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語言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的比喻:(典故)比較難懂。
新詩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塵》: 綠衣人熟稔的按門鈴, 就按在住戶的心上; 是遊過黃海來的魚? 是飛過西伯利亞來的雁? “翻開地圖看”,遠人說。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那條虛線旁那個小黑點。
如果那是金黃的一點, 如果我的坐椅是泰山頂, 在月夜,我要猜你那兒, 準是一個孤獨的火車站。
然而我正對着一本曆史書, 西望夕陽裡的鹹陽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馬的蹄音。
在這首詩裡,作者将那個小黑點形象化,具體化,用了“魚”和“雁”的典故,又用了“泰山”和“火車站”作比喻,而“夕陽”“古道”,來自李白《憶秦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也是一種比喻,用古人的傷别的情感喻自己的情感。
詩中的比喻有許多是詩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從經驗中找出一些新鮮而别緻的東西來作比喻。
如: 陳散原先生的“鄉縣醬油應染夢”,“醬油”亦可創造比喻。
可見隻要有才,新警的比喻是俯拾即是的。
四、組織 (一)韻律詩要講究音節,舊詩詞中更有人主張某種韻表示某種情感者,如周濟《宋四家詞選叙論》: 陽聲字多則沉頓,陰聲字多則激昂,重陽間一陰,則柔而不靡,重陰間一陽,則高而不危。
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
(二)句式的複沓與倒置因為詩是發抒情感的,而情感多是重複迂回的,如《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
相去萬馀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 這幾句都表示同一意思—相隔之遠,可算一種複沓。
句式的複沓又可分字重與意重。
前者較簡單,後者較複雜。
歌謠與故事亦常用複沓,因為複沓可以加強情調,且易于記誦。
如李商隐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也是複沓,但比較的曲折了。
新詩如杜運燮的《滇緬公路》: ……路,永遠興奮, 都來歌唱呵, 這是重要的日子, 幸福就在手頭。
看它, 風一樣有力, 航過綠色的田野, 蛇一樣輕靈, 從茂密的草木間盤上高山的背脊, 飄在雲流中, 而又鷹一般敏捷, 畫幾個優美的圓弧, 降落下箕形的溪谷, 傾聽村落裡安息前歡愉的匆促,輕煙的朦胧中, 溢着親密的呼喚, 人性的溫暧。
有時更懶散, 沿着水流緩緩走向城市, 而就在粗糙的寒夜裡, 荒冷而空洞, 也一樣負着全民族的食糧, 載重車的黃眼滿山搜索, 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輪不絕的滾動着,人民興奮的脈搏, 每一塊石子, 一樣覺得為勝利盡忠而驕傲! 微笑了,在滿足向微笑着的星月下面, 微笑了,在豪華的凱旋日子的好夢裡…… 一方面用比喻使許多事物形象化,具體化;一方面寫全民族的情感,仍不離詩的複沓的原則,複沓的寫民族抗戰的勝利。
句式之倒置:在引起注意。
如: 竹喧歸浣女。
(三)分行分行則句子的結構可以緊湊一點,可以集中讀者的邊際注意。
詩的用字須經濟。
如王維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十字,是一幅好畫,但比畫表現得多,因為這兩句詩中的“直”“圓”是動的過程,畫是無法表現的。
五、傳達與了解 (一)傳達是不完全的詩雖不如一般人所說的難懂,但表達時,不是完全的。
如比喻,或用典時往往不能将意思或情感全傳達出來。
(二)了解也是不完全的因為讀者讀詩時的心情,和周遭的情景,對讀者對詩的了解都有影響。
往往因為心情或情景的不同,了解也不同。
詩究竟是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帶有神秘性,有無限可能的解釋呢?這是很不容易回答的。
但有一點可以說:我們不能離開字句及全詩的連貫去解釋詩。
(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講,姚殿芳、葉兢耕記錄,《國文月刊》,一九四一年)
