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性自身的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有利條件。
嗅覺、味覺、觸覺也是這樣。
因為動物有感覺器官,所以動物的知覺也就得到強化和提高(33)。
什麼是動物?有單子作為靈魂,加上屬于它的身體,就是動物。
動物的身體是有機體。
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本身最麻煩的問題之一是物體的性質以及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問題。
唯一真實的是單子,單子是非物質的。
他仍走着老路:尋求最根本的、最實在的存在,所謂“實體”,這就是不可分的“形而上學的點”,單子。
廣延為屬性的物質,總可以不斷分割,在物質之中沒有統一性,找不到中心,找不到根本,所以不可能是實體。
物質不是實體,究竟是什麼?以單子論為前提,物質隻能是單子的現象。
單子是能動的,它的能動性有兩方面:知覺和欲望。
靠着知覺,單子與整個宇宙主動地處在和諧之中,靠着欲望,單子不斷主動地實現其内在本質。
所以,單子就是力。
所謂物質世界,它的光、熱、色等性質以及再進一步運動、形狀、廣延,都不過屬于表面的,隻有力才是真實的(34)。
什麼是物體?物體當然是現象。
物體表現為(相對于靈魂或單子的混亂知覺)聚合體,團塊,好比羊群或水池裡的魚,它們在一起并沒有内在聯系,隻有偶然的關系。
人的身體也有類似之處,如果不考慮靈魂,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堆石頭,也像一架機器,總之,隻是聚合起來的東西(35)。
但是,物體作為現象,它的根據離不開單子。
物體實際上是一些單子的集團。
物體總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單子。
人是作為靈魂的理性的、高級的單子再加上屬于它的以各個單子為中心的各個物質部分聚合起來的身體。
理性單子在人之中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實體,這是人之中為了實現單子本身的全部潛在本性不斷活動的動力。
正是靠着這個占據統治地位的單子——心靈,才同人的身體結合成真正的内在統一。
身體受心靈的管制,為它所用。
另一方面,物質世界嚴嚴實實,完全充滿,沒有虛空。
所以任何物體都與物質世界的其他一切部分緊密相連。
根據“預定和諧”,心靈對身體的狀況必定有所表象,既然人的整個身體從屬于心靈,因此,心靈對身體的狀況就會有很分明的表象。
由于身體與全部世界中物體緊密相連,所以每個心靈就都從一個特殊的方面表象整個宇宙(36)。
從人的心靈或占統治地位的理性單子說,無所謂像物質世界那樣的空間範圍裡的内與外。
在單子之外有别的單子,在單子之外還有最高的單子——上帝,這個外不能有空間的意義。
但是,從身體方面說,就必定有空間意義的内、外。
所以,人(和其他動物)的身體可以受到外面物體的刺激(37)。
在外物刺激身體這方面,動物的感官,像上所說,起到強化、提高知覺的重要作用。
當然,從心靈方面說,沒有受外面對象刺激的可能,“外在的可感覺的對象隻是間接的,因為它們不能直接地作用于靈魂”(38)。
單子是能動的,但也不能絕對的這樣看。
隻有上帝才是純粹的主動。
任何别的單子,能動性是主要方面,但也有被動的一面,每個單子都有能動和被動兩方面的要素,能動的方面叫做“隐德來希”,被動的方面是“基本物質”。
人的心靈是能動的,但不是純粹的能動性,它不斷地要求實現它本身的内在本質。
身體從屬于心靈,心靈對身體的主導作用不是直接的控制,心靈的主導作用在于它具有清晰分明的知覺。
身體是物質的聚合體,但是,像上所說,構成身體的物質團塊本質上也不外乎是好多相應的集合起來的單子。
因此,身體也不能說純屬被動。
于是,可以想到,感覺器官也不好說純屬被動。
單子的等級不同在于它們有不同程度的能動性,能動性越強大,其知覺越清晰分明。
萊布尼茨曾提出這種設想:如果說感覺也有一定的能動性,那就是當感覺給予我們比較明确知覺的時候(39)。
萊布尼茨認為從根本上說,感覺與理性的區别是感覺提供的觀念是混淆不清的,而理性單子的知覺則是清楚分明的。
但是,這種區别應該說也隻是程度的區别,所以,萊布尼茨可以設想感覺在一定的相對能動條件下,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至少是大于零的程度上的)清楚分明的知覺。
上述萊布尼茨有關感覺的理論包含着一系列相互矛盾不易說清楚的困難問題,這裡不預備深入分析。
