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篇
關燈
小
中
大
心陷溺之甚,非此不足以啟而振之。
有如像山所雲,陰霾郁積之久,非霹靂一聲不能撥雲霧見青天也。
在教家說,則有了義,有不了義。
萬理俱空是不了義,故見辟。
了義則法法皆真,萬理俱實。
在禅家說,則真實猶不許說,以本來真實,說來便是頭上安頭,故祇可寄之于默也。
知是神通妙用,則運水搬柴,亦可行所無事,否則讀書亦祗滋勞攘。
說船子和尚接沩山一段故事雲:“既得傳人,便覆舟而逝,亦複何妨。
” 行者唾佛,總不是。
法師如有手眼,便當還唾其面。
六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和尚出雲:“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祖呵之雲:“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原、佛性?”以其仍作義解,未離名言也。
渠如言下了悟,便當問:“既是名無無字,何以喚作一物,試請拈出來看何如?”如是,則六祖便下堂歸方丈去矣。
看《燈錄》當知着眼處,如猕猴喚六窗之喻,重在後半□仰山一問,前半則極其淺近也。
禅師家有雲:“騎賊馬,追賊隊。
”“藉婆衫子拜婆年。
”接人之道,皆是因問有答,因材施教。
雪峰禅三句:一曰涵蓋乾坤句,謂渾然一理,無分方所也。
二曰截斷衆流句,如抽刀斷水,特見力量也(如習性之别,義利之分,辨之至明,剖之入微)。
三曰随波逐浪句,謂俯順來機,從緣施設也。
佛氏有三德三身之說,以《中庸》三句配之:性是法身,道是報身,教是應化身。
性即法身德,道即般若德,教即解脫德。
禅家三玄三要亦即是此三句。
“天命之謂性”是涵蓋乾坤句,“率性之謂道”是截斷衆流句,“修道之謂教”是随波逐浪句。
談義說理都是教,知性乃是聞道,聞道乃能說教。
就性道言,則性為體,道為用;就道教言,則道為體,教為用。
以道為用,則教是用中之用;以道為體,則性是體中之體。
所謂一句中具三句,三句仍是一句也。
“天何言哉”是真谛,“四時行,百物生”是俗谛,真俗雙融,理行氣中,即真而俗,即俗而真,是中道第一義谛。
“吾有知乎哉”是真谛(聖人無知,故無所不知,如其有知,必滞一隅),“叩其兩端而竭焉”是俗谛(竭兩端便是一貫之道),無知而無不知是中道第一義谛。
《大學》“明明德”是自覺,“新民”是覺他,“止至善”是覺滿,亦即是此三谛。
自覺是真,覺他是俗,覺滿是第一義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是般若德,“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是解脫德,“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法身德。
“誠精故明”是法身德,“神應故妙”是般若德,“幾微故幽”是解脫德,亦是此三句。
三德亦可說為三大:法身是體大,般若是相大,解脫是用大。
總之,此理是活鱍鱍的,見性則橫說豎說,無往而不是;不見性則縱有道着處,亦是億則屢中,不離情識知解也。
耳聞目見,皆可悟道。
前人有聞雷而悟者,有聽檐前水滴聲而悟者,有聞木犀香而會者。
“吾無隐乎爾”者,雖非孔子本意,而會得自好。
問圭峰之書。
答雲:先看《圓覺大疏》,再看《普賢行願品疏鈔》。
二書亦是義學要典,為人人必讀之書。
圭峰得力在此。
今似宜先看《起信論賢首疏》,明究其義,方可徐及二書。
問《朱子語類》卷十四有雲,禅家但以虛靈不昧者為性,而無具衆理以下之事。
答雲:不昧即具衆理。
禅家有不了當者,祗是說不昧,未到真不昧耳。
論《五燈會元》雲:此書不可不看。
賓主四料檢,雖儒書亦可如此會。
例如孔子語顔、曾便是主勘主,語子貢便是主勘賓,惟賓勘賓處殊不多見耳。
《起信論》“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張子“心統性情”之說,及《通書》“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三者可同會。
“安忍”是佛氏言,譯語省略,具言當曰“安樂忍可”。
忍者,謂一切境界皆能順受也。
今與不忍對言,義不相屬。
如《左傳》言“阻兵而安忍”,反“相忍以為政”,便不是好字。
大凡屬文,下一名言,需求精當,使義相了然方可。
如“安忍”字,别用不妨,今與“不忍”字連用,則疑于為不忍之反矣。
見聞不用,意識不行,然非同于木石也。
此迦葉入滅意根境界,非可襲而取也。
先生以水喻性,以波喻情。
因舉杭州淨慈寺壁間一偈雲:“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繼雲:前人有“全水是波,全波是水”之說,亦可仿說全性是情,全情是性。
