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之書劄(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緻親戚師友(上)
魯同
一九〇一年
魯同表兄大人足下:
南歸十四年,音書梗阻。
己亥夏,樊朗然姻伯回,帶到手書并寄惠芽菜一壇,具悉種切。
屢拟奉書,一道近狀,遷延未果。
轉眼二年餘,伏計姑母大人福體康甯,表兄昆玉近祺多豫,諒慰遠懷。
弟遭多故,自癸巳九月先慈見背,頻年家運備極颠連。
先君數撄危疾,日就衰老,旋于庚子三月忽患中風,夏秋小愈,而家二姊竟以八月病故。
九月,家大姊于歸丁氏。
先君病遂日笃,延至今年三月,百醫罔效,竟于十四日卯初棄養。
弟藐然一身,慘遭此變,頫仰擗踴,不如無生。
幸附身附棺之具皆有備豫,壽圹亦于上年營就,今年山向尚利,大約在十一月舉葬。
弟撰有先君暨先慈及二姊行述,共為一卷,頗具梗概,附呈查覽。
年來家鄉情形不得可道,舍間度支日绌,貿易迄少起色,大有不省支持之勢。
未省表兄近就何業?光景裕否?有無授室?太親母尚無恙否?書中未見提及,殊以為念!姑母自必佳勝,表姊已否出閣?一一在念。
有便務望詳示覼縷,以慰懸懸。
信寄浙江紹興府城大路一大參号,不誤。
四姑母年已六十,人尚康健。
家大姊嫁丁氏,姊夫名崇華,業儒,同邑世家,頗為浃洽,差以告慰。
弟于己亥秋入學,先君已為婚娶,婦湯姓,山陰人。
知姑母系注,特附及之。
南岸先墓歲蒙姑母暨八姑父母等代為展視,感非可言。
石縫略開,諒無大礙。
匆促握管,不能具詳。
八姑父書可以取閱,較知委細也。
敬請姑母大人福安,諸兄姊近祉,不盡千萬。
期表弟福田叩首。
四姑母及家叔均附筆請姑母安并道念。
湯儀 一九〇一年 今當遠行,留數語為别。
陳之座右,用賴良箴,勿以為老生常談也。
家道不幸,重遭大故,藐焉孤露,不如無生,所以勉延殘息者,以此身受之吾親,不容汶汶以生,泯泯以沒耳。
虎視在前,蠅喙在後。
跬步未蹈,荊棘已生。
思之痛心,言之哽喉,此為何如時乎!疢疾方深,憂患方劇,未始非磨厲德性、激發智識之資。
誦《白圭》之詩,廪冰淵之操,正唯遭際之酷,乃見學養之真。
卿不須悲其遇,但植其志耳。
有五大要,在所必察。
湔舊改良,是在術智。
述之如下: 一、持大體。
吾家夙禀禮法,内外肅然,阃教以成。
體統之謂何?内外大防,不可有毫發渝越。
凡處事過激切則生變,過緩順則生侮。
緩順卿過之,吾但患卿緩順,不患卿激切。
以後須立志改革,堅定不易,随時随處,盡力彌縫。
萬勿一味委曲将順,自取荼苦。
蓋吾在家時,有若許事礙于更張,今則凡事皆卿自為之。
積重難返,要當以湔除,此不可失之機也。
是為第一要。
一、慎賓祭。
賓祭之職,中饋專司。
吾去後,賓客當少。
但遇祭祀,務須先期陳設(陳祖父母像,并陳父母像于旁),預備供品,碗盞肴馔,必潔必精。
父親幾筵,常日供膳,夙興夜寐,不可有失。
既盡婦道,亦安姑母之心。
前旨既行,為難自少。
萬勿置身事外,一任率行,自贻罪疚。
是為第二要。
一、敦敬睦。
遭命不幸,不得事二親。
二姐既卒,大姐又嫁,誼分之戚,惟有姑母。
溫凊之道行焉,晨興省問,夕寝視安。
居恒談話,宜随時開陳大義,彌縫間隙。
婦言亦居四德之一,苟能委曲詳盡,切于事情,亦可儆悟一二,勿徒事墨墨已也。
大姐處如遣人來,必詳問起居,寄聲請候,不可疏忽。
如遣人往,務須慎選諄谕,以免謑誤。
是為第三要。
一、謹服物。
無論何物,皆須謹密,以防盜竊。
汗衣曝器,尤須審慎。
巾簂中物,不但不得遺卻,亦不得輕落人眼。
盜竊事小,嫌疑事大,萬勿忽視,以期繕固堤防。
平時衣服,尤宜嚴整。
不可晏起,緻蹈疏懈之咎。
是為第四要。
一、馭婢妪。
卿之待人,恒慮太寬。
有極小之事,卻有絕大關系,豈可概予優容。
以後随事宜稍加辭色,用示體制,而杜弊亂。
是為第五要。
一、勤學問。
不能識字,比于盲瞽;不能讀書,比于冥行。
近月以來,略涉書史,于古者女子立身之道,禦變之方,當已稍加梗概。
以後宜時時翻檢,随處體察,事事置身其間,而權衡之,久久自有把握。
陳文恭教女遺規,及曆史中列女傳,并小學古訓纂等書,一篇之中,三緻意焉。
奇女賢婦,皆基于此矣。
詩能感發情性,植養倫理,所授各篇,勿可遺忘。
其他卷帙,随時閱,能解者識之,不能解者悟之,久之亦自能貫通。
甘苦之語,勉旃勉旃。
是為五要中之總要。
凡此諸要,皆上下、尊卑、長幼、内外、親疏、賢否、得失之分界,卿之義務,略盡于是。
務宜一日三複,奉為标準。
能令事事契合,自然應付有餘。
堕地以來,行年二十,俯仰百感,周旋萬難,所望者勉為賢哲,不負父母教育。
天降闵兇,孝養不逮,所以仰慰二親者,惟在斯耳。
信能體此旨而行之,則雖不及事吾親,亦可稍釋疚恨。
念哉慈訓,毋負苦心。
倚裝匆匆,率書數行。
庶幾别後,永如晤語。
言不盡意,行矣,勉之。
光緒辛醜十月下浣,耕餘臨行贈言。
再,家存先君手澤三簏,務宜敬謹庋藏,勿令鼠子竄入。
若遇非常,他物可棄,此簏必力籌保全,萬勿任令散佚,以重不孝。
至屬切屬。
耕餘瀕行再記。
袁思亮 馗公 蘉公 一 一九〇一年 馗公足下: 一昨見過,浮乃為俗客所嬲,弗得相與從容吐奇論,盡積極之懷。
爰慊彌日。
月頃從大馬路,稍稍便于往來,恨不獲相繼見。
浮複以事當還紹興,有旬日之行役。
盡日苦亂,念當一走别,竟不可得。
稍須至月盡,複就公談耳。
無與出,獨居甚岑寂。
公有暇,盍來視之?依棹寫數字,不盡千萬。
浮和南。
初十午。
二 浮白蘉公: 昨者伻來,直它出,未有以報。
世界第二印刷退化,訛字若恒河沙,不可爬剔。
弟之當改良,不複在廣智印矣。
仲清已先去,浮亦迫歲暮當歸。
此間由社員項偉臣、薩功實監其事。
浮等以明正十五前即來此。
單行本稿已約七八種,年内經濟未充分,弗能印也。
明正尚須會議定憲法。
使内部組織稍稍完全,乃得希望外部之膨脹。
請版權事,宜如何備文,尚希有以教之。
明日便發黃浦,弗能詣前,徐俟正歲繼相見。
不盡萬一。
敬重侍奉安隐。
浮頓首。
二十。
三 蘉公足下: 昨者伻來,直他出,未即報。
東文速成館系友人林左髓所設。
現一月卒業者已都散去。
左髓亦歸溫州。
章程無由得檢奉。
聞左髓言,明年尚當設特别科,十日速成。
玆事乃可不學而能。
識虛字數十字,一日便足。
暇時見過,當以文法書相饷。
世界第二已付印單行本,亦須臘月乃可出。
以譯員甚竭蹶也。
蘉公頗能以暇隙為理董一二種否?能一枉談,不勝大願。
無量、一浮敬白。
廿六。
沈瓞民 一 一九〇二年 高山獨立足下: 手教具悉。
清議股票尚未到滬,已往廣智查詢,購五十分僅可八折,雲俟彼中股票寄到,再行關白。
《算學課藝》問之廉存,雲銷路不甚王,寄售處亦未可決算代價。
東行之願,苦不能遂,郁郁居此,絕少進步。
培荪代購《哲學史》等書,訖未寄到,便中尚望代為詢及。
拙存尚無信來。
杭地日文學堂頗切實否?家鄉有友人欲往肄業,公暇希代往考察,一一示知,為禱。
他容續詳,敬問近好,不宣。
小弟制馬浮頓首。
十八日。
廉存書刻已寄到數部。
拙存已有信來,安抵東京。
二 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三日 流離日久,睽遠日深。
前奉來音,如聞鄉語。
所以阙然未答者,良以幹戈羁旅,百無一安。
本為避地而來,未有藏身之計。
時人夢夢,難與為緣;長路迢迢,欲歸不得。
此情蓋兄所未知。
實恨無以慰遠望之懷,何敢侈言講學。
緣起流布,妄有拟議之言,徒虛語耳。
書院寒陋,無足齒數,弟子才如出鷇之雛,先生頗類喪家之狗。
微特遠慚湘绮,抑亦近愧餘杭。
不然者,晦翁之迎子靜,好事能傳;橫渠之遇二程,臯比立撤。
不待示谕之及,固早已行之恐後矣。
肝肺之言,當蒙見察,不以為誕也。
近刻二種,土梗之言,無足塵涴視聽,聊奉為笑。
唯履道貞吉,不宣。
庚辰三月六日。
何稚逸 一 一九〇七年 甥生禀義方,夙嗜文史。
弱歲孤露,淪泊江湖,性慕幽遁,肆志玄覽,不名一藝。
闇于當代之故,未娴人間之節。
内自量省,惟當繕命岩谷,韬影丘園,橡梠自充,猿鶴為群。
非有魯連存趙之術,徒懷鮑焦抱木之操。
材否異受,飛潛殊限。
雖欲遠谒,末由自緻。
竊惟王迹中邁,九州雲擾,群鹿競逐,黔首愁苦,将欲雍容決策,咄嗟樹義。
卻虎狼于西土,驅狐鼠于中原。
使功高泰山,國重九鼎。
斯非常之烈、魁桀之事,非介夫素士所能預。
若乃貫綴前典,整齊百家,搜訪文物,思弘道藝,次獻哲之舊聞,俟來者之足征,則中材菲學,可勉而至也。
夫仲尼周流,晚綜六藝;伯陽将隐,遂草五千。
子長發憤于《史記》,揚雄默守于《太玄》;董生精思于天人,平子推象于靈憲;仲淹崛起于河汾,堯夫高步于百源;司馬萃力于涑水,濂洛紹統于尼山。
此皆名世之業,甥何敢望焉。
若中壘《别錄》、昭明《總集》,班、蔡通故考文,符、充抒論正俗,鄭樵博洽,端臨多識,辨物比類,述者為賢。
雖非至道之契,抑亦著作之林也。
今禮敝俗窳,邦獻隳阙。
士行回辟,賤義漓真。
睢盱喭競,罔克繇道。
甥雖不敏,竊有志于二宗。
欲為儒宗,着秦漢以來學術之流派;李二曲欲作《儒鑒》未就,不詳所□;萬季野撰《儒林宗派》,但舉名号;黃梨洲纂《宋元明學案》,全謝山修補二代,斷自宋人,偏崇門戶,濫收著籍,甥嘗病之。
念兩漢迄唐,通儒大師千載相嬗,阙而未錄,豈非學者之憾?因欲纂漢以來汔于近代諸儒學術,考其師承,别其流派,以補黃、全之阙。
幸而成書,亦儒林之要典也。
為文宗,紀羲畫以降文藝之盛衰。
文章之道,曆世遞變,至于今日而敝極矣。
斯直治道升降之所系,非細故也。
甥嘗曆覽前文,旁征異國,而知文字之運與時消息。
因為七序、八史、五表、六論,發揮指趣,着其得失,以待後之君子擇焉。
别寫《第目》一通附覽,伏乞是正。
将以彙納衆流,昭蘇群惑。
懸藝海之北辰,示儒術之總龜,振斯道於陵夷,繼危言于将絕。
體制草創,篇帙未具,并力綴輯,皓首為期。
貯以鐵函,藏諸石匮。
亦終甘樵蘇之棄,未敢希國門之懸耳。
在昔長卿乘傳,文教敷鬯;德裕籌邊,經綸煥爍。
伏想通山饋饷,斥徼屯田,内撫百蠻,輯安諸道。
政事之暇,載崇篇翰。
豈若微之坐鎮,但播聲詩,升庵遷徙,世傳《滇記》而已哉。
泸南春樹,照轸連榮,渭北浮雲,萦魂望。
時伫音誨,俾有楷循。
甥所為《文宗》,論撰及半,智短力局,曠乎難成。
今辄撮其大要,寫為《第目》一通,以備省覽,唯斥而正之。
二 一九〇七年 奉六月八日谕,敕甥進所譯書,将加抉擇,并以甥遊學無方,遠荷存念。
甥往歲留北美,稍習德意志文字,慕其學術之盛。
嘗欲西遊柏林,因曆歐土諸邦,攬其異書,歸遺國人。
落落縆載,斯願竟虛。
退而行遁江介,守龍蛇之訓,畢志文藝,思有所比傅,以适于道,未有獲也。
見當世為西學者,獵其粗粕,矜尺寸之藝,大抵工師之事,商販所習,而謂之學。
稍賢者,記律令數條,遂自拟蕭何;誦章句不敵孺子,已抗顔講道,哆口議時政。
心異其矜炫,而盈國方馳骛以幹要路、營世利,甥實未知其可,故甯闇然遠引,不欲以言自顯。
甥所收彼土論著百餘家,略識其流别。
大概推本人生之詣,陳上治之要。
玄思幽邈,出入道家。
其平實者,亦與儒家為近。
文章高者拟于周末諸子,下不失《呂覽》、《淮南》之列。
凡此皆國人所棄不道,甥獨好之,以為符于聖人之術。
知非當世所亟,未敢辄放論,取不知者疑怪。
欲綜會諸家國别、代次,導源竟委,為《西方學林》,輔吾儒宗,以俟來者。
又欲草《西方藝文志》,着其類略,貧不能多得書,病撣繹未廣,汔未可就。
時人盛慕歐制,曾不得其為治之迹,驚走相詫,徒以其器耳。
上所以為政,下所以為教,謂能一變至道,甥不敢知也。
夫上智遠察,或乖一時之策,高議違俗,易觸人上之忌,由來遠矣。
今獨欲排衆忤時,輕有所短長,不亦殆哉。
此甥所以默守臧密,不露文章,滅景湛身,憺然遺慮者也。
若夫文學之運,甥以為《詩》流蕩為劇曲,《春秋》窮為章回,中土之文至元而盡矣。
元以後文章,其在歐洲乎?希臘古歌詩,灑然有《風》《騷》之遺,英法諸家篇什所祖。
德最晚起,制作斐備,爾雅深厚,乃在先唐之上。
嘗欲纂《歐洲文學小史》《詩人傳》,皆未竟。
國人方睢睢,未遑文藝之事,折芳草以贻傭豎,坐毳幙而進鹹池,知其不能入也。
然甥卒當就之,用以自娛。
積簡淩蕪,未能遠呈。
明問所及,弗敢蔽匿,辄舉一二以對,幸不荒辍。
及于殺青,當謹寫其稿,上之左右。
甥愚不自量,妄有删述之志,所業浩博,白首莫殚。
性好幽眇闳廓之思,知不為世資,冀垂空文以自見。
私其所守而不化,安于困诎而不悔。
任重道遠,恻恻靡屆,惟舅氏教之。
謹因申君還,附數字。
臨書依戀,不具悉。
三 一九〇九年 伏讀今月十二日京邸來谕,不虞有左遷之事。
知将陳情阙下,明其曲直。
夫薏苡明珠之謗,自古有之,是非久而自彰,此于舅氏曾不能有秋豪之損。
然邪正消長之機,實系國家治忽升降之數。
青蠅塞途而賢者日遠,真天下之憂也。
來谕慨然唯欲自明侃侃之節,不以一官之得失為意,耿介之中彌見恬淡,此真古君子之量。
惟西台之訴,若其未行,甥之愚騃,竊欲舅氏緩之。
嘗覽古君子出任當世之事,蓋鮮有得免于小人之嫉者。
然槃根錯節,卒得伸其道于天下,彼浮雲之毀,曾何傷于日月乎?舅氏抱匡時之略,中外钜公,豈無一二好賢之人?但得一疏入告,則複用可期,貝錦之詩,不足為詠矣。
甥刍荛之見,不知所裁,惟舅氏教之。
向以滇越路遙,未遂瞻谒。
今近在辇下,舟車通利,數日可達。
不勝依慕之私,拟于旬日内束裝北上,暫趨京邸,一罄積年之愫。
六月初旬當可親奉啟誨,謹先此以聞。
謝無量 無量 啬庵 一 一九〇八年 瘗影陋巷,忽荷賜詩。
曜靈經天,九幽以燭。
何期候蟲之鳴,仰承河嶽之應。
其文則葩,其志則聖。
曹劉有所未能,無論晉宋。
向妄以三謝為比,吾知過矣。
揚雄豈唯西道孔子,直是漢興一人,非今日無量之謂而誰謂乎!若夫季長頹老,尚愧儒宗,陽明居夷,始闡性學。
浮之區區,何足望之?來□酯溢寵盛,欲約之于道,彌見循循之懷,令浮悚汗,靡所自究。
雖然,曷敢不勉?索居累載,望道如霧,思退就北面,講問所業。
奉令德之薰聞,竊餘光以自照。
吳越千裡,舟楫所通而未能朝發,但增臞想,可若何?願繼今教之。
寤寐如觌。
二 一九〇八年 賜命謹至,悼其寡聞。
敕進所論,思将裁之于道,幸得比狂簡之列。
虛被明教,無術以自塞,惕然不知所據。
至欲使共述《春秋》素王之業,伏讀汗流。
信嘉讓之過隆,豈鄙野所敢竊哉。
夫《春秋》廣魯于天下,司馬遷綜《史記》,監于百代。
宵豎竊祀,亂政相嬗,飾征伐之号,矯一統之制,其悖久矣。
瀛國競長,禹域為隘,夷夏殊準而是非異貫,将正厥失,得求北辰之歸,其事至博而難盡。
唯無量躬服聖知,喟然宏制作之軌,秉天道,垂人紀,此萬世之烈。
浮願得及身奉筆削、受大義,然後暝然赴清泠以終耳,敢有加乎?性樂文藝,陋不自掩。
向者竊慕無量之緒言,妄意綴輯。
既暌講席,失所資仰,亦遂惰放不複為。
叢惑齊于丘山,集精羞于霧露,必視北面,親猶龍之儀,修嚴事之禮,乃更得論次所志。
希奉朝聞,殚于白首,不敢有匿耳。
三 一九〇八年 向辱贶詩,見并耕之志。
蒙緻淨土諸經論,内愧鈍濁,未達斯恉,箋謝淹遲。
将永斷湍流,求聞一谛。
伏荷嗣問,彌重悚歎。
承栖神極樂,皭然不滓。
敷大慈之弘誓,變閻浮于七寶。
情符曩哲,感葉群靈。
夫時澆衆惑,經教淪廢,西方聖人特留是宗,垂濟行淺。
浮之愚垢,猥奉啟示,有瞻妙乘,以結願眷幹城而累息耳。
令弟希安,君家子由,宿具慧解,笃意淨業。
前以楊居士在南都宣大乘法,招浮往參,悔沮此行,不接蓮社諸賢之議。
谛道人說經天童,蔑緣俱會。
久絕人徒,并殊方外。
經塗綿邈,虛願見之懷。
長報德音,茂以至道。
四 一九〇九年十二月六日 向流言稱希安且為沙門,弗敢謂信。
嘗以書問于左右,宜蒙垂答。
聞門下學者甚盛,未審近日所以為教之旨可得聞否?往無量在都下草蜀學會叙,當時歎美,都不覺有異。
及今思之,疑其稍駁,頗非醇儒之務,竊望無量有以進于前也。
無量聖賢之姿,兼總百家,必歸于儒。
浮私所期仰,君山之于子雲,未足為拟。
伏惟任道不惑,以禮正俗,永牖斯民。
使蜀士彬彬,比于鄒魯,此真天下之幸耳。
吾舅氏方居益中,樂交其賢士,謂無量蜀之顔子,不可以不見,将往造左右,就忘年之雅,令浮以書先焉,辄布其區區。
浮頓首。
無量足下。
己酉十月二十四日。
五 一九一〇年十一月六日 竊聞無量新立精舍于成都,學者麇會,兩漢之風複見。
今日吾道安可久堙?是以天畀無量光缵斯文,浮之仰望夫豈有極?昨過滬上,有告以希安将襲浮屠之服者,初聞絕誡異,退而念之,有以知其不然也。
夫佛之為教,古之聖人未嘗得聞,希安誦其言而悅之,為其能仁也。
至于去人倫以為道,是豈仁者之心乎?矧希安以無量為之兄,甯得有是?浮即愚騃,良不敢信告者之言以疑無量兄弟。
雖然,人言曷為至于斯?是不可以不察也。
聖往時剝,禮廢不修,民志不能定于一,天下所以多患。
詭服夷言,惟俗所适;髡首辮發,亦何以異?然求仁之方,其不系于是也明矣。
浮誠拘瞀,域于所聞,幸賢兄弟昭其區區。
伏候教來,不宣。
十月五日。
六 一九一〇年 閑居守默,契闊日深。
形阻江維,思極岷昊。
遠勤藻翰,眷問蓬蒿。
永慰心魂,足忘悁邑。
承下帷講論,遐迩宗歸。
蹑卿雲于漢京,拟成都于齊魯。
一時談者鹹謂無量天下工文,世之顯學,邵矣,茂矣。
浮少曆益部,竊慕高密之鄉;晚伏稽岩,恨遠華陰之市。
瞻言增慨,如何可喻。
在昔獨拜下床,謬稱同貫,及玆屏處,遂歎寡聞。
雖欲蠲遺塵累,撣究天人,隐幾長噓,拔山等诮。
徒抱無涯之感,彌推絕倫之姿耳。
近聞綜括獻典,剖判百家,播之談林,着為藝軌,号曰古學,頗已刊行。
文儀留荊,始傳《謝釋》;景君返蜀,《奧集》斯成。
用今方古,夫豈殊科。
劉之遴從劉孝标乞《類苑》,嘗曰:足下擅此博物,宜令吾見異書。
今吾子之書,高于《類苑》;區區之願,渴于之遴。
瓊玖脫贻,酲憂能寫,白日在天,蒼波注海,戴盆惕夕,變燧驚時。
常嗣音聲,敬勖光采。
不宣。
七 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曩辱答詩,久不繼問,實以惰廢,無可言者。
赤霞自蘇州來書雲,遊于海陵黃翁之門,盛稱其賢。
赤霞新更字子起,今仍稱其舊字,以相呼習久,亦不忘其朔耳。
浮因往書詢其所以教人為學之方,而答書殊不能詳,但雲欲浮要左右同至蘇州,可面相告語。
浮期以異日,赤霞怪其濡滞,又病其不善問,遂有愠詞。
念既與之交舊,不欲徑拂其意,欲遂一往視之。
且未知黃翁之道果如何,亦可因見赤霞,一叩其說。
不識左右亦能辱而與之偕否?如不厭往返勞涉,願即惠答,便當先詣左右,然後相将如蘇。
伏俟來命,以決進止。
不勝仰伫之至。
與赤霞往複書數通,今并以附覽。
浮之所問,誠失之直率,而赤霞之言,亦不能無病。
最後一書,張皇矜奮,氣象尤似不佳。
使其得近有德,為日稍久,則于出詞氣之道,将必有以易此。
今其言未善,當為隐之。
以其懇懇之意,亦不可沒,故不當匿之于足下之前耳。
八 一九一七年九月 經時不通音問,都無可言。
昨荷惠書寄示英譯《康德論衡》,甚厚甚厚!平居雖多暇日,而艱于涉覽,深恐負此佳書,未知何日乃能卒窺其旨也。
宗伯華見過,為說叔本華唯意論,多可喜。
聞将取希維格及鮑生書,撰次《歐洲哲學史》,得吾子之鴻筆,資宗生之善悟,必成完書。