總起來看,他雖堅決肯定天賦觀念,另一方面,他認為感覺也不可缺少,人必定要有感覺器官和感覺。
感官提供反思的材料,如果不是有感官提供了在思想之外的特殊,那麼我們甚至不會認識到有所謂思想(40)。
感覺雖必不可少,但是,卻隻能提供模糊混淆的認識,不能提供必然性知識,真正的知識隻有天賦觀念以及以天賦觀念為根據的知識。
心靈是“白紙”的說法純屬虛構(41)。
§4 批判哲學的出發點 在《純粹理性批判》A版的序論開頭,康德這樣說:“經驗無疑是我們知性對感覺(SinnlicherEmpfindungen)原材料進行加工時所構成的第一道産品。
”(A1,RS38)在B版,康德把這句話改為如下一整個自然段: 我們一切知識都起于經驗,這是絲毫沒有疑問的。
因為如果不是對象觸動我們感官,一方面是對象使表象得以出現,另一方面又促使我們的知性作用活動起來,把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或者把它們聯系起來,或者把它們分開來,從而把感覺印象(SinnlicherEindrücke)這樣的原材料加工成被稱為經驗的關于對象的知識,那麼知性能力怎樣能夠活動起來發揮作用呢?所以,從時間說,在經驗之先,我們沒有任何知識,一切知識都始于經驗(B1,RS38)。
B的改動突出了以下幾點: (1)A隻能肯定經驗是知性對感覺加工後的最初産物,B則強調經驗是一切知識的起源。
(2)A隻提出所謂“感覺原材料”,沒有說明“感覺原材料”的來源,B則指出這種“原材料”是由于對象觸動我們感官才産生出來的。
(3)A沒有說明知性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活動的情況,B列舉了知性的一些活動。
(4)A沒有指出經驗的性質,B則着重肯定經驗是關于對象的知識。
上述第三點,隻是按照當時流行的看法簡單列舉了知性的一些活動,不能看做是康德本人對知性活動的特殊觀點,因此可以把這一點撇開不去管它。
其餘三點的重要性是明顯的,其重要性可以從兩方面看: (1)第一點是強調一切知識始于經驗。
在我們還沒有任何經驗之先,什麼樣的知識都不可能有,這是要明确地肯定下來的。
這裡首先與主張天賦觀念的唯理論劃清了界限。
這就表明他看到并吸收了經驗論所包含的一定的真理性因素。
并且,這就使他有可能傾向于唯物論,因為他着重指出經驗的産生以對象觸動感官為前提。
我們隻說可能傾向于唯物論,因為雖然肯定了對象觸動感官是認識的開始,可是對象的性質還不明确,“對象”可以指獨立于人的意識存在的物質世界,也可以指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精神”,還可以指個人的意識活動(唯心論者可以用“對象”指任何精神性的東西),也還可以指别的等等。
(2)第二點和第四點都涉及知識與對象的關系。
觀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無緣無故可以出現的。
觀念是對象觸動了感官之後由感官自身産生出來的。
沒有對象,感官不會被觸動,也就沒有觀念。
所以知性對觀念加工構成的知識必定是關于對象的知識,經驗不是虛構的,它必以對象為根據。
《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出版之後,陸續出現了從不同角度的批評意見,其中特别引起康德關注的是有人指摘康德的新觀點其實與巴克萊的哲學是一緻的。
我們知道,巴克萊哲學從一出現,在英國就傳為笑柄。
在大陸上名聲也很不好。
據說在萊布尼茨的著作中隻有一處提到巴克萊,那是1715年緻DesBosses的信,在那裡他說巴克萊是“想以奇談怪論出風頭一類的人”(42)。
康德則把巴克萊哲學叫做“神秘的和狂熱的唯心論”〔康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13,附釋3,AAIV(43);參看龐景仁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下同),第56頁〕,并在《純粹理性批判》B增加了一節《對唯心論的反駁》(B274—B279,RS272—276)。
批評了笛卡爾以及巴克萊的唯心論。
從康德在B所作的改動和增補,可以認為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突出知識的對象問題,與巴克萊劃清界限。
請讀者把這一點記住,這是下文常要提到的對了解康德哲學極為重要的一點。
所以,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B開頭把知識的對象大書特書,我們不要掉以輕心。
