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辭的認識
關燈
小
中
大
教類書,可見其人中無所有。
那又何必寫作呢?不必寫作而硬要寫作,至于有許多類書出來供應需要,那是古來偏重文章的緣故,且不去說它,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果像使用辭書那樣使用,那麼類書對于我們也是有用的。
” 枚叔舒了一舒氣,接着說道: “類書的編排方法,大半看了書名就可以知道。
凡有一個‘類’字的,便是以類分的類書。
某一部類書共分多少門類,一看目錄便能了然。
凡有一個‘韻’字的,便是以字分而齊句尾之字的類書。
那是按照詩韻編排的;不管什麼事類,卻将末一個字同韻的許多辭歸在一起。
譬如‘徘徊’與‘黃梅’,就事類說是全不相幹的;但‘佪’字與‘梅’字同韻,所以歸在一起。
如果熟悉詩韻,能夠辨别一個字屬于某聲某韻,翻查這一類類書是很便當的。
像你,平上去入四聲也許辨得清;而一個字屬于詩韻裡的什麼韻,那是不熟悉的。
這不必定要去熟悉它,一翻《辭源》也就知道了。
你看,《辭源》每一個字下,不是注着什麼韻嗎?” 樂華向來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他聽父親這樣說,随手翻開《辭源》的上冊,眼光射到一個“他”字,下面注着“托阿切,歌韻”;眼光又移到同頁的“仕”字,下面注着“事矣切,紙韻”。
他慚愧地說: “以前我為什麼沒有留心?” “再說以字分而齊句首之字的類書,如《骈字類編》,那是與《辭源》有相同之處的,也是将許多辭凡開頭的字相同的都歸在一起。
不過《辭源》的編排是依照第一個字所屬的部首和筆畫的多少,《骈字類編》卻分為事類,某個辭的第一個字屬于哪一類,就到哪一類裡去翻查。
” 枚叔說到這裡,因為自己有好些書寄存在鄉下,類書之類都不曾搬來,頗感受不能執卷指示的不方便,他搔着頭皮說: “你不妨到學校的圖書室裡去,見有什麼類書,就看它的編排體例。
這樣,到用得着它的時候就可以翻查了。
” 他忽又想到了剛才盧先生的用辭不切當的話語,感慨地說道:“一個人不能認識各個辭的确切意義,又懶得動手去翻查,那是常常會鬧笑話的。
從前有一個人和外國文人通信,自己起了個稿子,托一個通英文的人替他翻譯。
那稿子裡有‘馳騁文壇’一句,你道那個通英文的人翻譯作什麼?” “‘馳騁文壇’,不是說受信人在文壇上很有成就和聲名嗎?”樂華以為這是并不難懂的。
“照你說的翻譯,也就不鬧笑話了。
”枚叔笑着說,“那個通英文的人卻并不這樣解釋。
他知道‘馳騁’是馬奔跑。
他又想‘文壇’大概是文字彙聚的地方,再推想開去,便斷定是書堆。
于是他所翻譯的英文句子,就成為‘馬在書堆裡跑來跑去’的意思。
” “哈哈!”樂華禁不住大笑了。
“還有一個笑話,”枚叔忍住了笑說。
“有一個姓賀的,寫得一手好顔字,可是筆下不很通順,知識也有限。
一天,他送人家一軸祭幛,提起筆來寫了‘瑤池返駕’四個大字。
” 樂華聽了茫然,用疑問的眼光望着父親。
枚叔将手指在桌面上畫着那四個字,說道: “就是這樣的‘瑤池返駕’。
” 樂華看了,記得這四個字曾經在喪事人家看見過的,可是不明白什麼意思。
“旁人看他寫了這四個字,對他說寫錯了。
他說沒有錯,祭幛上常常用的。
旁人就告訴他瑤池是西王母所居的宮阙,死了回到瑤池去,是專指女人說的;而現在那人家死的是男人,不是寫錯了嗎?他方才明白,隻好紅着臉把‘瑤池返駕’四個字撕了。
” “這四個字,爸爸若不講明白,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
” “不知道就得詢問,就得翻查。
這樣成為習慣,然後讀書不緻含糊,不緻誤解;說話、作文不緻辭不達意,不緻張冠李戴。
“剛才盧先生的‘社會主義’,如果傳說開去,也是一個很大的笑話呢。
”樂華聽父親講笑話,引起了深長的興味。