吾生多幸,将假薰習之力,沃其愚心,庶其猶有聞乎?向見所出《中國哲學史》及《佛學大綱》,理無不融,事無不攝。
劉氏之叙九流,魏生之志釋老,方之為陋。
并世言學者,莫之能先也。
辱問何所緻力,實慚無以對。
雖嘗有志于六藝,而疏于講習。
不敢幸其所乍獲,而忽其所未聞。
方将深之以玩索,通之以博喻,恒苦心智薄劣。
義理無窮,俟之耆艾或能略得其統類,故當就問君子,以釋所疑,今猶未敢言耳。
慧法師何乃無歸意?屬營草庵,謀之經年,猶不得當。
飲峰故址,與山僧往複甚久而不肯署券,今姑置之。
永福寺禅房,粗為塗葺,鑿通戶牖,安置幾榻,聊可憩止。
戶外有老梅數株,方華。
窗對岖嵚,松竹交映。
雖頗荒陋,差有幽邈之緻。
時往登覽,辄複興懷。
從者亦能一來視之否?赤霞在吳江,乃欲以其學施之于事,殊無意來杭州。
彭遜之近在此,好以消息說爻象,亦時有自得之義。
近複撰一書曰《觀象稽年》,以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天地始終之數,以成周之盛,當乾卦,以孔子生當午會,今已在酉中。
其術與邵子絕異,亦似毖緯之流裔也。
方春時育,惟體道不息,常枉言教。
臨書不勝依馳。
九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承丹陽舟中還訊,期以旬後俱會湖上,其為慶慰,孰有逾斯。
赤霞不欲獨留杭州,雲将遲吾子于滬,更與偕至,故遂以昨日行。
浮未能從之俱前也。
赤霞此來,語道質實,于法無礙,可謂好仁不倦,得而能舍。
惜未獲晤對,共相咨決。
竊願吾子不忘久要之言,赤霞亦踐重來之約,聯翩并集,辱而見教。
山寺幽迥,聊可憩止,青松不凋,寒梅始發。
将以貞觀天地之美,暢論仁智之樂,通千載于朝夕,攬六合于襟抱,不亦善乎。
夫以融契一理,宜或感緻同心,雖複緣聚不常,故謂得暫為勝耳。
何日言駕,跂予望之。
臨書懸馳,不一一。
十一月十四。
一〇 一九一八年二月十四日 曩者相期集于永福,垂至而不果。
是由其機之劣,未能感緻仁賢。
然相去密迩,經年不造,獨望吾子來惠,其情亦有似于嫚。
祇以戀此林岩,且為賢弟和尚守之。
終冀得相攜手于是間,遂不知有六合之大,曷敢高言相忘于道術邪?比日春還,惟樂道安仁,和順彌積,曷勝遠慕。
赤霞來書,雲尚未還九華,将以開歲至滬,或能追踐昔日之言,則仰青雲、睹白日,不覺為遠矣。
自違講習,惟日其邁,窈然獨望,無所用心。
每見士友之間,或有緩于窮理而急于利物,恒惕以知懼,而徒滞虛玄,仍多曠失,不有吾子,孰為解蔽?是以不知其過,感已久于離群,輔仁不倦,猶印須于我友耳。
彭遜之忽思紹佛種,遂将剃染。
李居士叔同亦同修淨業。
不謂慧師之後,複有斯人。
各求其志,在彼法可謂無有增減。
他日吾子若來,或視此二僧于大慈山中,亦一段因緣。
鄉人有蔣再唐者,頗好義學,與共論儒佛異同,強之以筆劄,因妄有戲論,至怪謬可笑。
新歲多暇,聊複錄去,藉資嗢噱。
又有一詩贈揚州沙門滄崖者,亦并錄以為笑。
其人頗能修習禅觀,兼明天台教義,綽有玄風,亦似方外之秀也。
無可為言,拉雜及此,遲誨不具。
戊午正月四日。
一 一九二〇年三月 辱詩綽有逍遙之緻,庶幾正始遺風。
何圖飏礫博此明珠,無異披雲而睹麗日。
夫随流妙盡于無住,體物莫神于會寂。
無住則遺照,會寂則忘功。
照遺則有無俱遣,功忘則物我齊喪。
若此者,緣應萬殊,湛合恒一,複何滞哉?吾子雖迹寄有為,豈以形勞為患?前言之戲,幸其無忤。
情不遂已,複有繼和。
竊謂動靜故非異趣,惑智良不并存。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愍彼沄沄,益懷有覺。
是以不辭滲漏,重納敗阙。
敢希屢邀解頤,故當掩耳無憾。
别奉禅語數帙,狐涎一鬥,謬塵海慧,所冀通方,略其野逸,挹其玄奧。
非遇上賢,未宜徑出。
若在所吐棄,可贻令弟和尚。
言對難期,伏增歎想。
不盡。
一二 一九二〇年五月三日 再辱答詩,如兩鏡相照,無不攝之光,便當從此辍筆。
而結習未忘,不覺連犿随出,遂至十餘首,猶不可止。
不知是何等野幹鳴,合是大德所诃。
然雖粗言俚語,頗有衲僧氣息。
且以累年不詳令弟萬慧法師道況,憶之甚深,亦欲假此問訊,故不辭複呈醜拙。
俟于湖還舟之日,聊一披覽,或當破顔微笑。
雖不敢望複有繼和,若或猶未惡其近野,亦願因此微志,重複感得甘露施也。
臨書曷勝馳想,不悉。
三月望日。
一三 一九二〇年 自别經歲,都不相知,維以永懷,形于歌歎。
既莫可将意,聊複緻之,假為笑噱。
語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雖複未盡瑕颣,貴且寄其幽廓。
若不以鄙拙見遺,幸而贶答,亦将窺妙德于音前,接玄賞于詞外耳。
一四 一九二六年三月 晉簡文雲:“平叔巧,累于理;叔夜俊,傷其道。
”此語題品嵇、何,或未稱實。
然玄德不可以事存,希聲不可以言取。
故知俊、巧與道遠也。
況乃采繪虛空,吟弄風月,托之名句,抑已末矣。
今此區區,聊以從吾子之好,寄一時之思,豈曰敝帚而可享哉。
丙寅二月。
一五 遷流之相,已曆三時;問訊之書,乃無一字。
順俗情謂将為寥闊。
然溪山雖異,雲月是同;真照無邊,曷嘗雲隔。
亮得意玄微,名相斯寂;應迹周流,幻化不廢。
故知那伽在定,語默齊然矣。
浮破有徒嗜,滞無成習;未絕言思,猶存覺觀。
以吾子臨之,譬赤日之于霜雪也。
宜不吝彈诃,示同依攝。
自餘世谛蔑複關懷外,奉《指月錄》一部,當是久除之金屑,遺此雜毒,假以塗鼓耳。
一六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 緣會靡常,遂成間闊。
然平生之契,終始不渝,以吾心之拳拳,知子之不予棄也。
寇亂以來,人憂塗炭。
聞凡百君子,俱集巴中。
想匕鬯不驚,磐石可措。
雖在草野,瞻望增懷。
自南都不守,不旬日而杭州亦陷。
浮先徙桐廬,旋因寇逼富陽,再奔開化。
不圖衰白之年,身更亂離之厄。
困不失亨,徒成虛語,蹇而能濟,将俟朋來。
故裡已墟,欲歸不得,兵車載道,行路彌難。
士友間或勸入蜀,浮以何必擇地乃為首陽。
傫然一身,無所複恤。
但相從患難尚有一甥及及門數人,并其婦子凡十五口。
若任轉于溝壑,亦非義之所安。
念今之鄒魯,唯在于蜀,弦誦未辍,猶為儒生所歸。
矧有吾子知我,不虞後生見距。
或容有講論之地,能以束修自給,則吾雖衰耄,猶可力為,盡此殘年,甘于羁旅。
當俟來命,以取進止。
自非吾子,不發斯言,初不敢懷期必也。
附五言三章,經亂所作,陋不自匿,亦欲吾子知其所懷。
開化為浙邊縣,本衢州屬,頃依故人葉左文以居。
惠書可寄左文轉授。
如荷電複,尤所仰盼。
臨書不勝神馳。
不盡萬一。
戊寅二月十四日。
一七 一九三九年八月四日 隔闊累年,繼以喪亂,都不相聞。
每念昔遊,恍如昨夢。
不圖衰白之年,輾轉流徙,遂至蜀中。
逢人辄詢尊兄所在,有杜思伯者,告以九龍寓址。
及來嘉州,倏已數月,有小詩奉懷,未即寄。
适有友人抄示見懷一律,乃知遠荷存錄,無改平生之契。
複和一章,俱錄在别紙。
言雖拙劣,取足以粗述鄙懷,聊以奉正。
又别寄《複性書院緣起》一文,尤卑不足道。
事既從緣,義唯順應,匪雲攝物,庶以行權。
亦知迂陋與時俗相乖,自非素心,未邀玄鑒。
思比迹方外,曲引初機,或不失處蹇之義,實望君子有以教之。
淩雲山俗傳為子雲故居,何時返轍,得相從奉手于水邊林下,寤寐以之。
遲教,不具。
己卯六月十九。
一八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無量尊兄足下: 六月曾寄書問訊,逾兩月被郵局卻還。
旋為何毅吾持去,以必為寄達相要,未知其果達否也。
七月杪得電,審體中未安,迄未緻問。
或竟以東坡海外故事,謬相傳說,心疑其诳而懷不能已。
托人馳書詢之令弟,亦久未得複。
頃見答敬仲書,喜躍之情可知也。
即日秋清,想餐衛早複為慰。
隤疝之疾,舊醫似謂其治在肝,慎勿刳割。
承有還蜀之意,浮與敬仲渴望久矣。
世亂年衰,相念彌切,何期羁泊,遂來鄭鄉,近依禮門而不得一見,可乎?嘉州風物不殊江左,雖兵革之後,岩栖穴處有類峒蠻,然山川故自佳也。
兄居夷已久,豈不懷歸?傥一旦相聚于水邊林下,亦可得意忘言。
寤寐思之!不我遐棄,垂老之幸也。
書院亦是不得已而後應,事至淺薄。
且古調獨彈,每為俗耳所詫。
一廛乍寄,猶無力以誅茆;半菽才分,初何心于乞米?差欲比迹方外,暫此息陰;敢謂抗明素業,希風往哲?此其衷曲,唯吾子知之。
既有違俗之嫌,亦深寡助之歎。
每與敬仲從容談議,實望兄惠然肯來,示我周行,救其阙失,或不以硁硁坐贻鄙歎。
若夫敷暢玄言,闵斯淪溺,亦推不倦之懷,唯從仁者所好耳。
小詩别呈。
新愈,諸惟愛攝,不宣。
浮再拜。
己卯十月十五。
一九 一九三九年一月十八日 奉十一月十三日教,喜體中即安。
兼荷賜答諸什,如飲醍醐。
自流離以來,獨謠寡和,未有斯樂也。
比栖遲山寺,無異鹑居。
霜風入林,江流轉急,闵時念亂,益難為懷。
幸依君子之邦,未睹仁賢之轍。
譬之衲僧挂搭,不見主人,撥草瞻風,無從咨決。
行将捐書絕學,竊比子桑,杜口藏身,尚慚摩朅,實有孤陋之歎耳。
講稿數篇,乃所以诒童蒙,義至淺薄,不敢自匿,辄以奉正。
望糾其違失,示我周行,無以荒率見擯,幸甚。
别附小詩博笑,敬頌餐衛萬宜,不宣。
敬仲兄屬筆緻候。
己卯十二月十日。
二〇 一九四〇年三月十七日 向曾奉書述意,欲以近作小詩乞為題序。
今遂寫去一冊,伏望賜覽,并求俯為芟削,擇其略可存者,加墨見返,使可付之剞劂,記此流離。
匪以自揚其陋,聊慰朋舊隔闊之懷。
雖感有淺深,言有粗妙,亦自胸襟流出,差同谷響泉聲耳。
想不吝裁誨,伫聞示答,不宣。
弟浮再拜,謹呈無量尊兄座下。
二十九年三月十七日。
二一 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向辱賜《避寇集》序,獨荷愛重,遂近過情。
雖李綽之于元晖,微之之于少陵,不是過也。
浮何敢望之,讀之增悚。
比承返轍巴中,病榻蹶起,亟以電問。
得複,知命駕猶需,思立往就見;會新愈,又書院将屆暑假,未容辍講,是以不果前。
今有求于兄者:書院雖事至淺薄,以浮之固陋,未足以繼先儒素業,徒為時人所訾,頗悔不遵括囊之訓。
渝中一二交舊,謬見諈诿,實不相知。
故若存若亡,迄無所就。
明知時蹇緣劣,不複可為。
然任運支持,綿此一脈,亦似今日所不容已者。
諸友方議組董事會,浮意欲浼兄加入。
雖李耳與韓非同傳,或非兄之所樂,然入佛入魔,智用無礙,以兄恢廓之度,能閱衆甫以應無窮,于事必有所濟。
浮不以書院自私,兄所知也。
為當來計,不能不望兄為法城塹,無令種智斷絕,則浮雖橫擔榔栗,直入千峰,無所憾矣。
又去年曾妄思援象山白鹿洞舊事,欲屈兄臨講,使諸生得就爐錘。
其時兄留滞海南,尚親藥餌,未敢固以為請。
今兄已還渝,喜占勿藥,嘉州相望,近在咫尺,飛航迅疾,半日可達,又夙有見枉之約,竊不自揆,複敢申其鄙願,冀蒙垂許。
雖來學諸子根柢至淺,未有受教之資,此如父兄之于子弟,未遽棄其不才,終思有以益之。
欲使親炙耆賢,獲承音旨,粗聞自淑之道。
至于講說之廣略,晷刻之短長,一惟兄之所命。
飛航往複,當使人專候,代執徒禦之勞。
下榻山寺,雖岩穴非邃,而林木翳如,空中之警,亦或暫可無虞。
傥惠而見許,能在一月之内,翩然命駕,尤所忻盼。
以夏至後暑熱,諸生将散歸也。
若肯來山中逭暑,雖繩床草屋,不抵炎蒸,江月溪風,亦堪晤對。
未識新歸賓集,有此燕閑之晷否?老友相遇,了無俗情,故不覺言之直遂如此,兄必不以為渎也。
舊識黃岩劉百闵、及門諸暨壽毅成,二人者皆書院董事,茲函囑就近奉谒。
俟其詣前,亦願俯而接之。
别附小詩博笑。
漸燠,唯加意珍衛。
敬遲惠答,不具。
二二 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九日 得電繼往一書,諒達。
劉君百闵為吾鄉夏靈峰先生高弟,壽君毅成亦嘗從弟遊。
二君者皆有造于書院,其慕義久矣。
聞兄還渝,思得奉谒,今遂為之介,唯兄進而與之語。
兄何日莅嘉,已囑毅成預為定航空坐券,俟行期決定,請随時告之。
率爾附此,幸恕其冒渎,不宣。
二三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得前月杪教并辱惠詩,誠餘于詞,但有歎仰,微兄吾不聞此言也。
不勝渴伫之情,雖未敢敦促,然聞舊患未平,又日在警戒中,何以安處?劉、壽二君豈尚未詣邪?寇虐甚于湯镬,雖至人夷險憺忘,魔仗自遠,不足以驚三昧,世情所怵,似亦以暫避山中為得。
心之憂矣,曷雲能來?辄附小詩申意,履道貞吉,亦幸有以見谕,釋此懸情。
臨書神馳,不悉。
二四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七日 廿日寄航訊,并附短詩,深慮寇虐方熾,市中不可複居,請早為之計。
頃劉百闵見告,張家花園寓屋竟毀,造訪無由,未知徙居何所,聞之不勝憂念。
料兄燭在幾先,定已拔宅遠舉,未緻驚及徒禦,亟盼有以見示,慰其懸情。
若能踐山中之約,尤寤寐所求者也。
率爾馳問,敬伫還答,臨書神往,不宣。
二五 一九四〇年八月十日 啬庵道兄: 前月中旬聞渝中空襲甚烈,曾寄書張家花園。
旋得劉百闵書,雲往訪不遇,知寓屋竟毀于寇,兄已别遷而未詳所止。
又寄書監察院問訊。
至月杪始見報,知兄已至成都,此二書或竟未達左右。
即日未知動定何似,想薪木之災,未緻驚及匕鬯,賓遊無廢,是否現已蔔居成都?未晤之間,不勝馳系,所懷百端,難以言罄。
亟思往就見,猶虞新歸事集,未有燕閑之頃,不如且相俟于山中。
日夕引領以待,幸先以數字見及,慰其懸情,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七月七日。
二六 一九四〇年八月十二日 啬庵尊兄左右: 得電歡忻,至于起舞。
弟與敬仲皆相望久矣,今幸良晤近在旦夕,何快如之!山中距車站頗遙,行期确定,猶盼先二三日以快函見示,俾可迎候。
臨書不勝翹跂之至。
弟浮頓首。
庚辰七月九日。
二七 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七日 啬庵道兄: 遲兄久不至,望曷已。
頃晤唐君德安,獲略聞起居。
知命駕猶需□,益以增懷。
《避寇集》方刻成,今先緻數冊。
以有兄賜序,差掩其陋,恨刻工甚劣耳。
既荷堅諾,故暫不趨前,日夕徙倚,以俟清光,想有以慰其懸伫也。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書方訖,獲廿二日教,差慰想望。
所患當易平,仍盼早日快晤。
二八 一九四〇年九月十五日 啬庵尊兄左右: 一昨敬仲兄寄簡,弟适小病,未及附問,唯日盼巾車之至。
烏君還,承動定輕安,賓從方盛,猶未獲請閑,未知何日始能奉對。
不勝悁望之情,辄寫俚句别呈,藉以奉速。
《避寇集》方脫手,今寄去二十冊,未足以供覆瓿也。
愛而不見,我勞如何。
披雲睹日,定不在遠。
臨書神馳,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八月十四日。
二九 一九四〇年十月五日 啬庵道兄左右: 奉前月卅日教,省體中未複,方近醫藥。
慎調護,徐俟豁然,從容相即,固不為晚。
山中寂寥,不勝懷念之切,遂屢形于言,亦自不能已耳。
惠詩率爾更和,并前奉憶二絕及近作數首,别錄寫去,乞正。
候蟲自鳴,豈足以當竽籁,貴且遣意,微遇兄亦不發也。
所懷無由傾盡,欲因披晤加以蕩滌,更不留一元字腳,安複有真谛哉。
來教喻以不二,辄漫及之。
未晤間千萬珍衛,仍旦晚仰伫,不悉。
前寄呈《孝經大義》,并求賜教。
敬仲兄附筆緻意。
弟浮頓首。
庚辰九月五日。
三〇 一九四〇年十月二十五日 啬庵道兄: 初旬寄書諒達。
比日秋清,唯尊候轉勝。
伏處岩穴,深以未能相即為憾。
何日命駕,朝夕翹勤。
壽君毅成夙願趨谒,積久未果。
今遂如成都,詣前請益,特附數字為通于左右,亦使代白鄙懷。
幸賜從容之間,不勝仰荷。
臨書神馳,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九月廿五日。
三一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八日 啬庵道兄座下: 被初三日教并贶答諸詩,兼荷寫示近什,興寄微妙,極水流雲在之趣,山中寂寥,何幸得此!雖奉對猶虛,忻然若接光音矣。
知興居猶未康複,至深懸情。
頗聞成都近日又告空襲,諒徒禦不驚,安能無念。
竊意傥無妨于藥餌者,曷若且就岩穴暫憩。
山舍雖僅容足,亦未過慮登陟之勞,或攜一侍者來,便于伺應,似無不适。
然未敢堅促,仍俟從容有間,想定不我棄耳。
相去咫尺而未能一趨視,亦良以為疚。
賜詩難為赓和,懷不能已,複綴二律,雖病其俚淺,仍以寫呈,未足仰酬來旨也。
秋高,唯超然恬養,及時動駕。
臨書不勝引領。
弟浮頓首。
庚辰十月九日。
三二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十三日 啬庵道兄座下: 奉前月廿八日教并惠詩,歎其精絕。
且喜氣力轉勝,許以月内見枉,不勝旦夕忻伫之情。
比日霜清,山水泬寥,寇勢亦似稍寂,宜若可以動駕矣,但宜敬須臨贶,未應瑣瑣,更煩聽覽;懷不自已,複成短句,用答來篇,辄以寫上。
别附數首,兼博莞爾。
未晤間仍希善葆由頤,及時降重。
臨穎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十一月十五日。
二二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濠上旬日之聚,積年未有此樂。
恨丘壑過小,未足仰留玄慮。
别後奉電,知逾日始達成都,徒增道路之累。
比想踵息安和,藥物可舍,茹芝青城,定适所願。
何時拔宅,仍希見示。
雖複暫違,猶如晤語。
逮及春暄,更踐重來之約。
當徐登峨眉,用孫思邈法試求一椽地為避世計,兄或不吾棄耳。
講事區區,不諧于俗。
既生滅從緣,亦不欲多所饒舌。
自非上德,無以持世,旦暮間且暫羁泊,恭默以俟。
若能轉物,須藉龍天。
誠得大智以神力攝受,舉而廓之莊嚴末劫,未始不可留此一線光影于方外。
此浮所終望于兄者,非浮所能堪任也。
俗情不察,乃僅以學人粥飯為憂,斯已陋矣。
微兄更誰可與語?因聊複及之。
日繹餘聞,稍複留意觀象之法,殊未有得。
歲宴,唯頤神養恬,益臻道妙。
小詩别附博哂。
敬遲繼教,不宣。
弟浮再拜。
舊臘十二月幾望。
三四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 啬庵道兄左右: 十一日往一書,旋奉九日和詩,且喜神觀超然,不覺疲頓。
得此良足慰意,然彌恨其去之速耳。
比聞複有小警,飛鳥遺音,諒無足患,但未知青城之計将遂行否?深息之餘,當不廢藥餌,及春定可霍然。
觀象已疾之法,宜益備矣。
敬仲自渝來書,索得董會章程送覽。
俗情自爾,令人少味,想不以應迹為浼。
率附一詩,錄在别紙。
迫舊曆歲除,景物蕭索,寄心在雪峰瓦屋問,時仰惠音,以祛沙惑,不盡。
