分。

    這是各人寫作的習慣不同之故,成績的優劣卻并不純在這上邊區分。

    信手寫來的未必定是潦草的東西,而斟酌再四的未必定是完美的作品。

    可是,就風格說,便有顯然的不同了,如《修辭學發凡》上所說,前者是疏放的,而後者是謹嚴的。

    他看看寫在紙上的幾個綱領,覺得自己對于文章的風格已有了一點知識。

    他相信風格存在于作品的本身,形成一種風格自有客觀的條件。

    鑒賞一篇文章,如果依着客觀的條件去推求,便會見到他的風格的真際。

    如果不走這一條路,單憑主觀的觀感來下評判,那就迷離惝恍,隻能在帶着玄味的一些形容詞中間繞圈子罷了。

    他就想把這一點意見寫成一篇筆記;又自嫌還缺少具體的例證,須得找幾個作家、幾篇作品來檢點一番,如果證明所想的不錯,寫成筆記才可以放心。

    他想這一步工夫且待下午再做吧,便欣然站了起來。

     日影差不多移正了。

    他聞到一陣新熟的午飯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