新詩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塵》: 綠衣人熟稔的按門鈴, 就按在住戶的心上; 是遊過黃海來的魚? 是飛過西伯利亞來的雁? “翻開地圖看”,遠人說。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那條虛線旁那個小黑點。
如果那是金黃的一點, 如果我的坐椅是泰山頂, 在月夜,我要猜你那兒, 準是一個孤獨的火車站。
然而我正對着一本曆史書, 西望夕陽裡的鹹陽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馬的蹄音。
在這首詩裡,作者将那個小黑點形象化,具體化,用了“魚”和“雁”的典故,又用了“泰山”和“火車站”作比喻,而“夕陽”“古道”,來自李白《憶秦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阙。
”也是一種比喻,用古人的傷别的情感喻自己的情感。
詩中的比喻有許多是詩人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從經驗中找出一些新鮮而别緻的東西來作比喻。
如: 陳散原先生的“鄉縣醬油應染夢”,“醬油”亦可創造比喻。
可見隻要有才,新警的比喻是俯拾即是的。
四、組織 (一)韻律詩要講究音節,舊詩詞中更有人主張某種韻表示某種情感者,如周濟《宋四家詞選叙論》: 陽聲字多則沉頓,陰聲字多則激昂,重陽間一陰,則柔而不靡,重陰間一陽,則高而不危。
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
(二)句式的複沓與倒置因為詩是發抒情感的,而情感多是重複迂回的,如《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
相去萬馀裡,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 這幾句都表示同一意思—相隔之遠,可算一種複沓。
句式的複沓又可分字重與意重。
前者較簡單,後者較複雜。
歌謠與故事亦常用複沓,因為複沓可以加強情調,且易于記誦。
如李商隐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也是複沓,但比較的曲折了。
新詩如杜運燮的《滇緬公路》: ……路,永遠興奮, 都來歌唱呵, 這是重要的日子, 幸福就在手頭。
看它, 風一樣有力, 航過綠色的田野, 蛇一樣輕靈, 從茂密的草木間盤上高山的背脊, 飄在雲流中, 而又鷹一般敏捷, 畫幾個優美的圓弧, 降落下箕形的溪谷, 傾聽村落裡安息前歡愉的匆促,輕煙的朦胧中, 溢着親密的呼喚, 人性的溫暧。
有時更懶散, 沿着水流緩緩走向城市, 而就在粗糙的寒夜裡, 荒冷而空洞, 也一樣負着全民族的食糧, 載重車的黃眼滿山搜索, 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輪不絕的滾動着,人民興奮的脈搏, 每一塊石子, 一樣覺得為勝利盡忠而驕傲! 微笑了,在滿足向微笑着的星月下面, 微笑了,在豪華的凱旋日子的好夢裡…… 一方面用比喻使許多事物形象化,具體化;一方面寫全民族的情感,仍不離詩的複沓的原則,複沓的寫民族抗戰的勝利。
句式之倒置:在引起注意。
如: 竹喧歸浣女。
(三)分行分行則句子的結構可以緊湊一點,可以集中讀者的邊際注意。
詩的用字須經濟。
如王維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十字,是一幅好畫,但比畫表現得多,因為這兩句詩中的“直”“圓”是動的過程,畫是無法表現的。
五、傳達與了解 (一)傳達是不完全的詩雖不如一般人所說的難懂,但表達時,不是完全的。
如比喻,或用典時往往不能将意思或情感全傳達出來。
(二)了解也是不完全的因為讀者讀詩時的心情,和周遭的情景,對讀者對詩的了解都有影響。
往往因為心情或情景的不同,了解也不同。
詩究竟是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帶有神秘性,有無限可能的解釋呢?這是很不容易回答的。
但有一點可以說:我們不能離開字句及全詩的連貫去解釋詩。
(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講,姚殿芳、葉兢耕記錄,《國文月刊》,一九四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