弟浮頓首。
一月十七日。
三五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日 啬庵道兄坐下: 開歲奉教并辱和二詩,浣慰無已。
真如曾見枉,為道建議經過。
并謂兄有一電緻董會,囑為代發,乃于途中亡其電稿。
因語張立民緻書毅成、百闵,具道所以。
立民昔曾受學于真如。
真如誠熱心相為,但或格于省吏,亦聽其自然,不可強也。
創議諸人前恭後倨,近乃置書院補助費于施行公庫法之列,方電毅成輩争之,亦恐未必得遂。
往者謬以講貫之事欲使咨白于部員,今複以區區饩廪之資使受成于委吏,其為禮也如此,儒者之道将掃地無餘。
凡今之人,難與為緣,尤非麋鹿之性所安。
弟以學人一時未能遣散,當勉維半年,過此更無留理。
彼時當請董會推兄主持,變更規則,别選生徒。
或迳專以刻書為事,亦可使不斷絕。
否則昙華一現,亦于天壤間無所增損。
此事當俟兄體中輕安,徐就商略,今未宜瑣瑣渎聽耳。
青城林壑幽勝,居處便安,求藥宜易得。
入春木王,所患必自已,便可更理遊事,日夕仰伫。
率白,敬頌道履,不宣。
弟浮再拜。
辛巳人日。
三六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獲書知尚未入青城,未審近日服餌何如。
向醫者言入春疾當已,是必可信,即不入山,想勿藥亦宜不遠也。
見和歲除二律,微兄安得有此?山中寂寥,無所托意,偶以是自遣。
每得兄詩則忻然以喜,然又未嘗不自哂其拙。
昨适寫得五律數章,似未失比興之旨,已别付郵。
以并世唯兄為能知其志,是以數數呈似,不足為外人道也。
前書迳率,似拂兄意,來教責以息念,覽之增悚。
兄夷曠之度,又方養疴遺物,誠不宜以此事勞及神慮。
弟之區區,非以己所不欲加之于兄,特念斯道衰熄,俗情闇蔽,初不自揆拙劣,妄思為後人作緣。
既與俗多迕,不複可為,自宜杜口。
然書院存廢,系乎衆緣,不關一身之去就。
若能改弦更張,亦或有濟。
是必真俗變融,方可攝機利物。
私心屬望莫過于兄。
且兄既俯居董事,不以為浼,此亦事之莫能外者,以與兄為忘形之交,故不覺言之迳易如此耳。
真如年前一晤,弟絕罕入城,未獲繼見。
後承抄示所議,乃舍事而言人,覽之殊汗顔。
此事或竟留中,初無足異,以見問故及之。
刻書在今日誠不易舉,又非時人所好。
其實漚生漚滅,二法本齊。
道之顯晦有時,人之語默無異。
樂行憂違,古之常訓。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亦儒者為世诟病之一端。
今姑置之六合之外,且俟兄體中輕安,徐就山中更商遊事,宜可灑然。
入泥入草之談,匪特累兄洗耳,弟亦不僅漱口三日已也。
若到青城,彼中景物有可喜者,幸以見告。
恨道路多阻,未得追随。
面壁神遊,跂望何及。
因暇時枉玄誨。
漸暄,唯餐衛恬适,不宣。
弟浮頂禮。
二月廿二日。
三七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向以一書寄成都,頗□其言之過。
旋晤真如,知已入青城,比日暄和,山中定多奇趣,又宜于服食,所患必若失矣。
玄遊方适,未宜數數以俗事相娆,然書院一日猶存,弟即一日不容置而不問。
今複有所渎陳,未知其可乎。
平時謬為後生稱說,每以孤陋為懼。
往者欲屈兄臨講,冀豁蒙滞,未蒙垂許。
以兄方近藥餌,未敢繼以為請也。
去冬見枉蕭寺,諸生得瞻豐采者,益思提誨,屢以為言。
弟答以謝先生方攝養青城,宜俟春和,體中益安,得踐重來之約,必力為勸請。
今思得一法,随順世谛,名号寫在别柬,附函呈上,乞兄留之。
凡當世名德,不以書院為外而不吝法施者,欲依此例迎之,初非為兄一人而設。
如香宋翁及真如,皆各以一柬奉延。
雖無當于禮意,似可少慰諸生之望,而見許者亦無克期講說之勞,但以時一臨莅,被以聞熏,為益已大。
憲老乞言,亦猶行古之道。
相知如兄,尤望略其鄙野,察其微悃,幸勿見屏。
時人不察,固以儒術為可廢。
而弟之短昧,不足以振之。
是以動而有悔,其道益孤,揆之事勢,良不可為。
故願兄之加被,勿效攢眉,使後人以為口實。
如兄而猶拒我,則将何以為心,吾固将去之唯恐不速矣。
言之又不覺質率如此。
安服餘晷,亦幸有以見答。
何日降重,并乞先示。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頂禮。
三月六日。
三八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辱望日教,知已還成都,并示青城二詩,讀之神往,悠然若蹑丹丘、淩紫煙矣。
體中當益勝,比尚服藥邪?前此曾寄二書,一在二月廿二日,依來示寄成都郵局八十号信箱,别附小詩一幀。
一在三月八日,用張真如言,寄青城天師洞彭當家轉。
以時考之,不容不至。
今來教乃未見及,似竟未達者。
然塵垢之言,未宜數數相溷,棄置良不足陳。
然亦欲得兄一經眼,或可遣人詢之郵局,是否已至,以一語置答足矣。
青城乃竟有雪,大峨亦不勝寒。
烏尤培塿之垤,春來寒燠無定,一日乃備四時,住久亦若安之。
但壁觀神遊,寂寥誰語。
幸許相即,深望其在旦暮,無過淹也。
學子來者益稀,講說亦自厭其拙劣,豈足更挂唇吻?然終望兄不吝法施,有以振之。
饑渴之懷,乃在此而不在彼,此或非世人所了耳。
真如力任化緣,不擇貧裡,亦是古法。
庵内人不知庵外事,真成衲僧風味矣。
漫舉以為戲,亦以來教及之。
惠詩和如别紙,殊淺率不入律。
敬問餐衛佳善。
臨穎神馳。
弟浮再拜。
三月廿五日。
前書恐遂失之,适院中諸子以所錄底本來,因以附呈。
三九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向被教,兼損青城二詩,曾以一書寄甘家碾,匝月未蒙賜答。
忽忽春盡,想頤神養恬,益臻和理,更不須調藥矣。
見與敬仲書,知有邛、雅之行,或前書猶未經覽,否則必是惡其言之近野也。
今姑置是事,但望重莅山中,更得從容奉對,于願已足。
弟不樂久羁此,将為打包行腳計,亦不可不一為别。
然恨未能就見,故願兄之見枉。
此忘形之言,微兄吾何敢道。
臨書神馳,遲誨。
不具。
弟浮頓首。
四〇 一九四一年五月五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獲四月廿日雅安來教,并惠寄《吳伯朅遺書》。
求之累年,何幸一旦得之。
且喜就羅道人論卻病之術,其效益着,不日還成都,便可見枉。
山居寂寥,忽忽春盡,仰伫久矣,恨未能立往相迓,徙倚瞻望,靡日不勤。
想和理彌臻,消搖無礙,執手之期,當不在遠也。
今奉戋戋,聊為傔從豪末之資。
此乃書院随俗通例,乞兄勿斥。
命駕有日,仍盼先以電示。
又前月遲書未至,偶成二絕,嫌其俚淺,未寄,今并附以博笑。
臨書不勝翹跂之至。
弟浮再拜。
四一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山中旬日之聚,足慰枯槁,然頗憾其行之遽,又未及相送登車,累日如有所失。
羁此三年,索然寡歡,惟去冬及茲兩荷存問,頓忘流離之感。
亂離瘼矣,吾安适歸?又不得相從岩穴,念之殊難為懷耳。
入青城後,專氣存神,必能已疾。
動息仍時以相聞。
嘉州江水頃漲,濠上已與岸平,過此将與魚遊。
餘事不足挂齒。
贶詩依韻複和一首,聊以寄意。
蒙山茶尚未至也。
暑雨,想攝衛多宜,不宣。
《地理辨證》一冊,是兄臨行時所遺,今并《知言》、《洪範約義》别寄。
餘刻未就,容續呈。
敬仲患差已,知念附及。
弟浮頓首。
六月廿一日。
四二 一九四一年七月四日 旬前奉答一書,或已經覽。
比日溽暑,想入山恬愉,定可适志。
昨因熱逼,坐月不寐。
諷味來篇,偶成短詠,但取趁韻,聊複寫上,藉露鄙懷。
補刻《避寇集》亦别往一本。
逢暇時枉音教為幸。
弟浮頓首。
四三 一九四一年八月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自從者還成都後一惠書,未得繼教者忽忽兩月。
想入山已久,踵息彌深,微恙定已盡卻。
靜中光景,宜有可以見告者,念之不能去懷,何寂然也?有人謂兄有宅在少城,或為諸郎所居,聞最近寇襲成都,宜未至驚及仁裡。
比新秋已涼,兄或将下山矣。
暑中苦熱、苦潦、苦寂,無可遣日,偶得小詩,俱以寫寄。
依前示寄成都信箱八十号。
頗病其拙野。
塵中無事不敗人意,荊公詩雲:“高論久為衰俗廢。
”良不虛耳。
渴思得山中訊一豁愁抱,姑以此寄天師洞,敬問氣力安隐,引領還答,不具。
弟浮頓首。
四四 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和《消夏》詩及前月廿七日教,均逾旬始至。
兄詩沖夷隽遠,乃覺前所進者猶為粘滞之音也。
白露戒節,山中早涼,不審近日興居何似。
承谕屏藥物、罷導引、廢遊涉,日唯少食多睡,以觀樹為适。
雖已疾之道方便多端,竊疑是疾因于沉寒锢結,法宜養陽。
秋後林壑蕭森,薄寒中人,或未宜久居。
宜轉就高曠處,多得陽光,仍進溫通之劑,較為有益。
服食似不可阙,更擇導引法之善者輔之。
不期速效,必能祛之以漸矣。
成都寇警過頻,不若嘉定稍可,前月亦未災及。
岩野清秋,道路無虞,甚盼重來,留止稍久,宜若可行。
弟羁滞此間,祇成空過,伐樹操戈,見驅無日。
方求引避而未知所适,當以歲暮為期,亦望于去蜀之前一申快晤耳。
小詩奉懷,錄在别紙。
順頌道履安和,不宣。
弟浮百拜。
新曆三十年重九。
四五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奉九月廿六日教并贶答一律,欣若暫對。
弟前此亦曾寄答五言一章,或已至邪?承将于重陽後下山,許以初冬見枉,益躍然以喜,唯恐白日之不速也。
來書喻以去住随緣,誠哉是語。
比山中猿鳥益複寥落,殊少拔俗之韻,令人索然。
又橡栗俄空,遂将星散。
人之視我,猶不得比方外,在緣固宜去耳。
所恨胡塵暗天,豺虎塞路,未有以為行腳之計,此亦無足為言。
若得更枉山中,一慰寥寂,雖無勝事,貴且清言,廓除塵芥,然後即路,無複憾矣。
講習既廢,剞劂亦停,更百無可為。
頹然杜門,時複以吟嘯自适。
獨謠寡和,同之候蟲。
今聊寫數篇,以資笑噱,續呈一律,俱在别紙。
若還成都時,以動止見告為望。
漸寒,唯充養益和。
臨書神馳,不一一。
弟浮頓首。
十月十六日。
又尊恙積年未已,兄雖不以為意,似未可遂置之。
有人言成都有針醫葉心清,住方正東街七号,本大邑人,頗善針法,能治宿疾。
未知其術如何,還時似不妨問人,或有與之習者,當知其術之善否。
善則試之,亦可以為藥物導引之助。
但道聽之言,未必可信,姑以相告,兄必能擇之也。
弟浮再白。
四六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七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重陽日教兼贶答一律,蒙示山中雜題諸絕,益見閑中體物之妙,羚羊絓角,未足以喻其神境也。
承即日還成都,更近醫藥,入冬陽和,必日向健,徐圖相晤濠上,旦暮非遠,恨未能往即于錦裡耳。
時危道阻,固未能即為歸計,然俟間便行,其去必矣。
荒率呻吟,意度局促,未足多呈,聊複寫去數篇,冀不虛雅贶。
奉和雜題,辄變為五絕,亦避重就輕。
間入俚語,以當笑谑,俱在别紙。
未晤間幸加意調攝,命駕有日,仍盼電示。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立冬前一日。
四七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啬庵道長兄坐下: 得九月晦成都教,喜體中益和。
辱重和五絕廿二章,何幸得此。
雖尚遲瞻對,不啻已承謦欬,有如天樂之盈耳矣。
率爾再酬六絕,聊寄仰伫之思,不以拙劣自掩。
仍盼臨發先期電示為幸。
弟浮再拜。
辛巳十月上弦。
四八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十二月十四日教,知方用灸法治疾。
期以月初見枉,今其時矣。
料克效旬日,必可應手,旦暮間引領以俟巾車之至,恨無縮地之術也。
昨得仰光友人來書,獲詳今弟慧法師近狀。
劫火已遍大千,彼處亦慮非福地。
雖道人行處,魔不能娆,在俗情似當為徙避計。
弟意欲勸請還蜀,而未得其道,亦欲就兄商之,以是尤渴盼早臨。
霜寒,道路良苦,愧未能相即于成都,乃以仰勞徒旅。
何日言駕,幸乞迅示,以慰懸馳。
不一一。
弟浮再拜。
四九 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比荷遠辱,暫親光霁,頗恨其去之速。
獲一月卅一日成都來教,且喜動止如恒。
慧法師若能遄歸,敬當除舍以待。
弟勸請徒勤,迎奉禮阙,彌覺欿然。
頗聞緬境兵事益亟,深望其早發耳。
廖君刻工如有消息,亦盼惠示。
書院拙計,至少須寫手一人,刻手四人,井研距樂山不過百裡,其來尚易。
工值當一視廖君之例,稍增亦可。
但囑其必來樂山,若在井研則不便也。
瑣渎想不謂過。
别附小詩,亦是舊習未忘,不避笑斥。
入春唯攝衛益和,不宣。
弟浮頓首。
五〇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六日往一箋。
頃奉八日惠教,具示刻工近值,似此良不易舉。
廖君贈書尚未至,晤時乞先為緻謝。
向誤以廖君所招刻工為在井研,前書所言自可置之。
唯有如來谕,先寫底本,徐俟其可,暫且不拟另覓矣。
昨晤真如,言有徐賢恭者,新從仰光來,曾見萬慧,似有歸意,但以路難為慮。
弟亦更函所識吳生,冀助成其行,姑靜以俟之耳。
比想複用灸法,入春猶寒,伏唯頤神安道,頻枉音誨為望。
弟浮頓首。
嘉定文廟石刻朱子大字,不知所由來。
審其筆勢,或非赝鼎。
偶從故紙中得墨拓二本,磨泐太甚,辄以一本奉寄,已别付郵,他日可留取撫五題跋耳。
弟浮再頓首。
五一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昨往一箋,計已澈聽。
頃得吳敬生仰光來函,辄以附覽。
據其發書時為前月廿五日,匝月始至。
揆之事勢,今或已在撤退中。
慧師既與吳有同行之約,成都彙款如能在其撤退以前到達,則益佳。
以臆度之,當可成行。
若吳到昆明,宜有信見告,慧師之還或不在遠也。
吳函即請不必寄還。
比日稍暄,想未罷灸,體中益和,動息時以相示為望。
弟浮頓首。
五二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除夕惠書,旬日始至。
炎洲火發,佛地不甯,萬慧法師尚無消息。
昔鄧峰以飛錫解兵,投子以懸屩卻寇,道人行處,俗情難測,試從定中觀之何如?刻書亦是無憀之思,世緣不具,芥子許事亦不能就。
舊日刻工雖劣,視成都稍易蓄,方拟重招數人,未必可緻,且随分俟之。
便辍而不為,亦無增損。
因垂念,故及之。
别赓短章乞棒。
雪晴,伏承尊候安隐,不宣。
弟浮再拜。
壬午上元。
五三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次君祖蔭見枉,獲聞起居。
旋李生來,複辱書存問良厚。
繼又得賜和一律,歎其超絕,難為嗣音。
仰光竟陷,慧法師料已先行。
數日前曾電昆明詢吳敬生蹤迹,慧師若與偕發,日内當有确訊。
弟處若得消息,即以奉聞。
李生僦居壩上,時一過從。
惜其讀書尚少,未有以益之耳。
别寫俚句,并以為笑。
比日暄和,唯充養益勝。
不一一。
弟浮頓首。
五四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 十四日往一箋,度已徹覽,尚未得慧法師來訊,殊深懸情。
料已在途中,當不緻過久也。
頃有細事奉渎,辄以迳白。
曩欲刻《春秋胡氏傳》,苦無佳本。
弟僅有闵齊伋刊本,又亡其首卷。
曾見商務印書館所印《四部叢刊續編》目中,有宋本《胡傳》,疑出常熟瞿氏藏本,遍求未得。
念成都稍稍聚書者或有之,欲求兄為轉借一本,俾得據以校錄一過,即還之,未知可否。
若無從代借,亦可置之,不亟也。
曾函詢成都商務分館,據答已賣罄。
妄意省立圖書館當有之。
此系坊本石印,宜非所重,未知肯見借否。
刻工已募得數人,亦思就所能及者略出數冊,聊以解嘲。
附近作數律為笑,野狐伎倆,不敢望和耳。
順頌道履安和,不具。
書未發,适得吳敬生自渝來信,乃知法師竟不果行,殊失所望。
原書迳以附呈,頗疑當敬生行時,兄書尚未到達也。
道人雲水,随緣無礙,不可以常情論之。
向之區區,殊未能得物外之旨耳。
五五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昨往一箋,以吳敬生書附呈,計徹左右。
慧法師以緣阻未行,在俗谛雖不能無惜,若以無差别智觀之,良不足異。
當日勸請,特遊于方内者之情,亦似不可少耳。
偶依前韻得一律,複以寫呈,留此一段公案,非欲鬥韻也。
因暇更承音誨,不宣。
弟浮再拜。
五六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損書及見答詩,兼旬未報。
承宿疾都已,将理遊車,未知何适及以何日發轫?上巳偶作一小詩奉訊,今遂寄去乞教,聊當晤語。
代假《胡傳》,今尚未至,郵寄遲緩,初無足異。
前蒙寄廖君書,亦經兩月始達。
廖君以五運六氣說《詩》《易》,蓋京房、翼奉以後所罕觏也。
續得慧法師來訊否?兵災遂及身毒,然沙門梵行自居,故當無礙耳。
漸燠,唯動定勝常,時枉音教。
不一一。
弟浮頓首。
五七 一九四二年八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向辱贶答上巳日奉懷詩,諷詠不去手。
以見謂将出遊,遂未複緻問,忽忽徂暑。
頃獲江油來教,寫示窦圌山長篇,信是奇作。
讀之灑然如置身飛仙亭,盡睹雲岩之勝,真足以忘世矣。
及讀哀獨秀詩,又愀然以悲。
以彼才士,天下之好,乃為衆嫉,抑塞以亡其天年,豈獨交舊之感而已。
然使獨秀有知,得此詩可以不憾。
更不能屬和,辄妄題短句于篇後,以志贊歎。
别紙錄俟繩削,亦不以淺率而匿之也。
秋近,想不日還成都,道旅清勝,因暇頻枉音誨,以慰拳拳,不具。
弟浮再拜。
壬午六月二十日。
比因逭暑,偶喜篆刻,既乏佳石,亦未娴刀法,唯取自适,亦不求工。
為兄刻得小印二方,體勢亦非時人所尚,聊複拓奉,以博一笑。
其石則恐郵寄損壞,留俟他日面奉,且兄亦向不喜用此也。
弟浮再白。
五八 一九四二年九月一日 伏中奉答一書,仍寄成都舊址,不審達未?比見八月廿六日新聞,知已還自窦圌,将就北郊白龍堰養魚,恨道阻未能相即,聊寄小詩奉訊。
渴伫音教,以慰茕寂。
不具。
五九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向者書往而教适來,繼蒙贶答之什,忻若暫對。
且喜宿疾良已,燕處超然。
魚鳥之樂,亦古來嘉遁所尚,胡為不可?恨未能助誅茆引泉之役耳。
比吳敬生來山,具道昔在仰光參承慧法師頗久,因得詳慧師道風孤峻,胡亂不足為憂。
向之區區,真俗情也。
