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左右逢源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時候,也用文章中結構來譬喻解釋,兼說到主賓、正幹、旁枝等等的法則。
最妙的是他說文章有遠近法。
有一日,他教授遠近法,就了繪畫作過種種說明以後,還恐我們不懂,再用文章來作例證。
他先在黑闆上速寫一株柳樹,柳枝垂下的地方畫一個月亮,又題‘月上柳梢頭’五個字。
說道:‘遠近法是因了遠近而變更物體大小高低的法則。
照常識講,月亮比柳樹要高得多,可是柳樹離人近的時候,可以比月亮高。
這句詞句,是合于遠近法的。
楊萬裡有一句詩,叫作“接天蓮葉無窮碧”,蓮葉可以接天,如果不用遠近法來解釋,就不可通。
此外如“水天相接”等類,也是應用着遠近法的文句。
這種文句在描寫景物的文章中最多。
描寫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寫生畫,所不同的隻是繪畫用形象色彩寫,文章用文字寫而已。
’我近來對于圖畫願努力練習,如果成績過得去,将來竟想入美術學校呢。
我們讀英文,大家也都很用功,——複初,這請你來說給王先生聽吧。
你是在我們一級裡面英文成績最好的。
”慧修這樣結束了自己的話,同時又預定好了以後的話題。
“李先生把作寫景文和狀物文的訣竅教了你們了。
文章與繪畫,共通的方面原很多。
可惜我不會繪畫,不能在國文中附帶授給你們以繪畫的知識,使你們得到聯絡的印證。
一一複初,你來講學習英文的情形吧。
”王先生說時露着笑容,他唯恐學生學習偏重的憂慮似乎已經消去了。
複初因慧修方才說他是全級中英文成績最好,認為是揶揄他,正紅了臉對慧修注視。
及聽到王先生叫他講,就說道: “我不承認我是全級中英文成績最好的,我們這裡幾個人,英文的能力各有不同。
振宇生字記憶得最多,慧修會話很流利,樂華文法極熟,志青發音很正确。
我一向隻是捧了書死讀,比較注意的是翻譯一方面。
張先生教英文,于發音講解以外,更顧到英文與國語的比較。
他解釋一句句子,先依照了原文的構造,說出一句話,再把這一句話改成中國人日常所說的話。
譬如說,他教‘amountain,ahorse,apen’的時候,先解釋道:‘一山,一馬,一筆。
’繼而再補充道,‘一座山,一匹馬,一支筆。
’他教‘Iamateacher,heisaboy,hastheboyaather?’的時候,先解釋道:‘我是一個先生,他是一個小孩,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繼而再補充道:‘我是先生,他是小孩,這小孩有父親嗎?’他常對我們說,‘一國的語言,自有一國語言的構造與習慣。
英文和國語的構造與習慣不同,讀英文時,須仔細互相比較;翻成國語,要适合國語的構造與習慣才妥當。
在英文的習慣上,可以說“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在國語的習慣上,卻不該說“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該說“這小孩有父親嗎?”因為依照中國人說話的習慣是這樣。
’有一次,他在讀本中摘出一句‘Acamelmustbekilled.’的句子來叫我們翻譯。
有一個人說‘一匹駱駝應該被殺’,他搖頭說不像中國話,别一個人說‘一匹駱駝該殺’,他沉吟了一會,似乎還不以為然。
後來有一個人起來說‘非殺一匹駱駝不可’,他才點頭。
又有一次,他叫我們翻譯一句‘Itisabadhabittospeakillofanotherbehindhisback.’有的說,‘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說别人的壞話,在他背後。
’有的說,‘這是不好的習慣,背後說别人的壞話。
’他都以為不好。
結果譯成‘背後說别人的壞話,這是不好的習慣’,才算讨論完畢。
張先生教授英文,原是各方面都顧到的,我的注意卻在這一方面。
我近來自己做着一種功夫,就是把英文讀本中的文字,一課一課地翻譯。
每譯一課,自己默誦改竄。
要想意義不背原文,而又像中國話,真困難呢。
” “哦,你在做這步功夫!怪不得你近來作文比前好了。
”王先生嘉獎說,“學習外國語的時候,能這樣留心審察比較,對于本國語的理解也就有進步。
哥德曾說:‘不懂外國語的,對于本國語也隻能懂得一半。
’借翻譯來練習作文,是最切實的方法。
我也想在作文課中叫你們試作幾次翻譯呢。
——你們對于各種科目都能這樣地學習,那麼不但各科成績都不至于太壞,國文科的成績也一定更會有進步。
我聽了你們的話,已很安心了。
” 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飛起雪來了。
玻璃窗上已粘綴着許多飄來的雪花。
門房送進新到的上海報來。
“天氣不好,大家早些回去吧。
這樣的天氣,不知東北的義勇軍在冰天雪地中怎樣地掙紮着啊!”王先生望着窗外感慨地說,同時把報紙翻開來看。
樂華今天本想把自己的情形告訴王先生的。
