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篇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聚散本屬無常,佛氏歸之緣業,儒家安于義命,俱不由私意安排得來,祗好随緣随分。
有時在義則可,而在勢則不可者,事亦難行,故“無适無莫,義之與比”。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德既明,自能新民。
然亦有一種人不如此,便是釋、老之學。
”答雲:朱子意是說佛老之學祇是自私。
又下文雲“佛說萬理俱空,吾儒說萬理俱實”,此便是指出他根本不是處。
然須知彼教自有了義、不了義之辨。
大凡儒家所斥,皆是不了義教,若了義教所示,一真法界無一法非真,此與萬理俱實又何能異?若老氏所見又别,此條亦未及之。
真不昧,便是萬理皆實,法法皆真矣。
湛一是寂,常惺是照。
寂而常照是心之本體,即性也。
祇緣散亂故昏昧,本體隐而不見。
才收斂,則昏散之病祛而本體漸顯,故敬是最要工夫。
由釋氏言之,即謂修持法門。
敬是工夫,由此工夫複其本體,故謂“成始成終,祇是一敬”。
“全性起修”之“全”字,與“全真起妄”之“全”字用法一般。
言舉體即是此物,非離此而别有也,不可作全其性之義。
“潔靜精微”是因地之德,“聰明睿智”是果地之德,故以“教”、“道”分言之。
佛氏言四大,全是氣。
吾儒言五行,以配仁、義、禮、智、信,便有理行乎其中。
佛氏之慈出于仁,而至于怨親平等,流于兼愛,則“厚于仁者薄于義”之謂也。
佛家所謂識,即儒家所謂感。
《華嚴經》可謂竭兩端之教,有合于一貫之旨。
《起信論》“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與《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義相合。
“涵養須用敬”是止,“進學在緻知”是觀,“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是止觀雙修。
江易園标榜儒佛合一,到處講演,雖亦多所引證,全是意見。
雖亦常常勸人,而要之以利為本。
每引印光語證儒、佛義,實則印光在彼宗不為高明,說教義亦頗狹隘。
為學工夫,于變化氣質之外,應加刊落習氣一層。
孟子雲“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其所以隐溺其心者然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是則才也、情也,皆未至于不善也(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說,孟子未嘗言及之)。
故曰:“心統性、情。
”性不可見,因情而着,故四端之發,可以見性焉。
心之全德謂之仁,見于行事謂之義,施于政事謂之禮樂。
義者仁之見于分際,禮者仁之見于節文,智者仁之見于分辨者也。
才亦是質。
《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此欲不即是惡;“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亦尚未到惡;“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而後乃成其為惡。
故朱子雲:“聖人說得惡字煞遲。
”是故性無有不是處,習氣則無有是處,刊落習氣之功所以不可缺也。
人有淑身自好,視天下人皆以為不足語者,是于恕道有未盡處。
劉元城問恕,程子雲:“擴充得去。
”問:“擴充得去時如何?”曰:“天地變化,草木蕃。
”問:“擴充不去時如何?”曰:“天地閉,賢人隐。
”《易》所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道”字當作“勢”字解,故有消長。
以理言之,君子之道無時或消也。
曹赤霞先生為《定命論》,吾答雲:“有正命,無定命。
”定命以勢言,正命以理言也。
勢由人造,佛氏謂之業力。
業力所感為報,差别萬殊,世人目為定命。
若正命,即全是性具之理,一切衆生無有殊異,何得增減?《易》有不見惡人之義。
實則天下原自無惡人,雖在夷狄,其恣意屠殺,要皆由于習氣之所陷溺,本心未嘗汩沒無餘。
故曰“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緊要在一“乍”字。
此時本心猶存,習氣之汩沒未遽及之也。
今天下人人既皆陷溺矣,君子對之,豈無悲憫之懷?是故君子之視天下,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與之人也。
朱子言:“道之不明,高者流為佛、老,蹈于空虛;卑者習于俗學,流為功利。
”今日之言功利,乃視昔為尤卑。
不自反身體究,極深研幾,而言“開物成務”,甯非空談?佛、老雖是異端,今世并無其人;若或有之,當在“得見斯可”之列。
程子譏佛氏“自謂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實則小乘之言用以接引下根,故希求福報。