弟瑣瑣羁旅,與物少緣,書院益難為計,言之徒敗人意,是以不欲有言。
浙中全陷,欲歸無日,秋氣泬寥,郁陶彌積。
每得來詩,辄為神往。
複漫酬一律,以當晤語,匪欲鬥韻,别紙請正。
未獲即面,伏唯随時宴息,罄無不宜,頻枉音教為望。
弟浮頓首。
六〇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再辱贶答前韻,兼蒙賜和《江村遣興》十二章,歎其精妙,難為嗣響。
率爾更呈二律,取博笑斥,以代晤談。
匪關好事,亦并忘其拙劣也。
弟浮拜。
啬庵道兄坐下。
六一 一九四二年十月 九日奉寄一詩,不省達未?比日霜晴,唯體中佳勝。
向荷來教,念及山中鹽醬,今偶憶此,戲作衲僧語奉酬,藉資诙笑,不足言詩。
仍寄呈,冀發嗢噱。
六二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再答近日贶酬之什,兼述懷仰,率爾不入律。
過此亦欲暫止,蓋屢呈鄙拙,亦自嫌其辭費也。
仍乞莞教不盡。
浮皇恐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六三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四日 曩蒙贶示《飛仙亭》詩,諷詠反複,使人泠然有禦風之想,歎其難為嗣音。
頃寒夜靜處,穆然神遊,忽思奉和。
遂率爾下筆,唯取足韻,忘其蕪拙,聊複寫奉,以博一粲。
浮拜呈。
啬庵道長坐下。
壬午十月晦夕。
六四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書甫發而和詩适至。
空山寂寥,無所托意,偶形篇什,以寄其思,重勞酬答。
然微是益如槁木,莫使複陽矣。
《飛仙亭》詩信是奇作,久之未能屬和,頃亦和去一篇,寫在别紙乞正,終為韻縛,無好語也。
尚有俗事奉幹:曩山中所招刻工,僅得四人,近去其二,每月刻字不及萬,通常一人每月可刻五千字。
病其過少。
雖苦乏絕,萬一猶或可繼,欲再招二三人赓續其事,而難其選。
念成都當有之,但須令來山工作,供其膳宿,未審每萬字需工價若幹?山中近定每萬字币四百圓,來年恐須酌加,如刻手不甚劣,工價不甚遠,可否請因便托人為招緻數人。
由成都來此,亦可酌予路費。
以舊俗須在陰曆年内說定也。
又需寫工一人,現所刻皆舊時寫成者,寫工久缺矣。
字畫端正可用者,每萬字定工價百元。
寫工熟手者,約每日寫千字,月可得三萬字。
供膳宿及路費,俱照刻工例,亦未知可得人否?若能與刻工同時招緻,尤善。
瑣事本不當奉渎,然舍此别無他道,幸兄諒之。
若竟不可得或工價過高,亦希有以見答。
臨書不勝皇悚,弟浮頓首。
六五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前辱示哀弘一法師詩,未有以報。
頃有人寄示法師吉祥相,又睹其本行記,因再題二律,存此方外之契。
辄複寫呈,敬俟勘政。
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六六 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有書托詢刻工,瑣事本不宜上渎,比聞工價益高,山中舊有數人,亦已增價,而剞劂之費,來年是否可繼,殊不敢必。
因拟暫不續招,前書所陳,即請寝罷。
此亦随時而異,不能不爾。
但虛左右诹訪之力,良以為愧耳。
比日盛寒,唯順時養藏,熙怡自适,因暇幸以數字見及。
别附小詩博笑,不宣。
弟浮皇恐再拜。
壬午十一月廿五日。
六七 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月來數寄書,皆未獲報,良念。
山中奇寒,為往年所未有,未審起居如何。
日月易得,李生先芳來山不覺及歲,深愧未有以益之。
浮既辍講,同舍又寥寥,無可熏習,恐成坐誤。
兼之苦乏學人之相依者,緻無以供脫粟。
李生自具膳食,亦病其費。
今歲暮将歸,因其道成都,辄附數字奉白,幸告其父兄,不如且令就家讀書,兼可盡子弟之道,不煩仆仆相就,無所取義。
先芳氣質尚好,自能用力,可期有進,浮非能取而與之,是乃愛之,非距之也。
夏間曾為兄刻小印二方,因石質過劣,又郵寄不便,閣置未奉,今遂付先芳持呈。
又近刻二種,已别郵奉,并希誨斥。
臨書愧悚,敬頌道履休勝,不宣。
弟浮頓首。
臘月朔。
先芳未行而十一月廿二日教适至。
刻工深勞咨問,前以憚于工價之昂,已于廿五日奉白,請停罷。
山中舊工留數人,亦予增價,僅及廖君所示之半,後此亦恐難久耳。
辱和《題弘一師本行記》詩,簡曠非弟所及。
近刻皆短書,至粗率無足道,乃荷比之輔嗣,益增汗顔矣。
辄更附數字奉答,不盡。
弟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同日。
六八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損大寒日教并蒙和詩,不唯相憶之殷,亦感同聲之應,何厚如之。
大化流行,周而複始,伏惟奉時安道,與物為春。
晤對猶虛,但增懷仰。
書院刻書未能斷手,而勢難為繼,不得不思方便施設,因有鬻書之想。
謬學江湖,事近遊戲,良知不為時俗所喜,或免見斥于友朋。
今遂以渎聞,别呈二詩,并附通啟。
如荷不鄙,幸擇其可告者而告之,不敢謂其有當也。
通啟方刻成,俟刷就當再别寄。
臨書皇恐,更求誨示,不具。
弟浮再拜。
六九 一九四三年二月十九日 别紙寫呈近作七頁,藉博一噱。
語多近俳,慮乖雅正,伏求删削。
如荷興到俯和數章,尤慰岑寂,不敢望也。
浮重複頂禮。
七〇 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 前以近體諸篇奉正,自病其陋。
今複附歌行二首,未知稍有近于詩人之旨否?請間仍不吝指誨為幸。
弟浮重複頂禮。
七一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 啬庵道長坐下: 比因多暇,時有讴吟。
謬附同聲,遂塵視聽。
匪雲好事,唯以寫憂。
何敢上拟《風》《騷》,但可下侪謠俗。
乃辱藻鑒,報以瓊瑤。
同憂樂于人天,進神明于禮樂。
仰被詩人之旨,益慚勞者之歌。
既靡言之不酬,亦有感而斯應。
辄申鄙拙,更和來篇。
媵以俳辭,将同諧笑。
如承燕覽,幸賜彈诃。
物候初暄,伏想玄襟彌鬯。
臨書曷勝馳跂,不宣。
浮再拜。
春分前三日。
七二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上巳惠詩精妙,思和而未屬。
頃承來教,感于時令之異,兼謂張君将來山。
因成短律乞正,率易殊不入格。
末由奉對,為憾。
漸燠,唯調禦萬宜,不具。
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七三 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頃由中央銀行送來前月廿五日手教,并附劉自幹書。
捐贈刻赀二萬元,已交書院收入刻書捐款項下。
劉公雅意,固所當承,若非大德緣熏,亦末由緻此也。
書院刻書之計,比益艱困,然舍此則無義可言,不容遽辍耳。
附答劉書,仍乞饬轉為荷。
入夏雨旸愆忒,興居何似,亦有出遊之思否?别附小詩十二絕博笑。
因暇頻枉音誨,不悉。
弟浮再拜。
又,前承介張采芹,有書見及,雲有人囑書,已寄潤來。
而其紙久不至,或郵局遲誤,已函告張君,俟紙到即書。
若遇張,希為道及。
瑣瑣奉聞,增悚。
弟浮再啟。
七四 一九四三年七月十四日 辱和《閑居》三首,歎其精絕。
獨處幽邈,無言可喻,兼旬未報,頃以江漲,幾壞鹑居,偶涉吟詠,遂有小詩奉懷,不匿其陋,辄并近作數首寫去,藉博軒渠,不足以言詩也。
前寄《春秋胡傳》,不悉已至否?方暑,唯調神養長,以道自娛,時枉音誨,以慰仰望。
七五 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寄伏日詩,當已至。
大熱,比體中複何如?頃有細事奉白。
書院俗谛也,向來不智,乃與俗漢為緣。
一步不可行,一事不能舉,深悔多此一來。
又謬以兄居董事,真似李耳與韓非同傳。
今不唯不敢再言講習,亦不敢再言刻書,決當從此罷手。
已告渝上諸賢。
諸賢玄遠,每事閣置,未必以其言聞于左右。
然在處俗之道,不可不使兄知之。
今遂不嫌渎聽,抄奉代電二通。
暑中實不合以是相慁,故仍别寫數詩去,以當羯鼓解穢,亦自訝其不類。
漚生漚滅,事本從緣,了無加損,何關忻厭。
但未能打包迳去,猶待蛇蚹蜩翼,殊恨其未灑然耳。
弟浮頓首。
癸未七月朔。
渝上諸賢向來不析人法,每陷誤解,一若書院乃為浮而設者。
兄實有助于書院,而諸賢乃獨屍其名,空言相絷。
浮愚,實不敢知。
蓋書院存廢,不當與浮之去就同日而語,此系兩事。
浮既無能為役,義則當去。
諸賢苟有善法,自可行之,不以浮去而異。
今為兄一吐胸臆,如彼中猶有來告兄者,願以此意喻之。
幸甚,幸甚!弟浮悚然再拜。
七六 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得廿四日教,并贶三詩。
玄鑒瑩然,雅音彌遠,故當服膺無間。
向之所呈,唯以存神松石,豈複流韻岩阿;何敢上拟希聲,猶冀不違日損耳。
敬再酬短句,并錄近體二首奉正,仰答來恉,不宣。
浮再拜和南謹呈。
七月晦。
七七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辱和《杜若歌》,久而未答,以山中事多敗人意,無可言者,詩亦廢矣。
比日霜寒,想動定勝常,但有馳仰。
茲有不容不渎聞者。
李生先芳之來,實因左右,今不幸而有走失之事,不敢不告。
書院學人去年即已星散,講習之意無複存者,故于去臘李生之歸,即勸其不必再來,以留此無益也。
今春複至,亦不能卻,仍予安置書院。
平時讀書雖勤,文義猶多捍格,況無朋友夾持,弟實無術以進之。
不欲久誤其學,秋冬間曾再勸其還家,無事客遊。
察其應對,似頗怏怏,初不虞其有疾也。
久之,覺其言動稍異,乃審其有心疾。
因緻書其祖父,告之以實,謂宜谕令早歸,使易于療治。
書院不便敦促其行,亦不能為營醫藥。
其祖若父似未之省,亦姑俟之。
不圖昨日猝然病發,叫呼狂走,若見鬼神。
弟親往視之,為之診脈,問其所苦,初若少安。
拟遣人伴送至蓉,聞成都有精神病院,欲乞兄謀之珂裡人與彼家相習者,或先送至醫院就醫,一面告其家遣人至蓉接取。
渠意識忽明忽昧,聞言亦表示願行。
方為準備舟車,仍以溫語慰藉,猶不敢遽以狂人目之。
一時疏于防範,乃忽乘間走失。
自昨午至今一晝夜,四出尋覓,竟不得其蹤迹。
以有心疾之人,孤身獨邁,際此危時,深虞其有意外。
若明後日仍無下落,誠恐一去不還。
書院對此實無辦法,今日已電告其家。
渠猶有行箧留置院中,并有法币千餘元交存會計處。
行後察其室中,諸物鹹在,并未攜去一物。
此其出走,純屬一時病态可知。
萬一竟至失蹤,其所遺諸物,自應俟其家屬來取。
書院不能測其所至,即不能保其必還,隻能請其家屬自行設法尋覓。
但對于其家,自不能不深緻疚憾。
設彼竟迳還鄉裡,自堪慶幸。
繼此或能得其蹤迹,亦所禱祀以求。
然事殊不可必耳。
不幸而有此事,既不敢不告于左右,兼望轉告其家,請予諒察。
臨書倉卒,不勝悚歉。
仍候賜教,不盡。
弟浮頓首。
十二月十日。
七八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十日因李生先芳患狂疾,忽然走失,具書奉告。
當時深慮其不複返,百計尋覓,幸于十一日由其同裡人蔣玉梁者伴送來山。
但狂疾益甚,衣服悉已棄擲,見人瞪視罵詈,近之則亂毆。
此間醫院不肯留,亦無法送其還家,不得已送之軍醫院,以守衛人多,免其逸出也。
昨已發急電告其祖父,速派人來嘉接取。
察其病狀雖惡,尚能食能睡,但不能識人,一時或無他變。
所寄醫院,人皆苦之,勢不可久。
務望促其家人速來接取,萬勿延誤。
草草再渎,幸諒之,不具。
弟浮頓首。
十二月十四日。
七九 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教及惠詩,兼附沈尹默兄和作,歲晏華予,為贶已厚。
又荷兄與尹默同損翰墨之資,合緻六萬元,以纾書院之困。
自非相收相念之笃,何以及此?于義不可以辭。
弟雖不問院事,不敢孤兩兄雅意,已謹為緻之書院,留作專刻經籍之用。
屬俟書成,敬識卷尾,以示弗谖。
尹默兄處,亦即請兄轉達鄙悃,不更另函。
附一詩,分寫兩本,請以一本寄沈兄。
辭雖陋,亦不敢自外也。
來教述向君意甚殷,但弟既撤臯比,豈能再事講說。
來年尚淹留此間,如使道路可行,亦思一至成都,聊叙契闊,然不敢必耳。
往者鬻字無補于刻書,近乃資以自活。
其不欲仰食書院,亦以自懲其失,各行其志之所安,于人無尤也。
又從前辱賜序《避寇集》,每讀之,殊覺汗顔。
追悔當時率爾之作,都無足存,有負題品。
今欲取前後所為者稍事删削,什不存一。
然實未遑寫定,僅草自序一篇。
其言亦恐近妄。
如人疾疢,自言痛處,可使同病察其呻吟,醫者易為藥石,故不當有隐于知我。
亦寄一通因以就正,另一通請為寄尹默,乞并教之。
發春猶寒,唯樂道多豫。
臨書神馳,不具。
舊曆癸未除夕,弟浮再拜。
八〇 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 前以李生狂疾奉白,勞累書垂問。
近得其父承開來此,舁之還家。
其疾亦似差減,幸釋重負。
因念李生狂或可已,狂有甚于李生者,滔滔皆是,何時而可已乎?書院無複存理,渝中二三子鹵莽滅裂,又不肯徑廢,遂使夷為吏屬,從前賓接之意,掃地無餘。
弟唯自咎其不智,焉能咎人之不仁哉。
凡今之人,難與為緣,始諒終鄙,天下事往往如此。
然兄固董事也,若輩乃不以聞于左右,弟亦不欲言之。
自今遂不更問,亦不食周粟,但猶借住濠上,直寄耳。
道路難行,微特不能還鄉裡,亦不得一至成都。
天地否塞,未有甚于此時者,而時人方文緻太平,亦可異也。
歲暮寒切,唯體道自娛,煦然如春,頻枉音誨為望。
八一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和諸詩,所謂“玄圃積玉,無非夜光”;向之所呈,直土梗耳。
新秋漸涼,唯履候清豫,罄無不宜。
睽阙日久,傾懷曷極。
偶效短吟,多為近體,興寄益卑。
聊寫一首為笑,不敢望屬和也。
浮再拜。
六月廿八日。
八二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八日 辱和《異鵲》二章,如鸾鶴唳天,然後知候蟲之細也。
吟歎累日,何幸得此。
比秋霖積潦,獨處寥廓,偶為絕句,聊複寫二首為報。
重荷不鄙,乞糾其聲病。
日損未能,猶托詠歌以自放,真無憀之思耳。
八三 一九四四年十月 秋晨思積,空山泬寥,末由言展,每懷靡及。
道之多阻,我勞如何。
辄複寫近作二篇奉正。
此宋人之垩也,雖曰惡詩,不忘郢斫,但未可以示時人耳。
浮頓首。
啬庵道長。
八四 一九四四年十月 昨寄數詩,病其鄙野。
傾得五言一章,稱近莊語,因複請正。
累煩聽覽,亦将廢然就默也。
八五 一九四五年五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得上巳日教并辱和章,适小疾,疾已複偕敬仲遊犍為清溪,遂稽答謝。
拙稿零亂,多随手散佚,偶寄一時之思,實無足存。
見示宜付剞劂,深荷愛厚,今猶未暇及此。
當俟亂定能還浙中,或以餘力删訂,自合先事就正耳。
書院謀傳刻故書,在今日為艱困之業,亦或哂其弇陋。
諸公既欲稍集資糧,視其力所能至,小小為之,未敢遽期其廣。
浮唯堪粗預校理,未能有稗微末。
敬仲遂已還渝,答諸公書慮彼中或不以盡聞,茲錄一通奉左右,雖瑣瑣,不敢有隐也。
遊犍為得二詩,辄并寫呈一笑。
入夏唯興居安勝,頻枉教誨,不具。
弟浮頓首。
立夏日。
八六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月初寄《秋漲》一律,旋得贶和奉懷之作,深慰仰望。
比道路傳聞,寇将自退。
果豺虎無虞,便思早理歸棹。
何日即路,正未可知,感發于中,辄形詠歎。
聊複寫去數首,以當晤言。
冀神理玄通,無間山嶽,不斥其詞之陋也。
秋霖殢人,唯順時觀物,自得無礙,不具。
弟浮頓首。
啬庵道長坐下。
七月望。
八七 一九四五年九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七月十九日曾寄數詩,旋獲中元日教,并贶和《秋漲》一首,存錄甚厚。
廿五日洪水驟至,濠上草屋竟傾,不可複居。
因移爾雅台避水,複作小詩數首,辄并錄奉。
雖幸免為魚,又同栖鳥。
世事無常,良無足異,唯旦夕渴望東歸。
有緻渝中諸賢一電,姑妄言之,彼中或未及聞于左右,今别寫附上。
如有所教示,請以書告敬仲。
弟初不為身謀,為相從避難諸子計,不容存而不論,非好事也。
潦後新涼,唯履候多豫。
伫望音誨,不具。
弟浮頓首。
八八 一九四五年十月三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贶和諸篇,何期空谷得被雲和,慰此幽獨,為惠良渥。
靡言不報,辄再奉一律為謝。
又寫近作數首,并乞賜正。
古者友朋間篇什往複不厭其頻,今或斥為好事。
哲人玄嘿,亦病言語之煩,猶恨未能屏絕。
然欲假此相見,聊寄其思,或不為過,固不欲以示塗人耳。
比聞幹戈未戢,舟楫難通,東歸之計,尚為虛語,未知需至何時。
濠上衡茅已壞,不堪複居,即暫寄山寺過冬。
敬仲有來山之訊,亦尚未至,因荷存注,故及之。
離索已久,真同槁木。
霜寒,唯和豫勝常,不吝時誨。
臨書跂仰,不具。
浮再拜。
八九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日 遠辱和章,欣若晤對。
方卧荊棘,忽被璆琳。
導以逍遙,慰其幽獨,為幸厚矣。
還杭所遇,多敗人意。
亂離斯瘼,吾安适歸?假舍西泠,殆不可久。
不欲枉道徇俗,苟以取容,以是處物益乖,拂人愈甚。
比講習既廢,剞劂亦停,坐嘯行吟,無所取義。
雖暫猶寄迹,終當去之。
不能避世,猶将避人。
若邪、雲門或堪投老,藏身杜口,以畢餘年。
行路悠悠,無可與語,聊為吾兄一吐之耳。
奉酬小律,藉露鄙懷。
近作數章,并求教削。
秋涼,唯珍重,不宣。
九〇 一九五〇年七月二日 累月未奉來教,懷不能釋。
近假舍蘇堤蔣氏别業。
居停蔣蘇盦,雅士也,性不諧俗而喜為詩,尤慕高誼,屬為緻拳拳。
暮年得藉屋壁安置故書,猶勝委之道路。
圖書館雲者,亦為時俗所讪,一任馬牛呼耳。
孝懷及毅成輩頗見将谏,出啟事一通,聞已達之左右,今亦附數紙,聊用為笑。
後此若贶書,請迳寄定香橋,并希因便告真如。
九一 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五日 辱五月晦日教,贶示《雨後》諸什,音旨所被,如履虛乘風,心神俱釋。
浮向以鄙近之辭進,真土梗矣。
