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篇
關燈
小
中
大
行道亦是不得已。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且道之不行,自其迹而觀之,可雲失敗;自其本而觀之,則未嘗虧欠。
即使世不常治,而聖賢愛人之心終無已也。
儒家政治理想,秦漢以來從未實現。
其間人主并無聖賢,性情較長厚者,用人稍有選擇。
康熙略似儒家,漢文、宋真,不過彼善于此。
是故儒家理想祗有窮而在下者播之文字,庶幾有人了解。
吾入蜀,書籍總須帶去,稍事著述,留下幾句言語。
讀儒書,須是從義學翻過身來,庶不至籠統颟顸。
說無始無終不來不去之理雲:取一淺喻,如畫一圓,自起處起,至收處合,不如此,便畫圓不成。
然既成之後,則首尾何在,無從尋覓。
又:方其運指推移而前,去也;究其去向,仍歸起處,來也。
由前之說,始即是終,無始亦無終也;由後之說,往即是來,不來亦不去也。
此須熟讀《中庸》《肇論》乃能曉悟。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自如此。
事或不然,則佛家所謂福報不足也。
當知吾既愛人,人縱待我以暴,仍當不改吾愛;吾既敬人,人縱遇我以慢,仍當不變吾敬。
處事接物,行有不得,皆當責己,勿以尤人。
問:真俗之别,似乎俗情以為同者,真知或見其異;俗情以為異者,真知每見其向。
先生雲:此在破去執着,獨得超悟。
破執則俗亦是真,執着則真亦成俗矣。
古德了達生死,示顯神通,或倒立而化,或振铎而逝,皆是以死生為遊戲,不可為訓。
故釋迦示疾,乃入涅槃;儒家亦皆緻謹于臨終一息。
至其脫然無累,則初無二緻也。
問:玄沙謂“雪峰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何也?答雲:玄沙話好,所謂“智過于師”也。
禅師家言:對先師半肯半不肯,若是全肯,則為辜負。
即如吾學從朱子得力,而說《易》不以為蔔筮,論《詩》不主于三家,而宗子夏,所謂“将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也。
說“無生法忍”之義雲:有生則有滅,無生則無滅。
一切緣生法,緣聚則生,緣離則滅,此生滅義也。
性德則法爾如然,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此無生義也。
“忍”字訓為“堪忍”,處逆境而安之若素,聞大法而恬然不驚,皆是也。
飯疏飲水,孔子之無生法忍也;箪食瓢飲,顔子之無生法忍也;啟手啟足,曾子之無生法忍也。
然堪忍亦非全用老氏之旨,如長沮、桀溺者流。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事有不當默爾而息者,則起而與争,乃是堪忍。
《維摩诘經》經文樸實,肇公注文辭華妙,當在郭象注《莊》之上,不可不讀之書也。
古人所為不傳之學者何?蓋即自得之學也。
惟須自得,故不可傳,故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此義當于《聖傳論序》中發之。
先生講《觀象卮言三》後,問:午前聽講,試說何處最為要義所在。
立民舉違應之義;培德對以诐、淫、邪、遁、蔽、陷、離、窮配慚、枝、多、遊、屈一段。
先生雲:雖亦各知引歸自己,然祗會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則不會。
吾所謂最要處,乃指法身慧命終則有始而言。
見性知命,乃能續得聖賢血脈。
孟子後不得其傳,而濂溪既出,一念相應,便自相續。
所謂“念劫圓融”,“三大阿僧祗祇是一念”,雖千年無間也。
所以見性知命之道,則在用艮。
艮也者,成始而成終者也。
先儒易之以敬,不敬不能止,故用敬即是用艮。
止者,先歇妄念,最後脫生死也。
吾昔從義學、禅學翻過身來,故言之谛當,可以自信。
今更為拈出,賢輩将來能勝過我,當知此言不誤也。
攝俗歸真,用陽爻;回真入俗,則用陰爻:入泥入草是也。
論死生雲:人雖死,而神識有知,故對靈說法,殊為有益。
佛氏言中陰身四十九日而受生,亦不可定執。
又謂死者頂暖入聖位,眼溫四肢柔者生天,胸暖者轉生人道,腹暖入餓鬼道,暖在膝者入畜生道,暖在足者入地獄。
餓鬼得食如吞鐵啖針,天帝釋視河流如琉璃,餓鬼視之則為膿血。
生死苦樂各在當人,業報所感,系縛愈多者,臨死苦亦愈甚。
至于有道之士,其視生死來去,略無二緻,故臨危而不亂也。
唐人通佛學者多,如獨孤及、權德輿等,不勝指數。
大抵唐人多通義學,宋人多通禅學。
先儒辟佛,祗就其小乘權教一邊說,如去人倫,怖生死,求福報,此殊悖于聖人,自是偏小卑陋之說,不可以是為佛法。
