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 風格的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已是榴花照眼的時節了。
大氣中充滿着溫暖,使人卸去了夾衣,隻穿着單衫,四肢百骸都感到輕松舒适的快感。
這一天是星期日,大文早上起來,并不見誰來找他閑談,也沒有預期的約會,便展開當天的報紙來看。
看報紙總引起迫切的焦慮,這樣的世界大勢,這樣的政治局面,這樣的自國同胞,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呢?盡想盡想,不免陷入于茫然的惆怅。
直到母親喚他用早餐,大文才截斷了他的獨念。
早餐過後,他預備做功課了。
坐到椅子裡,書桌上一本薄薄的線裝書吸引住他的注意。
這是唐朝司空圖的《詩品》,他依從了王先生的指點,昨晚上從父親的書箱裡檢出來的。
他記起王先生對一班同學說的話: “研究文章的風格,司空圖的《詩品》不妨找來一看。
《詩品》講的是詩,分為二十四品,就是說好詩不出那二十四種境界,也就是二十四種風格。
但并不限于詩,鑒賞文章也可以用作參證的。
” 昨晚上他已曾約略翻過,知道這書用的是四言韻語的體裁,每品十二語。
此刻從頭循誦,覺得那些語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好像障着一重霧翳似的。
可是讀到第三品“纖秾”,他眼前就仿佛展開了一幅鮮明的圖畫。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窈窕深谷,時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莺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将不盡,與古為新。
他想象這幅圖畫所含有的色彩,絢麗極了,明媚極了;又想象這幅圖畫所攝住的意态,渾成極了,生動極了。
如果世間真有這麼一種境界,涉足其間的人将要應接不暇,終于陶醉了吧。
比拟到詩文方面,這該是富于辭藻而又充滿着生意的那一派吧。
他繼續讀下去,讀到“典雅”一品,不禁又擡起頭來凝想。
玉壺買春,賞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睛,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他覺得這是另一種境界,閑适而淡泊。
人處其間,惟有時雨、白雲、修竹、幽鳥、落花、飛瀑為伴,簡直可以忘掉一切。
這個初中學生一時間耽于古人的那種隐逸情味,便低聲吟着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忽然遠遠地送來一陣搖曳的汽笛聲,他才夢醒一般,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不容隐逸的現時代。
順次讀下去讀到“自然”一品,他又仿佛頗有所悟。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他想寫作詩、文而能“俯拾即是”,不去強求,不講做作,那就是所謂“有什麼說什麼”,“愛怎麼說、該怎麼說就怎麼說”,真達到“自然”的極點了。
這又與漫無節制、信筆亂揮不同。
一方面“俯拾即是”,一方面卻又“着手成春”,隻因為工夫已經成熟,在無所容心之間,自能應節合拍的緣故。
所以一篇完成,就像花一般開得異常美好,節令一般來得異常适合。
花開和節令遷流,看來都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雨露的滋潤,土壤的營養,日月的推移,氣候的轉換,中間費卻造物的幾許匠心啊。
這便是“真與不奪”;換句話說,必須内裡充實,作起詩文來才能“俯拾即是”,才能“着手成春”。
如果内裡并不充實,也想信口開河,提筆亂揮,取得“自然”的美名,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後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他把這一點心得玩味了一會,眼光重又注射到書頁上。
對于“含蓄”一品的“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精神”一品的“明漪絕底,奇花初胎”,“疏野”一品的“倘然适意,豈必有為”,“清奇”一品的“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委曲”一品的“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鵬風翺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形容”一品的“風雲變态,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他都能深深地領會。
他好似神遊于文藝的展覽會,那些展覽品完全脫去形迹,各标精神,使他不得不驚歎于文藝
大氣中充滿着溫暖,使人卸去了夾衣,隻穿着單衫,四肢百骸都感到輕松舒适的快感。
這一天是星期日,大文早上起來,并不見誰來找他閑談,也沒有預期的約會,便展開當天的報紙來看。
看報紙總引起迫切的焦慮,這樣的世界大勢,這樣的政治局面,這樣的自國同胞,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呢?盡想盡想,不免陷入于茫然的惆怅。
直到母親喚他用早餐,大文才截斷了他的獨念。
早餐過後,他預備做功課了。
坐到椅子裡,書桌上一本薄薄的線裝書吸引住他的注意。
這是唐朝司空圖的《詩品》,他依從了王先生的指點,昨晚上從父親的書箱裡檢出來的。
他記起王先生對一班同學說的話: “研究文章的風格,司空圖的《詩品》不妨找來一看。
《詩品》講的是詩,分為二十四品,就是說好詩不出那二十四種境界,也就是二十四種風格。
但并不限于詩,鑒賞文章也可以用作參證的。
” 昨晚上他已曾約略翻過,知道這書用的是四言韻語的體裁,每品十二語。
此刻從頭循誦,覺得那些語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好像障着一重霧翳似的。
可是讀到第三品“纖秾”,他眼前就仿佛展開了一幅鮮明的圖畫。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窈窕深谷,時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莺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将不盡,與古為新。
他想象這幅圖畫所含有的色彩,絢麗極了,明媚極了;又想象這幅圖畫所攝住的意态,渾成極了,生動極了。
如果世間真有這麼一種境界,涉足其間的人将要應接不暇,終于陶醉了吧。
比拟到詩文方面,這該是富于辭藻而又充滿着生意的那一派吧。
他繼續讀下去,讀到“典雅”一品,不禁又擡起頭來凝想。
玉壺買春,賞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雲初睛,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他覺得這是另一種境界,閑适而淡泊。
人處其間,惟有時雨、白雲、修竹、幽鳥、落花、飛瀑為伴,簡直可以忘掉一切。
這個初中學生一時間耽于古人的那種隐逸情味,便低聲吟着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忽然遠遠地送來一陣搖曳的汽笛聲,他才夢醒一般,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不容隐逸的現時代。
順次讀下去讀到“自然”一品,他又仿佛頗有所悟。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他想寫作詩、文而能“俯拾即是”,不去強求,不講做作,那就是所謂“有什麼說什麼”,“愛怎麼說、該怎麼說就怎麼說”,真達到“自然”的極點了。
這又與漫無節制、信筆亂揮不同。
一方面“俯拾即是”,一方面卻又“着手成春”,隻因為工夫已經成熟,在無所容心之間,自能應節合拍的緣故。
所以一篇完成,就像花一般開得異常美好,節令一般來得異常适合。
花開和節令遷流,看來都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雨露的滋潤,土壤的營養,日月的推移,氣候的轉換,中間費卻造物的幾許匠心啊。
這便是“真與不奪”;換句話說,必須内裡充實,作起詩文來才能“俯拾即是”,才能“着手成春”。
如果内裡并不充實,也想信口開河,提筆亂揮,取得“自然”的美名,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後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他把這一點心得玩味了一會,眼光重又注射到書頁上。
對于“含蓄”一品的“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精神”一品的“明漪絕底,奇花初胎”,“疏野”一品的“倘然适意,豈必有為”,“清奇”一品的“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委曲”一品的“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鵬風翺翔;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形容”一品的“風雲變态,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他都能深深地領會。
他好似神遊于文藝的展覽會,那些展覽品完全脫去形迹,各标精神,使他不得不驚歎于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