在近代,資産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意識形态的勝利鬥争在哲學戰線上的反映,首先就是哲學的對象不再是“天國”,而是人類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
為了人的福利,必須利用自然,發展科學。
所以,在哲學上,唯物論的經驗論和感覺論明顯地表現了時代的特定需要。
像上所說,笛卡爾也還是肯定物質世界的存在和感性經驗的一定作用。
萊布尼茨在反對唯物論的經驗論的同時,肯定了感性經驗對于認識的提示誘導作用。
康德承認經驗是一切知識的開始,是他立足于新興自然科學實際深思熟慮的結果。
真正的哲學的知識學的建立,要求人們掌握代表時代精神的這個實際。
所以,一切知識始于經驗合理地形成批判哲學的出發點。
§5 了解感性的基本理論的途徑和與感性相關的一些重要概念 既然經驗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就要從感覺說起。
現在先把康德知識學的一些重要概念(術語)的含義作初步說明,理解了這些概念也就對感性的特性有了基本了解。
以後随着對問題分析的逐步深入,對這些概念的了解也會更清楚。
在談到知性時,還要碰到好多重要概念,将在适當地方加以說明。
康德是德國思辨哲學的一個重要典型。
有好多概念都由于康德應用了才沿用下來。
所以,掌握重要概念的特定含義是了解康德哲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方法。
(1)感覺(Empfindung): 在我們為對象刺激的情況下,對象在表象能力(dieVorstellungsfähigkeit)方面産生的結果,就是感覺(A19—20=B34,RS63)。
Vorstellung(表象)所指很寬泛,跟英語的idea(觀念)相似,凡意識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做表象或觀念。
所以,表象這個詞既指感覺到的(包括以感覺為基礎的想像的、回憶起的),也指抽象的概念。
表象能力則專指感性(B150,RS165b)。
一個表象如果是意識到的,就是知覺。
一個知覺,如專從其與主體相聯系、作為主體狀态的一定的變化這方面來看,就是感覺(參看A320=B376,RS354),所以單單的感覺本身,還不是客觀的表象(參看B208,RS221),還不是知識。
可是,感覺又不能了解為僅僅是主觀的。
因為感覺之産生必須是由于對象的刺激。
與感覺相對應的,作為感覺的對象的,是顯現之中的實在(B207,RS220),感覺到的實在正是構成客體的質料(參看B207,RS221)。
所以,感覺是以對象的出現為前提(A50=B74,RS94)。
顯然感覺是不能先天地認識到的,因而康德所謂經驗的和現實的,是指必定包含有感覺或與感覺相關聯。
感覺構成經驗知識與先天知識的明顯的區别(A167=B208—9,RS221—2)。
(2)感性(Sinnlichkeit) 通過我們為對象所刺激的方式獲得表象的能力(接受力)叫做“感性”(A19=B33,RS63)。
感性是我們的意識活動的一個特殊方面,它是認識能力的一部分:被動的接受的能力(另一部分是知性)。
我們之有對象,正是通過感性,除了通過感性,我們别無他途獲得對象。
可是,感性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對象,它必須為一定的對象所刺激,然後才能産生表象。
對象是通過感性被給定的(同上頁),這就是說,感性的特性是被自身以外一定對象所刺激才可以發揮作用産生對象的這樣一種能力。
感覺當然與感性分不開,隻是由于感性,才能得到感覺。
(3)直觀(Anschauung) 不管任何一項知識以什麼方式通過什麼手段與對象關聯,可是那知識借以同對象直接發生關聯,并且一切思想也都靠着它作為中介的,那就是直觀。
而直觀隻有在對象被給予我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這又隻有,至少對我們人類來說,當對象在一定方式中刺激了意識才可能(同上頁)。
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它常常表現着康德哲學的一種特點。
每一重要的哲學流派都有它特殊的重要的概念,康德哲學中這種概念很多。
讀者需要多加注意。
如果對這種重要概念了解不清楚,就會影響對一個哲學流派的深入體會。
直觀的所指與感覺有近似之處,但有區别。
感覺主要表示主觀方面的感受,盡管有對象的刺激。
