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善行 婦人之道

關燈
事君,公義也。

    今子以妻子之故,失人臣之節,無事君之禮,偷生苟活,妾猶恥之,況于子乎?吾不能與子蒙恥而生焉!”遂自殺。

    戎君賢之,祠以大牢⑦,而以将禮葬之,賜其弟金百镒以為卿,而使别治蓋⑧。

     呂氏曰:慷慨殺身,此烈丈夫所難。

    丘子之妻,責夫不死,而自殺以先之,豈不烈哉?嗟夫!一死之輕,将何不輕?士君子既不能以義輕身,而又棄義為此身計,何顔讀此傳哉? ┃呂語今譯┃ 慷慨地殺身就義,就算是剛烈的男子也難以做到。

    丘子的妻子,責備丈夫不為國家而死,并先于丈夫自殺而死,難道不剛烈嗎?嗟夫!若是把生死看淡了,還有什麼艱難困苦而不能輕松面對的呢?士君子若是不能看淡生死以成就道義,卻又為了保存生命而放棄道義的話,有什麼顔面來讀這個傳記呢? ┃簡注┃ ①戎:西戎,古代西方的少數民族。

     ②令:命令。

     ③不得:不得遂死。

     ④不果生:不把保存自己的生命當作戰争的勝果,即無懼于戰死沙場。

     ⑤力畢能盡:體力和才能都用盡了。

     ⑥事強暴:事奉強橫暴戾的君主(戎君)。

     ⑦大牢:即太牢,古人舉行祭祀時,把牛、羊、豬三牲作為祭品,稱之為“太牢”。

     ⑧使别治蓋:讓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建立并治理蓋國。

     高睿之妻 ◎高睿妻,秦氏女也。

    睿為趙州①刺史,為默啜②所攻。

    州陷,睿仰藥不死③,衆舁至默啜所,默啜示以寶刀異袍④,曰:“爾欲之乎?降我,當賜爾官;不降,且死。

    ”睿視秦,秦曰:“君受天子恩,貴為刺史,城不能守,乃以死報,分也。

    即受賊官,雖階一品,何榮之為?”自是皆瞑目不語。

    默啜知不可屈,乃并殺之。

     呂氏曰:高睿仰藥,固慷慨殺身之志也。

    及被執而迫以利害,有徘徊心焉。

    向非秦氏以大義決之,安知不失身二姓乎?不為威怵,不為利誘,此大丈夫事也,乃婦人能之。

    嗚呼!烈矣! ┃呂語今譯┃ 高睿服食毒藥,固然有慷慨殺身成仁的志向。

    等到被逮捕之後,默啜用高官厚利和殺身之害去誘降他,他卻有徘徊不定的心志。

    若不是妻子秦氏用殺身成仁的大義去幫他做決定的話,怎麼知道他不會失去自身節操、事奉其他的君主呢?不被官威所吓怕,不被厚利所誘惑,這是大丈夫應當做的事,而秦氏作為婦人也能做得到。

    嗚呼!她是那麼的剛烈啊! ┃簡注┃ ①趙州:地名,今屬河北省。

     ②默啜:唐朝時期突厥可汗,骨咄祿可汗之弟。

    武則天曾命侄孫淮陽郡王武延秀迎娶默啜之女為妃,但默啜認為武延秀并非唐朝李家之後,因而将其收拘别處,并以助立李家天子遺種為由發兵入侵中原。

     ③仰藥不死:服食毒藥而沒有死亡。

    據《朝野佥載·卷六》所載,高睿與秦氏是“仰藥而詐死”。

     ④異袍:異朝(突厥)的官袍。

    據《朝野佥載·卷六》所載,“啜以金獅子帶、紫袍示之”。

     ┃實踐要點┃ “蓋将之妻”“高睿之妻”大意相同,都講述了婦人甯死不降、慷慨殉國的事迹。

    令人感歎的是,這兩條故事中,婦人剛烈不屈而丈夫懦弱怕死。

    “三從”要求婦人從夫,但夫不義,婦人又何須盲從!婦人應當唯道是從!這兩條提醒現代讀者,道義比生命更加重要。

    當然,動辄以死殉道的做法不值得過分提倡。

    以道義為重,不計生死,不代表要随便尋死,更不是以死為目标。

    而應當想方設法地實現道義,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應當輕言放棄。

     晉弓工妻 ◎弓工①妻者,晉繁人②之女也。

    平公③使其夫為弓,三年乃成。

    公射,不穿一劄[一重甲衣],怒,将欲殺弓工。

    弓工妻請見曰:“妾聞羊牛踐葭[音加]葦④,周王恻然痛之。

    恩且及草木,而況不辜[無罪]乎?秦穆公有盜食其駿馬者,反飲之酒⑤。

    楚莊王臣,有牽夫人之衣者,悉令絕纓⑥。

    此三君者,仁著于天下,卒享其報,名垂至今,慎殺也。

    今妾之夫治此弓也,其幹生于太山之阿,一日三睹陰,三睹陽⑦,傅以燕牛之角,纏以荊麋之筋,固以阿魚之膠⑧。

    此四者,天下之妙選也。

    君不穿劄,是君不能射耳,而反欲殺妾之夫,不亦謬乎?妾聞左手如拒,右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⑨。

