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篇
關燈
小
中
大
見月當頭。
”略無筆墨痕,直是神品。
何子貞一生不能到此境界,伊墨卿庶幾近之,然猶着急。
何書結構本好,祇是太着意。
吾書乃了無意。
是日作書廿餘件,神品惟此一件,此亦不可強求者。
董文敏書視趙子昂有骨幹,畫不常見。
曾見黃賓鴻所藏《秋林圖》一幅,施丹黃,絕無筆墨痕,直是化工,亦神品也。
唐宋以降,各代文學皆自有其面目,而清最黯然無色。
迄于今日,但有新考據,上承乾嘉之餘韻,旁挹歐美之流風,此外毫無所有矣。
觀豐子恺畫展,先生言:筆墨痕迹太重,亦是未臻超脫,未能空靈。
名家傑作,令人望去幾乎不知是畫,此乃空靈之妙也。
說書畫之益雲:可消粗犷之氣,助變化之功。
吾書造詣,亦知古人規矩法度而已。
每觀碑帖,便覺意味深長,與程子讀《論語》之說相似。
倪雲林畫入逸品,雖祗枯木竹石,而饒有精神,決不枯澹。
北宋李詳有《營造法式》一書,叙曆代建築沿革及宮殿構造形式甚詳。
所用名詞,悉皆典雅。
又:雕刻已有西來之風,如拂菻者,則出于希臘,乃天神之傅翼者也。
至于埃及獅身人面像,亦經采錄。
大抵六朝以來,外國建築漸入中土,至唐益盛。
此書世少傳本,民初朱啟钤為中國工程學會會長時曾為印行。
所據本着五彩,甚精緻。
今則言工程者群以西洋為法,此書乃罕有知者。
數典忘祖,是可歎也。
北京宮殿建築,大都遼金以來遺物。
明有匠人雷姓者,有巧思。
凡都門或大内有興造,圖樣皆出其手,号“樣子雷”。
子孫世其業,亦以“樣子雷”為号。
清末猶不衰。
吾嘗于南京展覽會見其宮殿模型,甚精好,尺度一一有定制。
以視舊京宮阙,但有小大之殊耳。
欲作文字,當緻力于經,言之乃能有物。
參之《左》《國》《史》《漢》,方知文章體制,下字乃能不苟。
如韓、柳文字非不着意求工,猶不免疏于經術,故有時說義理或未當。
《左氏》不可作經讀,說義遠不及《公》《谷》。
《國語》文字較精練,陳義亦不苟,可與《禮記》相發。
與《左傳》不必定出一人之手,然序次有法,斷制謹嚴,往往以一句結之,而全篇歸宿于是可見。
漢人雖作小文字,如诏令尺牍,不必有意為文,而無一不佳。
先生論晚近書法雲:有清一代,當以伊墨卿為第一,以其兼該衆體,有魏晉氣味。
錢南園學顔平原,亦其亞也。
劉石庵結體自佳,而傷于癡肥。
乾嘉間趙、董盛行,往往流于輕,一二學古者亦未免于俗。
包慎伯學北碑,獨好刁惠公,亦不知擇。
近人惟沈寐叟晚年書以章草閣帖參之北碑,融為一家,自具面目。
張季直亦有來曆,鄭孝胥結體未善。
若民國諸賢以書家稱者,吾不欲觀之矣。
弘一法師一生不出《張猛龍》,亦自有其面目,晚年微似枯槁。
謝無量先生不好臨摹而天才卓異,随手揮灑,自然佳妙。
至于學力,吾或差有一日之長。
所謂大家者,取精用宏,不名一家,不拘一體,然後能語于此也。
古人不可輕易貶剝,如韓退之《進學解》與班孟堅《賓戲》、揚子雲《解嘲》更無優劣。
韓文之至者無愧漢人也。
俗所稱仿宋字,不知起于何時。
以吾所見,元本猶不類此。
明初陶宗儀刻《說郛》,字體乃漸方正,南北監本及汲古閣所刻書皆然。
清初刻本多用楷書,實較精美,《全唐詩》《全唐文》猶然。
武英殿聚珍本字用銅鑄,乃用仿宋體,自較木闆鉛字為佳,後乃漸為宦官盜賣,良可惜也。
昔人評鐘元常書,謂其“沉着痛快”。
吾比臨古人書,頗識此意。
反觀自己所為,沉着則有之,痛快猶未也。
作書亦可悟道。
推而言之,作詩亦須沉着痛快,說話作事亦須沉着痛快。
忠信笃敬,談何容易!笃實便是沉着,反之則是不誠。
梁肅《心印銘》,杭州萬松嶺附近原有摩崖。
公路興修,石刻竟毀,拓本乃不可複得。
“常昏而未嘗不昏”句,當作“常昏而未嘗或昏”方合。
問:黃山谷書勢勁挺,撇畫或類竹葉,鄭闆橋是否從此悟入?答雲:山谷間架闊張,用筆自是二王遺法,闆橋則失之野。
包慎伯之為人,餘所不喜。
寫大字不甚好,而小楷頗精。
跋白真真題壁詩極可觀,詩亦當是依托之作,蓋以自寄懷才不遇之感者。
往在杭州,閱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
意吳越之與楚中,水土氣候不甚相遠,得好事者依此遍求而樹藝之,為《離騷》草木圃,使遊人一目了然,豈非藝苑佳話。
