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篇
關燈
小
中
大
廢。
編年須簡,略法《春秋》經文,紀事本末則本傳文法度,如朱子《通鑒綱目》。
綱法經,目法傳,則善矣。
古者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取其善可為法,惡可垂誡。
太史公尚知此意,自叙《史記》,附于《春秋》。
八書未能完成,半出後人所補。
班史各志如《禮樂》《食貨》《溝洫》諸篇,皆有精彩,是應全讀。
班氏經術雖不深,然其論禮樂,猶粗知其意,非後之史家所能及也。
《晉書》題唐玄宗禦撰,實則當時大臣依據成本加以編纂。
前此為晉書者凡三十家之多,書成于唐,文字多出晉人,故饒文采。
《南齊書》多記玄言名理,兼及佛法,亦可喜。
《新唐書》論贊不盡佳,大抵出于歐陽公之手者為勝,二宋所為則有遜色矣。
鄭漁仲為《通志》二十略綜古今,具見史識,惟傳記一略可省,其餘金石、文字、蟲魚之類,亦有博物之意。
今日西人所為專門史書,如經濟史、哲學史之流,頗與鄭之一略相當。
總之,作史貴簡,尤貴不陋。
自阮芸台刻《學海堂經解》,而治經學者思想為之锢蔽;自魏默深編《經世文編》,而言政治者盡蹈富強窠臼。
張南皮督學四川,刻《書目答問》《輶軒語》,當時學者家有其書。
吾二十歲前亦嘗奉為圭臬,久而無所得,乃知其所舉入門各書,多于學者無益。
《皇清經解》不足資以通經,《經義考》亦祇是目錄之學,書賈能為之。
而講論義理如《通志堂經解》者,反為所黜。
又如《四庫提要》,張氏以為治群書之門迳,吾嘗卒讀之,而知其立說之偏。
當時戴東原多任編撰之事,對宋儒每加指責,程朱雖功令所尊,亦有微詞。
又如《宋學淵源記》,張氏以為治宋學之門徑,而不知江藩之于義理固無所解也。
論友人某先生雲:可與論史,難與說經;可與料事,難與入理。
以其觀變之深,利害計較太熟故也。
又雲:吾前與一書,亦是對治。
學者于史事太疏,卻不得以此為說。
史家多以諸子為出于王官,如是則官各有守,孔子之删詩書,定禮樂,豈非侵權?其教人豈非越俎?今既祖述孔子,則諸子自以出于六藝為是。
論史學流失雲:老子之失深,左氏之失淺,東萊之失粗。
如今人開口便言“生存競争”,其失不止于陋,直是謬矣。
談尊經,雲:何鍵提議讀經,三中全會付之束閣。
實則縱使行之學校,亦祇視為史料,如所謂“追念過去光榮”雲雲,與經義固了不相幹,微論一般人,章太炎之尊經,即以經為史,而其原本實出于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真可謂流毒天下,誤盡蒼生。
此其人未嘗知有身心性命之理,故有此說。
實則《春秋》如以史書觀之,真所謂“斷爛朝報”者矣。
《尚書蔡傳》序文稱為“史外傳心”之典,可謂卓識。
尊經之說,微論何鍵,即如章太炎非不尊經,而原本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實乃尊史。
《春秋》不可作史讀,作史讀則真“斷爛朝報”矣。
《尚書》雖亦當時诏令,而《蔡傳》序文所謂“史外傳心”者,最是中肯之語。
是故經可雲術,其義廣;不可雲學,其義小。
《論語》言“學而時習”、“學而不思”雲雲,“學”字之上,皆不容别貫一字。
今人每言“漢學”、“宋學”、“經學”、“史學”,以及冠以地名人名,标舉學派,皆未為當。
即如“佛學”之名亦不如“佛法”為妥。
讀經須知非是向外求知識,乃能有益。
章太炎提倡讀經,而以經為史,意味完全不同。
餘遊紹興,谒禹陵,見太炎所為碑文,稱禹學于西王母之國,當今之叙裡亞,得其勾股之術,歸而治水。
不知其何所本,縱有依據,未必可靠。
然以此稱禹,異哉!