浙中陰雨連月,令人邑邑。
湖居雖傍蘇盦林亭,差适幽獨,然目不窺園,足不出戶,興味頓盡,神明益衰,無足複言。
來篇率和二首,亦恨少新意,今寫在下方,乞正其失。
盛夏唯順時養恬,不吝玄誨,遠慰馳情。
相見無日,臨
己亥夏,樊朗然姻伯回,帶到手書并寄惠芽菜一壇,具悉種切。
屢拟奉書,一道近狀,遷延未果。
轉眼二年餘,伏計姑母大人福體康甯,表兄昆玉近祺多豫,諒慰遠懷。
弟遭多故,自癸巳九月先慈見背,頻年家運備極颠連。
先君數撄危疾,日就衰老,旋于庚子三月忽患中風,夏秋小愈,而家二姊竟以八月病故。
九月,家大姊于歸丁氏。
先君病遂日笃,延至今年三月,百醫罔效,竟于十四日卯初棄養。
弟藐然一身,慘遭此變,頫仰擗踴,不如無生。
幸附身附棺之具皆有備豫,壽圹亦于上年營就,今年山向尚利,大約在十一月舉葬。
弟撰有先君暨先慈及二姊行述,共為一卷,頗具梗概,附呈查覽。
年來家鄉情形不得可道,舍間度支日绌,貿易迄少起色,大有不省支持之勢。
未省表兄近就何業?光景裕否?有無授室?太親母尚無恙否?書中未見提及,殊以為念!姑母自必佳勝,表姊已否出閣?一一在念。
有便務望詳示覼縷,以慰懸懸。
信寄浙江紹興府城大路一大參号,不誤。
四姑母年已六十,人尚康健。
家大姊嫁丁氏,姊夫名崇華,業儒,同邑世家,頗為浃洽,差以告慰。
弟于己亥秋入學,先君已為婚娶,婦湯姓,山陰人。
知姑母系注,特附及之。
南岸先墓歲蒙姑母暨八姑父母等代為展視,感非可言。
石縫略開,諒無大礙。
匆促握管,不能具詳。
八姑父書可以取閱,較知委細也。
敬請姑母大人福安,諸兄姊近祉,不盡千萬。
期表弟福田叩首。
四姑母及家叔均附筆請姑母安并道念。
湯儀 一九〇一年 今當遠行,留數語為别。
陳之座右,用賴良箴,勿以為老生常談也。
家道不幸,重遭大故,藐焉孤露,不如無生,所以勉延殘息者,以此身受之吾親,不容汶汶以生,泯泯以沒耳。
虎視在前,蠅喙在後。
跬步未蹈,荊棘已生。
思之痛心,言之哽喉,此為何如時乎!疢疾方深,憂患方劇,未始非磨厲德性、激發智識之資。
誦《白圭》之詩,廪冰淵之操,正唯遭際之酷,乃見學養之真。
卿不須悲其遇,但植其志耳。
有五大要,在所必察。
湔舊改良,是在術智。
述之如下: 一、持大體。
吾家夙禀禮法,内外肅然,阃教以成。
體統之謂何?内外大防,不可有毫發渝越。
凡處事過激切則生變,過緩順則生侮。
緩順卿過之,吾但患卿緩順,不患卿激切。
以後須立志改革,堅定不易,随時随處,盡力彌縫。
萬勿一味委曲将順,自取荼苦。
蓋吾在家時,有若許事礙于更張,今則凡事皆卿自為之。
積重難返,要當以湔除,此不可失之機也。
是為第一要。
一、慎賓祭。
賓祭之職,中饋專司。
吾去後,賓客當少。
但遇祭祀,務須先期陳設(陳祖父母像,并陳父母像于旁),預備供品,碗盞肴馔,必潔必精。
父親幾筵,常日供膳,夙興夜寐,不可有失。
既盡婦道,亦安姑母之心。
前旨既行,為難自少。
萬勿置身事外,一任率行,自贻罪疚。
是為第二要。
一、敦敬睦。
遭命不幸,不得事二親。
二姐既卒,大姐又嫁,誼分之戚,惟有姑母。
溫凊之道行焉,晨興省問,夕寝視安。
居恒談話,宜随時開陳大義,彌縫間隙。
婦言亦居四德之一,苟能委曲詳盡,切于事情,亦可儆悟一二,勿徒事墨墨已也。
大姐處如遣人來,必詳問起居,寄聲請候,不可疏忽。
如遣人往,務須慎選諄谕,以免謑誤。
是為第三要。
一、謹服物。
無論何物,皆須謹密,以防盜竊。
汗衣曝器,尤須審慎。
巾簂中物,不但不得遺卻,亦不得輕落人眼。
盜竊事小,嫌疑事大,萬勿忽視,以期繕固堤防。
平時衣服,尤宜嚴整。
不可晏起,緻蹈疏懈之咎。
是為第四要。
一、馭婢妪。
卿之待人,恒慮太寬。
有極小之事,卻有絕大關系,豈可概予優容。
以後随事宜稍加辭色,用示體制,而杜弊亂。
是為第五要。
一、勤學問。
不能識字,比于盲瞽;不能讀書,比于冥行。
近月以來,略涉書史,于古者女子立身之道,禦變之方,當已稍加梗概。
以後宜時時翻檢,随處體察,事事置身其間,而權衡之,久久自有把握。
陳文恭教女遺規,及曆史中列女傳,并小學古訓纂等書,一篇之中,三緻意焉。
奇女賢婦,皆基于此矣。
詩能感發情性,植養倫理,所授各篇,勿可遺忘。
其他卷帙,随時閱,能解者識之,不能解者悟之,久之亦自能貫通。
甘苦之語,勉旃勉旃。
是為五要中之總要。
凡此諸要,皆上下、尊卑、長幼、内外、親疏、賢否、得失之分界,卿之義務,略盡于是。
務宜一日三複,奉為标準。
能令事事契合,自然應付有餘。
堕地以來,行年二十,俯仰百感,周旋萬難,所望者勉為賢哲,不負父母教育。
天降闵兇,孝養不逮,所以仰慰二親者,惟在斯耳。
信能體此旨而行之,則雖不及事吾親,亦可稍釋疚恨。
念哉慈訓,毋負苦心。
倚裝匆匆,率書數行。
庶幾别後,永如晤語。
言不盡意,行矣,勉之。
光緒辛醜十月下浣,耕餘臨行贈言。
再,家存先君手澤三簏,務宜敬謹庋藏,勿令鼠子竄入。
若遇非常,他物可棄,此簏必力籌保全,萬勿任令散佚,以重不孝。
至屬切屬。
耕餘瀕行再記。
袁思亮 馗公 蘉公 一 一九〇一年 馗公足下: 一昨見過,浮乃為俗客所嬲,弗得相與從容吐奇論,盡積極之懷。
爰慊彌日。
月頃從大馬路,稍稍便于往來,恨不獲相繼見。
浮複以事當還紹興,有旬日之行役。
盡日苦亂,念當一走别,竟不可得。
稍須至月盡,複就公談耳。
無與出,獨居甚岑寂。
公有暇,盍來視之?依棹寫數字,不盡千萬。
浮和南。
初十午。
二 浮白蘉公: 昨者伻來,直它出,未有以報。
世界第二印刷退化,訛字若恒河沙,不可爬剔。
弟之當改良,不複在廣智印矣。
仲清已先去,浮亦迫歲暮當歸。
此間由社員項偉臣、薩功實監其事。
浮等以明正十五前即來此。
單行本稿已約七八種,年内經濟未充分,弗能印也。
明正尚須會議定憲法。
使内部組織稍稍完全,乃得希望外部之膨脹。
請版權事,宜如何備文,尚希有以教之。
明日便發黃浦,弗能詣前,徐俟正歲繼相見。
不盡萬一。
敬重侍奉安隐。
浮頓首。
二十。
三 蘉公足下: 昨者伻來,直他出,未即報。
東文速成館系友人林左髓所設。
現一月卒業者已都散去。
左髓亦歸溫州。
章程無由得檢奉。
聞左髓言,明年尚當設特别科,十日速成。
玆事乃可不學而能。
識虛字數十字,一日便足。
暇時見過,當以文法書相饷。
世界第二已付印單行本,亦須臘月乃可出。
以譯員甚竭蹶也。
蘉公頗能以暇隙為理董一二種否?能一枉談,不勝大願。
無量、一浮敬白。
廿六。
沈瓞民 一 一九〇二年 高山獨立足下: 手教具悉。
清議股票尚未到滬,已往廣智查詢,購五十分僅可八折,雲俟彼中股票寄到,再行關白。
《算學課藝》問之廉存,雲銷路不甚王,寄售處亦未可決算代價。
東行之願,苦不能遂,郁郁居此,絕少進步。
培荪代購《哲學史》等書,訖未寄到,便中尚望代為詢及。
拙存尚無信來。
杭地日文學堂頗切實否?家鄉有友人欲往肄業,公暇希代往考察,一一示知,為禱。
他容續詳,敬問近好,不宣。
小弟制馬浮頓首。
十八日。
廉存書刻已寄到數部。
拙存已有信來,安抵東京。
二 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三日 流離日久,睽遠日深。
前奉來音,如聞鄉語。
所以阙然未答者,良以幹戈羁旅,百無一安。
本為避地而來,未有藏身之計。
時人夢夢,難與為緣;長路迢迢,欲歸不得。
此情蓋兄所未知。
實恨無以慰遠望之懷,何敢侈言講學。
緣起流布,妄有拟議之言,徒虛語耳。
書院寒陋,無足齒數,弟子才如出鷇之雛,先生頗類喪家之狗。
微特遠慚湘绮,抑亦近愧餘杭。
不然者,晦翁之迎子靜,好事能傳;橫渠之遇二程,臯比立撤。
不待示谕之及,固早已行之恐後矣。
肝肺之言,當蒙見察,不以為誕也。
近刻二種,土梗之言,無足塵涴視聽,聊奉為笑。
唯履道貞吉,不宣。
庚辰三月六日。
何稚逸 一 一九〇七年 甥生禀義方,夙嗜文史。
弱歲孤露,淪泊江湖,性慕幽遁,肆志玄覽,不名一藝。
闇于當代之故,未娴人間之節。
内自量省,惟當繕命岩谷,韬影丘園,橡梠自充,猿鶴為群。
非有魯連存趙之術,徒懷鮑焦抱木之操。
材否異受,飛潛殊限。
雖欲遠谒,末由自緻。
竊惟王迹中邁,九州雲擾,群鹿競逐,黔首愁苦,将欲雍容決策,咄嗟樹義。
卻虎狼于西土,驅狐鼠于中原。
使功高泰山,國重九鼎。
斯非常之烈、魁桀之事,非介夫素士所能預。
若乃貫綴前典,整齊百家,搜訪文物,思弘道藝,次獻哲之舊聞,俟來者之足征,則中材菲學,可勉而至也。
夫仲尼周流,晚綜六藝;伯陽将隐,遂草五千。
子長發憤于《史記》,揚雄默守于《太玄》;董生精思于天人,平子推象于靈憲;仲淹崛起于河汾,堯夫高步于百源;司馬萃力于涑水,濂洛紹統于尼山。
此皆名世之業,甥何敢望焉。
若中壘《别錄》、昭明《總集》,班、蔡通故考文,符、充抒論正俗,鄭樵博洽,端臨多識,辨物比類,述者為賢。
雖非至道之契,抑亦著作之林也。
今禮敝俗窳,邦獻隳阙。
士行回辟,賤義漓真。
睢盱喭競,罔克繇道。
甥雖不敏,竊有志于二宗。
欲為儒宗,着秦漢以來學術之流派;李二曲欲作《儒鑒》未就,不詳所□;萬季野撰《儒林宗派》,但舉名号;黃梨洲纂《宋元明學案》,全謝山修補二代,斷自宋人,偏崇門戶,濫收著籍,甥嘗病之。
念兩漢迄唐,通儒大師千載相嬗,阙而未錄,豈非學者之憾?因欲纂漢以來汔于近代諸儒學術,考其師承,别其流派,以補黃、全之阙。
幸而成書,亦儒林之要典也。
為文宗,紀羲畫以降文藝之盛衰。
文章之道,曆世遞變,至于今日而敝極矣。
斯直治道升降之所系,非細故也。
甥嘗曆覽前文,旁征異國,而知文字之運與時消息。
因為七序、八史、五表、六論,發揮指趣,着其得失,以待後之君子擇焉。
别寫《第目》一通附覽,伏乞是正。
将以彙納衆流,昭蘇群惑。
懸藝海之北辰,示儒術之總龜,振斯道於陵夷,繼危言于将絕。
體制草創,篇帙未具,并力綴輯,皓首為期。
貯以鐵函,藏諸石匮。
亦終甘樵蘇之棄,未敢希國門之懸耳。
在昔長卿乘傳,文教敷鬯;德裕籌邊,經綸煥爍。
伏想通山饋饷,斥徼屯田,内撫百蠻,輯安諸道。
政事之暇,載崇篇翰。
豈若微之坐鎮,但播聲詩,升庵遷徙,世傳《滇記》而已哉。
泸南春樹,照轸連榮,渭北浮雲,萦魂望。
時伫音誨,俾有楷循。
甥所為《文宗》,論撰及半,智短力局,曠乎難成。
今辄撮其大要,寫為《第目》一通,以備省覽,唯斥而正之。
二 一九〇七年 奉六月八日谕,敕甥進所譯書,将加抉擇,并以甥遊學無方,遠荷存念。
甥往歲留北美,稍習德意志文字,慕其學術之盛。
嘗欲西遊柏林,因曆歐土諸邦,攬其異書,歸遺國人。
落落縆載,斯願竟虛。
退而行遁江介,守龍蛇之訓,畢志文藝,思有所比傅,以适于道,未有獲也。
見當世為西學者,獵其粗粕,矜尺寸之藝,大抵工師之事,商販所習,而謂之學。
稍賢者,記律令數條,遂自拟蕭何;誦章句不敵孺子,已抗顔講道,哆口議時政。
心異其矜炫,而盈國方馳骛以幹要路、營世利,甥實未知其可,故甯闇然遠引,不欲以言自顯。
甥所收彼土論著百餘家,略識其流别。
大概推本人生之詣,陳上治之要。
玄思幽邈,出入道家。
其平實者,亦與儒家為近。
文章高者拟于周末諸子,下不失《呂覽》、《淮南》之列。
凡此皆國人所棄不道,甥獨好之,以為符于聖人之術。
知非當世所亟,未敢辄放論,取不知者疑怪。
欲綜會諸家國别、代次,導源竟委,為《西方學林》,輔吾儒宗,以俟來者。
又欲草《西方藝文志》,着其類略,貧不能多得書,病撣繹未廣,汔未可就。
時人盛慕歐制,曾不得其為治之迹,驚走相詫,徒以其器耳。
上所以為政,下所以為教,謂能一變至道,甥不敢知也。
夫上智遠察,或乖一時之策,高議違俗,易觸人上之忌,由來遠矣。
今獨欲排衆忤時,輕有所短長,不亦殆哉。
此甥所以默守臧密,不露文章,滅景湛身,憺然遺慮者也。
若夫文學之運,甥以為《詩》流蕩為劇曲,《春秋》窮為章回,中土之文至元而盡矣。
元以後文章,其在歐洲乎?希臘古歌詩,灑然有《風》《騷》之遺,英法諸家篇什所祖。
德最晚起,制作斐備,爾雅深厚,乃在先唐之上。
嘗欲纂《歐洲文學小史》《詩人傳》,皆未竟。
國人方睢睢,未遑文藝之事,折芳草以贻傭豎,坐毳幙而進鹹池,知其不能入也。
然甥卒當就之,用以自娛。
積簡淩蕪,未能遠呈。
明問所及,弗敢蔽匿,辄舉一二以對,幸不荒辍。
及于殺青,當謹寫其稿,上之左右。
甥愚不自量,妄有删述之志,所業浩博,白首莫殚。
性好幽眇闳廓之思,知不為世資,冀垂空文以自見。
私其所守而不化,安于困诎而不悔。
任重道遠,恻恻靡屆,惟舅氏教之。
謹因申君還,附數字。
臨書依戀,不具悉。
三 一九〇九年 伏讀今月十二日京邸來谕,不虞有左遷之事。
知将陳情阙下,明其曲直。
夫薏苡明珠之謗,自古有之,是非久而自彰,此于舅氏曾不能有秋豪之損。
然邪正消長之機,實系國家治忽升降之數。
青蠅塞途而賢者日遠,真天下之憂也。
來谕慨然唯欲自明侃侃之節,不以一官之得失為意,耿介之中彌見恬淡,此真古君子之量。
惟西台之訴,若其未行,甥之愚騃,竊欲舅氏緩之。
嘗覽古君子出任當世之事,蓋鮮有得免于小人之嫉者。
然槃根錯節,卒得伸其道于天下,彼浮雲之毀,曾何傷于日月乎?舅氏抱匡時之略,中外钜公,豈無一二好賢之人?但得一疏入告,則複用可期,貝錦之詩,不足為詠矣。
甥刍荛之見,不知所裁,惟舅氏教之。
向以滇越路遙,未遂瞻谒。
今近在辇下,舟車通利,數日可達。
不勝依慕之私,拟于旬日内束裝北上,暫趨京邸,一罄積年之愫。
六月初旬當可親奉啟誨,謹先此以聞。
謝無量 無量 啬庵 一 一九〇八年 瘗影陋巷,忽荷賜詩。
曜靈經天,九幽以燭。
何期候蟲之鳴,仰承河嶽之應。
其文則葩,其志則聖。
曹劉有所未能,無論晉宋。
向妄以三謝為比,吾知過矣。
揚雄豈唯西道孔子,直是漢興一人,非今日無量之謂而誰謂乎!若夫季長頹老,尚愧儒宗,陽明居夷,始闡性學。
浮之區區,何足望之?來□酯溢寵盛,欲約之于道,彌見循循之懷,令浮悚汗,靡所自究。
雖然,曷敢不勉?索居累載,望道如霧,思退就北面,講問所業。
奉令德之薰聞,竊餘光以自照。
吳越千裡,舟楫所通而未能朝發,但增臞想,可若何?願繼今教之。
寤寐如觌。
二 一九〇八年 賜命謹至,悼其寡聞。
敕進所論,思将裁之于道,幸得比狂簡之列。
虛被明教,無術以自塞,惕然不知所據。
至欲使共述《春秋》素王之業,伏讀汗流。
信嘉讓之過隆,豈鄙野所敢竊哉。
夫《春秋》廣魯于天下,司馬遷綜《史記》,監于百代。
宵豎竊祀,亂政相嬗,飾征伐之号,矯一統之制,其悖久矣。
瀛國競長,禹域為隘,夷夏殊準而是非異貫,将正厥失,得求北辰之歸,其事至博而難盡。
唯無量躬服聖知,喟然宏制作之軌,秉天道,垂人紀,此萬世之烈。
浮願得及身奉筆削、受大義,然後暝然赴清泠以終耳,敢有加乎?性樂文藝,陋不自掩。
向者竊慕無量之緒言,妄意綴輯。
既暌講席,失所資仰,亦遂惰放不複為。
叢惑齊于丘山,集精羞于霧露,必視北面,親猶龍之儀,修嚴事之禮,乃更得論次所志。
希奉朝聞,殚于白首,不敢有匿耳。
三 一九〇八年 向辱贶詩,見并耕之志。
蒙緻淨土諸經論,内愧鈍濁,未達斯恉,箋謝淹遲。
将永斷湍流,求聞一谛。
伏荷嗣問,彌重悚歎。
承栖神極樂,皭然不滓。
敷大慈之弘誓,變閻浮于七寶。
情符曩哲,感葉群靈。
夫時澆衆惑,經教淪廢,西方聖人特留是宗,垂濟行淺。
浮之愚垢,猥奉啟示,有瞻妙乘,以結願眷幹城而累息耳。
令弟希安,君家子由,宿具慧解,笃意淨業。
前以楊居士在南都宣大乘法,招浮往參,悔沮此行,不接蓮社諸賢之議。
谛道人說經天童,蔑緣俱會。
久絕人徒,并殊方外。
經塗綿邈,虛願見之懷。
長報德音,茂以至道。
四 一九〇九年十二月六日 向流言稱希安且為沙門,弗敢謂信。
嘗以書問于左右,宜蒙垂答。
聞門下學者甚盛,未審近日所以為教之旨可得聞否?往無量在都下草蜀學會叙,當時歎美,都不覺有異。
及今思之,疑其稍駁,頗非醇儒之務,竊望無量有以進于前也。
無量聖賢之姿,兼總百家,必歸于儒。
浮私所期仰,君山之于子雲,未足為拟。
伏惟任道不惑,以禮正俗,永牖斯民。
使蜀士彬彬,比于鄒魯,此真天下之幸耳。
吾舅氏方居益中,樂交其賢士,謂無量蜀之顔子,不可以不見,将往造左右,就忘年之雅,令浮以書先焉,辄布其區區。
浮頓首。
無量足下。
己酉十月二十四日。
五 一九一〇年十一月六日 竊聞無量新立精舍于成都,學者麇會,兩漢之風複見。
今日吾道安可久堙?是以天畀無量光缵斯文,浮之仰望夫豈有極?昨過滬上,有告以希安将襲浮屠之服者,初聞絕誡異,退而念之,有以知其不然也。
夫佛之為教,古之聖人未嘗得聞,希安誦其言而悅之,為其能仁也。
至于去人倫以為道,是豈仁者之心乎?矧希安以無量為之兄,甯得有是?浮即愚騃,良不敢信告者之言以疑無量兄弟。
雖然,人言曷為至于斯?是不可以不察也。
聖往時剝,禮廢不修,民志不能定于一,天下所以多患。
詭服夷言,惟俗所适;髡首辮發,亦何以異?然求仁之方,其不系于是也明矣。
浮誠拘瞀,域于所聞,幸賢兄弟昭其區區。
伏候教來,不宣。
十月五日。
六 一九一〇年 閑居守默,契闊日深。
形阻江維,思極岷昊。
遠勤藻翰,眷問蓬蒿。
永慰心魂,足忘悁邑。
承下帷講論,遐迩宗歸。
蹑卿雲于漢京,拟成都于齊魯。
一時談者鹹謂無量天下工文,世之顯學,邵矣,茂矣。
浮少曆益部,竊慕高密之鄉;晚伏稽岩,恨遠華陰之市。
瞻言增慨,如何可喻。
在昔獨拜下床,謬稱同貫,及玆屏處,遂歎寡聞。
雖欲蠲遺塵累,撣究天人,隐幾長噓,拔山等诮。
徒抱無涯之感,彌推絕倫之姿耳。
近聞綜括獻典,剖判百家,播之談林,着為藝軌,号曰古學,頗已刊行。
文儀留荊,始傳《謝釋》;景君返蜀,《奧集》斯成。
用今方古,夫豈殊科。
劉之遴從劉孝标乞《類苑》,嘗曰:足下擅此博物,宜令吾見異書。
今吾子之書,高于《類苑》;區區之願,渴于之遴。
瓊玖脫贻,酲憂能寫,白日在天,蒼波注海,戴盆惕夕,變燧驚時。
常嗣音聲,敬勖光采。
不宣。
七 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曩辱答詩,久不繼問,實以惰廢,無可言者。
赤霞自蘇州來書雲,遊于海陵黃翁之門,盛稱其賢。
赤霞新更字子起,今仍稱其舊字,以相呼習久,亦不忘其朔耳。
浮因往書詢其所以教人為學之方,而答書殊不能詳,但雲欲浮要左右同至蘇州,可面相告語。
浮期以異日,赤霞怪其濡滞,又病其不善問,遂有愠詞。
念既與之交舊,不欲徑拂其意,欲遂一往視之。
且未知黃翁之道果如何,亦可因見赤霞,一叩其說。
不識左右亦能辱而與之偕否?如不厭往返勞涉,願即惠答,便當先詣左右,然後相将如蘇。
伏俟來命,以決進止。
不勝仰伫之至。
與赤霞往複書數通,今并以附覽。
浮之所問,誠失之直率,而赤霞之言,亦不能無病。
最後一書,張皇矜奮,氣象尤似不佳。
使其得近有德,為日稍久,則于出詞氣之道,将必有以易此。
今其言未善,當為隐之。
以其懇懇之意,亦不可沒,故不當匿之于足下之前耳。
八 一九一七年九月 經時不通音問,都無可言。
昨荷惠書寄示英譯《康德論衡》,甚厚甚厚!平居雖多暇日,而艱于涉覽,深恐負此佳書,未知何日乃能卒窺其旨也。
宗伯華見過,為說叔本華唯意論,多可喜。
聞将取希維格及鮑生書,撰次《歐洲哲學史》,得吾子之鴻筆,資宗生之善悟,必成完書。
吾生多幸,将假薰習之力,沃其愚心,庶其猶有聞乎?向見所出《中國哲學史》及《佛學大綱》,理無不融,事無不攝。