    君射,然與,妾夫請死⑩。

    ”平公以其言而射之,穿七劄。

    乃釋弓工,賜金三镒[六十兩]。

     呂氏曰:氣與識,緩急之所賴也。

    弓工妻之言,弓工之所知也,一怒奪其氣,而就死不敢言。

    向非其妻之明辯,何以得生?況獲賜乎?若婦人者,氣伸萬乘之上,辯屈一人之尊,豈不毅然一丈夫哉?要亦脫夫于死,真情至愛之所激也。

     ┃呂語今譯┃ 勇氣和見識,是人在緊急關頭所賴以全身的法寶。

    弓工妻子講的東西,弓工自己也懂得,隻不過一看到晉平公發怒,就削奪了自己的勇氣,因而快要被處死了也不敢說出來。

    若不是她妻子為丈夫明智地辯駁,他哪裡能夠保存生命呢?更何況獲得賞賜呢?弓工妻子這位婦人,在萬乘之君的面前伸張勇氣,用言語辯論屈服了尊貴的晉平公,這難道不是一個剛毅大丈夫所該有的樣子嗎?總結起來,她也是為了幫助丈夫逃脫死亡,被真情至愛激發了心中的勇氣。

     ┃簡注┃ ①弓工:制作弓箭的工匠。

     ②繁人:官職名。

     ③平公:晉平公,名彪,晉悼公之子。

     ④葭葦:蘆葦。

     ⑤“秦穆公”句:據《韓詩外傳·卷十》所載,秦穆公的馬匹失竊被盜,他去找的時候發現偷馬的人正在吃馬肉。

    他不但沒有怪罪,還擔心偷馬的人隻吃馬肉不喝酒的話會死掉,于是找酒來給他們喝。

    後來秦國和晉國打仗,秦穆公被圍攻處于劣勢,在緊急關頭,當年偷吃馬肉的人挺身而出,使得秦穆公幸免于難。

     ⑥“楚莊王臣”句:據《韓詩外傳·卷七》所載,楚莊王賜宴群臣,大家喝酒喝到晚上,酣醉淋漓,宮殿上的蠟燭也熄滅了。

    在黑暗當中,有人牽拉王後的衣服,王後扯掉了那個人系帽子的纓繩,然後告訴楚莊王,說要點亮蠟燭看哪一個人的纓繩被弄斷了,從而找出這個對自己無禮的人。

    楚莊王并沒有馬上讓人點亮蠟燭,而是跟群臣說,誰的纓繩要是沒有弄斷的話就說明喝酒喝得不痛快。

    結果,所有人都弄斷了纓繩,王後也找不出到底是誰牽拉自己的衣服。

    後來,那個牽拉王後衣服的人為了報答楚莊王的不罪之恩,在楚國和吳國打仗的時候沖在前線奮勇作戰,并砍下了吳軍将領的頭顱獻給楚莊王。

     ⑦“其幹生于太山之阿”句:大意是制作弓箭所用的木材生長在泰山的凹曲之處,由于其位置特殊,一天被陽光照射三次,被樹陰遮擋三次。

     ⑧“傅以燕牛之角”句:傅以燕牛之角,附着上燕國的牛角。

    纏以荊麋之筋,用荊楚之地産的麋鹿筋來纏繞。

    固以阿魚之膠,《太平禦覽·兵部七十八》引《列女傳·晉弓工妻》文作“糊以河魚之膠”,即用黃河的魚做的膠來粘合。

    《太平禦覽·兵部七十八》綦毋遽注雲:“燕角善,楚筋紉,河膠粘也。

    ” ⑨“妾聞左手如拒”句:大意是,拉弓的時候,左手持弓要盡力外撐,如拒外物,右手持箭要穩,如同箭條是附生在手上的枝條一樣;放箭時,右手輕輕地放箭,左手保持不動,如同不知道要放箭一樣,這便是射箭的訣竅。

     ⑩“君射”句:大意是讓晉平公按照上文講的方法去試射,若還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去殺她的丈夫。