若其大乘實教圓頓之義,豈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且道之不行,自其迹而觀之,可雲失敗;自其本而觀之,則未嘗虧欠。
即使世不常治,而聖賢愛人之心終無已也。
儒家政治理想,秦漢以來從未實現。
其間人主并無聖賢,性情較長厚者,用人稍有選擇。
康熙略似儒家,漢文、宋真,不過彼善于此。
是故儒家理想祗有窮而在下者播之文字,庶幾有人了解。
吾入蜀,書籍總須帶去,稍事著述,留下幾句言語。
讀儒書,須是從義學翻過身來,庶不至籠統颟顸。
說無始無終不來不去之理雲:取一淺喻,如畫一圓,自起處起,至收處合,不如此,便畫圓不成。
然既成之後,則首尾何在,無從尋覓。
又:方其運指推移而前,去也;究其去向,仍歸起處,來也。
由前之說,始即是終,無始亦無終也;由後之說,往即是來,不來亦不去也。
此須熟讀《中庸》《肇論》乃能曉悟。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自如此。
事或不然,則佛家所謂福報不足也。
當知吾既愛人,人縱待我以暴,仍當不改吾愛;吾既敬人,人縱遇我以慢,仍當不變吾敬。
處事接物,行有不得,皆當責己,勿以尤人。
問:真俗之别,似乎俗情以為同者,真知或見其異;俗情以為異者,真知每見其向。
先生雲:此在破去執着,獨得超悟。
破執則俗亦是真,執着則真亦成俗矣。
古德了達生死,示顯神通,或倒立而化,或振铎而逝,皆是以死生為遊戲,不可為訓。
故釋迦示疾,乃入涅槃;儒家亦皆緻謹于臨終一息。
至其脫然無累,則初無二緻也。
問:玄沙謂“雪峰老和尚腳跟未點地在”,何也?答雲:玄沙話好,所謂“智過于師”也。
禅師家言:對先師半肯半不肯,若是全肯,則為辜負。
即如吾學從朱子得力,而說《易》不以為蔔筮,論《詩》不主于三家,而宗子夏,所謂“将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也。
說“無生法忍”之義雲:有生則有滅,無生則無滅。
一切緣生法,緣聚則生,緣離則滅,此生滅義也。
性德則法爾如然,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此無生義也。
“忍”字訓為“堪忍”,處逆境而安之若素,聞大法而恬然不驚,皆是也。
飯疏飲水,孔子之無生法忍也;箪食瓢飲,顔子之無生法忍也;啟手啟足,曾子之無生法忍也。
然堪忍亦非全用老氏之旨,如長沮、桀溺者流。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事有不當默爾而息者,則起而與争,乃是堪忍。
《維摩诘經》經文樸實,肇公注文辭華妙,當在郭象注《莊》之上,不可不讀之書也。
古人所為不傳之學者何?蓋即自得之學也。
惟須自得,故不可傳,故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此義當于《聖傳論序》中發之。
先生講《觀象卮言三》後,問:午前聽講,試說何處最為要義所在。
立民舉違應之義;培德對以诐、淫、邪、遁、蔽、陷、離、窮配慚、枝、多、遊、屈一段。
先生雲:雖亦各知引歸自己,然祗會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則不會。
吾所謂最要處,乃指法身慧命終則有始而言。
見性知命,乃能續得聖賢血脈。
孟子後不得其傳,而濂溪既出,一念相應,便自相續。
所謂“念劫圓融”,“三大阿僧祗祇是一念”,雖千年無間也。
所以見性知命之道,則在用艮。
艮也者,成始而成終者也。
先儒易之以敬,不敬不能止,故用敬即是用艮。
止者,先歇妄念,最後脫生死也。
吾昔從義學、禅學翻過身來,故言之谛當,可以自信。
今更為拈出,賢輩将來能勝過我,當知此言不誤也。
攝俗歸真,用陽爻;回真入俗,則用陰爻:入泥入草是也。
論死生雲:人雖死,而神識有知,故對靈說法,殊為有益。
佛氏言中陰身四十九日而受生,亦不可定執。
又謂死者頂暖入聖位,眼溫四肢柔者生天,胸暖者轉生人道,腹暖入餓鬼道,暖在膝者入畜生道,暖在足者入地獄。
餓鬼得食如吞鐵啖針,天帝釋視河流如琉璃,餓鬼視之則為膿血。
生死苦樂各在當人,業報所感,系縛愈多者,臨死苦亦愈甚。
至于有道之士,其視生死來去,略無二緻,故臨危而不亂也。
唐人通佛學者多,如獨孤及、權德輿等,不勝指數。
大抵唐人多通義學,宋人多通禅學。
先儒辟佛,祗就其小乘權教一邊說,如去人倫,怖生死,求福報,此殊悖于聖人,自是偏小卑陋之說,不可以是為佛法。
若其大乘實教圓頓之義,豈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