劉氏之叙九流,魏生之志釋老,方之為陋。
并世言學者,莫之能先也。
辱問何所緻力,實慚無以對。
雖嘗有志于六藝,而疏于講習。
不敢幸其所乍獲,而忽其所未聞。
方将深之以玩索,通之以博喻,恒苦心智薄劣。
義理無窮,俟之耆艾或能略得其統類,故當就問君子,以釋所疑,今猶未敢言耳。
慧法師何乃無歸意?屬營草庵,謀之經年,猶不得當。
飲峰故址,與山僧往複甚久而不肯署券,今姑置之。
永福寺禅房,粗為塗葺,鑿通戶牖,安置幾榻,聊可憩止。
戶外有老梅數株,方華。
窗對岖嵚,松竹交映。
雖頗荒陋,差有幽邈之緻。
時往登覽,辄複興懷。
從者亦能一來視之否?赤霞在吳江,乃欲以其學施之于事,殊無意來杭州。
彭遜之近在此,好以消息說爻象,亦時有自得之義。
近複撰一書曰《觀象稽年》,以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天地始終之數,以成周之盛,當乾卦,以孔子生當午會,今已在酉中。
其術與邵子絕異,亦似毖緯之流裔也。
方春時育,惟體道不息,常枉言教。
臨書不勝依馳。
九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承丹陽舟中還訊,期以旬後俱會湖上,其為慶慰,孰有逾斯。
赤霞不欲獨留杭州,雲将遲吾子于滬,更與偕至,故遂以昨日行。
浮未能從之俱前也。
赤霞此來,語道質實,于法無礙,可謂好仁不倦,得而能舍。
惜未獲晤對,共相咨決。
竊願吾子不忘久要之言,赤霞亦踐重來之約,聯翩并集,辱而見教。
山寺幽迥,聊可憩止,青松不凋,寒梅始發。
将以貞觀天地之美,暢論仁智之樂,通千載于朝夕,攬六合于襟抱,不亦善乎。
夫以融契一理,宜或感緻同心,雖複緣聚不常,故謂得暫為勝耳。
何日言駕,跂予望之。
臨書懸馳,不一一。
十一月十四。
一〇 一九一八年二月十四日 曩者相期集于永福,垂至而不果。
是由其機之劣,未能感緻仁賢。
然相去密迩,經年不造,獨望吾子來惠,其情亦有似于嫚。
祇以戀此林岩,且為賢弟和尚守之。
終冀得相攜手于是間,遂不知有六合之大,曷敢高言相忘于道術邪?比日春還,惟樂道安仁,和順彌積,曷勝遠慕。
赤霞來書,雲尚未還九華,将以開歲至滬,或能追踐昔日之言,則仰青雲、睹白日,不覺為遠矣。
自違講習,惟日其邁,窈然獨望,無所用心。
每見士友之間,或有緩于窮理而急于利物,恒惕以知懼,而徒滞虛玄,仍多曠失,不有吾子,孰為解蔽?是以不知其過,感已久于離群,輔仁不倦,猶印須于我友耳。
彭遜之忽思紹佛種,遂将剃染。
李居士叔同亦同修淨業。
不謂慧師之後,複有斯人。
各求其志,在彼法可謂無有增減。
他日吾子若來,或視此二僧于大慈山中,亦一段因緣。
鄉人有蔣再唐者,頗好義學,與共論儒佛異同,強之以筆劄,因妄有戲論,至怪謬可笑。
新歲多暇,聊複錄去,藉資嗢噱。
又有一詩贈揚州沙門滄崖者,亦并錄以為笑。
其人頗能修習禅觀,兼明天台教義,綽有玄風,亦似方外之秀也。
無可為言,拉雜及此,遲誨不具。
戊午正月四日。
一 一九二〇年三月 辱詩綽有逍遙之緻,庶幾正始遺風。
何圖飏礫博此明珠,無異披雲而睹麗日。
夫随流妙盡于無住,體物莫神于會寂。
無住則遺照,會寂則忘功。
照遺則有無俱遣,功忘則物我齊喪。
若此者,緣應萬殊,湛合恒一,複何滞哉?吾子雖迹寄有為,豈以形勞為患?前言之戲,幸其無忤。
情不遂已,複有繼和。
竊謂動靜故非異趣,惑智良不并存。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愍彼沄沄,益懷有覺。
是以不辭滲漏,重納敗阙。
敢希屢邀解頤,故當掩耳無憾。
别奉禅語數帙,狐涎一鬥,謬塵海慧,所冀通方,略其野逸,挹其玄奧。
非遇上賢,未宜徑出。
若在所吐棄,可贻令弟和尚。
言對難期,伏增歎想。
不盡。
一二 一九二〇年五月三日 再辱答詩,如兩鏡相照,無不攝之光,便當從此辍筆。
而結習未忘,不覺連犿随出,遂至十餘首,猶不可止。
不知是何等野幹鳴,合是大德所诃。
然雖粗言俚語,頗有衲僧氣息。
且以累年不詳令弟萬慧法師道況,憶之甚深,亦欲假此問訊,故不辭複呈醜拙。
俟于湖還舟之日,聊一披覽,或當破顔微笑。
雖不敢望複有繼和,若或猶未惡其近野,亦願因此微志,重複感得甘露施也。
臨書曷勝馳想,不悉。
三月望日。
一三 一九二〇年 自别經歲,都不相知,維以永懷,形于歌歎。
既莫可将意,聊複緻之,假為笑噱。
語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雖複未盡瑕颣,貴且寄其幽廓。
若不以鄙拙見遺,幸而贶答,亦将窺妙德于音前,接玄賞于詞外耳。
一四 一九二六年三月 晉簡文雲:“平叔巧,累于理;叔夜俊,傷其道。
”此語題品嵇、何,或未稱實。
然玄德不可以事存,希聲不可以言取。
故知俊、巧與道遠也。
況乃采繪虛空,吟弄風月,托之名句,抑已末矣。
今此區區,聊以從吾子之好,寄一時之思,豈曰敝帚而可享哉。
丙寅二月。
一五 遷流之相,已曆三時;問訊之書,乃無一字。
順俗情謂将為寥闊。
然溪山雖異,雲月是同;真照無邊,曷嘗雲隔。
亮得意玄微,名相斯寂;應迹周流,幻化不廢。
故知那伽在定,語默齊然矣。
浮破有徒嗜,滞無成習;未絕言思,猶存覺觀。
以吾子臨之,譬赤日之于霜雪也。
宜不吝彈诃,示同依攝。
自餘世谛蔑複關懷外,奉《指月錄》一部,當是久除之金屑,遺此雜毒,假以塗鼓耳。
一六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 緣會靡常,遂成間闊。
然平生之契,終始不渝,以吾心之拳拳,知子之不予棄也。
寇亂以來,人憂塗炭。
聞凡百君子,俱集巴中。
想匕鬯不驚,磐石可措。
雖在草野,瞻望增懷。
自南都不守,不旬日而杭州亦陷。
浮先徙桐廬,旋因寇逼富陽,再奔開化。
不圖衰白之年,身更亂離之厄。
困不失亨,徒成虛語,蹇而能濟,将俟朋來。
故裡已墟,欲歸不得,兵車載道,行路彌難。
士友間或勸入蜀,浮以何必擇地乃為首陽。
傫然一身,無所複恤。
但相從患難尚有一甥及及門數人,并其婦子凡十五口。
若任轉于溝壑,亦非義之所安。
念今之鄒魯,唯在于蜀,弦誦未辍,猶為儒生所歸。
矧有吾子知我,不虞後生見距。
或容有講論之地,能以束修自給,則吾雖衰耄,猶可力為,盡此殘年,甘于羁旅。
當俟來命,以取進止。
自非吾子,不發斯言,初不敢懷期必也。
附五言三章,經亂所作,陋不自匿,亦欲吾子知其所懷。
開化為浙邊縣,本衢州屬,頃依故人葉左文以居。
惠書可寄左文轉授。
如荷電複,尤所仰盼。
臨書不勝神馳。
不盡萬一。
戊寅二月十四日。
一七 一九三九年八月四日 隔闊累年,繼以喪亂,都不相聞。
每念昔遊,恍如昨夢。
不圖衰白之年,輾轉流徙,遂至蜀中。
逢人辄詢尊兄所在,有杜思伯者,告以九龍寓址。
及來嘉州,倏已數月,有小詩奉懷,未即寄。
适有友人抄示見懷一律,乃知遠荷存錄,無改平生之契。
複和一章,俱錄在别紙。
言雖拙劣,取足以粗述鄙懷,聊以奉正。
又别寄《複性書院緣起》一文,尤卑不足道。
事既從緣,義唯順應,匪雲攝物,庶以行權。
亦知迂陋與時俗相乖,自非素心,未邀玄鑒。
思比迹方外,曲引初機,或不失處蹇之義,實望君子有以教之。
淩雲山俗傳為子雲故居,何時返轍,得相從奉手于水邊林下,寤寐以之。
遲教,不具。
己卯六月十九。
一八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無量尊兄足下: 六月曾寄書問訊,逾兩月被郵局卻還。
旋為何毅吾持去,以必為寄達相要,未知其果達否也。
七月杪得電,審體中未安,迄未緻問。
或竟以東坡海外故事,謬相傳說,心疑其诳而懷不能已。
托人馳書詢之令弟,亦久未得複。
頃見答敬仲書,喜躍之情可知也。
即日秋清,想餐衛早複為慰。
隤疝之疾,舊醫似謂其治在肝,慎勿刳割。
承有還蜀之意,浮與敬仲渴望久矣。
世亂年衰,相念彌切,何期羁泊,遂來鄭鄉,近依禮門而不得一見,可乎?嘉州風物不殊江左,雖兵革之後,岩栖穴處有類峒蠻,然山川故自佳也。
兄居夷已久,豈不懷歸?傥一旦相聚于水邊林下,亦可得意忘言。
寤寐思之!不我遐棄,垂老之幸也。
書院亦是不得已而後應,事至淺薄。
且古調獨彈,每為俗耳所詫。
一廛乍寄,猶無力以誅茆;半菽才分,初何心于乞米?差欲比迹方外,暫此息陰;敢謂抗明素業,希風往哲?此其衷曲,唯吾子知之。
既有違俗之嫌,亦深寡助之歎。
每與敬仲從容談議,實望兄惠然肯來,示我周行,救其阙失,或不以硁硁坐贻鄙歎。
若夫敷暢玄言,闵斯淪溺,亦推不倦之懷,唯從仁者所好耳。
小詩别呈。
新愈,諸惟愛攝,不宣。
浮再拜。
己卯十月十五。
一九 一九三九年一月十八日 奉十一月十三日教,喜體中即安。
兼荷賜答諸什,如飲醍醐。
自流離以來,獨謠寡和,未有斯樂也。
比栖遲山寺,無異鹑居。
霜風入林,江流轉急,闵時念亂,益難為懷。
幸依君子之邦,未睹仁賢之轍。
譬之衲僧挂搭,不見主人,撥草瞻風,無從咨決。
行将捐書絕學,竊比子桑,杜口藏身,尚慚摩朅,實有孤陋之歎耳。
講稿數篇,乃所以诒童蒙,義至淺薄,不敢自匿,辄以奉正。
望糾其違失,示我周行,無以荒率見擯,幸甚。
别附小詩博笑,敬頌餐衛萬宜,不宣。
敬仲兄屬筆緻候。
己卯十二月十日。
二〇 一九四〇年三月十七日 向曾奉書述意,欲以近作小詩乞為題序。
今遂寫去一冊,伏望賜覽,并求俯為芟削,擇其略可存者,加墨見返,使可付之剞劂,記此流離。
匪以自揚其陋,聊慰朋舊隔闊之懷。
雖感有淺深,言有粗妙,亦自胸襟流出,差同谷響泉聲耳。
想不吝裁誨,伫聞示答,不宣。
弟浮再拜,謹呈無量尊兄座下。
二十九年三月十七日。
二一 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向辱賜《避寇集》序,獨荷愛重,遂近過情。
雖李綽之于元晖,微之之于少陵,不是過也。
浮何敢望之,讀之增悚。
比承返轍巴中,病榻蹶起,亟以電問。
得複,知命駕猶需,思立往就見;會新愈,又書院将屆暑假,未容辍講,是以不果前。
今有求于兄者:書院雖事至淺薄,以浮之固陋,未足以繼先儒素業,徒為時人所訾,頗悔不遵括囊之訓。
渝中一二交舊,謬見諈诿,實不相知。
故若存若亡,迄無所就。
明知時蹇緣劣,不複可為。
然任運支持,綿此一脈,亦似今日所不容已者。
諸友方議組董事會,浮意欲浼兄加入。
雖李耳與韓非同傳,或非兄之所樂,然入佛入魔,智用無礙,以兄恢廓之度,能閱衆甫以應無窮,于事必有所濟。
浮不以書院自私,兄所知也。
為當來計,不能不望兄為法城塹,無令種智斷絕,則浮雖橫擔榔栗,直入千峰,無所憾矣。
又去年曾妄思援象山白鹿洞舊事,欲屈兄臨講,使諸生得就爐錘。
其時兄留滞海南,尚親藥餌,未敢固以為請。
今兄已還渝,喜占勿藥,嘉州相望,近在咫尺,飛航迅疾,半日可達,又夙有見枉之約,竊不自揆,複敢申其鄙願,冀蒙垂許。
雖來學諸子根柢至淺,未有受教之資,此如父兄之于子弟,未遽棄其不才,終思有以益之。
欲使親炙耆賢,獲承音旨,粗聞自淑之道。
至于講說之廣略,晷刻之短長,一惟兄之所命。
飛航往複,當使人專候,代執徒禦之勞。
下榻山寺,雖岩穴非邃,而林木翳如,空中之警,亦或暫可無虞。
傥惠而見許,能在一月之内,翩然命駕,尤所忻盼。
以夏至後暑熱,諸生将散歸也。
若肯來山中逭暑,雖繩床草屋,不抵炎蒸,江月溪風,亦堪晤對。
未識新歸賓集,有此燕閑之晷否?老友相遇,了無俗情,故不覺言之直遂如此,兄必不以為渎也。
舊識黃岩劉百闵、及門諸暨壽毅成,二人者皆書院董事,茲函囑就近奉谒。
俟其詣前,亦願俯而接之。
别附小詩博笑。
漸燠,唯加意珍衛。
敬遲惠答,不具。
二二 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九日 得電繼往一書,諒達。
劉君百闵為吾鄉夏靈峰先生高弟,壽君毅成亦嘗從弟遊。
二君者皆有造于書院,其慕義久矣。
聞兄還渝,思得奉谒,今遂為之介,唯兄進而與之語。
兄何日莅嘉,已囑毅成預為定航空坐券,俟行期決定,請随時告之。
率爾附此,幸恕其冒渎,不宣。
二三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得前月杪教并辱惠詩,誠餘于詞,但有歎仰,微兄吾不聞此言也。
不勝渴伫之情,雖未敢敦促,然聞舊患未平,又日在警戒中,何以安處?劉、壽二君豈尚未詣邪?寇虐甚于湯镬,雖至人夷險憺忘,魔仗自遠,不足以驚三昧,世情所怵,似亦以暫避山中為得。
心之憂矣,曷雲能來?辄附小詩申意,履道貞吉,亦幸有以見谕,釋此懸情。
臨書神馳,不悉。
二四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七日 廿日寄航訊,并附短詩,深慮寇虐方熾,市中不可複居,請早為之計。
頃劉百闵見告,張家花園寓屋竟毀,造訪無由,未知徙居何所,聞之不勝憂念。
料兄燭在幾先,定已拔宅遠舉,未緻驚及徒禦,亟盼有以見示,慰其懸情。
若能踐山中之約,尤寤寐所求者也。
率爾馳問,敬伫還答,臨書神往,不宣。
二五 一九四〇年八月十日 啬庵道兄: 前月中旬聞渝中空襲甚烈,曾寄書張家花園。
旋得劉百闵書,雲往訪不遇,知寓屋竟毀于寇,兄已别遷而未詳所止。
又寄書監察院問訊。
至月杪始見報,知兄已至成都,此二書或竟未達左右。
即日未知動定何似,想薪木之災,未緻驚及匕鬯,賓遊無廢,是否現已蔔居成都?未晤之間,不勝馳系,所懷百端,難以言罄。
亟思往就見,猶虞新歸事集,未有燕閑之頃,不如且相俟于山中。
日夕引領以待,幸先以數字見及,慰其懸情,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七月七日。
二六 一九四〇年八月十二日 啬庵尊兄左右: 得電歡忻,至于起舞。
弟與敬仲皆相望久矣,今幸良晤近在旦夕,何快如之!山中距車站頗遙,行期确定,猶盼先二三日以快函見示,俾可迎候。
臨書不勝翹跂之至。
弟浮頓首。
庚辰七月九日。
二七 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七日 啬庵道兄: 遲兄久不至,望曷已。
頃晤唐君德安,獲略聞起居。
知命駕猶需□,益以增懷。
《避寇集》方刻成,今先緻數冊。
以有兄賜序,差掩其陋,恨刻工甚劣耳。
既荷堅諾,故暫不趨前,日夕徙倚,以俟清光,想有以慰其懸伫也。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書方訖,獲廿二日教,差慰想望。
所患當易平,仍盼早日快晤。
二八 一九四〇年九月十五日 啬庵尊兄左右: 一昨敬仲兄寄簡,弟适小病,未及附問,唯日盼巾車之至。
烏君還,承動定輕安,賓從方盛,猶未獲請閑,未知何日始能奉對。
不勝悁望之情,辄寫俚句别呈,藉以奉速。
《避寇集》方脫手,今寄去二十冊,未足以供覆瓿也。
愛而不見,我勞如何。
披雲睹日,定不在遠。
臨書神馳,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八月十四日。
二九 一九四〇年十月五日 啬庵道兄左右: 奉前月卅日教,省體中未複,方近醫藥。
慎調護,徐俟豁然,從容相即,固不為晚。
山中寂寥,不勝懷念之切,遂屢形于言,亦自不能已耳。
惠詩率爾更和,并前奉憶二絕及近作數首,别錄寫去,乞正。
候蟲自鳴,豈足以當竽籁,貴且遣意,微遇兄亦不發也。
所懷無由傾盡,欲因披晤加以蕩滌,更不留一元字腳,安複有真谛哉。
來教喻以不二,辄漫及之。
未晤間千萬珍衛,仍旦晚仰伫,不悉。
前寄呈《孝經大義》,并求賜教。
敬仲兄附筆緻意。
弟浮頓首。
庚辰九月五日。
三〇 一九四〇年十月二十五日 啬庵道兄: 初旬寄書諒達。
比日秋清,唯尊候轉勝。
伏處岩穴,深以未能相即為憾。
何日命駕,朝夕翹勤。
壽君毅成夙願趨谒,積久未果。
今遂如成都,詣前請益,特附數字為通于左右,亦使代白鄙懷。
幸賜從容之間,不勝仰荷。
臨書神馳,不宣。
弟浮頓首。
庚辰九月廿五日。
三一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八日 啬庵道兄座下: 被初三日教并贶答諸詩,兼荷寫示近什,興寄微妙,極水流雲在之趣,山中寂寥,何幸得此!雖奉對猶虛,忻然若接光音矣。
知興居猶未康複,至深懸情。
頗聞成都近日又告空襲,諒徒禦不驚,安能無念。
竊意傥無妨于藥餌者,曷若且就岩穴暫憩。
山舍雖僅容足,亦未過慮登陟之勞,或攜一侍者來,便于伺應,似無不适。
然未敢堅促,仍俟從容有間,想定不我棄耳。
相去咫尺而未能一趨視,亦良以為疚。
賜詩難為赓和,懷不能已,複綴二律,雖病其俚淺,仍以寫呈,未足仰酬來旨也。
秋高,唯超然恬養,及時動駕。
臨書不勝引領。
弟浮頓首。
庚辰十月九日。
三二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十三日 啬庵道兄座下: 奉前月廿八日教并惠詩,歎其精絕。
且喜氣力轉勝,許以月内見枉,不勝旦夕忻伫之情。
比日霜清,山水泬寥,寇勢亦似稍寂,宜若可以動駕矣,但宜敬須臨贶,未應瑣瑣,更煩聽覽;懷不自已,複成短句,用答來篇,辄以寫上。
别附數首,兼博莞爾。
未晤間仍希善葆由頤,及時降重。
臨穎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十一月十五日。
二二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濠上旬日之聚,積年未有此樂。
恨丘壑過小,未足仰留玄慮。
别後奉電,知逾日始達成都,徒增道路之累。
比想踵息安和,藥物可舍,茹芝青城,定适所願。
何時拔宅,仍希見示。
雖複暫違,猶如晤語。
逮及春暄,更踐重來之約。
當徐登峨眉,用孫思邈法試求一椽地為避世計,兄或不吾棄耳。
講事區區,不諧于俗。
既生滅從緣,亦不欲多所饒舌。
自非上德,無以持世,旦暮間且暫羁泊,恭默以俟。
若能轉物,須藉龍天。
誠得大智以神力攝受,舉而廓之莊嚴末劫,未始不可留此一線光影于方外。
此浮所終望于兄者,非浮所能堪任也。
俗情不察,乃僅以學人粥飯為憂,斯已陋矣。
微兄更誰可與語?因聊複及之。
日繹餘聞,稍複留意觀象之法,殊未有得。
歲宴,唯頤神養恬,益臻道妙。
小詩别附博哂。
敬遲繼教,不宣。
弟浮再拜。
舊臘十二月幾望。
三四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 啬庵道兄左右: 十一日往一書,旋奉九日和詩,且喜神觀超然,不覺疲頓。
得此良足慰意,然彌恨其去之速耳。
比聞複有小警,飛鳥遺音,諒無足患,但未知青城之計将遂行否?深息之餘,當不廢藥餌,及春定可霍然。
觀象已疾之法,宜益備矣。
敬仲自渝來書,索得董會章程送覽。
俗情自爾,令人少味,想不以應迹為浼。
率附一詩,錄在别紙。
迫舊曆歲除,景物蕭索,寄心在雪峰瓦屋問,時仰惠音,以祛沙惑,不盡。
弟浮頓首。
一月十七日。
三五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日 啬庵道兄坐下: 開歲奉教并辱和二詩,浣慰無已。