枚叔卻又想到了别的方面去,怅然望着窗外濃綠的柳葉,自言自語道: “他對我關切,特地來看我,是可以感激的。
”
那又何必寫作呢?不必寫作而硬要寫作,至于有許多類書出來供應需要,那是古來偏重文章的緣故,且不去說它,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果像使用辭書那樣使用,那麼類書對于我們也是有用的。
” 枚叔舒了一舒氣,接着說道: “類書的編排方法,大半看了書名就可以知道。
凡有一個‘類’字的,便是以類分的類書。
某一部類書共分多少門類,一看目錄便能了然。
凡有一個‘韻’字的,便是以字分而齊句尾之字的類書。
那是按照詩韻編排的;不管什麼事類,卻将末一個字同韻的許多辭歸在一起。
譬如‘徘徊’與‘黃梅’,就事類說是全不相幹的;但‘佪’字與‘梅’字同韻,所以歸在一起。
如果熟悉詩韻,能夠辨别一個字屬于某聲某韻,翻查這一類類書是很便當的。
像你,平上去入四聲也許辨得清;而一個字屬于詩韻裡的什麼韻,那是不熟悉的。
這不必定要去熟悉它,一翻《辭源》也就知道了。
你看,《辭源》每一個字下,不是注着什麼韻嗎?” 樂華向來不會注意到這一點,他聽父親這樣說,随手翻開《辭源》的上冊,眼光射到一個“他”字,下面注着“托阿切,歌韻”;眼光又移到同頁的“仕”字,下面注着“事矣切,紙韻”。
他慚愧地說: “以前我為什麼沒有留心?” “再說以字分而齊句首之字的類書,如《骈字類編》,那是與《辭源》有相同之處的,也是将許多辭凡開頭的字相同的都歸在一起。
不過《辭源》的編排是依照第一個字所屬的部首和筆畫的多少,《骈字類編》卻分為事類,某個辭的第一個字屬于哪一類,就到哪一類裡去翻查。
” 枚叔說到這裡,因為自己有好些書寄存在鄉下,類書之類都不曾搬來,頗感受不能執卷指示的不方便,他搔着頭皮說: “你不妨到學校的圖書室裡去,見有什麼類書,就看它的編排體例。
這樣,到用得着它的時候就可以翻查了。
” 他忽又想到了剛才盧先生的用辭不切當的話語,感慨地說道:“一個人不能認識各個辭的确切意義,又懶得動手去翻查,那是常常會鬧笑話的。
從前有一個人和外國文人通信,自己起了個稿子,托一個通英文的人替他翻譯。
那稿子裡有‘馳騁文壇’一句,你道那個通英文的人翻譯作什麼?” “‘馳騁文壇’,不是說受信人在文壇上很有成就和聲名嗎?”樂華以為這是并不難懂的。
“照你說的翻譯,也就不鬧笑話了。
”枚叔笑着說,“那個通英文的人卻并不這樣解釋。
他知道‘馳騁’是馬奔跑。
他又想‘文壇’大概是文字彙聚的地方,再推想開去,便斷定是書堆。
于是他所翻譯的英文句子,就成為‘馬在書堆裡跑來跑去’的意思。
” “哈哈!”樂華禁不住大笑了。
“還有一個笑話,”枚叔忍住了笑說。
“有一個姓賀的,寫得一手好顔字,可是筆下不很通順,知識也有限。
一天,他送人家一軸祭幛,提起筆來寫了‘瑤池返駕’四個大字。
” 樂華聽了茫然,用疑問的眼光望着父親。
枚叔将手指在桌面上畫着那四個字,說道: “就是這樣的‘瑤池返駕’。
” 樂華看了,記得這四個字曾經在喪事人家看見過的,可是不明白什麼意思。
“旁人看他寫了這四個字,對他說寫錯了。
他說沒有錯,祭幛上常常用的。
旁人就告訴他瑤池是西王母所居的宮阙,死了回到瑤池去,是專指女人說的;而現在那人家死的是男人,不是寫錯了嗎?他方才明白,隻好紅着臉把‘瑤池返駕’四個字撕了。
” “這四個字,爸爸若不講明白,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
” “不知道就得詢問,就得翻查。
這樣成為習慣,然後讀書不緻含糊,不緻誤解;說話、作文不緻辭不達意,不緻張冠李戴。
“剛才盧先生的‘社會主義’,如果傳說開去,也是一個很大的笑話呢。
”樂華聽父親講笑話,引起了深長的興味。
枚叔卻又想到了别的方面去,怅然望着窗外濃綠的柳葉,自言自語道: “他對我關切,特地來看我,是可以感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