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 風格的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班、揚之華。
茹衆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共曉。
遠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潔冗意陳言,颣字盡删;慎爾褒貶,神人共監。
适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
他看罷這幾則簡短的劄記,覺得也與《詩品》和姚姬傳的說法沒有什麼兩樣;他們都是憑着主觀的觀感,見到文章風格有怎樣的幾種,便選用一些字眼來作标題罷了。
他又自問:陽剛、陰柔之說為什麼似乎可以包舉一切?《詩品》分為二十四品,曾國藩分為八言,為什麼反而覺得不很清醒呢?他突然想起H市郊外美國教會新建築的一座宮殿式的教堂來了。
粗大的石柱,直長的門窗,高高聳起的飛檐,那是陽剛之美。
如果将這座教堂和水榭、回廊、花院、草舍對比,那麼後者都是陰柔之美。
他又将幾個同學的體态來對比,胡複初那樣長和胖,是陽剛之美,錦華和慧修那樣愛嬌,當然是陰柔之美。
更想到曾經入目的一些書畫,以及曾經聽過的一些音樂,差不多都可以主觀地給它們一個批判,不是陽剛,便是陰柔。
他于是恍然省悟:陽剛、陰柔之說似乎可以包舉一切,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籠統。
用了籠統的概念,主觀地對付一切,自然無施不可。
而其實呢,陽剛、陰柔并沒有什麼确定的界限;如果把美國的摩天樓和那座宮殿式的教堂對比,說不定又會覺得教堂是陰柔之美了。
對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件藝術品乃至同一個人物,一個人認為陽剛之美,而另一個人卻認為陰柔之美:這樣的事情也許會有吧。
他相信這樣的事情一定會有。
不然,他剛才衡量讀過的文篇,為什麼覺得篇篇近乎陰柔之美呢?篇篇近乎陰柔之美,就由于他對于陰柔這個概念比較體會得深啊。
他又想如果用了《詩品》的二十四個品目或者曾國藩的雄、直等等八個字,教幾個人去衡量同一篇文章,判定的結果更不會完全相同。
各人體會那些品目先就不能一緻,鑒賞一篇文章又各本各的素養,各依各的心思,判定的結果不會完全相同是當然的。
他才知道,朱自清“缜密”哩,豐子恺“自然”哩,茅盾“洗煉”哩,魯迅“勁健”哩,蘇、辛“豪放”哩,溫飛卿“绮麗”哩,司馬遷“渾雄”哩,陶淵明“沖淡”哩,這些隻是他一個人的主觀罷了;如果教另一個人去品評這些作家作品的風格,說不定會全不相同,可是也言之成理呢。
王先生指定的參考材料還有一本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大文站起來斟了半杯茶喝罷,重又坐到椅子裡,便展開這本洋裝金脊的書冊。
王先生吩咐大家看的是這書的第十一篇,篇目是《語文的體類》。
他說,所謂“體類”,含義和風格實在差不多。
大文看書上說: 體性上的分類,約可分為四組八種如下: (1)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為簡約、繁豐; (2)組——由氣象的剛強與柔和,分為剛健、柔婉; (3)組——由于話裡辭藻的多少,分為平淡、絢爛; (4)組——由于檢點工夫的多少,分為謹嚴、疏放。
下面給每一體舉一篇文章作例子,例子之前都有簡要的說明。
簡約體是力求言辭簡潔扼要的辭體。
繁豐體是并不節約辭句,任意衍說,說至無可再說而後止的辭體。
剛健是剛強、雄偉的文體;柔婉是柔和、優美的文體。
平淡與絢爛的區别是由話裡所用辭藻的多少而來。
少用辭藻、務求清真的,便是平淡體;盡用辭藻、力求富麗的,便是絢爛體。
疏放體是起稿之時,純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論粗細、随意寫說的語文;謹嚴體則是從頭至尾嚴嚴謹謹、細心檢點而成的辭&emsp體。
大文把作例的八篇文章循誦一過,再細細辨認這四組八種的風格,就覺得這書的分類雖然也是用形容詞來作類名,但是它分為四組,就有一種好處,這見得每組的成立是各有各的條件的。
