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篇
關燈
小
中
大
憂。
《比》以陽居君位,天下所歸往,“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得志,澤加于民”之象,故樂。
《師》以陽居陰位,賢人窮而在下,“君子以容民畜衆”,人亦歸之,然“不得志,修身見于世”,故有憂在,所謂“吉兇與民同患”也。
關氏《易傳》雖雲僞書,然其說“履而不處,周公是也;需而不進,孔子是也”二語甚精,固不得以其僞書而少之。
彭遜之嘗言:人身便是一個《泰》卦,耳、目、鼻孔皆為偶,口及下竅二皆為奇,倒轉則為《否》卦,故曰“否之匪人”。
此亦先儒所未說,彼自有所悟。
依吾說三畫卦,則頭為奇,手足為偶,便是一個《艮》卦,故人須是用《艮》。
艮,止也。
一陽止二陰,當止而止。
雖亦有阻義,固非險阻之比。
宇宙便是一部《易》,人之一生亦是一部《易》。
伏羲畫卦時,當已有文字。
八卦合以消息,是為十言之教。
既有卦矣,卦必有名,如無文字,名從何立。
《易》每以言、行對舉,《論語》說視、聽、言、動,《洪範》說視、聽、言、貌、思。
見于事者謂之行,現于身者謂之貌,發于心者謂之動,而思為之本。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視聽所以為學,“心之官則思”。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惟就視、聽、言、動上說來,乃見其不可離耳。
“克己複禮”之“禮”,即是天理之“理”,道理之“理”,未至于此,私欲猶自未盡,猶未免于不仁也。
昔人有夜半見明星而悟者,如佛是也;有聞雷而悟者,如趙清獻、陸象山是也。
吾人夜夜見星而不悟,是視猶有未明也;每每聞雷而不悟,是聽猶有未聰也。
果能自加修省之功,體之身心,驗之夢寐,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則濁者可清,昏者可明,所謂“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者是也。
其或當時不即見效,隻要究心一番,事後尋思,自然記起。
如搖筆為文時,舊日所讀書自然奔赴腕底也。
但患長日昏沉雜亂,則縱使讀書,亦隻有濁者益濁,昏者益昏耳。
釋“潔靜精微”雲:潔靜即是止,精微即是觀。
潔者,不染污義,“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也。
靜者,不躁動義,不昏沉掉舉散亂因而至于乖缪也。
精者,不夾雜義,猶米之精鑿也。
微者,深密義,不求人知而己獨知之。
《詩》美成王曰“夙夜基命宥密”,《禮》所謂“無聲之樂”也。
《系辭》注以韓康伯為佳,吾當更注之。
伊川《易傳》不可不備,患難中尤當常讀之。
《性理精義》亦應備一部。
問李翊灼《周易大義》,先生雲:無所發明。
分今古文已不必,以天地宇宙乾坤分割而配合之亦不是。
《易》言天道而不外人事。
渠雖亦言人生标準,不知《易》乃變動不居,不可以标準刻定之。
與其說人生标準,終不如“人道”二字為妥也。
說《周易》觀象大旨雲:諸子各有觀法。
老氏言“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莊子&bull逍遙遊》,遊即是觀,謝無量先生嘗言之,《列子&bull仲尼篇》可證(案:此指壺丘子論遊觀一段。
圓括号内字為記錄者所加。
下同)。
陸遊字務觀,亦本于此。
佛家有華嚴三觀、彌勒九觀、四念處。
儒家則觀象之法,《系辭》為備,“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樂記》亦雲“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與《系辭》恰相合。
“萬物散殊”,分殊也,故禮主别異;“合同而化”,理一也,故樂主合同。
即同見異,即異見同,故《易》者,禮樂之原也。
惟觀慧之生,須先修止。
觀者不必以目,六根門頭皆可放光,但不修止者,不足以語于此。
寂而後能感。