直觀側重指表象之與對象直接關聯,突出的是對象存在。
康德
嗅覺、味覺、觸覺也是這樣。
因為動物有感覺器官,所以動物的知覺也就得到強化和提高(33)。
什麼是動物?有單子作為靈魂,加上屬于它的身體,就是動物。
動物的身體是有機體。
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本身最麻煩的問題之一是物體的性質以及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問題。
唯一真實的是單子,單子是非物質的。
他仍走着老路:尋求最根本的、最實在的存在,所謂“實體”,這就是不可分的“形而上學的點”,單子。
廣延為屬性的物質,總可以不斷分割,在物質之中沒有統一性,找不到中心,找不到根本,所以不可能是實體。
物質不是實體,究竟是什麼?以單子論為前提,物質隻能是單子的現象。
單子是能動的,它的能動性有兩方面:知覺和欲望。
靠着知覺,單子與整個宇宙主動地處在和諧之中,靠着欲望,單子不斷主動地實現其内在本質。
所以,單子就是力。
所謂物質世界,它的光、熱、色等性質以及再進一步運動、形狀、廣延,都不過屬于表面的,隻有力才是真實的(34)。
什麼是物體?物體當然是現象。
物體表現為(相對于靈魂或單子的混亂知覺)聚合體,團塊,好比羊群或水池裡的魚,它們在一起并沒有内在聯系,隻有偶然的關系。
人的身體也有類似之處,如果不考慮靈魂,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堆石頭,也像一架機器,總之,隻是聚合起來的東西(35)。
但是,物體作為現象,它的根據離不開單子。
物體實際上是一些單子的集團。
物體總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單子。
人是作為靈魂的理性的、高級的單子再加上屬于它的以各個單子為中心的各個物質部分聚合起來的身體。
理性單子在人之中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實體,這是人之中為了實現單子本身的全部潛在本性不斷活動的動力。
正是靠着這個占據統治地位的單子——心靈,才同人的身體結合成真正的内在統一。
身體受心靈的管制,為它所用。
另一方面,物質世界嚴嚴實實,完全充滿,沒有虛空。
所以任何物體都與物質世界的其他一切部分緊密相連。
根據“預定和諧”,心靈對身體的狀況必定有所表象,既然人的整個身體從屬于心靈,因此,心靈對身體的狀況就會有很分明的表象。
由于身體與全部世界中物體緊密相連,所以每個心靈就都從一個特殊的方面表象整個宇宙(36)。
從人的心靈或占統治地位的理性單子說,無所謂像物質世界那樣的空間範圍裡的内與外。
在單子之外有别的單子,在單子之外還有最高的單子——上帝,這個外不能有空間的意義。
但是,從身體方面說,就必定有空間意義的内、外。
所以,人(和其他動物)的身體可以受到外面物體的刺激(37)。
在外物刺激身體這方面,動物的感官,像上所說,起到強化、提高知覺的重要作用。
當然,從心靈方面說,沒有受外面對象刺激的可能,“外在的可感覺的對象隻是間接的,因為它們不能直接地作用于靈魂”(38)。
單子是能動的,但也不能絕對的這樣看。
隻有上帝才是純粹的主動。
任何别的單子,能動性是主要方面,但也有被動的一面,每個單子都有能動和被動兩方面的要素,能動的方面叫做“隐德來希”,被動的方面是“基本物質”。
人的心靈是能動的,但不是純粹的能動性,它不斷地要求實現它本身的内在本質。
身體從屬于心靈,心靈對身體的主導作用不是直接的控制,心靈的主導作用在于它具有清晰分明的知覺。
身體是物質的聚合體,但是,像上所說,構成身體的物質團塊本質上也不外乎是好多相應的集合起來的單子。
因此,身體也不能說純屬被動。
于是,可以想到,感覺器官也不好說純屬被動。
單子的等級不同在于它們有不同程度的能動性,能動性越強大,其知覺越清晰分明。
萊布尼茨曾提出這種設想:如果說感覺也有一定的能動性,那就是當感覺給予我們比較明确知覺的時候(39)。
萊布尼茨認為從根本上說,感覺與理性的區别是感覺提供的觀念是混淆不清的,而理性單子的知覺則是清楚分明的。
但是,這種區别應該說也隻是程度的區别,所以,萊布尼茨可以設想感覺在一定的相對能動條件下,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至少是大于零的程度上的)清楚分明的知覺。
上述萊布尼茨有關感覺的理論包含着一系列相互矛盾不易說清楚的困難問題,這裡不預備深入分析。
總起來看,他雖堅決肯定天賦觀念,另一方面,他認為感覺也不可缺少,人必定要有感覺器官和感覺。