     漢馮昭儀 ◎馮昭儀①者,漢元帝②之昭儀,光祿勳③馮奉世之女也。

    初入宮為婕妤④,生中山王⑤。

    建昭[元帝年号]中,上幸虎圈鬥獸⑥,後宮皆從。

    熊走出,攀檻[欄幹]欲上殿,左右貴人皆驚走。

    婕妤當熊而立⑦,左右格殺熊。

    天子問:“汝獨不畏熊耶?”對曰:“妾聞猛獸得人而止。

    妾恐至禦坐,故以身當⑧之。

    ”元帝嗟歎,以此敬重焉。

    明年,中山王封,乃立婕妤為昭儀,随王之國⑨,号“中山太後”。

     呂氏曰:婦人多畏,馮昭儀之當熊,忠義所切,遂不暇畏耳。

    傅後⑩妒其獨立以形己之短,成帝立,以他事誣殺之。

    嗚呼!吾欲為善而善不可為,馮昭儀之謂乎? ┃呂語今譯┃ 大多數婦人都膽小畏懼,而馮昭儀做出以身擋熊的行為,是迫于忠肝義膽,于是沒有閑餘的心思去畏懼。

    傅太後嫉妒她獨自站立擋熊,讓自己顯得相形見绌,于是在成帝繼位的時候,用别的事情誣陷她,把她殺掉了。

    嗚呼!我想做善事但善事做不得(做了會招來禍害),這說的不就是馮昭儀這類事情嗎? ┃簡注┃ ①馮昭儀:昭儀,昭顯女儀之意,女官官職名,為妃嫔中的第一級。

    馮昭儀,名媛,為馮奉世的長女。

     ②漢元帝:劉奭(shì),漢宣帝劉詢的長子。

     ③光祿勳:官職名,掌領宿衛侍從之官。

     ④婕妤(jiéyú):女官官職名,和上卿同一級别,爵位和列侯相并。

     ⑤中山王:中山孝王劉興,漢元帝第三子。

     ⑥上幸虎圈鬥獸:漢元帝前往養虎的地方觀看野獸相鬥作樂。

     ⑦當熊而立:面對着熊而站立。

     ⑧當:擋。

     ⑨随王之國:随從中山王到其封國。

     ⑩傅後:傅太後,漢元帝劉奭的妃嫔,定陶恭王劉康生母,漢哀帝劉欣的祖母。

    傅太後為昭儀時與馮昭儀共事漢元帝,兩人之間産生了嫌隙,其後遂有誣殺之事。

     ┃實踐要點┃ “晉弓工妻”“漢馮昭儀”兩條大意相同,都講述了婦人在生死關頭挺身而出,拯救了丈夫的性命。

    前者憑借勇氣和見識,後者則發揮了大無畏的精神,都體現了柔弱女子所蘊含的巨大力量。

    這兩條啟發現代讀者,婦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和膽識,在關鍵的時刻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

     楚昭貞姜 ◎貞姜者,齊侯女,楚昭王夫人也。

    王出遊,留夫人漸台①之上,江水大至,王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②。

    使者至,請夫人出,夫人曰:“王與宮人約,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

    ”使者曰:“水方亟③,還而取符,來無及矣。

    ”夫人曰:“妾聞貞者不犯約,勇者不畏死。

    妾知從使者必生,然棄約越義,有死不為也。

    ”于是使者取符。

    比④至,台崩,夫人溺而死焉。

    王哀之,号曰“貞姜”。

     呂氏曰:貞姜可謂殺身以成信矣。

    待符而行,昭王之信也,無論狡僞之徒,假将王命。

    即王命真耶,非其初約;即符偶忘耶,難以信心。

    為貞姜者,有死而已,斷斷乎不可行也。

    或曰:貞姜随使者而來,昭王罪之與?曰:王懼其死而方喜其來也,奚罪?雖貞姜亦信其從召而王不罪己也,以信成君,以禮持己,故甯死而不往耳。

    惜哉宋伯姬⑤之賢,不若貞姜之合于道也。

     ┃呂語今譯┃ 貞姜可說是殺身以踐行誠信。

    等到有符節才走,這是對昭王許下的信諾,這樣做便無需懼怕狡猾作僞的人假傳楚王之命了。

    即使楚王改口說可以不待符節而走的命令是真的,這不是最初的約定;即使使者的符節偶然忘帶了,這也難以使人相信。

    對于貞姜而言,她隻能選擇死亡,絕對不可以沒見符節就走。

    有人會問,貞姜若是随着使者而回來,昭王會不會怪罪她呢?回答是,昭王害怕她死掉,看到她回來肯定很歡喜,怎麼會怪罪她呢?縱使貞姜也相信自己聽從召令回去而昭王不會怪罪自己,可是,為了用誠信來成就君王之德,用禮義來持守己身,因此甯願赴死也不跟着回去。

