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方塊字
關燈
小
中
大
星期三下午接連是兩堂國文課。
王先生講解選文采取學生自動的方式,自己隻處于指導的地位。
先叫一個學生朗讀一節,再令别一個學生解釋。
一節一節地讀去講去,遇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他随時提出問題,叫學生們自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個學生回答,最後又自己加以補充。
全課堂的空氣非常活潑緊張。
樂華與大文坐在最後的一排。
他們已把《秋夜》與《登泰山記》好好地預習過了,什麼都回答得出。
因為怕過于在人前誇耀自已,隻是默默地坐在那裡靜聽同學們的講讀和先生的補充,遇到全課堂無人能回答時,才起來說話。
在這兩堂課中,樂華與大文各得到兩三次開口的機會,王先生都贊許說“講得不錯”。
全堂的同學時時把眼光注射到他們身上。
在樂華與大文看來,同學們的講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簡直錯誤得可笑。
最可注意的是王先生的補充了。
樂華把王先生所補充的話擇要記錄在筆記冊上。
他所記的如下: 大文也有所記,兩人彼此交換了看,把重要的互相補充,彼此所記的條數就多了。
王先生教授時,很注意于文言與白話的比較,他說: “諸君第一次讀文言文,一定會感到許多困難。
但是不要怕,普通的文言文并不難。
文言和白話的區别隻有兩點,一是用字的多少,一是關系詞的不同。
例如,《登泰山記》是文言,開端的‘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如果用白話來說,就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着’,白話的字數比文言多了幾個。
在文言中,一個‘陽’字可作‘南面’解,‘西流’二字可作‘向西流着’解,在白話文中卻不行。
又如‘之’字,在白話文用‘的’,這是關系詞的不同。
諸君初學文言,須就這兩點上好好注意。
” 随後王先生就從《登泰山記》中摘出句子來。
自己用白話翻譯幾句給學生聽,再一一叫學生翻譯。
在這時,樂華知道了許多文言、白話用字上的區别。
知道“者”就是“的”,“皆”就是“都”,“其”就是“他的”,“也”就是“是”,“若”就是“像”等等。
一篇《登泰山記》由全體學生用白話一句句翻譯過以後,王先生又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來: “《登泰山記》中說,‘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燭’字是什麼意思?” “這是蠟燭的‘燭’。
”一個學生起來說。
“蠟燭?”王先生搖着頭,“誰能改用别的話來解釋?” “方才聽先生講過,‘燭’是‘照’的意義。
”另一個說。
“是的,我曾這樣說,‘燭’字作‘照’的意義解。
但是為什麼作這樣解釋呢?有人能說嗎?” 全課堂的眼光都集注于樂華和大文兩人。
大文用臂彎推動樂華,意思是叫他回答。
“因為燭會發光,所以可作‘照’字解。
——這是爸爸教我的。
”同學們太注意樂華了,使他很不好意思,他便把責任推到自己的父親身上去。
“對了,‘燭’字本來是名詞,在這裡用作動詞了。
諸君在高小已經知道詞的分類,你們入學試驗的時候,我曾出過關于文法的題目,大家都還答得不錯,詞的種類和性質,想來大家已明白了。
誰來說一遍看!”
王先生講解選文采取學生自動的方式,自己隻處于指導的地位。
先叫一個學生朗讀一節,再令别一個學生解釋。
一節一節地讀去講去,遇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他随時提出問題,叫學生們自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個學生回答,最後又自己加以補充。
全課堂的空氣非常活潑緊張。
樂華與大文坐在最後的一排。
他們已把《秋夜》與《登泰山記》好好地預習過了,什麼都回答得出。
因為怕過于在人前誇耀自已,隻是默默地坐在那裡靜聽同學們的講讀和先生的補充,遇到全課堂無人能回答時,才起來說話。
在這兩堂課中,樂華與大文各得到兩三次開口的機會,王先生都贊許說“講得不錯”。
全堂的同學時時把眼光注射到他們身上。
在樂華與大文看來,同學們的講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簡直錯誤得可笑。
最可注意的是王先生的補充了。
樂華把王先生所補充的話擇要記錄在筆記冊上。
他所記的如下: 大文也有所記,兩人彼此交換了看,把重要的互相補充,彼此所記的條數就多了。
王先生教授時,很注意于文言與白話的比較,他說: “諸君第一次讀文言文,一定會感到許多困難。
但是不要怕,普通的文言文并不難。
文言和白話的區别隻有兩點,一是用字的多少,一是關系詞的不同。
例如,《登泰山記》是文言,開端的‘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如果用白話來說,就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着’,白話的字數比文言多了幾個。
在文言中,一個‘陽’字可作‘南面’解,‘西流’二字可作‘向西流着’解,在白話文中卻不行。
又如‘之’字,在白話文用‘的’,這是關系詞的不同。
諸君初學文言,須就這兩點上好好注意。
” 随後王先生就從《登泰山記》中摘出句子來。
自己用白話翻譯幾句給學生聽,再一一叫學生翻譯。
在這時,樂華知道了許多文言、白話用字上的區别。
知道“者”就是“的”,“皆”就是“都”,“其”就是“他的”,“也”就是“是”,“若”就是“像”等等。
一篇《登泰山記》由全體學生用白話一句句翻譯過以後,王先生又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來: “《登泰山記》中說,‘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燭’字是什麼意思?” “這是蠟燭的‘燭’。
”一個學生起來說。
“蠟燭?”王先生搖着頭,“誰能改用别的話來解釋?” “方才聽先生講過,‘燭’是‘照’的意義。
”另一個說。
“是的,我曾這樣說,‘燭’字作‘照’的意義解。
但是為什麼作這樣解釋呢?有人能說嗎?” 全課堂的眼光都集注于樂華和大文兩人。
大文用臂彎推動樂華,意思是叫他回答。
“因為燭會發光,所以可作‘照’字解。
——這是爸爸教我的。
”同學們太注意樂華了,使他很不好意思,他便把責任推到自己的父親身上去。
“對了,‘燭’字本來是名詞,在這裡用作動詞了。
諸君在高小已經知道詞的分類,你們入學試驗的時候,我曾出過關于文法的題目,大家都還答得不錯,詞的種類和性質,想來大家已明白了。
誰來說一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