心體本寂,故感無不通。
尋常散亂心所感,全成窒礙,非複心之本體。
物之象即心之象,象祗是自心之影。
《三傳》以《公羊》為最精核,《谷梁》亦尚謹嚴,《左氏》則詳于事迹而疏于義理。
但何休說《公羊》亦有錯處,如言孔子有黜周王魯之意是也。
又謂孔子有意棄周之文,反殷之質,亦稍過當。
孔子所言“拜乎下,禮也”及“禮,與其奢也甯儉”雲雲,均有以質補救文勝之意,冀其不偏耳。
是以顔淵問為邦,答以四代禮樂,又雲“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與三世之說相當。
據亂之世用霸,而齊為五霸之首;升平之世用王,魯存周之禮樂,可以表王;太平之世用帝,則變而至于道矣。
《禮運》所謂“大道之行也”雲雲,謂用帝時也。
論學者治《春秋》雲:仍是求之于例,不見大義,義是活潑潑的,例則死闆闆的。
孔子作《春秋》,何嘗有例?以例求之,治史之法也。
微言未嘗絕,不會則絕,七十子猶或難之;大義未嘗乖,識小斯乖,後人自不識耳。
《春秋胡傳》得聖人之用心者十之六七,亦有求之稍過者,或乃有為而言。
朱子嘗疑其近于嚴刻。
如康節以《春秋》為聖人之刑書,此語亦似失之。
治《春秋》可撮舉事類,分别列表而究其義,不可但以例求。
蓋有文同而義異者,非例所能推也,此最難明。
從前治此經者,多祇言例,往往失之。
誠能精心深入,固大有事在。
問治三禮。
答雲:“三禮”亦是門面語。
學者每為名物度數所困,汩沒一生而不知大義。
試思《論語》所說“學詩”、“學禮”,甯指“三禮”邪?吾說《仲尼燕居》雖簡,而禮之大義在是,善學者當自得之。
聖人嘉善稱其終,而惡惡嚴于始,故始用火攻,《春秋》貶之。
今夷狄入寇,始用機械化部隊,自是聖人之所痛惡。
華夷之辨,不應以國土人種為别。
《論語》首章“說”與“樂”是《樂》教,“不知不愠”是《易》教。
君子是成德之名,不必在位(素位而行,夷狄患難莫非其位,不必定指爵位)。
“不見知”即“不見是”也,“不愠”即“無悶”也。
第二章“不好犯上而好作亂”雲雲是《春秋》教。
依此說去,《論語》章章皆六藝之教,可發前賢所未發。
姑為筆劄,将來作《六藝論》可作底稿。
釋
《比》以陽居君位,天下所歸往,“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得志,澤加于民”之象,故樂。
《師》以陽居陰位,賢人窮而在下,“君子以容民畜衆”,人亦歸之,然“不得志,修身見于世”,故有憂在,所謂“吉兇與民同患”也。
關氏《易傳》雖雲僞書,然其說“履而不處,周公是也;需而不進,孔子是也”二語甚精,固不得以其僞書而少之。
彭遜之嘗言:人身便是一個《泰》卦,耳、目、鼻孔皆為偶,口及下竅二皆為奇,倒轉則為《否》卦,故曰“否之匪人”。
此亦先儒所未說,彼自有所悟。
依吾說三畫卦,則頭為奇,手足為偶,便是一個《艮》卦,故人須是用《艮》。
艮,止也。
一陽止二陰,當止而止。
雖亦有阻義,固非險阻之比。
宇宙便是一部《易》,人之一生亦是一部《易》。
伏羲畫卦時,當已有文字。
八卦合以消息,是為十言之教。
既有卦矣,卦必有名,如無文字,名從何立。
《易》每以言、行對舉,《論語》說視、聽、言、動,《洪範》說視、聽、言、貌、思。
見于事者謂之行,現于身者謂之貌,發于心者謂之動,而思為之本。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視聽所以為學,“心之官則思”。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惟就視、聽、言、動上說來,乃見其不可離耳。
“克己複禮”之“禮”,即是天理之“理”,道理之“理”,未至于此,私欲猶自未盡,猶未免于不仁也。
昔人有夜半見明星而悟者,如佛是也;有聞雷而悟者,如趙清獻、陸象山是也。
吾人夜夜見星而不悟,是視猶有未明也;每每聞雷而不悟,是聽猶有未聰也。
果能自加修省之功,體之身心,驗之夢寐,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則濁者可清,昏者可明,所謂“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者是也。
