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 小說與叙事文
關燈
小
中
大
了一個姿勢,她們各用一條臂膀鈎住對方的肩,凝神注視着張先生翕張的嘴唇。
“那就是作者從那些實事中看出來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這樣一句空話似乎不容易明白,須要舉個例子來說。
最近出版的《中學生》雜志你們看過了嗎?” “隻看了開頭幾篇,其餘的還沒有功夫看。
”錦華回答。
“那上邊有茅盾作的一篇《創作與題材》。
” “就是作《子夜》的那個茅盾呢,”慧修很感興味地說,“我在目錄上看到那個題目的,但是還不曾讀那篇文章。
” “那篇文章講選擇小說題材的标準,舉了兩個例子。
說,假使你有一隻心愛的貓,因為偷食,被你家裡的人趕走了或者打死了;這樣的事情在你雖然非常痛惜,卻不配作為小說的題材,因為中間并沒有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但是,假使你有一個小妹妹患了腦膜炎,你主張請新醫而你父親卻相信舊醫,你的母親又去求教符水草藥的走方郎中,結果是一面舊醫診脈開方,一面走方郎中畫符禳神,把小妹妹的性命斷送了;從這樣的事情中間可以看出很多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所以那是一個宜于寫小說的題材。
” 慧修的手拍着錦華的肩,領悟地說道: “聽了這兩個具體的例子,小說的本質是作者所看出的意義,我們很能夠明白了。
沒有這種意義的便不成其為小說。
” 張先生用一個指頭指點着慧修,接着說道: “可是還有一點必得注意,須是把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說。
什麼叫作‘含’呢?一碗鹽湯,看不出一顆鹽來,呷一口嘗嘗,卻是鹹的,于是我們說鹽味含在這碗湯裡。
小說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義就像這樣一碗湯。
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義說明,那就不是‘含’了。
我們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個題材來說。
如果在叙述一切經過之外,加上許多意見,如非科學的醫術贻害不淺呀,符咒之類的迷信尤其可恨呀,世間被這種方技和愚見殘害的生命不在少數呀,這就不成為小說而是一篇議論文,那些故事隻處于議論文‘論斷’的‘例證’的地位了。
” “張先生,”慧修用一隻手輕按張先生的衣袖,“我有點兒悟出來了,你聽我說得對不對。
我說,小說的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邊,并不特别說明,讓人家看了他的叙述,自然省悟他的意義是什麼。
” “你的聰明将來正好做個小說家。
”張先生聽得高興,不禁擊了一下掌。
這使慧修的臉紅了起來。
張先生又道: “因為要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邊,所以整個故事的每一個節目都須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選擇和布置的功夫。
說到這裡,小說大都不照抄實事的所以然也就明白了。
世間哪有這麼巧的事情,一件實事恰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意義的?惟其少有,所以作者丢開照抄實事的辦法,而根據他的經驗,去選擇人物,布置節目,創造出一個故事來。
你若說他憑空虛構,那是錯誤的。
他的材料全是社會的實相、人生的體驗,何嘗憑空?你若問他:‘真個有這件事情嗎?’他将笑而不答,因為你問得太幼稚了。
小說該是世間最真實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實錄。
你們懂得了吧?” 錦華乘張先生語氣一頓,搶着說道: “現在我知道小說和叙事文的分别了。
叙事文的本質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叙事隻是它的手段。
這意思怎樣?” 張先生激賞地看了錦華一眼,正要開口,卻聽旁邊先有人接上說道: “錦華的話很扼要的。
還可以打個譬喻來說,叙事文好比照相,隻須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說卻是繪畫,畫面上的一切全由畫家的意識、情感支配着的。
” 說這話的是杜振宇,并肩站在那裡的還有志青、複初等五六個人。
他們什麼時候到來的,張先生和錦華、慧修都沒有知道。
“錦華的話的确很扼要的,”張先生回顧振宇說,“要辨别叙事文和小說,這就足夠了。
你的譬喻也很有意思。
那些隻知道根據實事作小說的人就因為不明白這一層,所以用盡了心力,至多隻把實事照了一張照相。
” 一個比慧修低到半個頭的女學生将頭靠在慧修的肩上,緩緩說道: “我們也來學作小說,可以嗎?” “有什麼不可以呢?” 張先生說了這一句,預備鈴響起來了,他就匆匆地說: “在你們的經驗裡,你們一定常常發見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把捉住這些意義,然後去選擇材料,布置結構,這樣,你們的小說即使不怎麼出色,至少是值得一看的習作,不是單隻叙事的叙事文了。
” 張先生走開以後,聚集在廊下的一小群人都進了教室,隻聽張大文喊道: “樂華進了鐵工廠,今天來信了。
他說請各位同學傳觀。
是很長的一封信,等會兒下了課大家看吧。
