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三 新體詩
關燈
小
中
大
發,剩下的頭發隻有一分光景,差不多像個和尚。
他舒快地撫摩着自己的頭頂,走近慧修身旁問道: “你剛從學校裡回來嗎?在這裡看什麼東西?” 慧修并沒有想起剛才錦華不可轉移給旁的人看的約言,卻下意識地把小冊子阖了攏來,拿在手裡,站起來回答道: “是周錦華作的新體詩稿。
” 周錦華常到慧修家裡來,慧修的父親認識她的,他便帶笑說道: “她也愛作新體詩嗎?” 慧修的父親對于一般學藝,見解都很通達,惟有新體詩,他總以為不成東西。
他也并不特地去關心這一種新起的文藝,隻在報紙雜志上随便看到一點罷了;看到時總是皺起了眉頭,不等完篇,眼光就移到别處去了。
此刻提起新體詩,不由得記起了前幾年在報紙上看見的譏諷新體詩的新體詩,他坐定下來說道: “我曾經看見一首新體詩,那是譏諷新體詩的,倒說得很中肯。
我來念給你聽。
新詩破産了! 什麼詩!簡直是: 羅羅蘇蘇的講學語錄; 瑣瑣碎碎的日記簿; 零零落落的感慨詞典! “我們國文課也教新體詩呢。
”慧修坐在父親旁邊。
當窗的簾影印在她的衣衫上,她從口氣中間辨出了父親菲薄新體詩的意思,故意這麼說。
“這東西也要拿來教學生嗎?真想不到。
” “教是教得并不多,兩年中間也不過十來首。
” “這東西怎麼好算詩,長長短短的句子,有的連韻都不押;隻是随便說幾句話罷了。
倘若這樣也算得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作詩了。
” 慧修平時和父親什麼都談,可是不曾談到過新體詩,此刻聽父親這樣說,心裡不免想道:料不到父親反對新體詩的論據,竟和一般人差不了多少。
她自己是承認新體詩的,有時還要試作幾首;便用宣傳家一般的熱心告訴父親道: “我們的國文教師王先生是這樣說的:詩這個名稱包括的東西很多,凡是含有‘詩的意境’的都可以稱為詩。
所以從前的古風、樂府、律句、絕句固然是詩,而稍後的詞和曲也是詩,現在的新體詩也是詩,隻要中間确實含有‘詩的意境’。
他又反過來說:如果并不含有‘詩的意境’,随便的幾句話當然不是新體詩,就是五言七言地把句子弄齊了,一東二冬地把韻腳押上了,又何嘗是詩呢?爸爸,你看他這個意思怎樣?” “他拿‘詩的意境’來說,我也可以承認。
但是既不講音韻,又不限字數,即使含有‘詩的意境’,和普通的散文又有什麼分别?為什麼一定要叫它作詩呢?” 慧修的父親說到這樣,擡眼望着牆上挂着的對聯,聲調搖曳地吟哦道: “‘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
’你看,這才是詩呀!” 慧修不假思索,把纨扇支着下巴,回答道: “關于新體詩和散文的分别,王先生也曾說過。
他說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印象。
普通散文沒有那麼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詩篇來得多;又并不純取印象,所以‘詩的意境’比較差一點。
這就是詩和散文最粗略的分别。
” 她停頓了一歇,更靠近父親一點,下垂的頭發拂着他的臂膀,晶瑩的眼睛看着他的永遠含着笑意的眉目,愛嬌地說道: “新體詩裡有一派叫作‘方塊詩’,不但每行的字數整齊,便是每節的行數也是整齊的,寫在紙上,隻見方方的一塊方方的一塊;而且押着韻。
” “那我也看見過。
一行的末了不一定是話語的收梢,湊滿了一行便轉行了,勉強押韻的痕迹非常明顯。
這樣的東西我實在看不下去,看了幾行便放開了。
” “這是受的西洋詩的影響。
” “西洋的詩式便算是新的嗎?” “我們王先生也這麼說呢。
他說新體詩既不依傍我國從前的詩和詞、曲,又何必去依傍外國的詩?新體詩應該全是新的,形式和意境都是新的。
” 慧修的父親點着一支紙煙,吸了一口,玩弄似的徐徐從齒縫間吐出白煙,帶笑說道: “你們的王先生倒是新體詩的一位辯護士。
那麼,我要問你了,你們曾經讀過比較好一點的新體詩嗎?” 慧修坐正了,緩緩地搖動着纨扇,一隻手把錦華的小冊子在膝上拍着,斜睨着眼睛想念頭;一會兒想起來了。
“我把想得起來的背兩首給爸爸聽吧。
一首是俞平伯作的,題目是《到家了》。
賣硬面饽饽的, 在深夜尖風底下, 這樣慢慢地吆喚着。
我一聽到,知道“到家了”! “北平地方我沒有到過,但是讀了這一首詩,仿佛看見了寒風凜冽、叫賣凄厲的北平的夜景。
爸爸,你是住過北平的,覺得這一首詩怎樣?” 慧修的父親點點頭,紙煙粘住在唇間,帶點兒鼻音說道:
他舒快地撫摩着自己的頭頂,走近慧修身旁問道: “你剛從學校裡回來嗎?在這裡看什麼東西?” 慧修并沒有想起剛才錦華不可轉移給旁的人看的約言,卻下意識地把小冊子阖了攏來,拿在手裡,站起來回答道: “是周錦華作的新體詩稿。
” 周錦華常到慧修家裡來,慧修的父親認識她的,他便帶笑說道: “她也愛作新體詩嗎?” 慧修的父親對于一般學藝,見解都很通達,惟有新體詩,他總以為不成東西。
他也并不特地去關心這一種新起的文藝,隻在報紙雜志上随便看到一點罷了;看到時總是皺起了眉頭,不等完篇,眼光就移到别處去了。
此刻提起新體詩,不由得記起了前幾年在報紙上看見的譏諷新體詩的新體詩,他坐定下來說道: “我曾經看見一首新體詩,那是譏諷新體詩的,倒說得很中肯。
我來念給你聽。
新詩破産了! 什麼詩!簡直是: 羅羅蘇蘇的講學語錄; 瑣瑣碎碎的日記簿; 零零落落的感慨詞典! “我們國文課也教新體詩呢。
”慧修坐在父親旁邊。
當窗的簾影印在她的衣衫上,她從口氣中間辨出了父親菲薄新體詩的意思,故意這麼說。
“這東西也要拿來教學生嗎?真想不到。
” “教是教得并不多,兩年中間也不過十來首。
” “這東西怎麼好算詩,長長短短的句子,有的連韻都不押;隻是随便說幾句話罷了。
倘若這樣也算得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作詩了。
” 慧修平時和父親什麼都談,可是不曾談到過新體詩,此刻聽父親這樣說,心裡不免想道:料不到父親反對新體詩的論據,竟和一般人差不了多少。
她自己是承認新體詩的,有時還要試作幾首;便用宣傳家一般的熱心告訴父親道: “我們的國文教師王先生是這樣說的:詩這個名稱包括的東西很多,凡是含有‘詩的意境’的都可以稱為詩。
所以從前的古風、樂府、律句、絕句固然是詩,而稍後的詞和曲也是詩,現在的新體詩也是詩,隻要中間确實含有‘詩的意境’。
他又反過來說:如果并不含有‘詩的意境’,随便的幾句話當然不是新體詩,就是五言七言地把句子弄齊了,一東二冬地把韻腳押上了,又何嘗是詩呢?爸爸,你看他這個意思怎樣?” “他拿‘詩的意境’來說,我也可以承認。
但是既不講音韻,又不限字數,即使含有‘詩的意境’,和普通的散文又有什麼分别?為什麼一定要叫它作詩呢?” 慧修的父親說到這樣,擡眼望着牆上挂着的對聯,聲調搖曳地吟哦道: “‘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
’你看,這才是詩呀!” 慧修不假思索,把纨扇支着下巴,回答道: “關于新體詩和散文的分别,王先生也曾說過。
他說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印象。
普通散文沒有那麼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詩篇來得多;又并不純取印象,所以‘詩的意境’比較差一點。
這就是詩和散文最粗略的分别。
” 她停頓了一歇,更靠近父親一點,下垂的頭發拂着他的臂膀,晶瑩的眼睛看着他的永遠含着笑意的眉目,愛嬌地說道: “新體詩裡有一派叫作‘方塊詩’,不但每行的字數整齊,便是每節的行數也是整齊的,寫在紙上,隻見方方的一塊方方的一塊;而且押着韻。
” “那我也看見過。
一行的末了不一定是話語的收梢,湊滿了一行便轉行了,勉強押韻的痕迹非常明顯。
這樣的東西我實在看不下去,看了幾行便放開了。
” “這是受的西洋詩的影響。
” “西洋的詩式便算是新的嗎?” “我們王先生也這麼說呢。
他說新體詩既不依傍我國從前的詩和詞、曲,又何必去依傍外國的詩?新體詩應該全是新的,形式和意境都是新的。
” 慧修的父親點着一支紙煙,吸了一口,玩弄似的徐徐從齒縫間吐出白煙,帶笑說道: “你們的王先生倒是新體詩的一位辯護士。
那麼,我要問你了,你們曾經讀過比較好一點的新體詩嗎?” 慧修坐正了,緩緩地搖動着纨扇,一隻手把錦華的小冊子在膝上拍着,斜睨着眼睛想念頭;一會兒想起來了。
“我把想得起來的背兩首給爸爸聽吧。
一首是俞平伯作的,題目是《到家了》。
賣硬面饽饽的, 在深夜尖風底下, 這樣慢慢地吆喚着。
我一聽到,知道“到家了”! “北平地方我沒有到過,但是讀了這一首詩,仿佛看見了寒風凜冽、叫賣凄厲的北平的夜景。
爸爸,你是住過北平的,覺得這一首詩怎樣?” 慧修的父親點點頭,紙煙粘住在唇間,帶點兒鼻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