真如曾見枉,為道建議經過。
并謂兄有一電緻董會,囑為代發,乃于途中亡其電稿。
因語張立民緻書毅成、百闵,具道所以。
立民昔曾受學于真如。
真如誠熱心相為,但或格于省吏,亦聽其自然,不可強也。
創議諸人前恭後倨,近乃置書院補助費于施行公庫法之列,方電毅成輩争之,亦恐未必得遂。
往者謬以講貫之事欲使咨白于部員,今複以區區饩廪之資使受成于委吏,其為禮也如此,儒者之道将掃地無餘。
凡今之人,難與為緣,尤非麋鹿之性所安。
弟以學人一時未能遣散,當勉維半年,過此更無留理。
彼時當請董會推兄主持,變更規則,别選生徒。
或迳專以刻書為事,亦可使不斷絕。
否則昙華一現,亦于天壤間無所增損。
此事當俟兄體中輕安,徐就商略,今未宜瑣瑣渎聽耳。
青城林壑幽勝,居處便安,求藥宜易得。
入春木王,所患必自已,便可更理遊事,日夕仰伫。
率白,敬頌道履,不宣。
弟浮再拜。
辛巳人日。
三六 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獲書知尚未入青城,未審近日服餌何如。
向醫者言入春疾當已,是必可信,即不入山,想勿藥亦宜不遠也。
見和歲除二律,微兄安得有此?山中寂寥,無所托意,偶以是自遣。
每得兄詩則忻然以喜,然又未嘗不自哂其拙。
昨适寫得五律數章,似未失比興之旨,已别付郵。
以并世唯兄為能知其志,是以數數呈似,不足為外人道也。
前書迳率,似拂兄意,來教責以息念,覽之增悚。
兄夷曠之度,又方養疴遺物,誠不宜以此事勞及神慮。
弟之區區,非以己所不欲加之于兄,特念斯道衰熄,俗情闇蔽,初不自揆拙劣,妄思為後人作緣。
既與俗多迕,不複可為,自宜杜口。
然書院存廢,系乎衆緣,不關一身之去就。
若能改弦更張,亦或有濟。
是必真俗變融,方可攝機利物。
私心屬望莫過于兄。
且兄既俯居董事,不以為浼,此亦事之莫能外者,以與兄為忘形之交,故不覺言之迳易如此耳。
真如年前一晤,弟絕罕入城,未獲繼見。
後承抄示所議,乃舍事而言人,覽之殊汗顔。
此事或竟留中,初無足異,以見問故及之。
刻書在今日誠不易舉,又非時人所好。
其實漚生漚滅,二法本齊。
道之顯晦有時,人之語默無異。
樂行憂違,古之常訓。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亦儒者為世诟病之一端。
今姑置之六合之外,且俟兄體中輕安,徐就山中更商遊事,宜可灑然。
入泥入草之談,匪特累兄洗耳,弟亦不僅漱口三日已也。
若到青城,彼中景物有可喜者,幸以見告。
恨道路多阻,未得追随。
面壁神遊,跂望何及。
因暇時枉玄誨。
漸暄,唯餐衛恬适,不宣。
弟浮頂禮。
二月廿二日。
三七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向以一書寄成都,頗□其言之過。
旋晤真如,知已入青城,比日暄和,山中定多奇趣,又宜于服食,所患必若失矣。
玄遊方适,未宜數數以俗事相娆,然書院一日猶存,弟即一日不容置而不問。
今複有所渎陳,未知其可乎。
平時謬為後生稱說,每以孤陋為懼。
往者欲屈兄臨講,冀豁蒙滞,未蒙垂許。
以兄方近藥餌,未敢繼以為請也。
去冬見枉蕭寺,諸生得瞻豐采者,益思提誨,屢以為言。
弟答以謝先生方攝養青城,宜俟春和,體中益安,得踐重來之約,必力為勸請。
今思得一法,随順世谛,名号寫在别柬,附函呈上,乞兄留之。
凡當世名德,不以書院為外而不吝法施者,欲依此例迎之,初非為兄一人而設。
如香宋翁及真如,皆各以一柬奉延。
雖無當于禮意,似可少慰諸生之望,而見許者亦無克期講說之勞,但以時一臨莅,被以聞熏,為益已大。
憲老乞言,亦猶行古之道。
相知如兄,尤望略其鄙野,察其微悃,幸勿見屏。
時人不察,固以儒術為可廢。
而弟之短昧,不足以振之。
是以動而有悔,其道益孤,揆之事勢,良不可為。
故願兄之加被,勿效攢眉,使後人以為口實。
如兄而猶拒我,則将何以為心,吾固将去之唯恐不速矣。
言之又不覺質率如此。
安服餘晷,亦幸有以見答。
何日降重,并乞先示。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頂禮。
三月六日。
三八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座下: 辱望日教,知已還成都,并示青城二詩,讀之神往,悠然若蹑丹丘、淩紫煙矣。
體中當益勝,比尚服藥邪?前此曾寄二書,一在二月廿二日,依來示寄成都郵局八十号信箱,别附小詩一幀。
一在三月八日,用張真如言,寄青城天師洞彭當家轉。
以時考之,不容不至。
今來教乃未見及,似竟未達者。
然塵垢之言,未宜數數相溷,棄置良不足陳。
然亦欲得兄一經眼,或可遣人詢之郵局,是否已至,以一語置答足矣。
青城乃竟有雪,大峨亦不勝寒。
烏尤培塿之垤,春來寒燠無定,一日乃備四時,住久亦若安之。
但壁觀神遊,寂寥誰語。
幸許相即,深望其在旦暮,無過淹也。
學子來者益稀,講說亦自厭其拙劣,豈足更挂唇吻?然終望兄不吝法施,有以振之。
饑渴之懷,乃在此而不在彼,此或非世人所了耳。
真如力任化緣,不擇貧裡,亦是古法。
庵内人不知庵外事,真成衲僧風味矣。
漫舉以為戲,亦以來教及之。
惠詩和如别紙,殊淺率不入律。
敬問餐衛佳善。
臨穎神馳。
弟浮再拜。
三月廿五日。
前書恐遂失之,适院中諸子以所錄底本來,因以附呈。
三九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向被教,兼損青城二詩,曾以一書寄甘家碾,匝月未蒙賜答。
忽忽春盡,想頤神養恬,益臻和理,更不須調藥矣。
見與敬仲書,知有邛、雅之行,或前書猶未經覽,否則必是惡其言之近野也。
今姑置是事,但望重莅山中,更得從容奉對,于願已足。
弟不樂久羁此,将為打包行腳計,亦不可不一為别。
然恨未能就見,故願兄之見枉。
此忘形之言,微兄吾何敢道。
臨書神馳,遲誨。
不具。
弟浮頓首。
四〇 一九四一年五月五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獲四月廿日雅安來教,并惠寄《吳伯朅遺書》。
求之累年,何幸一旦得之。
且喜就羅道人論卻病之術,其效益着,不日還成都,便可見枉。
山居寂寥,忽忽春盡,仰伫久矣,恨未能立往相迓,徙倚瞻望,靡日不勤。
想和理彌臻,消搖無礙,執手之期,當不在遠也。
今奉戋戋,聊為傔從豪末之資。
此乃書院随俗通例,乞兄勿斥。
命駕有日,仍盼先以電示。
又前月遲書未至,偶成二絕,嫌其俚淺,未寄,今并附以博笑。
臨書不勝翹跂之至。
弟浮再拜。
四一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山中旬日之聚,足慰枯槁,然頗憾其行之遽,又未及相送登車,累日如有所失。
羁此三年,索然寡歡,惟去冬及茲兩荷存問,頓忘流離之感。
亂離瘼矣,吾安适歸?又不得相從岩穴,念之殊難為懷耳。
入青城後,專氣存神,必能已疾。
動息仍時以相聞。
嘉州江水頃漲,濠上已與岸平,過此将與魚遊。
餘事不足挂齒。
贶詩依韻複和一首,聊以寄意。
蒙山茶尚未至也。
暑雨,想攝衛多宜,不宣。
《地理辨證》一冊,是兄臨行時所遺,今并《知言》、《洪範約義》别寄。
餘刻未就,容續呈。
敬仲患差已,知念附及。
弟浮頓首。
六月廿一日。
四二 一九四一年七月四日 旬前奉答一書,或已經覽。
比日溽暑,想入山恬愉,定可适志。
昨因熱逼,坐月不寐。
諷味來篇,偶成短詠,但取趁韻,聊複寫上,藉露鄙懷。
補刻《避寇集》亦别往一本。
逢暇時枉音教為幸。
弟浮頓首。
四三 一九四一年八月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自從者還成都後一惠書,未得繼教者忽忽兩月。
想入山已久,踵息彌深,微恙定已盡卻。
靜中光景,宜有可以見告者,念之不能去懷,何寂然也?有人謂兄有宅在少城,或為諸郎所居,聞最近寇襲成都,宜未至驚及仁裡。
比新秋已涼,兄或将下山矣。
暑中苦熱、苦潦、苦寂,無可遣日,偶得小詩,俱以寫寄。
依前示寄成都信箱八十号。
頗病其拙野。
塵中無事不敗人意,荊公詩雲:“高論久為衰俗廢。
”良不虛耳。
渴思得山中訊一豁愁抱,姑以此寄天師洞,敬問氣力安隐,引領還答,不具。
弟浮頓首。
四四 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和《消夏》詩及前月廿七日教,均逾旬始至。
兄詩沖夷隽遠,乃覺前所進者猶為粘滞之音也。
白露戒節,山中早涼,不審近日興居何似。
承谕屏藥物、罷導引、廢遊涉,日唯少食多睡,以觀樹為适。
雖已疾之道方便多端,竊疑是疾因于沉寒锢結,法宜養陽。
秋後林壑蕭森,薄寒中人,或未宜久居。
宜轉就高曠處,多得陽光,仍進溫通之劑,較為有益。
服食似不可阙,更擇導引法之善者輔之。
不期速效,必能祛之以漸矣。
成都寇警過頻,不若嘉定稍可,前月亦未災及。
岩野清秋,道路無虞,甚盼重來,留止稍久,宜若可行。
弟羁滞此間,祇成空過,伐樹操戈,見驅無日。
方求引避而未知所适,當以歲暮為期,亦望于去蜀之前一申快晤耳。
小詩奉懷,錄在别紙。
順頌道履安和,不宣。
弟浮百拜。
新曆三十年重九。
四五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奉九月廿六日教并贶答一律,欣若暫對。
弟前此亦曾寄答五言一章,或已至邪?承将于重陽後下山,許以初冬見枉,益躍然以喜,唯恐白日之不速也。
來書喻以去住随緣,誠哉是語。
比山中猿鳥益複寥落,殊少拔俗之韻,令人索然。
又橡栗俄空,遂将星散。
人之視我,猶不得比方外,在緣固宜去耳。
所恨胡塵暗天,豺虎塞路,未有以為行腳之計,此亦無足為言。
若得更枉山中,一慰寥寂,雖無勝事,貴且清言,廓除塵芥,然後即路,無複憾矣。
講習既廢,剞劂亦停,更百無可為。
頹然杜門,時複以吟嘯自适。
獨謠寡和,同之候蟲。
今聊寫數篇,以資笑噱,續呈一律,俱在别紙。
若還成都時,以動止見告為望。
漸寒,唯充養益和。
臨書神馳,不一一。
弟浮頓首。
十月十六日。
又尊恙積年未已,兄雖不以為意,似未可遂置之。
有人言成都有針醫葉心清,住方正東街七号,本大邑人,頗善針法,能治宿疾。
未知其術如何,還時似不妨問人,或有與之習者,當知其術之善否。
善則試之,亦可以為藥物導引之助。
但道聽之言,未必可信,姑以相告,兄必能擇之也。
弟浮再白。
四六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七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重陽日教兼贶答一律,蒙示山中雜題諸絕,益見閑中體物之妙,羚羊絓角,未足以喻其神境也。
承即日還成都,更近醫藥,入冬陽和,必日向健,徐圖相晤濠上,旦暮非遠,恨未能往即于錦裡耳。
時危道阻,固未能即為歸計,然俟間便行,其去必矣。
荒率呻吟,意度局促,未足多呈,聊複寫去數篇,冀不虛雅贶。
奉和雜題,辄變為五絕,亦避重就輕。
間入俚語,以當笑谑,俱在别紙。
未晤間幸加意調攝,命駕有日,仍盼電示。
臨書神馳,不具。
弟浮再拜。
立冬前一日。
四七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啬庵道長兄坐下: 得九月晦成都教,喜體中益和。
辱重和五絕廿二章,何幸得此。
雖尚遲瞻對,不啻已承謦欬,有如天樂之盈耳矣。
率爾再酬六絕,聊寄仰伫之思,不以拙劣自掩。
仍盼臨發先期電示為幸。
弟浮再拜。
辛巳十月上弦。
四八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辱十二月十四日教,知方用灸法治疾。
期以月初見枉,今其時矣。
料克效旬日,必可應手,旦暮間引領以俟巾車之至,恨無縮地之術也。
昨得仰光友人來書,獲詳今弟慧法師近狀。
劫火已遍大千,彼處亦慮非福地。
雖道人行處,魔不能娆,在俗情似當為徙避計。
弟意欲勸請還蜀,而未得其道,亦欲就兄商之,以是尤渴盼早臨。
霜寒,道路良苦,愧未能相即于成都,乃以仰勞徒旅。
何日言駕,幸乞迅示,以慰懸馳。
不一一。
弟浮再拜。
四九 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比荷遠辱,暫親光霁,頗恨其去之速。
獲一月卅一日成都來教,且喜動止如恒。
慧法師若能遄歸,敬當除舍以待。
弟勸請徒勤,迎奉禮阙,彌覺欿然。
頗聞緬境兵事益亟,深望其早發耳。
廖君刻工如有消息,亦盼惠示。
書院拙計,至少須寫手一人,刻手四人,井研距樂山不過百裡,其來尚易。
工值當一視廖君之例,稍增亦可。
但囑其必來樂山,若在井研則不便也。
瑣渎想不謂過。
别附小詩,亦是舊習未忘,不避笑斥。
入春唯攝衛益和,不宣。
弟浮頓首。
五〇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六日往一箋。
頃奉八日惠教,具示刻工近值,似此良不易舉。
廖君贈書尚未至,晤時乞先為緻謝。
向誤以廖君所招刻工為在井研,前書所言自可置之。
唯有如來谕,先寫底本,徐俟其可,暫且不拟另覓矣。
昨晤真如,言有徐賢恭者,新從仰光來,曾見萬慧,似有歸意,但以路難為慮。
弟亦更函所識吳生,冀助成其行,姑靜以俟之耳。
比想複用灸法,入春猶寒,伏唯頤神安道,頻枉音誨為望。
弟浮頓首。
嘉定文廟石刻朱子大字,不知所由來。
審其筆勢,或非赝鼎。
偶從故紙中得墨拓二本,磨泐太甚,辄以一本奉寄,已别付郵,他日可留取撫五題跋耳。
弟浮再頓首。
五一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昨往一箋,計已澈聽。
頃得吳敬生仰光來函,辄以附覽。
據其發書時為前月廿五日,匝月始至。
揆之事勢,今或已在撤退中。
慧師既與吳有同行之約,成都彙款如能在其撤退以前到達,則益佳。
以臆度之,當可成行。
若吳到昆明,宜有信見告,慧師之還或不在遠也。
吳函即請不必寄還。
比日稍暄,想未罷灸,體中益和,動息時以相示為望。
弟浮頓首。
五二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除夕惠書,旬日始至。
炎洲火發,佛地不甯,萬慧法師尚無消息。
昔鄧峰以飛錫解兵,投子以懸屩卻寇,道人行處,俗情難測,試從定中觀之何如?刻書亦是無憀之思,世緣不具,芥子許事亦不能就。
舊日刻工雖劣,視成都稍易蓄,方拟重招數人,未必可緻,且随分俟之。
便辍而不為,亦無增損。
因垂念,故及之。
别赓短章乞棒。
雪晴,伏承尊候安隐,不宣。
弟浮再拜。
壬午上元。
五三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次君祖蔭見枉,獲聞起居。
旋李生來,複辱書存問良厚。
繼又得賜和一律,歎其超絕,難為嗣音。
仰光竟陷,慧法師料已先行。
數日前曾電昆明詢吳敬生蹤迹,慧師若與偕發,日内當有确訊。
弟處若得消息,即以奉聞。
李生僦居壩上,時一過從。
惜其讀書尚少,未有以益之耳。
别寫俚句,并以為笑。
比日暄和,唯充養益勝。
不一一。
弟浮頓首。
五四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 十四日往一箋,度已徹覽,尚未得慧法師來訊,殊深懸情。
料已在途中,當不緻過久也。
頃有細事奉渎,辄以迳白。
曩欲刻《春秋胡氏傳》,苦無佳本。
弟僅有闵齊伋刊本,又亡其首卷。
曾見商務印書館所印《四部叢刊續編》目中,有宋本《胡傳》,疑出常熟瞿氏藏本,遍求未得。
念成都稍稍聚書者或有之,欲求兄為轉借一本,俾得據以校錄一過,即還之,未知可否。
若無從代借,亦可置之,不亟也。
曾函詢成都商務分館,據答已賣罄。
妄意省立圖書館當有之。
此系坊本石印,宜非所重,未知肯見借否。
刻工已募得數人,亦思就所能及者略出數冊,聊以解嘲。
附近作數律為笑,野狐伎倆,不敢望和耳。
順頌道履安和,不具。
書未發,适得吳敬生自渝來信,乃知法師竟不果行,殊失所望。
原書迳以附呈,頗疑當敬生行時,兄書尚未到達也。
道人雲水,随緣無礙,不可以常情論之。
向之區區,殊未能得物外之旨耳。
五五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昨往一箋,以吳敬生書附呈,計徹左右。
慧法師以緣阻未行,在俗谛雖不能無惜,若以無差别智觀之,良不足異。
當日勸請,特遊于方内者之情,亦似不可少耳。
偶依前韻得一律,複以寫呈,留此一段公案,非欲鬥韻也。
因暇更承音誨,不宣。
弟浮再拜。
五六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損書及見答詩,兼旬未報。
承宿疾都已,将理遊車,未知何适及以何日發轫?上巳偶作一小詩奉訊,今遂寄去乞教,聊當晤語。
代假《胡傳》,今尚未至,郵寄遲緩,初無足異。
前蒙寄廖君書,亦經兩月始達。
廖君以五運六氣說《詩》《易》,蓋京房、翼奉以後所罕觏也。
續得慧法師來訊否?兵災遂及身毒,然沙門梵行自居,故當無礙耳。
漸燠,唯動定勝常,時枉音教。
不一一。
弟浮頓首。
五七 一九四二年八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向辱贶答上巳日奉懷詩,諷詠不去手。
以見謂将出遊,遂未複緻問,忽忽徂暑。
頃獲江油來教,寫示窦圌山長篇,信是奇作。
讀之灑然如置身飛仙亭,盡睹雲岩之勝,真足以忘世矣。
及讀哀獨秀詩,又愀然以悲。
以彼才士,天下之好,乃為衆嫉,抑塞以亡其天年,豈獨交舊之感而已。
然使獨秀有知,得此詩可以不憾。
更不能屬和,辄妄題短句于篇後,以志贊歎。
别紙錄俟繩削,亦不以淺率而匿之也。
秋近,想不日還成都,道旅清勝,因暇頻枉音誨,以慰拳拳,不具。
弟浮再拜。
壬午六月二十日。
比因逭暑,偶喜篆刻,既乏佳石,亦未娴刀法,唯取自适,亦不求工。
為兄刻得小印二方,體勢亦非時人所尚,聊複拓奉,以博一笑。
其石則恐郵寄損壞,留俟他日面奉,且兄亦向不喜用此也。
弟浮再白。
五八 一九四二年九月一日 伏中奉答一書,仍寄成都舊址,不審達未?比見八月廿六日新聞,知已還自窦圌,将就北郊白龍堰養魚,恨道阻未能相即,聊寄小詩奉訊。
渴伫音教,以慰茕寂。
不具。
五九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向者書往而教适來,繼蒙贶答之什,忻若暫對。
且喜宿疾良已,燕處超然。
魚鳥之樂,亦古來嘉遁所尚,胡為不可?恨未能助誅茆引泉之役耳。
比吳敬生來山,具道昔在仰光參承慧法師頗久,因得詳慧師道風孤峻,胡亂不足為憂。
向之區區,真俗情也。
弟瑣瑣羁旅,與物少緣,書院益難為計,言之徒敗人意,是以不欲有言。
浙中全陷,欲歸無日,秋氣泬寥,郁陶彌積。
每得來詩,辄為神往。
複漫酬一律,以當晤語,匪欲鬥韻,别紙請正。
未獲即面,伏唯随時宴息,罄無不宜,頻枉音教為望。