    可惜啊,像宋伯姬的賢良,比不上貞姜的合乎道義。

     ┃簡注┃ ①漸台:台名,建築在水上的高台。

     ②符:古代朝廷用以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由兩部分組成,雙方各執其一。

     ③水方亟:水流漲得很急。

     ④比:等到。

     ⑤宋伯姬:即下文的宋恭伯姬。

     宋恭伯姬 ◎伯姬者,魯宣公①之女也。

    嫁于宋,宋恭公②不親迎③,伯姬迫于父母之命而行。

    三月廟見④,當行夫婦之道,伯姬不聽命。

    宋人告魯,魯使大夫季文子⑤如宋緻命⑥,伯姬不得已從之。

    嫁十年,恭公卒。

    景公⑦時,夜失火,左右曰:“夫人避火!”伯姬曰:“婦人之義,保傅⑧不侍,夜不下堂。

    ”既而保至矣,傅未至也,火迫,左右曰:“夫人避火!”伯姬曰:“婦人之義,傅姆不俱,夜不下堂。

    ”遂逮于火而死。

    當此之時,諸侯聞之,莫不悼痛,相與聚會于澶[音禅]淵⑨,償⑩宋之所喪。

     呂氏曰:伯姬守禮,重于其身矣。

    夫禮以守身,犯禮矣,安用身為?伯姬以恭公不親迎而不行,既行而不成婦。

    皆以父母之命,迫之而後從,持身不苟,可以為法矣。

    至于夜火延室,雖有他女同行,亦足以明心迹。

    處變之禮,固自如此。

    姬也待姆師而行,已為過慎。

    乃保至傅未至,竟死于火而不行焉,守禮之嚴,千古一人耳。

    君子哀其志,而又惜其昧通變之權也。

     ┃呂語今譯┃ 伯姬遵守禮法,把禮法看得比生命重要。

    禮法是用來守護身體的,若是侵犯了禮法,身體還有什麼用呢?伯姬因為恭公不按照禮法規定親自來迎娶,所以不願意過門,被逼着過門了,卻仍然不願完成夫婦之禮。

    伯姬都是因為父母的命令,被迫之後才順從完成夫婦之禮,她守持自身一絲不苟的精神,可以被後人效法。

    至于說晚上大火蔓延到自己的居室,雖然(保母、傅母不在)隻能和其他女子一起逃跑,也足夠表明自己守節的心意了。

    應對變故時的禮法,本來就該這樣。

    伯姬卻要等待保姆女師到了才肯逃跑,這已經是太過于謹慎了。

    乃至說保母到了、傅母還沒到,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葬身火海而不逃跑,守禮守得這麼嚴謹,千年以來也隻有她一個人能做到了。

    君子哀痛她以死守禮的心志,卻又歎惜她不懂得權衡變通。

     ┃簡注┃ ①魯宣公:名俀,魯文公之子。

     ②宋恭公:又作宋共公,名瑕,宋文公之子。

     ③不親迎:按照禮法,男方要親自到女方家中迎娶女方回家,是為親迎。

    此處宋恭公不親迎不合禮法,故其後伯姬不聽命。

     ④三月廟見:三月廟見之禮,見上文“善言”部分“曾子問”的簡注。

     ⑤季文子: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正卿,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以忠廉著稱。

     ⑥緻命:傳達辭命。

     ⑦景公:宋景公,名栾,宋元公之子,宋恭公曾孫。

    據張濤《列女傳譯注》,此處當為“平公”之誤,伯姬死于魯襄公三十年,宋景公立于魯昭公二十六年,距伯姬去世已二十七年。

     ⑧保傅:保母、傅母,《大戴禮記·保傅》有雲:“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得義。

    ” ⑨澶淵:地名,今屬河南省。

     ⑩償:補償。

     齊孝孟姬 ◎孟姜者,華氏女,齊孝公①夫人也。

    好禮,齊中求之②,禮不備,終不往。

    足不蹑男席③,語不及戶外④,遠别避嫌,過時不嫁,齊中莫能求焉。

    國人稱其貞。

    孝公聞之,乃修禮親迎,三月廟見,而後行夫婦之道。

    久之,公遊于琅琊⑤,孟姬從。

    馬奔,姬堕而車碎。

    孝公使立車⑥迎之,姬帷以自障⑦,而使傅母應使者曰:“妾聞妃後踰阈⑧,必乘辎[音之]軿[音瓶]⑨;下堂,則從傅母;進退,則鳴玉佩;内飾,則結綢缪⑩;野處,則擁帷裳。