進來以後,隻是默然地坐了聽同學們談說,等待相當的機會。
後來聽到王先生這歎聲,也不禁感從中來,覺得自己的辍學算不得什麼一回事,就與志青等一同退了出來。
最妙的是他說文章有遠近法。
有一日,他教授遠近法,就了繪畫作過種種說明以後,還恐我們不懂,再用文章來作例證。
他先在黑闆上速寫一株柳樹,柳枝垂下的地方畫一個月亮,又題‘月上柳梢頭’五個字。
說道:‘遠近法是因了遠近而變更物體大小高低的法則。
照常識講,月亮比柳樹要高得多,可是柳樹離人近的時候,可以比月亮高。
這句詞句,是合于遠近法的。
楊萬裡有一句詩,叫作“接天蓮葉無窮碧”,蓮葉可以接天,如果不用遠近法來解釋,就不可通。
此外如“水天相接”等類,也是應用着遠近法的文句。
這種文句在描寫景物的文章中最多。
描寫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寫生畫,所不同的隻是繪畫用形象色彩寫,文章用文字寫而已。
’我近來對于圖畫願努力練習,如果成績過得去,将來竟想入美術學校呢。
我們讀英文,大家也都很用功,——複初,這請你來說給王先生聽吧。
你是在我們一級裡面英文成績最好的。
”慧修這樣結束了自己的話,同時又預定好了以後的話題。
“李先生把作寫景文和狀物文的訣竅教了你們了。
文章與繪畫,共通的方面原很多。
可惜我不會繪畫,不能在國文中附帶授給你們以繪畫的知識,使你們得到聯絡的印證。
一一複初,你來講學習英文的情形吧。
”王先生說時露着笑容,他唯恐學生學習偏重的憂慮似乎已經消去了。
複初因慧修方才說他是全級中英文成績最好,認為是揶揄他,正紅了臉對慧修注視。
及聽到王先生叫他講,就說道: “我不承認我是全級中英文成績最好的,我們這裡幾個人,英文的能力各有不同。
振宇生字記憶得最多,慧修會話很流利,樂華文法極熟,志青發音很正确。
我一向隻是捧了書死讀,比較注意的是翻譯一方面。
張先生教英文,于發音講解以外,更顧到英文與國語的比較。
他解釋一句句子,先依照了原文的構造,說出一句話,再把這一句話改成中國人日常所說的話。
譬如說,他教‘amountain,ahorse,apen’的時候,先解釋道:‘一山,一馬,一筆。
’繼而再補充道,‘一座山,一匹馬,一支筆。
’他教‘Iamateacher,heisaboy,hastheboyaather?’的時候,先解釋道:‘我是一個先生,他是一個小孩,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繼而再補充道:‘我是先生,他是小孩,這小孩有父親嗎?’他常對我們說,‘一國的語言,自有一國語言的構造與習慣。
英文和國語的構造與習慣不同,讀英文時,須仔細互相比較;翻成國語,要适合國語的構造與習慣才妥當。
在英文的習慣上,可以說“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在國語的習慣上,卻不該說“這小孩有一個父親嗎?”該說“這小孩有父親嗎?”因為依照中國人說話的習慣是這樣。
’有一次,他在讀本中摘出一句‘Acamelmustbekilled.’的句子來叫我們翻譯。
有一個人說‘一匹駱駝應該被殺’,他搖頭說不像中國話,别一個人說‘一匹駱駝該殺’,他沉吟了一會,似乎還不以為然。
後來有一個人起來說‘非殺一匹駱駝不可’,他才點頭。
又有一次,他叫我們翻譯一句‘Itisabadhabittospeakillofanotherbehindhisback.’有的說,‘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說别人的壞話,在他背後。
’有的說,‘這是不好的習慣,背後說别人的壞話。
’他都以為不好。
結果譯成‘背後說别人的壞話,這是不好的習慣’,才算讨論完畢。
張先生教授英文,原是各方面都顧到的,我的注意卻在這一方面。
我近來自己做着一種功夫,就是把英文讀本中的文字,一課一課地翻譯。
每譯一課,自己默誦改竄。
要想意義不背原文,而又像中國話,真困難呢。
” “哦,你在做這步功夫!怪不得你近來作文比前好了。
”王先生嘉獎說,“學習外國語的時候,能這樣留心審察比較,對于本國語的理解也就有進步。
哥德曾說:‘不懂外國語的,對于本國語也隻能懂得一半。
’借翻譯來練習作文,是最切實的方法。
我也想在作文課中叫你們試作幾次翻譯呢。
——你們對于各種科目都能這樣地學習,那麼不但各科成績都不至于太壞,國文科的成績也一定更會有進步。
我聽了你們的話,已很安心了。
” 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飛起雪來了。
玻璃窗上已粘綴着許多飄來的雪花。
門房送進新到的上海報來。
“天氣不好,大家早些回去吧。
這樣的天氣,不知東北的義勇軍在冰天雪地中怎樣地掙紮着啊!”王先生望着窗外感慨地說,同時把報紙翻開來看。
樂華今天本想把自己的情形告訴王先生的。
進來以後,隻是默然地坐了聽同學們談說,等待相當的機會。
後來聽到王先生這歎聲,也不禁感從中來,覺得自己的辍學算不得什麼一回事,就與志青等一同退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