弟浮頓首。
六〇 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再辱贶答前韻,兼蒙賜和《江村遣興》十二章,歎其精妙,難為嗣響。
率爾更呈二律,取博笑斥,以代晤談。
匪關好事,亦并忘其拙劣也。
弟浮拜。
啬庵道兄坐下。
六一 一九四二年十月 九日奉寄一詩,不省達未?比日霜晴,唯體中佳勝。
向荷來教,念及山中鹽醬,今偶憶此,戲作衲僧語奉酬,藉資诙笑,不足言詩。
仍寄呈,冀發嗢噱。
六二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再答近日贶酬之什,兼述懷仰,率爾不入律。
過此亦欲暫止,蓋屢呈鄙拙,亦自嫌其辭費也。
仍乞莞教不盡。
浮皇恐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六三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四日 曩蒙贶示《飛仙亭》詩,諷詠反複,使人泠然有禦風之想,歎其難為嗣音。
頃寒夜靜處,穆然神遊,忽思奉和。
遂率爾下筆,唯取足韻,忘其蕪拙,聊複寫奉,以博一粲。
浮拜呈。
啬庵道長坐下。
壬午十月晦夕。
六四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五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書甫發而和詩适至。
空山寂寥,無所托意,偶形篇什,以寄其思,重勞酬答。
然微是益如槁木,莫使複陽矣。
《飛仙亭》詩信是奇作,久之未能屬和,頃亦和去一篇,寫在别紙乞正,終為韻縛,無好語也。
尚有俗事奉幹:曩山中所招刻工,僅得四人,近去其二,每月刻字不及萬,通常一人每月可刻五千字。
病其過少。
雖苦乏絕,萬一猶或可繼,欲再招二三人赓續其事,而難其選。
念成都當有之,但須令來山工作,供其膳宿,未審每萬字需工價若幹?山中近定每萬字币四百圓,來年恐須酌加,如刻手不甚劣,工價不甚遠,可否請因便托人為招緻數人。
由成都來此,亦可酌予路費。
以舊俗須在陰曆年内說定也。
又需寫工一人,現所刻皆舊時寫成者,寫工久缺矣。
字畫端正可用者,每萬字定工價百元。
寫工熟手者,約每日寫千字,月可得三萬字。
供膳宿及路費,俱照刻工例,亦未知可得人否?若能與刻工同時招緻,尤善。
瑣事本不當奉渎,然舍此别無他道,幸兄諒之。
若竟不可得或工價過高,亦希有以見答。
臨書不勝皇悚,弟浮頓首。
六五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前辱示哀弘一法師詩,未有以報。
頃有人寄示法師吉祥相,又睹其本行記,因再題二律,存此方外之契。
辄複寫呈,敬俟勘政。
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六六 一九四三年一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有書托詢刻工,瑣事本不宜上渎,比聞工價益高,山中舊有數人,亦已增價,而剞劂之費,來年是否可繼,殊不敢必。
因拟暫不續招,前書所陳,即請寝罷。
此亦随時而異,不能不爾。
但虛左右诹訪之力,良以為愧耳。
比日盛寒,唯順時養藏,熙怡自适,因暇幸以數字見及。
别附小詩博笑,不宣。
弟浮皇恐再拜。
壬午十一月廿五日。
六七 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 啬庵道長兄坐下: 月來數寄書,皆未獲報,良念。
山中奇寒,為往年所未有,未審起居如何。
日月易得,李生先芳來山不覺及歲,深愧未有以益之。
浮既辍講,同舍又寥寥,無可熏習,恐成坐誤。
兼之苦乏學人之相依者,緻無以供脫粟。
李生自具膳食,亦病其費。
今歲暮将歸,因其道成都,辄附數字奉白,幸告其父兄,不如且令就家讀書,兼可盡子弟之道,不煩仆仆相就,無所取義。
先芳氣質尚好,自能用力,可期有進,浮非能取而與之,是乃愛之,非距之也。
夏間曾為兄刻小印二方,因石質過劣,又郵寄不便,閣置未奉,今遂付先芳持呈。
又近刻二種,已别郵奉,并希誨斥。
臨書愧悚,敬頌道履休勝,不宣。
弟浮頓首。
臘月朔。
先芳未行而十一月廿二日教适至。
刻工深勞咨問,前以憚于工價之昂,已于廿五日奉白,請停罷。
山中舊工留數人,亦予增價,僅及廖君所示之半,後此亦恐難久耳。
辱和《題弘一師本行記》詩,簡曠非弟所及。
近刻皆短書,至粗率無足道,乃荷比之輔嗣,益增汗顔矣。
辄更附數字奉答,不盡。
弟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同日。
六八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損大寒日教并蒙和詩,不唯相憶之殷,亦感同聲之應,何厚如之。
大化流行,周而複始,伏惟奉時安道,與物為春。
晤對猶虛,但增懷仰。
書院刻書未能斷手,而勢難為繼,不得不思方便施設,因有鬻書之想。
謬學江湖,事近遊戲,良知不為時俗所喜,或免見斥于友朋。
今遂以渎聞,别呈二詩,并附通啟。
如荷不鄙,幸擇其可告者而告之,不敢謂其有當也。
通啟方刻成,俟刷就當再别寄。
臨書皇恐,更求誨示,不具。
弟浮再拜。
六九 一九四三年二月十九日 别紙寫呈近作七頁,藉博一噱。
語多近俳,慮乖雅正,伏求删削。
如荷興到俯和數章,尤慰岑寂,不敢望也。
浮重複頂禮。
七〇 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 前以近體諸篇奉正,自病其陋。
今複附歌行二首,未知稍有近于詩人之旨否?請間仍不吝指誨為幸。
弟浮重複頂禮。
七一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 啬庵道長坐下: 比因多暇,時有讴吟。
謬附同聲,遂塵視聽。
匪雲好事,唯以寫憂。
何敢上拟《風》《騷》,但可下侪謠俗。
乃辱藻鑒,報以瓊瑤。
同憂樂于人天,進神明于禮樂。
仰被詩人之旨,益慚勞者之歌。
既靡言之不酬,亦有感而斯應。
辄申鄙拙,更和來篇。
媵以俳辭,将同諧笑。
如承燕覽,幸賜彈诃。
物候初暄,伏想玄襟彌鬯。
臨書曷勝馳跂,不宣。
浮再拜。
春分前三日。
七二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上巳惠詩精妙,思和而未屬。
頃承來教,感于時令之異,兼謂張君将來山。
因成短律乞正,率易殊不入格。
末由奉對,為憾。
漸燠,唯調禦萬宜,不具。
浮再拜。
啬庵道長坐下。
七三 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頃由中央銀行送來前月廿五日手教,并附劉自幹書。
捐贈刻赀二萬元,已交書院收入刻書捐款項下。
劉公雅意,固所當承,若非大德緣熏,亦末由緻此也。
書院刻書之計,比益艱困,然舍此則無義可言,不容遽辍耳。
附答劉書,仍乞饬轉為荷。
入夏雨旸愆忒,興居何似,亦有出遊之思否?别附小詩十二絕博笑。
因暇頻枉音誨,不悉。
弟浮再拜。
又,前承介張采芹,有書見及,雲有人囑書,已寄潤來。
而其紙久不至,或郵局遲誤,已函告張君,俟紙到即書。
若遇張,希為道及。
瑣瑣奉聞,增悚。
弟浮再啟。
七四 一九四三年七月十四日 辱和《閑居》三首,歎其精絕。
獨處幽邈,無言可喻,兼旬未報,頃以江漲,幾壞鹑居,偶涉吟詠,遂有小詩奉懷,不匿其陋,辄并近作數首寫去,藉博軒渠,不足以言詩也。
前寄《春秋胡傳》,不悉已至否?方暑,唯調神養長,以道自娛,時枉音誨,以慰仰望。
七五 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寄伏日詩,當已至。
大熱,比體中複何如?頃有細事奉白。
書院俗谛也,向來不智,乃與俗漢為緣。
一步不可行,一事不能舉,深悔多此一來。
又謬以兄居董事,真似李耳與韓非同傳。
今不唯不敢再言講習,亦不敢再言刻書,決當從此罷手。
已告渝上諸賢。
諸賢玄遠,每事閣置,未必以其言聞于左右。
然在處俗之道,不可不使兄知之。
今遂不嫌渎聽,抄奉代電二通。
暑中實不合以是相慁,故仍别寫數詩去,以當羯鼓解穢,亦自訝其不類。
漚生漚滅,事本從緣,了無加損,何關忻厭。
但未能打包迳去,猶待蛇蚹蜩翼,殊恨其未灑然耳。
弟浮頓首。
癸未七月朔。
渝上諸賢向來不析人法,每陷誤解,一若書院乃為浮而設者。
兄實有助于書院,而諸賢乃獨屍其名,空言相絷。
浮愚,實不敢知。
蓋書院存廢,不當與浮之去就同日而語,此系兩事。
浮既無能為役,義則當去。
諸賢苟有善法,自可行之,不以浮去而異。
今為兄一吐胸臆,如彼中猶有來告兄者,願以此意喻之。
幸甚,幸甚!弟浮悚然再拜。
七六 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得廿四日教,并贶三詩。
玄鑒瑩然,雅音彌遠,故當服膺無間。
向之所呈,唯以存神松石,豈複流韻岩阿;何敢上拟希聲,猶冀不違日損耳。
敬再酬短句,并錄近體二首奉正,仰答來恉,不宣。
浮再拜和南謹呈。
七月晦。
七七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 啬庵道長坐下: 前辱和《杜若歌》,久而未答,以山中事多敗人意,無可言者,詩亦廢矣。
比日霜寒,想動定勝常,但有馳仰。
茲有不容不渎聞者。
李生先芳之來,實因左右,今不幸而有走失之事,不敢不告。
書院學人去年即已星散,講習之意無複存者,故于去臘李生之歸,即勸其不必再來,以留此無益也。
今春複至,亦不能卻,仍予安置書院。
平時讀書雖勤,文義猶多捍格,況無朋友夾持,弟實無術以進之。
不欲久誤其學,秋冬間曾再勸其還家,無事客遊。
察其應對,似頗怏怏,初不虞其有疾也。
久之,覺其言動稍異,乃審其有心疾。
因緻書其祖父,告之以實,謂宜谕令早歸,使易于療治。
書院不便敦促其行,亦不能為營醫藥。
其祖若父似未之省,亦姑俟之。
不圖昨日猝然病發,叫呼狂走,若見鬼神。
弟親往視之,為之診脈,問其所苦,初若少安。
拟遣人伴送至蓉,聞成都有精神病院,欲乞兄謀之珂裡人與彼家相習者,或先送至醫院就醫,一面告其家遣人至蓉接取。
渠意識忽明忽昧,聞言亦表示願行。
方為準備舟車,仍以溫語慰藉,猶不敢遽以狂人目之。
一時疏于防範,乃忽乘間走失。
自昨午至今一晝夜,四出尋覓,竟不得其蹤迹。
以有心疾之人,孤身獨邁,際此危時,深虞其有意外。
若明後日仍無下落,誠恐一去不還。
書院對此實無辦法,今日已電告其家。
渠猶有行箧留置院中,并有法币千餘元交存會計處。
行後察其室中,諸物鹹在,并未攜去一物。
此其出走,純屬一時病态可知。
萬一竟至失蹤,其所遺諸物,自應俟其家屬來取。
書院不能測其所至,即不能保其必還,隻能請其家屬自行設法尋覓。
但對于其家,自不能不深緻疚憾。
設彼竟迳還鄉裡,自堪慶幸。
繼此或能得其蹤迹,亦所禱祀以求。
然事殊不可必耳。
不幸而有此事,既不敢不告于左右,兼望轉告其家,請予諒察。
臨書倉卒,不勝悚歉。
仍候賜教,不盡。
弟浮頓首。
十二月十日。
七八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十日因李生先芳患狂疾,忽然走失,具書奉告。
當時深慮其不複返,百計尋覓,幸于十一日由其同裡人蔣玉梁者伴送來山。
但狂疾益甚,衣服悉已棄擲,見人瞪視罵詈,近之則亂毆。
此間醫院不肯留,亦無法送其還家,不得已送之軍醫院,以守衛人多,免其逸出也。
昨已發急電告其祖父,速派人來嘉接取。
察其病狀雖惡,尚能食能睡,但不能識人,一時或無他變。
所寄醫院,人皆苦之,勢不可久。
務望促其家人速來接取,萬勿延誤。
草草再渎,幸諒之,不具。
弟浮頓首。
十二月十四日。
七九 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教及惠詩,兼附沈尹默兄和作,歲晏華予,為贶已厚。
又荷兄與尹默同損翰墨之資,合緻六萬元,以纾書院之困。
自非相收相念之笃,何以及此?于義不可以辭。
弟雖不問院事,不敢孤兩兄雅意,已謹為緻之書院,留作專刻經籍之用。
屬俟書成,敬識卷尾,以示弗谖。
尹默兄處,亦即請兄轉達鄙悃,不更另函。
附一詩,分寫兩本,請以一本寄沈兄。
辭雖陋,亦不敢自外也。
來教述向君意甚殷,但弟既撤臯比,豈能再事講說。
來年尚淹留此間,如使道路可行,亦思一至成都,聊叙契闊,然不敢必耳。
往者鬻字無補于刻書,近乃資以自活。
其不欲仰食書院,亦以自懲其失,各行其志之所安,于人無尤也。
又從前辱賜序《避寇集》,每讀之,殊覺汗顔。
追悔當時率爾之作,都無足存,有負題品。
今欲取前後所為者稍事删削,什不存一。
然實未遑寫定,僅草自序一篇。
其言亦恐近妄。
如人疾疢,自言痛處,可使同病察其呻吟,醫者易為藥石,故不當有隐于知我。
亦寄一通因以就正,另一通請為寄尹默,乞并教之。
發春猶寒,唯樂道多豫。
臨書神馳,不具。
舊曆癸未除夕,弟浮再拜。
八〇 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 前以李生狂疾奉白,勞累書垂問。
近得其父承開來此,舁之還家。
其疾亦似差減,幸釋重負。
因念李生狂或可已,狂有甚于李生者,滔滔皆是,何時而可已乎?書院無複存理,渝中二三子鹵莽滅裂,又不肯徑廢,遂使夷為吏屬,從前賓接之意,掃地無餘。
弟唯自咎其不智,焉能咎人之不仁哉。
凡今之人,難與為緣,始諒終鄙,天下事往往如此。
然兄固董事也,若輩乃不以聞于左右,弟亦不欲言之。
自今遂不更問,亦不食周粟,但猶借住濠上,直寄耳。
道路難行,微特不能還鄉裡,亦不得一至成都。
天地否塞,未有甚于此時者,而時人方文緻太平,亦可異也。
歲暮寒切,唯體道自娛,煦然如春,頻枉音誨為望。
八一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和諸詩,所謂“玄圃積玉,無非夜光”;向之所呈,直土梗耳。
新秋漸涼,唯履候清豫,罄無不宜。
睽阙日久,傾懷曷極。
偶效短吟,多為近體,興寄益卑。
聊寫一首為笑,不敢望屬和也。
浮再拜。
六月廿八日。
八二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八日 辱和《異鵲》二章,如鸾鶴唳天,然後知候蟲之細也。
吟歎累日,何幸得此。
比秋霖積潦,獨處寥廓,偶為絕句,聊複寫二首為報。
重荷不鄙,乞糾其聲病。
日損未能,猶托詠歌以自放,真無憀之思耳。
八三 一九四四年十月 秋晨思積,空山泬寥,末由言展,每懷靡及。
道之多阻,我勞如何。
辄複寫近作二篇奉正。
此宋人之垩也,雖曰惡詩,不忘郢斫,但未可以示時人耳。
浮頓首。
啬庵道長。
八四 一九四四年十月 昨寄數詩,病其鄙野。
傾得五言一章,稱近莊語,因複請正。
累煩聽覽,亦将廢然就默也。
八五 一九四五年五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得上巳日教并辱和章,适小疾,疾已複偕敬仲遊犍為清溪,遂稽答謝。
拙稿零亂,多随手散佚,偶寄一時之思,實無足存。
見示宜付剞劂,深荷愛厚,今猶未暇及此。
當俟亂定能還浙中,或以餘力删訂,自合先事就正耳。
書院謀傳刻故書,在今日為艱困之業,亦或哂其弇陋。
諸公既欲稍集資糧,視其力所能至,小小為之,未敢遽期其廣。
浮唯堪粗預校理,未能有稗微末。
敬仲遂已還渝,答諸公書慮彼中或不以盡聞,茲錄一通奉左右,雖瑣瑣,不敢有隐也。
遊犍為得二詩,辄并寫呈一笑。
入夏唯興居安勝,頻枉教誨,不具。
弟浮頓首。
立夏日。
八六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月初寄《秋漲》一律,旋得贶和奉懷之作,深慰仰望。
比道路傳聞,寇将自退。
果豺虎無虞,便思早理歸棹。
何日即路,正未可知,感發于中,辄形詠歎。
聊複寫去數首,以當晤言。
冀神理玄通,無間山嶽,不斥其詞之陋也。
秋霖殢人,唯順時觀物,自得無礙,不具。
弟浮頓首。
啬庵道長坐下。
七月望。
八七 一九四五年九月六日 啬庵道長坐下: 七月十九日曾寄數詩,旋獲中元日教,并贶和《秋漲》一首,存錄甚厚。
廿五日洪水驟至,濠上草屋竟傾,不可複居。
因移爾雅台避水,複作小詩數首,辄并錄奉。
雖幸免為魚,又同栖鳥。
世事無常,良無足異,唯旦夕渴望東歸。
有緻渝中諸賢一電,姑妄言之,彼中或未及聞于左右,今别寫附上。
如有所教示,請以書告敬仲。
弟初不為身謀,為相從避難諸子計,不容存而不論,非好事也。
潦後新涼,唯履候多豫。
伫望音誨,不具。
弟浮頓首。
八八 一九四五年十月三日 啬庵道長坐下: 辱贶和諸篇,何期空谷得被雲和,慰此幽獨,為惠良渥。
靡言不報,辄再奉一律為謝。
又寫近作數首,并乞賜正。
古者友朋間篇什往複不厭其頻,今或斥為好事。
哲人玄嘿,亦病言語之煩,猶恨未能屏絕。
然欲假此相見,聊寄其思,或不為過,固不欲以示塗人耳。
比聞幹戈未戢,舟楫難通,東歸之計,尚為虛語,未知需至何時。
濠上衡茅已壞,不堪複居,即暫寄山寺過冬。
敬仲有來山之訊,亦尚未至,因荷存注,故及之。
離索已久,真同槁木。
霜寒,唯和豫勝常,不吝時誨。
臨書跂仰,不具。
浮再拜。
八九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日 遠辱和章,欣若晤對。
方卧荊棘,忽被璆琳。
導以逍遙,慰其幽獨,為幸厚矣。
還杭所遇,多敗人意。
亂離斯瘼,吾安适歸?假舍西泠,殆不可久。
不欲枉道徇俗,苟以取容,以是處物益乖,拂人愈甚。
比講習既廢,剞劂亦停,坐嘯行吟,無所取義。
雖暫猶寄迹,終當去之。
不能避世,猶将避人。
若邪、雲門或堪投老,藏身杜口,以畢餘年。
行路悠悠,無可與語,聊為吾兄一吐之耳。
奉酬小律,藉露鄙懷。
近作數章,并求教削。
秋涼,唯珍重,不宣。
九〇 一九五〇年七月二日 累月未奉來教,懷不能釋。
近假舍蘇堤蔣氏别業。
居停蔣蘇盦,雅士也,性不諧俗而喜為詩,尤慕高誼,屬為緻拳拳。
暮年得藉屋壁安置故書,猶勝委之道路。
圖書館雲者,亦為時俗所讪,一任馬牛呼耳。
孝懷及毅成輩頗見将谏,出啟事一通,聞已達之左右,今亦附數紙,聊用為笑。
後此若贶書,請迳寄定香橋,并希因便告真如。
九一 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五日 辱五月晦日教,贶示《雨後》諸什,音旨所被,如履虛乘風,心神俱釋。
浮向以鄙近之辭進,真土梗矣。
浙中陰雨連月,令人邑邑。
湖居雖傍蘇盦林亭,差适幽獨,然目不窺園,足不出戶,興味頓盡,神明益衰,無足複言。
來篇率和二首,亦恨少新意,今寫在下方,乞正其失。
盛夏唯順時養恬,不吝玄誨,遠慰馳情。
相見無日,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