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印象

關燈
僅‘記叙’,結果猶如畫一張路程圖;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畫一幅風景畫一樣,這就是‘描寫’了。

    ” 枚叔點頭說:“不錯,從這個比喻,就可以知道‘記叙’和‘描寫’對于讀者的影響很不相同。

    人家看了你的路程圖,至多知道你到達過哪裡,看見過什麼罷了。

    但是,人家看了你的風景畫,就會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勞你解釋,不用你說明,一切都從畫面上直接感到。

    所以,‘描寫’比較‘記叙’具有遠勝的感染力。

    ” 走了幾步,枚叔又說:“從前我在學校裡教課,一班學生作文,不懂得印象的描寫,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連三地寫着。

    我對他們說,這些詞語寫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幹的,因為它們都是空洞的形容,對于别人沒有什麼感染力。

    必須把怎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實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有趣和可恨。

    他們依了我的話,相約少用‘美麗呀’……那些詞語,注重随時随地觀察,收得真實的印象,用作描寫的材料。

    後來他們的文字就比較可觀了。

    ” 樂華忽然指着山的左邊說道:“看了這條小溪沿着山腳往下流的景色,就知道柳宗元觀察的精密。

    ” 小溪在山腳下轉彎向左,開始曲折起來。

    從較高的這邊望去,有一段是看得見的,反射着白光;忽地一曲,河身給田畝遮沒了;但是再來一曲,便又亮亮地好像盛積着水銀;這樣六七曲,才沒入迤長的一帶樹叢裡。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不是有這樣一句嗎?”樂華繼續說,“‘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這‘明滅可見’四個字是多麼真實的印象呀!我們現在要描寫這條小溪,似乎也隻有‘明滅可見’四個字最為适切。

    ” 枚叔對于樂華的解悟感到欣然,說道:“柳宗元的山水記本是古來的名篇,他差不多純用印象的描寫。

    ” 大文昂頭四望,用歌唱的調子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我覺得是很好的印象的描寫。

    ” 枚叔和樂華不覺也擡眼眺望。

    平遠的原野的盡處,明藍的天幕一絲不皺地直垂下去。

     枚叔沉吟了一會兒說:“這一句固然是很好的描寫;可是在這一首《敕勒歌》裡,末了一句尤其了不得。

    ”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大文又歌唱起來。

     “這是極端生動的一個印象。

    這七個字組合在一起,是比較圖畫更有效果的描寫。

    北方的牧場,我們沒有到過。

    可是讀了這一句,就仿佛身臨北方的牧場。

    ”枚叔揮動着手杖說,“你們想,叢生的草,蒼蒼的天,單調的北方的原野;風沒遮攔地刮過來,草一順地彎着腰;于是牛呀羊呀顯露了出來,一頭頭矗着角,搖着尾巴,奔跑的奔跑,吃草的吃草,這些景象,從這七個字上不是都可以想見嗎?” 樂華大文聽了枚叔所說的,再來吟味“風吹草低見牛羊”七個字,一時便神往于北方的牧場,大家不說什麼。

     走了一程,大家微微出汗了。

    枚叔用手巾按了按前額,又說:“像柳宗元的山水記和剛才說的《敕勒歌》,好處都在捉得住印象,又能把印象描寫出來。

    你們試作遊記,預備用印象的描寫,這是不錯的。

    不過我們一路談話,收受印象的機會未免減少了。

    ” 大文說:“不要緊,我的遊記預備從登山寫起,現在還沒有登山呢。

    ” 樂華說:“我預備從出門寫起,到登山遊覽為止。

    下山走原路回去,就不寫了。

    我一定要把柳宗元描寫河道曲折怎樣精妙的話帶寫進去。

    ” 枚叔稱贊道:“你們這個主見也很有意思。

    像這樣截取一段來着手,叫作‘部分的描寫’。

    大概印象的描寫同時須是部分的描寫。

    如果要一無遺漏,從出門寫到回家,就難免有若幹部分是平平闆闆的記叙了。

    ” 前面小港口跨着一座石橋,矮矮的石欄正好供行人憩坐。

    枚叔跨上石級,說:“快到山下了,我們在這裡歇一歇,預備登山。

    ”他就在石欄上坐下,把手杖擱在一旁。

     樂華大文坐在枚叔的對面,回身俯首,看小港汩汩地流入河裡。

     枚叔補充剛才的話道:“你們要記着……” 樂華、大文才面對着枚叔。

     “也不限于遊記;除了說明文字和議論文字,都可有兩種寫法,一是通常的記叙,一是印象的描寫。

    你們剛才想起了描寫風景的好例子,更能想起描寫人物的好例子嗎?” “那是很容易從現代人的小說和小品文中去找的。

    ”大文向樂華說。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了。

    ”樂華高興地站了起來。

     “你說幾處給我聽聽。

    ”枚叔微笑着說。

    這當兒,他宛如在從前教授國文的課室中,心神凝集于彼此的讨究;他把滿腔的牢愁暫時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