”略無筆墨痕,直是神品。
何子貞一生不能到此境界,伊墨卿庶幾近之,然猶着急。
何書結構本好,祇是太着意。
吾書乃了無意。
是日作書廿餘件,神品惟此一件,此亦不可強求者。
董文敏書視趙子昂有骨幹,畫不常見。
曾見黃賓鴻所藏《秋林圖》一幅,施丹黃,絕無筆墨痕,直是化工,亦神品也。
唐宋以降,各代文學皆自有其面目,而清最黯然無色。
迄于今日,但有新考據,上承乾嘉之餘韻,旁挹歐美之流風,此外毫無所有矣。
觀豐子恺畫展,先生言:筆墨痕迹太重,亦是未臻超脫,未能空靈。
名家傑作,令人望去幾乎不知是畫,此乃空靈之妙也。
說書畫之益雲:可消粗犷之氣,助變化之功。
吾書造詣,亦知古人規矩法度而已。
每觀碑帖,便覺意味深長,與程子讀《論語》之說相似。
倪雲林畫入逸品,雖祗枯木竹石,而饒有精神,決不枯澹。
北宋李詳有《營造法式》一書,叙曆代建築沿革及宮殿構造形式甚詳。
所用名詞,悉皆典雅。
又:雕刻已有西來之風,如拂菻者,則出于希臘,乃天神之傅翼者也。
至于埃及獅身人面像,亦經采錄。
大抵六朝以來,外國建築漸入中土,至唐益盛。
此書世少傳本,民初朱啟钤為中國工程學會會長時曾為印行。
所據本着五彩,甚精緻。
今則言工程者群以西洋為法,此書乃罕有知者。
數典忘祖,是可歎也。
北京宮殿建築,大都遼金以來遺物。
明有匠人雷姓者,有巧思。
凡都門或大内有興造,圖樣皆出其手,号“樣子雷”。
子孫世其業,亦以“樣子雷”為号。
清末猶不衰。
吾嘗于南京展覽會見其宮殿模型,甚精好,尺度一一有定制。
以視舊京宮阙,但有小大之殊耳。
欲作文字,當緻力于經,言之乃能有物。
參之《左》《國》《史》《漢》,方知文章體制,下字乃能不苟。
如韓、柳文字非不着意求工,猶不免疏于經術,故有時說義理或未當。
《左氏》不可作經讀,說義遠不及《公》《谷》。
《國語》文字較精練,陳義亦不苟,可與《禮記》相發。
與《左傳》不必定出一人之手,然序次有法,斷制謹嚴,往往以一句結之,而全篇歸宿于是可見。
漢人雖作小文字,如诏令尺牍,不必有意為文,而無一不佳。
先生論晚近書法雲:有清一代,當以伊墨卿為第一,以其兼該衆體,有魏晉氣味。
錢南園學顔平原,亦其亞也。
劉石庵結體自佳,而傷于癡肥。
乾嘉間趙、董盛行,往往流于輕,一二學古者亦未免于俗。
包慎伯學北碑,獨好刁惠公,亦不知擇。
近人惟沈寐叟晚年書以章草閣帖參之北碑,融為一家,自具面目。
張季直亦有來曆,鄭孝胥結體未善。
若民國諸賢以書家稱者,吾不欲觀之矣。
弘一法師一生不出《張猛龍》,亦自有其面目,晚年微似枯槁。
謝無量先生不好臨摹而天才卓異,随手揮灑,自然佳妙。
至于學力,吾或差有一日之長。
所謂大家者,取精用宏,不名一家,不拘一體,然後能語于此也。
古人不可輕易貶剝,如韓退之《進學解》與班孟堅《賓戲》、揚子雲《解嘲》更無優劣。
韓文之至者無愧漢人也。
俗所稱仿宋字,不知起于何時。
以吾所見,元本猶不類此。
明初陶宗儀刻《說郛》,字體乃漸方正,南北監本及汲古閣所刻書皆然。
清初刻本多用楷書,實較精美,《全唐詩》《全唐文》猶然。
武英殿聚珍本字用銅鑄,乃用仿宋體,自較木闆鉛字為佳,後乃漸為宦官盜賣,良可惜也。
昔人評鐘元常書,謂其“沉着痛快”。
吾比臨古人書,頗識此意。
反觀自己所為,沉着則有之,痛快猶未也。
作書亦可悟道。
推而言之,作詩亦須沉着痛快,說話作事亦須沉着痛快。
忠信笃敬,談何容易!笃實便是沉着,反之則是不誠。
梁肅《心印銘》,杭州萬松嶺附近原有摩崖。
公路興修,石刻竟毀,拓本乃不可複得。
“常昏而未嘗不昏”句,當作“常昏而未嘗或昏”方合。
問:黃山谷書勢勁挺,撇畫或類竹葉,鄭闆橋是否從此悟入?答雲:山谷間架闊張,用筆自是二王遺法,闆橋則失之野。
包慎伯之為人,餘所不喜。
寫大字不甚好,而小楷頗精。
跋白真真題壁詩極可觀,詩亦當是依托之作,蓋以自寄懷才不遇之感者。
往在杭州,閱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
意吳越之與楚中,水土氣候不甚相遠,得好事者依此遍求而樹藝之,為《離騷》草木圃,使遊人一目了然,豈非藝苑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