” 慧修側着頭似乎在那裡想什麼,随手把那本綠色封面的厚厚的書放到抽屜裡,換了算學教本和算草簿出來。
“那就是作者從那些實事中看出來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這樣一句空話似乎不容易明白,須要舉個例子來說。
最近出版的《中學生》雜志你們看過了嗎?” “隻看了開頭幾篇,其餘的還沒有功夫看。
”錦華回答。
“那上邊有茅盾作的一篇《創作與題材》。
” “就是作《子夜》的那個茅盾呢,”慧修很感興味地說,“我在目錄上看到那個題目的,但是還不曾讀那篇文章。
” “那篇文章講選擇小說題材的标準,舉了兩個例子。
說,假使你有一隻心愛的貓,因為偷食,被你家裡的人趕走了或者打死了;這樣的事情在你雖然非常痛惜,卻不配作為小說的題材,因為中間并沒有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但是,假使你有一個小妹妹患了腦膜炎,你主張請新醫而你父親卻相信舊醫,你的母親又去求教符水草藥的走方郎中,結果是一面舊醫診脈開方,一面走方郎中畫符禳神,把小妹妹的性命斷送了;從這樣的事情中間可以看出很多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所以那是一個宜于寫小說的題材。
” 慧修的手拍着錦華的肩,領悟地說道: “聽了這兩個具體的例子,小說的本質是作者所看出的意義,我們很能夠明白了。
沒有這種意義的便不成其為小說。
” 張先生用一個指頭指點着慧修,接着說道: “可是還有一點必得注意,須是把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說。
什麼叫作‘含’呢?一碗鹽湯,看不出一顆鹽來,呷一口嘗嘗,卻是鹹的,于是我們說鹽味含在這碗湯裡。
小說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義就像這樣一碗湯。
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義說明,那就不是‘含’了。
我們不妨借用小妹妹送掉性命那個題材來說。
如果在叙述一切經過之外,加上許多意見,如非科學的醫術贻害不淺呀,符咒之類的迷信尤其可恨呀,世間被這種方技和愚見殘害的生命不在少數呀,這就不成為小說而是一篇議論文,那些故事隻處于議論文‘論斷’的‘例證’的地位了。
” “張先生,”慧修用一隻手輕按張先生的衣袖,“我有點兒悟出來了,你聽我說得對不對。
我說,小說的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邊,并不特别說明,讓人家看了他的叙述,自然省悟他的意義是什麼。
” “你的聰明将來正好做個小說家。
”張先生聽得高興,不禁擊了一下掌。
這使慧修的臉紅了起來。
張先生又道: “因為要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邊,所以整個故事的每一個節目都須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選擇和布置的功夫。
說到這裡,小說大都不照抄實事的所以然也就明白了。
世間哪有這麼巧的事情,一件實事恰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意義的?惟其少有,所以作者丢開照抄實事的辦法,而根據他的經驗,去選擇人物,布置節目,創造出一個故事來。
你若說他憑空虛構,那是錯誤的。
他的材料全是社會的實相、人生的體驗,何嘗憑空?你若問他:‘真個有這件事情嗎?’他将笑而不答,因為你問得太幼稚了。
小說該是世間最真實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實錄。
你們懂得了吧?” 錦華乘張先生語氣一頓,搶着說道: “現在我知道小說和叙事文的分别了。
叙事文的本質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叙事隻是它的手段。
這意思怎樣?” 張先生激賞地看了錦華一眼,正要開口,卻聽旁邊先有人接上說道: “錦華的話很扼要的。
還可以打個譬喻來說,叙事文好比照相,隻須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說卻是繪畫,畫面上的一切全由畫家的意識、情感支配着的。
” 說這話的是杜振宇,并肩站在那裡的還有志青、複初等五六個人。
他們什麼時候到來的,張先生和錦華、慧修都沒有知道。
“錦華的話的确很扼要的,”張先生回顧振宇說,“要辨别叙事文和小說,這就足夠了。
你的譬喻也很有意思。
那些隻知道根據實事作小說的人就因為不明白這一層,所以用盡了心力,至多隻把實事照了一張照相。
” 一個比慧修低到半個頭的女學生将頭靠在慧修的肩上,緩緩說道: “我們也來學作小說,可以嗎?” “有什麼不可以呢?” 張先生說了這一句,預備鈴響起來了,他就匆匆地說: “在你們的經驗裡,你們一定常常發見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
把捉住這些意義,然後去選擇材料,布置結構,這樣,你們的小說即使不怎麼出色,至少是值得一看的習作,不是單隻叙事的叙事文了。
” 張先生走開以後,聚集在廊下的一小群人都進了教室,隻聽張大文喊道: “樂華進了鐵工廠,今天來信了。
他說請各位同學傳觀。
是很長的一封信,等會兒下了課大家看吧。
” 慧修側着頭似乎在那裡想什麼,随手把那本綠色封面的厚厚的書放到抽屜裡,換了算學教本和算草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