    所以正心一意,自斂饬?也。

    今立車無軿,不敢受命;野處無衛,不敢久居,失禮多矣。

    夫無禮而生,不若死。

    ”使者更取安車?。

    比其反也,則自經,傅母救之,不絕。

    辎軿至,然後乘而歸。

     呂氏曰:先王立天下之防,惟禮為峻?,而禮于男女為尤峻,懼禍之所從來也。

    孟姬禮備而後行,廟見而成婦,露面而欲死,守禮嚴矣哉!近世婦女,出門步行,既不蔽面乘車,又自搴帷?,盛容飾,以悅狡童之目,缙紳?且不知其非矣,他何望哉? ┃呂語今譯┃ 先王立下了治理天下的防範措施,隻有禮法是最為嚴格的,而禮法當中又以男女之别的禮法尤其嚴格,就是畏懼男女無别會帶來禍亂。

    孟姬在禮儀具備之後才肯出行,行過廟見之禮才正式成為人婦,在野外露出了面容就打算自殺而死,守禮守得多麼嚴謹啊!近來的婦女,出門的時候直接步行,既不遮蔽面容乘坐車子,乘坐車子的話又自己掀開帷幕,展示盛美的妝容首飾,用來取悅輕浮少年的眼睛,一些有文化的士大夫尚且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哪能寄望其他人呢? ┃簡注┃ ①齊孝公:名昭,齊桓公之子。

     ②齊中求之:齊國中人去向她求婚。

     ③不蹑(niè)男席:不踩在男子的坐席上。

     ④語不及戶外:說話不涉及家門之外的事情,如《禮記·内則》所雲:“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 ⑤琅琊:地名,今屬山東省。

     ⑥立車:古代沒有車蓋、要站立乘行的車子。

     ⑦帷以自障:用帷幔來遮擋自己。

     ⑧踰阈(yúyù):跨過門檻,即出行。

     ⑨辎軿(zīpíng):辎車、軿車,有帷幕的車子。

     ⑩結綢缪:緊密地纏結在一起。

     ?斂饬:收斂整饬。

     ?安車:古代可以坐乘的車子。

     ?峻:嚴。

     ?搴(qiān)帷:掀開帷幕。

     ?缙紳:官宦,士大夫。

     ┃實踐要點┃ “楚昭貞姜”“宋恭伯姬”“齊孝孟姬”三條都講述了貴族婦女為了遵守禮法甘願赴死的事迹,前兩者死于水火之災,而後者自經未遂。

    正如呂坤所說的“君子哀其志,而又惜其昧通變之權也”,她們嚴格守禮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敬佩的,但以身殉禮,未可謂智。

    如果說她們過于守禮是陷入了極端,那麼現代社會有的人全然不講男女有别之禮則又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如有的情侶在公共場合做出摟抱、接吻等過于親密的行為;有的人為博取網絡流量,在網絡平台上傳暴露不雅的照片和視頻;至于說婚前同居、未婚先孕等行為更是屢見不鮮。

    這都和古人制禮以立天下之防、明男女之大别的精神背道相馳。

     荊信公主 ◎荊國大長公主①,宋太宗②女也。

    真宗③時,下嫁驸馬都尉④李遵勖⑤。

    舊制選尚者,降其父為兄弟行⑥。

    時遵勖父繼昌無恙⑦,主⑧因繼昌生日,以舅姑禮谒之。

    帝聞之,喜,密⑨以缣[音兼,并絲缯也]衣、寶帶、器币⑩助為壽。

     信國長公主?,宋神宗?女。

    崇甯三年,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名意,事姑修婦道。

    潘故大族,夫黨數百人,賓接皆盡禮,無衷外言?。

    志尚沖淡,服玩不為紛華,歲時簡嬉遊?,十年間,惟一适西池而已。

     呂氏曰:婦道之衰也久矣。

    貴族之女嫁賤,富室之女嫁貧,則慢視舅姑,輕侮夫壻。

    舅姑夫壻,亦不敢以婦禮責之。

    見夫黨尊長,則倨傲輕浮,此皆無知俗女、小度癡兒,有識者為之歎笑。

    而彼方志驕意得,腼不知愧,則不肖父母之所驕也。

    今觀荊國信國兩公主,天子之女,天子之姑姊妹,而克謹婦道如民間子,可謂千古賢人矣,吾錄之以為挾富貴女子之勸。

     ┃呂語今譯┃ 婦人之道已經衰落很久了。

    貴族的女兒嫁給地位卑微的,或是富家的女兒嫁給貧窮的,都會怠慢傲視公公婆婆,輕視侮辱丈夫。

    公公婆婆和丈夫,也不敢用婦人之禮去責備她。

    這些女子看見丈夫親族的尊長者,便傲慢輕浮,這都是些無知的粗俗女子、氣量狹小的愚癡之人,有見識的人會哀歎恥笑她們。

    而她們之所以心志驕傲、洋洋得意、恬不知恥,都是不肖父母所驕寵出來的。

    現在看荊國、信國兩個公主,是天子的女兒,或是天子的姑姐妹,卻能像民間女子一樣謹守婦人之道,可以說是千古以來的賢人了,我摘錄她們用來勸導那些仗侍娘家富貴而不守婦道的女子。