這些條件都是客觀的,如内容和形式的比例,話裡辭藻的多少,檢點工夫的多少,都是誰也可以指說出來的;隻有氣象的剛強與柔和同所謂“陽剛”“陰柔”以及“渾雄”“高古”“勁
茹衆義輻湊,吞多吐少;幽獨咀含,不求共曉。
遠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潔冗意陳言,颣字盡删;慎爾褒貶,神人共監。
适心境兩閑,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
他看罷這幾則簡短的劄記,覺得也與《詩品》和姚姬傳的說法沒有什麼兩樣;他們都是憑着主觀的觀感,見到文章風格有怎樣的幾種,便選用一些字眼來作标題罷了。
他又自問:陽剛、陰柔之說為什麼似乎可以包舉一切?《詩品》分為二十四品,曾國藩分為八言,為什麼反而覺得不很清醒呢?他突然想起H市郊外美國教會新建築的一座宮殿式的教堂來了。
粗大的石柱,直長的門窗,高高聳起的飛檐,那是陽剛之美。
如果将這座教堂和水榭、回廊、花院、草舍對比,那麼後者都是陰柔之美。
他又将幾個同學的體态來對比,胡複初那樣長和胖,是陽剛之美,錦華和慧修那樣愛嬌,當然是陰柔之美。
更想到曾經入目的一些書畫,以及曾經聽過的一些音樂,差不多都可以主觀地給它們一個批判,不是陽剛,便是陰柔。
他于是恍然省悟:陽剛、陰柔之說似乎可以包舉一切,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籠統。
用了籠統的概念,主觀地對付一切,自然無施不可。
而其實呢,陽剛、陰柔并沒有什麼确定的界限;如果把美國的摩天樓和那座宮殿式的教堂對比,說不定又會覺得教堂是陰柔之美了。
對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件藝術品乃至同一個人物,一個人認為陽剛之美,而另一個人卻認為陰柔之美:這樣的事情也許會有吧。
他相信這樣的事情一定會有。
不然,他剛才衡量讀過的文篇,為什麼覺得篇篇近乎陰柔之美呢?篇篇近乎陰柔之美,就由于他對于陰柔這個概念比較體會得深啊。
他又想如果用了《詩品》的二十四個品目或者曾國藩的雄、直等等八個字,教幾個人去衡量同一篇文章,判定的結果更不會完全相同。
各人體會那些品目先就不能一緻,鑒賞一篇文章又各本各的素養,各依各的心思,判定的結果不會完全相同是當然的。
他才知道,朱自清“缜密”哩,豐子恺“自然”哩,茅盾“洗煉”哩,魯迅“勁健”哩,蘇、辛“豪放”哩,溫飛卿“绮麗”哩,司馬遷“渾雄”哩,陶淵明“沖淡”哩,這些隻是他一個人的主觀罷了;如果教另一個人去品評這些作家作品的風格,說不定會全不相同,可是也言之成理呢。
王先生指定的參考材料還有一本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大文站起來斟了半杯茶喝罷,重又坐到椅子裡,便展開這本洋裝金脊的書冊。
王先生吩咐大家看的是這書的第十一篇,篇目是《語文的體類》。
他說,所謂“體類”,含義和風格實在差不多。
大文看書上說: 體性上的分類,約可分為四組八種如下: (1)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為簡約、繁豐; (2)組——由氣象的剛強與柔和,分為剛健、柔婉; (3)組——由于話裡辭藻的多少,分為平淡、絢爛; (4)組——由于檢點工夫的多少,分為謹嚴、疏放。
下面給每一體舉一篇文章作例子,例子之前都有簡要的說明。
簡約體是力求言辭簡潔扼要的辭體。
繁豐體是并不節約辭句,任意衍說,說至無可再說而後止的辭體。
剛健是剛強、雄偉的文體;柔婉是柔和、優美的文體。
平淡與絢爛的區别是由話裡所用辭藻的多少而來。
少用辭藻、務求清真的,便是平淡體;盡用辭藻、力求富麗的,便是絢爛體。
疏放體是起稿之時,純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論粗細、随意寫說的語文;謹嚴體則是從頭至尾嚴嚴謹謹、細心檢點而成的辭&emsp體。
大文把作例的八篇文章循誦一過,再細細辨認這四組八種的風格,就覺得這書的分類雖然也是用形容詞來作類名,但是它分為四組,就有一種好處,這見得每組的成立是各有各的條件的。
這些條件都是客觀的,如内容和形式的比例,話裡辭藻的多少,檢點工夫的多少,都是誰也可以指說出來的;隻有氣象的剛強與柔和同所謂“陽剛”“陰柔”以及“渾雄”“高古”“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