感官提供反思的材料,如果不是有感官提供了在思想之外的特殊,那麼我們甚至不會認識到有所謂思想(40)。
感覺雖必不可少,但是,卻隻能提供模糊混淆的認識,不能提供必然性知識,真正的知識隻有天賦觀念以及以天賦觀念為根據的知識。
心靈是“白紙”的說法純屬虛構(41)。
§4 批判哲學的出發點 在《純粹理性批判》A版的序論開頭,康德這樣說:“經驗無疑是我們知性對感覺(SinnlicherEmpfindungen)原材料進行加工時所構成的第一道産品。
”(A1,RS38)在B版,康德把這句話改為如下一整個自然段: 我們一切知識都起于經驗,這是絲毫沒有疑問的。
因為如果不是對象觸動我們感官,一方面是對象使表象得以出現,另一方面又促使我們的知性作用活動起來,把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或者把它們聯系起來,或者把它們分開來,從而把感覺印象(SinnlicherEindrücke)這樣的原材料加工成被稱為經驗的關于對象的知識,那麼知性能力怎樣能夠活動起來發揮作用呢?所以,從時間說,在經驗之先,我們沒有任何知識,一切知識都始于經驗(B1,RS38)。
B的改動突出了以下幾點: (1)A隻能肯定經驗是知性對感覺加工後的最初産物,B則強調經驗是一切知識的起源。
(2)A隻提出所謂“感覺原材料”,沒有說明“感覺原材料”的來源,B則指出這種“原材料”是由于對象觸動我們感官才産生出來的。
(3)A沒有說明知性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活動的情況,B列舉了知性的一些活動。
(4)A沒有指出經驗的性質,B則着重肯定經驗是關于對象的知識。
上述第三點,隻是按照當時流行的看法簡單列舉了知性的一些活動,不能看做是康德本人對知性活動的特殊觀點,因此可以把這一點撇開不去管它。
其餘三點的重要性是明顯的,其重要性可以從兩方面看: (1)第一點是強調一切知識始于經驗。
在我們還沒有任何經驗之先,什麼樣的知識都不可能有,這是要明确地肯定下來的。
這裡首先與主張天賦觀念的唯理論劃清了界限。
這就表明他看到并吸收了經驗論所包含的一定的真理性因素。
并且,這就使他有可能傾向于唯物論,因為他着重指出經驗的産生以對象觸動感官為前提。
我們隻說可能傾向于唯物論,因為雖然肯定了對象觸動感官是認識的開始,可是對象的性質還不明确,“對象”可以指獨立于人的意識存在的物質世界,也可以指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精神”,還可以指個人的意識活動(唯心論者可以用“對象”指任何精神性的東西),也還可以指别的等等。
(2)第二點和第四點都涉及知識與對象的關系。
觀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無緣無故可以出現的。
觀念是對象觸動了感官之後由感官自身産生出來的。
沒有對象,感官不會被觸動,也就沒有觀念。
所以知性對觀念加工構成的知識必定是關于對象的知識,經驗不是虛構的,它必以對象為根據。
《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出版之後,陸續出現了從不同角度的批評意見,其中特别引起康德關注的是有人指摘康德的新觀點其實與巴克萊的哲學是一緻的。
我們知道,巴克萊哲學從一出現,在英國就傳為笑柄。
在大陸上名聲也很不好。
據說在萊布尼茨的著作中隻有一處提到巴克萊,那是1715年緻DesBosses的信,在那裡他說巴克萊是“想以奇談怪論出風頭一類的人”(42)。
康德則把巴克萊哲學叫做“神秘的和狂熱的唯心論”〔康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13,附釋3,AAIV(43);參看龐景仁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下同),第56頁〕,并在《純粹理性批判》B增加了一節《對唯心論的反駁》(B274—B279,RS272—276)。
批評了笛卡爾以及巴克萊的唯心論。
從康德在B所作的改動和增補,可以認為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突出知識的對象問題,與巴克萊劃清界限。
請讀者把這一點記住,這是下文常要提到的對了解康德哲學極為重要的一點。
所以,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B開頭把知識的對象大書特書,我們不要掉以輕心。