     ┃簡注┃ ①荊國大長公主:宋太宗第七女,《宋史·公主傳》稱其“善筆劄,喜圖史,能為歌詩,尤善女工之事”。

     ②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之弟。

     ③真宗:宋真宗,趙恒,宋太宗第三子。

     ④驸馬都尉:本為官職名,掌副車(皇帝出行時親自乘坐的車為正車,其他随從的車為副車)之馬,後來皇帝的女婿照例都封驸馬都尉的稱号,簡稱驸馬,非實官。

     ⑤李遵勖(xù):初名勖,因娶荊國大長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北宋将領李崇矩之孫,精通佛學。

     ⑥“舊制選尚者”句:選尚,為公主選擇丈夫。

    根據北宋的制度,男子被選為驸馬後,他在家族中的地位要提升一個輩分,變成自己父親的同輩人,即所謂“降其父為兄弟行”。

    如李遵勖本名李勖,成為驸馬後,皇帝給他的名字多加了一個‘遵’字,把他的輩分升級為李崇矩的子輩。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公主過門之後,不用向公公婆婆行舅姑之禮。

     ⑦無恙:沒有疾病。

     ⑧主:公主。

     ⑨密:暗中。

     ⑩器币:禮器币帛。

     ?信國長公主:《宋史·公主傳》作“徐國長公主”,宋神宗幼女。

     ?宋神宗:宋神宗趙顼,宋英宗趙曙長子。

     ?無衷外言:《宋史·公主傳》作“無裡外言”,即接待賓客的時候說話有分寸,不談家事,也不談外事。

     ?簡嬉遊:很少外出遊玩。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了兩位公主下嫁夫家之後執守婦道的故事。

    呂坤摘錄此條的用意在于“挾富貴女子之勸”,即勸導富家女子下嫁家境不如娘家的夫家時,還是要尊敬夫家,不能恃貴生驕、目中無人。

    如此教誨同樣适用于現代社會。

    此外,還必須注意到,有的時候女方嫁到夫家之後并非有意怠慢夫家,而是由于兩家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不一緻,從而讓夫家人産生了誤會。

    這提醒現代讀者,在談婚論嫁的時候,要注意考慮雙方的家庭背景是否匹配。

    出身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無論在日常生活習慣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面都會有所不同,婚前要充分考慮與對方以及對方的家庭成員是否合得來。

    結婚之後,要充分理解對方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坦誠溝通,互相适應,這樣家庭生活才能更加美滿。

     韓氏家法 ◎柳公綽①妻韓氏,相國②休③之孫女,家法嚴肅儉約,為缙紳家楷範。

    歸④柳氏三年,無少長,未嘗見其露齒⑤。

    常衣絹素,不用绫羅錦繡。

    每歸甯,不坐金碧輿⑥,隻乘竹兜子⑦,二青衣⑧步屣[音洗,徐行]以随。

    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賜諸子,永夜⑨習學,含之,以資勤苦。

     呂氏曰:相國孫女,節度使⑩之夫人,金輿繡服,本不為侈。

    乃獨儉素自持,言笑不苟,豈惟韓氏賢,二公家法可概知矣。

    近世婦女,羅珠刺繡,滿箧充奁,大袖長衫,覆金掩彩,互羨争學,日新月異,有甫成而即毀者。

    無識男子,日悅婦人之心而不足,安望以節儉率之哉?德不如人而衣飾是尚,家不能治而容冶相先,皆柳夫人之罪人也。

     ┃呂語今譯┃ 韓氏是相國的孫女,節度使的夫人,她若是使用金碧輝煌的車子、穿錦繡華服的話,本來就不算是奢侈。

    然而,她卻以節儉樸素來修持己身,不苟言笑,這不僅僅體現出韓氏的賢惠,也大概可以看出她父親和丈夫的家教法度。

    近來的婦女,好看的珠寶和刺繡都放滿了箧奁,她們穿的長衫大袖下面,戴滿了金銀珠寶,婦女之間互相羨慕效仿對方,穿戴日新月異,有剛做好就毀掉的。

    沒有見識的男子,每天買東西來取悅婦人的心卻都不能滿足,怎能寄望用節儉來倡導這些婦女呢?德性不如别人卻崇尚衣服飾品,家庭不能治理好卻首先去打扮自己的容貌,這樣做的婦女就是柳夫人的罪人。

