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本與寫作

關燈
意練習這兩體的寫作。

    有些學生到了大學一年級,白話記叙文可以寫通,這兩體卻還淩亂龐雜,不成樣子;文言文也是記叙體可看些。

    若指出報紙和一般雜志上的文字是他們寫作的目标,他們也許多注意報紙雜志上說明文和議論文而漸漸引起興趣。

    那些文字都用現代生活作題材,學生總該覺得熟悉些,親切些;即使不能完全了解,總不至于摸不着頭腦。

    一面在寫作練習裡就他們所最熟悉的生活當中選出些說明文和議論文的題目,讓他們能夠有話說,能夠發揮自己的意見,形成自己的判斷,不至于苦掉筆頭。

     中學生并不是沒有說明和議論的能力,隻看他們演說便可知道。

    中學生能演說的似乎不少,可是能寫作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卻很少。

    演說的題目雖大,聽者卻常是未受教育或少受教育的民衆,至多是同等的中學生,說起來自然容易些。

    寫作說明文或議論文,不知不覺間總拿一般社會做假定的讀者,這自然不是中學生的力量所能及。

    所以要教學生練習這兩體的寫作,隻能給他們一些熟悉的小題目,指明中學生是假想的讀者,或者給一些時事題目,讓他們拟演說辭或壁報文字,假想的讀者是一般民衆,至多是同等的中學生。

    這才可以引他們入勝。

    說起壁報,那倒是鼓勵學生寫作的一個好法子。

    因為隻指出假想的讀者的存在,而實際的讀者老是那幾個人,好像支票不能兌現,也還是不大成。

    總得多來些實際的讀者才好。

    從前我教中學國文,有時選些學生的文題張貼在教室牆壁上,似乎很能引起全班的注意,他們都去讀一下,壁報的辦法自然更有效力,門類多,回數多。

    寫作者有了較廣大的實際的讀者群,閱讀者也可以時常觀摩。

    一面又可以使一般學生對于拿報紙上和一般雜志上文字做寫作的目标有更親切的印象。

    這是一個值得采取的寫作設計。

     不過,教材裡的白話說明文和議論文,也得補救一下。

    這就牽涉到白話文的發展。

    白話諷刺文和日常瑣論—小品文的一型—都已有相當的發展,這些原也是議論文和說明文的支派,但是不适于正式應用。

    青年人學習這些體的倒不少,聰明的還透露一些機智,平常的不免委瑣叫嚣。

    這些體也未嘗不可學,但隻知有這些,就太偏太窄了。

    适于應用的還是正式的論文。

    我們讀英文,讀本裡常見培根《論讀者》,牛曼《君子人》等短論。

    這些或說明,或議論,雖短,卻也是正式的論文。

    這一體白話文裡似乎還少,值得發展起來。

    這種短論最宜于作教材。

    我們現在不妨暫時借材異國,将這種短論譯出些來用。

    馬爾騰的《勵志哲學》也是這一類,可惜譯筆生硬,不能作範本。

    查斯特羅的《日常心理漫談》譯本(生活版),性質雖然略異,但文字經濟,清楚,又有趣味,高中可以選用。

    《愛的教育》譯本(開明版)裡有些短篇說明和議論,也可節取。

    此外,長篇的創作譯作以及别的書裡,隻要有可節取的适宜的材料,都不妨節取。

    不過這得費一番搜索的工夫。

    馮友蘭先生的《新世訓》(開明版)指示生活的方法,可以作一般人的南針;他分析詞義的精密,建立理論的謹嚴,論壇中極少見。

    他的文字雖不是純粹白話文,但不失為上選的說明文和議論文。

    高中學生一面該将這部書作為課外讀物,一面也該節取些收在教材裡。

     其實别的教材也該參用節取的辦法,去求得适當的入選文字。

    即如小說,現在似乎隻是舊小說才節取。

    新的便隻選整個的短篇小說,而且還隻能選那些篇幅短的。

    篇幅長的和長篇小說裡可取的部分隻得割愛。

    入選的那些篇幅雖短,卻也未必盡合式;往往隻是為了篇幅短将就着用。

    整篇的文字當然是主要的,但節取的文字盡可以比現在的教材裡多參用些。

    節取的範圍寬,得多費工作;還得費心思,使節取的部分自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結構。

    文學作品裡節取出來的不一定還是文學,也許隻是應用的文字。

    但現在缺乏的正是應用的白話文,能多節取些倒是很合用的。

     至于白話的私人書信,卻是很少。

    現行的幾部當代人的書簡集,還是文言的多。

    用白話文寫信,大約要從現在的青年人起手,将來倒是一定會普遍的。

    教材裡似乎也隻能暫時借用譯文。

    譯文有兩種:一是譯古為今,一是譯外為中。

    書信是最親切的文體,單是譯外為中恐怕不足,所以加譯古為今一項。

    當然要選那些可能譯的譯,而且得好譯手。

    例如蘇轼《黃州與秦太虛書》—類,就可以一試。

    曾國藩家書,似乎也可選擇一些。

    這些書信都近于白話,譯起來自然些。

    這種翻譯為的是建立白話書信的體裁,并不是因為原文難懂,選那些近于白話的,倒許可以見功些。

    英文《蔡公家書》,有文言譯本,題為《蔡公家訓》(商務本);譯文明白,但不親切自然。

    這部家書值得用白話重譯一回,白話譯也許可以貼切些。

    若是譯筆好,那裡面可選的教材很多。

    —朱光潛先生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明版),讨論種種問題,是一部很适于青年的書。

    其中文字選入教本的已經不少。

    這部書兼有書信和說明文議論文的成分,跟《蔡公家書》是同類的。

     (《國文教學》) 注196二十八年:民國二十八年,即一九三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