朱子《感興》詩所謂“西方論緣業,卑卑喻群愚”,此本亦佛所呵斥。
若夫大乘,如《華嚴》所言,“行布”即是“禮主别異
有時在義則可,而在勢則不可者,事亦難行,故“無适無莫,義之與比”。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德既明,自能新民。
然亦有一種人不如此,便是釋、老之學。
”答雲:朱子意是說佛老之學祇是自私。
又下文雲“佛說萬理俱空,吾儒說萬理俱實”,此便是指出他根本不是處。
然須知彼教自有了義、不了義之辨。
大凡儒家所斥,皆是不了義教,若了義教所示,一真法界無一法非真,此與萬理俱實又何能異?若老氏所見又别,此條亦未及之。
真不昧,便是萬理皆實,法法皆真矣。
湛一是寂,常惺是照。
寂而常照是心之本體,即性也。
祇緣散亂故昏昧,本體隐而不見。
才收斂,則昏散之病祛而本體漸顯,故敬是最要工夫。
由釋氏言之,即謂修持法門。
敬是工夫,由此工夫複其本體,故謂“成始成終,祇是一敬”。
“全性起修”之“全”字,與“全真起妄”之“全”字用法一般。
言舉體即是此物,非離此而别有也,不可作全其性之義。
“潔靜精微”是因地之德,“聰明睿智”是果地之德,故以“教”、“道”分言之。
佛氏言四大,全是氣。
吾儒言五行,以配仁、義、禮、智、信,便有理行乎其中。
佛氏之慈出于仁,而至于怨親平等,流于兼愛,則“厚于仁者薄于義”之謂也。
佛家所謂識,即儒家所謂感。
《華嚴經》可謂竭兩端之教,有合于一貫之旨。
《起信論》“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與《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義相合。
“涵養須用敬”是止,“進學在緻知”是觀,“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是止觀雙修。
江易園标榜儒佛合一,到處講演,雖亦多所引證,全是意見。
雖亦常常勸人,而要之以利為本。
每引印光語證儒、佛義,實則印光在彼宗不為高明,說教義亦頗狹隘。
為學工夫,于變化氣質之外,應加刊落習氣一層。
孟子雲“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其所以隐溺其心者然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是則才也、情也,皆未至于不善也(剛善剛惡、柔善柔惡之說,孟子未嘗言及之)。
故曰:“心統性、情。
”性不可見,因情而着,故四端之發,可以見性焉。
心之全德謂之仁,見于行事謂之義,施于政事謂之禮樂。
義者仁之見于分際,禮者仁之見于節文,智者仁之見于分辨者也。
才亦是質。
《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此欲不即是惡;“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亦尚未到惡;“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而後乃成其為惡。
故朱子雲:“聖人說得惡字煞遲。
”是故性無有不是處,習氣則無有是處,刊落習氣之功所以不可缺也。
人有淑身自好,視天下人皆以為不足語者,是于恕道有未盡處。
劉元城問恕,程子雲:“擴充得去。
”問:“擴充得去時如何?”曰:“天地變化,草木蕃。
”問:“擴充不去時如何?”曰:“天地閉,賢人隐。
”《易》所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道”字當作“勢”字解,故有消長。
以理言之,君子之道無時或消也。
曹赤霞先生為《定命論》,吾答雲:“有正命,無定命。
”定命以勢言,正命以理言也。
勢由人造,佛氏謂之業力。
業力所感為報,差别萬殊,世人目為定命。
若正命,即全是性具之理,一切衆生無有殊異,何得增減?《易》有不見惡人之義。
實則天下原自無惡人,雖在夷狄,其恣意屠殺,要皆由于習氣之所陷溺,本心未嘗汩沒無餘。
故曰“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緊要在一“乍”字。
此時本心猶存,習氣之汩沒未遽及之也。
今天下人人既皆陷溺矣,君子對之,豈無悲憫之懷?是故君子之視天下,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與之人也。
朱子言:“道之不明,高者流為佛、老,蹈于空虛;卑者習于俗學,流為功利。
”今日之言功利,乃視昔為尤卑。
不自反身體究,極深研幾,而言“開物成務”,甯非空談?佛、老雖是異端,今世并無其人;若或有之,當在“得見斯可”之列。
程子譏佛氏“自謂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實則小乘之言用以接引下根,故希求福報。
朱子《感興》詩所謂“西方論緣業,卑卑喻群愚”,此本亦佛所呵斥。
若夫大乘,如《華嚴》所言,“行布”即是“禮主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