其或當時不即見效,隻要究心一番,事後尋思,自然記起。
如搖筆為文時,舊日所讀書自然奔赴腕底也。
但患長日昏沉雜亂,則縱使讀書,亦隻有濁者益濁,昏者益昏耳。
釋“潔靜精微”雲:潔靜即是止,精微即是觀。
潔者,不染污義,“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也。
靜者,不躁動義,不昏沉掉舉散亂因而至于乖缪也。
精者,不夾雜義,猶米之精鑿也。
微者,深密義,不求人知而己獨知之。
《詩》美成王曰“夙夜基命宥密”,《禮》所謂“無聲之樂”也。
《系辭》注以韓康伯為佳,吾當更注之。
伊川《易傳》不可不備,患難中尤當常讀之。
《性理精義》亦應備一部。
問李翊灼《周易大義》,先生雲:無所發明。
分今古文已不必,以天地宇宙乾坤分割而配合之亦不是。
《易》言天道而不外人事。
渠雖亦言人生标準,不知《易》乃變動不居,不可以标準刻定之。
與其說人生标準,終不如“人道”二字為妥也。
說《周易》觀象大旨雲:諸子各有觀法。
老氏言“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莊子&bull逍遙遊》,遊即是觀,謝無量先生嘗言之,《列子&bull仲尼篇》可證(案:此指壺丘子論遊觀一段。
圓括号内字為記錄者所加。
下同)。
陸遊字務觀,亦本于此。
佛家有華嚴三觀、彌勒九觀、四念處。
儒家則觀象之法,《系辭》為備,“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樂記》亦雲“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與《系辭》恰相合。
“萬物散殊”,分殊也,故禮主别異;“合同而化”,理一也,故樂主合同。
即同見異,即異見同,故《易》者,禮樂之原也。
惟觀慧之生,須先修止。
觀者不必以目,六根門頭皆可放光,但不修止者,不足以語于此。
寂而後能感。
心體本寂,故感無不通。
尋常散亂心所感,全成窒礙,非複心之本體。
物之象即心之象,象祗是自心之影。
《三傳》以《公羊》為最精核,《谷梁》亦尚謹嚴,《左氏》則詳于事迹而疏于義理。
但何休說《公羊》亦有錯處,如言孔子有黜周王魯之意是也。
又謂孔子有意棄周之文,反殷之質,亦稍過當。
孔子所言“拜乎下,禮也”及“禮,與其奢也甯儉”雲雲,均有以質補救文勝之意,冀其不偏耳。
是以顔淵問為邦,答以四代禮樂,又雲“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與三世之說相當。
據亂之世用霸,而齊為五霸之首;升平之世用王,魯存周之禮樂,可以表王;太平之世用帝,則變而至于道矣。
《禮運》所謂“大道之行也”雲雲,謂用帝時也。
論學者治《春秋》雲:仍是求之于例,不見大義,義是活潑潑的,例則死闆闆的。
孔子作《春秋》,何嘗有例?以例求之,治史之法也。
微言未嘗絕,不會則絕,七十子猶或難之;大義未嘗乖,識小斯乖,後人自不識耳。
《春秋胡傳》得聖人之用心者十之六七,亦有求之稍過者,或乃有為而言。
朱子嘗疑其近于嚴刻。
如康節以《春秋》為聖人之刑書,此語亦似失之。
治《春秋》可撮舉事類,分别列表而究其義,不可但以例求。
蓋有文同而義異者,非例所能推也,此最難明。
從前治此經者,多祇言例,往往失之。
誠能精心深入,固大有事在。
問治三禮。
答雲:“三禮”亦是門面語。
學者每為名物度數所困,汩沒一生而不知大義。
試思《論語》所說“學詩”、“學禮”,甯指“三禮”邪?吾說《仲尼燕居》雖簡,而禮之大義在是,善學者當自得之。
聖人嘉善稱其終,而惡惡嚴于始,故始用火攻,《春秋》貶之。
今夷狄入寇,始用機械化部隊,自是聖人之所痛惡。
華夷之辨,不應以國土人種為别。
《論語》首章“說”與“樂”是《樂》教,“不知不愠”是《易》教。
君子是成德之名,不必在位(素位而行,夷狄患難莫非其位,不必定指爵位)。
“不見知”即“不見是”也,“不愠”即“無悶”也。
第二章“不好犯上而好作亂”雲雲是《春秋》教。
依此說去,《論語》章章皆六藝之教,可發前賢所未發。
姑為筆劄,将來作《六藝論》可作底稿。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