     ┃簡注┃ ①柳公綽:字寬,太子太保、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唐朝名臣、書法家。

     ②相國:官職名,即宰相。

     ③休:韓休,字良士,唐朝宰相,以正直著稱。

     ④歸:嫁。

     ⑤無少長,未嘗見其露齒:無論是小孩還是長輩,都沒有見過韓氏露齒大笑,即韓氏一直不苟言笑。

     ⑥金碧輿(yú):金碧輝煌的車子。

     ⑦竹兜子:有坐位而無轎廂的竹制轎子。

     ⑧青衣:當時地位卑賤的人穿青色衣服,因此稱婢仆、差役等人為青衣。

     ⑨永夜:長夜。

     ⑩節度使:官職名,唐朝時節度使統管一道或數州,主管軍、民、财政。

    柳公綽曾任河東節度使。

     ┃實踐要點┃ 本條講述了韓氏言動合禮、節儉持家、戒子勤學的事迹。

    呂坤特别強調韓氏的節儉樸素,他指出“德不如人而衣飾是尚,家不能治而容冶相先”的問題尤其值得現代婦女重視。

    在電商大行其道的現代社會,購物更加方便,顯性或隐性的商品廣告也出現得越來越多,人們都容易購物成瘾。

    衣櫃琳琅滿目,鞋子包包堆積如山,這是許多現代女性家中的現實情況。

    若是把精力、時間、金錢都花費在穿衣打扮之上,往往會忽略了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追求。

    本條提醒現代讀者,不妨嘗試減少自身的物欲,用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避免外物對人的異化,重新回歸到生活的本質,從而安頓自家身心,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齊桓衛姬 ◎衛姬者,衛侯女,齊桓公①之夫人也。

    桓公好淫樂②,衛姬為之不聽鄭、衛之音。

    齊霸,諸侯皆朝,而衛獨不至。

    桓公與管仲③謀伐衛。

    朝入,衛姬望見桓公,脫簪解佩,下堂而拜,曰:“願請衛之罪。

    ”桓公曰:“吾與衛無故,姬何請耶?”對曰:“妾聞之,人君有三色:顯然喜樂,容貌怡愉者,鐘鼓酒食之色;寂然清靜,意氣沉抑者,喪禍之色;忿然充滿,手足矜動④者,攻伐之色。

    今君見妾,舉趾⑤高而色厲聲揚,意在衛也。

    ”桓公諾。

    明日臨朝,管仲趨進曰:“君之臨朝也,氣下言徐,無伐國之志,其釋衛乎?”桓公曰:“善。

    ”乃立衛姬為夫人,号管仲為“仲父”,曰:“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寡人雖愚,足以立于世矣。

    ” 呂氏曰:衛姬之明哲至矣!世之愚婦人,征色發聲而不悟,自納身于罟獲⑥陷阱之中,死而不悔者,可以觀矣。

     ┃呂語今譯┃ 衛姬是多麼的明智啊!世上那些愚蠢的婦人,看到别人表露出的臉色、聽到别人發出的聲音也不明白背後的含義,自己把自己置諸罟獲陷阱之中,到死也不知道後悔的,可以看一下這篇傳記。

     ┃簡注┃ ①齊桓公:名小白,曾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②淫樂:渙散人心志的音樂。

    古人認為鄭、衛之音(鄭國、衛國的民間音樂)是淫靡之音。

     ③管仲:名夷吾,字仲,齊國國相,輔助齊桓公完成霸業,曆來為世所稱頌。

     ④矜動:舞動。

     ⑤趾:腳。

     ⑥罟(gǔ)獲:罟,網。

    獲,當作“擭(huò)”,捕獸用的機檻。

    《禮記·中庸》有雲:“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 ┃實踐要點┃ 本條提示現代讀者,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學會察言觀色、忖度心意。

    古人對觀人之法多有研究,如《周易·系辭下》有雲:“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論語·為政》有雲:“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莊子·列禦寇》有“九徵”之術:“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财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呂氏春秋·論人》有雲:“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何謂四隐?交友、故舊、邑裡、門郭。