編年須簡,略法《春秋》經文,紀事本末則本傳文法度,如朱子《通鑒綱目》。
綱法經,目法傳,則善矣。
古者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取其善可為法,惡可垂誡。
太史公尚知此意,自叙《史記》,附于《春秋》。
八書未能完成,半出後人所補。
班史各志如《禮樂》《食貨》《溝洫》諸篇,皆有精彩,是應全讀。
班氏經術雖不深,然其論禮樂,猶粗知其意,非後之史家所能及也。
《晉書》題唐玄宗禦撰,實則當時大臣依據成本加以編纂。
前此為晉書者凡三十家之多,書成于唐,文字多出晉人,故饒文采。
《南齊書》多記玄言名理,兼及佛法,亦可喜。
《新唐書》論贊不盡佳,大抵出于歐陽公之手者為勝,二宋所為則有遜色矣。
鄭漁仲為《通志》二十略綜古今,具見史識,惟傳記一略可省,其餘金石、文字、蟲魚之類,亦有博物之意。
今日西人所為專門史書,如經濟史、哲學史之流,頗與鄭之一略相當。
總之,作史貴簡,尤貴不陋。
自阮芸台刻《學海堂經解》,而治經學者思想為之锢蔽;自魏默深編《經世文編》,而言政治者盡蹈富強窠臼。
張南皮督學四川,刻《書目答問》《輶軒語》,當時學者家有其書。
吾二十歲前亦嘗奉為圭臬,久而無所得,乃知其所舉入門各書,多于學者無益。
《皇清經解》不足資以通經,《經義考》亦祇是目錄之學,書賈能為之。
而講論義理如《通志堂經解》者,反為所黜。
又如《四庫提要》,張氏以為治群書之門迳,吾嘗卒讀之,而知其立說之偏。
當時戴東原多任編撰之事,對宋儒每加指責,程朱雖功令所尊,亦有微詞。
又如《宋學淵源記》,張氏以為治宋學之門徑,而不知江藩之于義理固無所解也。
論友人某先生雲:可與論史,難與說經;可與料事,難與入理。
以其觀變之深,利害計較太熟故也。
又雲:吾前與一書,亦是對治。
學者于史事太疏,卻不得以此為說。
史家多以諸子為出于王官,如是則官各有守,孔子之删詩書,定禮樂,豈非侵權?其教人豈非越俎?今既祖述孔子,則諸子自以出于六藝為是。
論史學流失雲:老子之失深,左氏之失淺,東萊之失粗。
如今人開口便言“生存競争”,其失不止于陋,直是謬矣。
談尊經,雲:何鍵提議讀經,三中全會付之束閣。
實則縱使行之學校,亦祇視為史料,如所謂“追念過去光榮”雲雲,與經義固了不相幹,微論一般人,章太炎之尊經,即以經為史,而其原本實出于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真可謂流毒天下,誤盡蒼生。
此其人未嘗知有身心性命之理,故有此說。
實則《春秋》如以史書觀之,真所謂“斷爛朝報”者矣。
《尚書蔡傳》序文稱為“史外傳心”之典,可謂卓識。
尊經之說,微論何鍵,即如章太炎非不尊經,而原本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實乃尊史。
《春秋》不可作史讀,作史讀則真“斷爛朝報”矣。
《尚書》雖亦當時诏令,而《蔡傳》序文所謂“史外傳心”者,最是中肯之語。
是故經可雲術,其義廣;不可雲學,其義小。
《論語》言“學而時習”、“學而不思”雲雲,“學”字之上,皆不容别貫一字。
今人每言“漢學”、“宋學”、“經學”、“史學”,以及冠以地名人名,标舉學派,皆未為當。
即如“佛學”之名亦不如“佛法”為妥。
讀經須知非是向外求知識,乃能有益。
章太炎提倡讀經,而以經為史,意味完全不同。
餘遊紹興,谒禹陵,見太炎所為碑文,稱禹學于西王母之國,當今之叙裡亞,得其勾股之術,歸而治水。
不知其何所本,縱有依據,未必可靠。
然以此稱禹,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