發而中節,則全情是性;颠倒錯亂,則全性是情。
有如像山所雲,陰霾郁積之久,非霹靂一聲不能撥雲霧見青天也。
在教家說,則有了義,有不了義。
萬理俱空是不了義,故見辟。
了義則法法皆真,萬理俱實。
在禅家說,則真實猶不許說,以本來真實,說來便是頭上安頭,故祇可寄之于默也。
知是神通妙用,則運水搬柴,亦可行所無事,否則讀書亦祗滋勞攘。
說船子和尚接沩山一段故事雲:“既得傳人,便覆舟而逝,亦複何妨。
” 行者唾佛,總不是。
法師如有手眼,便當還唾其面。
六祖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和尚出雲:“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佛性。
”祖呵之雲:“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原、佛性?”以其仍作義解,未離名言也。
渠如言下了悟,便當問:“既是名無無字,何以喚作一物,試請拈出來看何如?”如是,則六祖便下堂歸方丈去矣。
看《燈錄》當知着眼處,如猕猴喚六窗之喻,重在後半□仰山一問,前半則極其淺近也。
禅師家有雲:“騎賊馬,追賊隊。
”“藉婆衫子拜婆年。
”接人之道,皆是因問有答,因材施教。
雪峰禅三句:一曰涵蓋乾坤句,謂渾然一理,無分方所也。
二曰截斷衆流句,如抽刀斷水,特見力量也(如習性之别,義利之分,辨之至明,剖之入微)。
三曰随波逐浪句,謂俯順來機,從緣施設也。
佛氏有三德三身之說,以《中庸》三句配之:性是法身,道是報身,教是應化身。
性即法身德,道即般若德,教即解脫德。
禅家三玄三要亦即是此三句。
“天命之謂性”是涵蓋乾坤句,“率性之謂道”是截斷衆流句,“修道之謂教”是随波逐浪句。
談義說理都是教,知性乃是聞道,聞道乃能說教。
就性道言,則性為體,道為用;就道教言,則道為體,教為用。
以道為用,則教是用中之用;以道為體,則性是體中之體。
所謂一句中具三句,三句仍是一句也。
“天何言哉”是真谛,“四時行,百物生”是俗谛,真俗雙融,理行氣中,即真而俗,即俗而真,是中道第一義谛。
“吾有知乎哉”是真谛(聖人無知,故無所不知,如其有知,必滞一隅),“叩其兩端而竭焉”是俗谛(竭兩端便是一貫之道),無知而無不知是中道第一義谛。
《大學》“明明德”是自覺,“新民”是覺他,“止至善”是覺滿,亦即是此三谛。
自覺是真,覺他是俗,覺滿是第一義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是般若德,“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是解脫德,“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法身德。
“誠精故明”是法身德,“神應故妙”是般若德,“幾微故幽”是解脫德,亦是此三句。
三德亦可說為三大:法身是體大,般若是相大,解脫是用大。
總之,此理是活鱍鱍的,見性則橫說豎說,無往而不是;不見性則縱有道着處,亦是億則屢中,不離情識知解也。
耳聞目見,皆可悟道。
前人有聞雷而悟者,有聽檐前水滴聲而悟者,有聞木犀香而會者。
“吾無隐乎爾”者,雖非孔子本意,而會得自好。
問圭峰之書。
答雲:先看《圓覺大疏》,再看《普賢行願品疏鈔》。
二書亦是義學要典,為人人必讀之書。
圭峰得力在此。
今似宜先看《起信論賢首疏》,明究其義,方可徐及二書。
問《朱子語類》卷十四有雲,禅家但以虛靈不昧者為性,而無具衆理以下之事。
答雲:不昧即具衆理。
禅家有不了當者,祗是說不昧,未到真不昧耳。
論《五燈會元》雲:此書不可不看。
賓主四料檢,雖儒書亦可如此會。
例如孔子語顔、曾便是主勘主,語子貢便是主勘賓,惟賓勘賓處殊不多見耳。
《起信論》“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張子“心統性情”之說,及《通書》“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三者可同會。
“安忍”是佛氏言,譯語省略,具言當曰“安樂忍可”。
忍者,謂一切境界皆能順受也。
今與不忍對言,義不相屬。
如《左傳》言“阻兵而安忍”,反“相忍以為政”,便不是好字。
大凡屬文,下一名言,需求精當,使義相了然方可。
如“安忍”字,别用不妨,今與“不忍”字連用,則疑于為不忍之反矣。
見聞不用,意識不行,然非同于木石也。
此迦葉入滅意根境界,非可襲而取也。
先生以水喻性,以波喻情。
因舉杭州淨慈寺壁間一偈雲:“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繼雲:前人有“全水是波,全波是水”之說,亦可仿說全性是情,全情是性。
發而中節,則全情是性;颠倒錯亂,則全性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