在近代,資産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意識形态的勝利鬥争在哲學戰線上的反映,首先就是哲學的對象不再是“天國”,而是人類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
為了人的福利,必須利用自然,發展科學。
所以,在哲學上,唯物論的經驗論和感覺論明顯地表現了時代的特定需要。
像上所說,笛卡爾也還是肯定物質世界的存在和感性經驗的一定作用。
萊布尼茨在反對唯物論的經驗論的同時,肯定了感性經驗對于認識的提示誘導作用。
康德承認經驗是一切知識的開始,是他立足于新興自然科學實際深思熟慮的結果。
真正的哲學的知識學的建立,要求人們掌握代表時代精神的這個實際。
所以,一切知識始于經驗合理地形成批判哲學的出發點。
§5 了解感性的基本理論的途徑和與感性相關的一些重要概念 既然經驗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就要從感覺說起。
現在先把康德知識學的一些重要概念(術語)的含義作初步說明,理解了這些概念也就對感性的特性有了基本了解。
以後随着對問題分析的逐步深入,對這些概念的了解也會更清楚。
在談到知性時,還要碰到好多重要概念,将在适當地方加以說明。
康德是德國思辨哲學的一個重要典型。
有好多概念都由于康德應用了才沿用下來。
所以,掌握重要概念的特定含義是了解康德哲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方法。
(1)感覺(Empfindung): 在我們為對象刺激的情況下,對象在表象能力(dieVorstellungsfähigkeit)方面産生的結果,就是感覺(A19—20=B34,RS63)。
Vorstellung(表象)所指很寬泛,跟英語的idea(觀念)相似,凡意識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做表象或觀念。
所以,表象這個詞既指感覺到的(包括以感覺為基礎的想像的、回憶起的),也指抽象的概念。
表象能力則專指感性(B150,RS165b)。
一個表象如果是意識到的,就是知覺。
一個知覺,如專從其與主體相聯系、作為主體狀态的一定的變化這方面來看,就是感覺(參看A320=B376,RS354),所以單單的感覺本身,還不是客觀的表象(參看B208,RS221),還不是知識。
可是,感覺又不能了解為僅僅是主觀的。
因為感覺之産生必須是由于對象的刺激。
與感覺相對應的,作為感覺的對象的,是顯現之中的實在(B207,RS220),感覺到的實在正是構成客體的質料(參看B207,RS221)。
所以,感覺是以對象的出現為前提(A50=B74,RS94)。
顯然感覺是不能先天地認識到的,因而康德所謂經驗的和現實的,是指必定包含有感覺或與感覺相關聯。
感覺構成經驗知識與先天知識的明顯的區别(A167=B208—9,RS221—2)。
(2)感性(Sinnlichkeit) 通過我們為對象所刺激的方式獲得表象的能力(接受力)叫做“感性”(A19=B33,RS63)。
感性是我們的意識活動的一個特殊方面,它是認識能力的一部分:被動的接受的能力(另一部分是知性)。
我們之有對象,正是通過感性,除了通過感性,我們别無他途獲得對象。
可是,感性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對象,它必須為一定的對象所刺激,然後才能産生表象。
對象是通過感性被給定的(同上頁),這就是說,感性的特性是被自身以外一定對象所刺激才可以發揮作用産生對象的這樣一種能力。
感覺當然與感性分不開,隻是由于感性,才能得到感覺。
(3)直觀(Anschauung) 不管任何一項知識以什麼方式通過什麼手段與對象關聯,可是那知識借以同對象直接發生關聯,并且一切思想也都靠着它作為中介的,那就是直觀。
而直觀隻有在對象被給予我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這又隻有,至少對我們人類來說,當對象在一定方式中刺激了意識才可能(同上頁)。
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它常常表現着康德哲學的一種特點。
每一重要的哲學流派都有它特殊的重要的概念,康德哲學中這種概念很多。
讀者需要多加注意。
如果對這種重要概念了解不清楚,就會影響對一個哲學流派的深入體會。
直觀的所指與感覺有近似之處,但有區别。
感覺主要表示主觀方面的感受,盡管有對象的刺激。
直觀側重指表象之與對象直接關聯,突出的是對象存在。
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