    内則用六戚四隐,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僞貪鄙美惡無所失矣。

    ”如此種種均可在日常實踐之中參考使用。

     晉圉懷嬴 ◎懷嬴①者,秦穆公之女,晉太子圉②之妃也。

    圉質③于秦,穆公以嬴妻之。

    六年,圉将逃歸,謂嬴氏曰:“鳥飛反鄉,狐死首丘④,我欲首晉而死⑤,子其從乎⑥?”嬴曰:“子,晉太子也,而辱于秦。

    子之欲歸,不亦宜乎?雖然,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栉⑦,以固子⑧也。

    今吾不足以結子,是吾不肖也;從子而歸,是棄君之命也;言子之謀⑨,是負妻之義也。

    三者無一可。

    子行矣,不敢從,亦不敢言。

    ”子圉遂逃歸,是為懷公。

     呂氏曰:懷嬴不克終事晉公子,其節不足取矣。

    吾取其處事之權焉,從父從夫,兩無所失。

     ┃呂語今譯┃ 懷嬴不能終身事奉晉國的公子,她的節義不足以讓後人取法。

    我隻提倡她處事時的權變,即順從父親的意思,又順從丈夫的心意,沒有違背兩方的意願。

     ┃簡注┃ ①懷嬴(yíng):懷嬴先是嫁給了晉太子圉(晉懷公),晉太子圉回晉國之後,又奉秦穆公之命改嫁給公子重耳(晉文公)。

    因而呂坤說懷嬴的節義不足取。

     ②晉太子圉:晉懷公,晉惠公之子,即位不久即被人殺掉。

     ③質:春秋戰國時,列國互相派人為質,作為守信的保證。

     ④狐死首丘:古人認為狐狸死的時候會把頭朝向出生時的土丘,用以比喻心不忘本。

     ⑤首晉而死: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即打算返回晉國。

     ⑥子其從乎:你願意跟着我一起回去嗎? ⑦使婢子侍執巾栉:侍執巾栉,備好手巾、梳子以伺候主人。

    此為自謙之語,即嫁作晉太子圉之妻的意思。

     ⑧以固子:用以穩固晉太子圉留在秦國的心意。

    下文謂“結子”,大意相同。

     ⑨言子之謀:洩露晉太子圉回國的計謀。

     ┃實踐要點┃ 呂坤指出懷嬴值得後人學習的是她巧妙的處事方式,沒有違背父親和丈夫的意願。

    雖然現代社會不再提倡婦人要從父、從夫,但有的時候确實會面臨家人意見相悖的時候。

    要正确、巧妙地處理家人矛盾的意見,首先要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各方都能了解對方的心意。

    其次,要按照道義行事。

    矛盾的雙方都是自己的親人,講求情面隻會落得個兩邊都不讨好的境地,不如以理裁情,支持有理的一方,并用合适的言辭規勸理虧的一方。

     楚野辯女 ◎楚野辯女①者,昭氏之妻也。

    鄭簡公使大夫聘②于荊,至于狹路,有婦人乘車,與大夫毂[音谷]擊而折其軸③。

    大夫怒,将執而鞭之,婦人曰:“君子不遷怒,不貳過④。

    狹路之中,妾已極⑤矣。

    子大夫之仆,不肯少引⑥而敗子大夫之車。

    今反執妾,不亦遷怒乎?舍有罪仆,執無罪妾,不亦貳過乎?《周書》曰:‘毋侮鳏寡⑦。

    ’今子列大夫,輕妾微弱而執之,不亦侮鳏寡乎?鞭則鞭耳,惜子大夫之喪善也。

    ”大夫慚,無以應,遂釋而問之。

    對曰:“妾,楚野之鄙人⑧也。

    ”大夫曰:“盍從我于鄭乎?”對曰:“有狂夫⑨昭氏在。

    ”遂去。

    《詩》雲:“惟号斯言,有倫有脊⑩。

    ”楚辯女之謂也。

     呂氏曰:惟辯足以折人,惟理足以善辯。

    口才非婦人所尚也,而無端受辱,無言惟懼,或言而動氣犯禮,或言而浮衍無當,奚貴言哉?楚女言言當理,鄭大夫之益友忠臣也,宜其愧矣。

     ┃呂語今譯┃ 隻有辯才能夠折服人心,隻有合乎道理才能夠稱得上是善于辯論。

    口才本來不是婦人所崇尚的,當婦人無緣無故受到了侮辱,有的人不知道該說什麼,隻有恐懼,有的人會出言對罵而生氣失禮,有的人會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語,有誰會重視辯論時候的言語呢?楚女說的每一句話都合乎道理,算得上是鄭大夫的益友忠臣,鄭大夫感到慚愧也是很應該的。

     ┃簡注┃ ①楚野辯女:楚國郊野有辯才的女子。

     ②聘:聘問出訪。

     ③與大夫毂擊而折其軸:毂,車輪中心的圓滿,輻條相連之處。

    這裡指楚女所乘坐的車和鄭國大夫的車的車毂相撞,使得大夫車子的車軸折斷了。

     ④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