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
關燈
小
中
大
(一)引言
最近為丁文淵月波先生之逝世,曾二次到香港之殡儀館,重使我想到三十多年來,一直關心的人之生死問題,與一些十多年前已決定的見解,今借茲一說。
我與丁先生,數年來雖時常接觸交往,但了解不深。
關于他之學問人品,另有他人作文詳述紀念,不在本文之列。
我隻知道他與其兄丁文江、在君先生,數十年來是努力提倡西方科學于中國的人。
丁在君先生因隻相信西方醫藥,曾說甯死亦不請教中國醫生。
丁月波先生于前年,聞台灣有研究中國醫學的學校之設,亦即立刻作文,大加反對。
對于在君先生之甯死不服中藥,是假定中藥有效,亦絕不服用。
此并不合于科學家的重實效的精神。
而丁月波先生一定不許設研究中國醫學之學校,我亦并不知其在科學上之必然的理由在那裡。
記得讀了他那一文後,亦嘗竊竊不以為然。
但是此次見月波先生之遺囑中,說要将其遺體送香港大學醫學院,交學生解剖,我卻不禁肅然起敬。
連對于在君先生之一生反對玄學,而臨死亦不服中藥之精神,亦為之肅然起敬。
因這可見他們之提倡西方科學,有一死生以之的精神。
然而此精神本身卻不是科學的,而是對科學抱一宗教性信仰的道德精神。
而月波先生之遺囑,要将其遺體送交醫學院供學生解剖,更明顯是望有助于人類醫學研究之進步,以造福後人,其道德精神更令人肅然起敬。
于起敬之餘,我不能不想到:畢竟他這一番道德精神,如今到哪裡去了? 但是我這問題,在丁先生生前,是莫有法子向他問的。
他根本莫有此問題。
他學醫的目的,隻是要延長人類的生命之存在,而不是要保存他死後的精神之存在。
他或正因想到人死後其生命及精神即不存在,然後才要學醫,以求延長人之生命及精神的存在。
而他純以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世界,我可斷定:他在生前,并不相信他死後之精神還存在,而到另一地方去的。
然而在我對其精神肅然起敬之餘,我卻不禁想到此一問題。
然而丁先生卻不能答複我了。
真正細想下去,此中實可使人對一切人之生死問題,生無盡的惶惑,而感無盡的悲哀。
(二)人死問題與人之“生”之意義 人死了,究竟其精神是否即莫有?如有,到何處去?此是古往今來,無論野蠻民族文明民族,無論智、愚、賢、不肖,同有之一疑問。
此疑問,不隻是理智的,兼是情感的,不能隻向現實世界求解答,且當向超現實世界求解答。
這是人類一切宗教的一根源所在,是無數的文學、建築,音樂等藝術作品之所由産生,亦是誘導人作形而上的思索之最大的動力。
人生隻有百年,而生前與死後,則是無限的長遠。
以有生之年與已死之年相較,直是一與無限之比。
則何怪無數的人之情感與思想,由此起來。
但是這問題,要純自思想理論上求解答,卻有無數的可能的答案。
每一答案,都可有各色各樣的駁論。
因死後之世界,如一黑暗中之無涯的大海。
人在此大海邊,可以其心靈之光,向任何方向照射,去作自由的想象,或以理智的思慮加以推測,都可如有所見。
此黑暗之大海,原不拒絕人作何種之想象與思慮的推測。
于是當作一思想理論的問題來看,此問題便可人各一說。
然而人亦似永不能有一絕對的标準,以證驗他人所想象與推測者之是非。
因而純從知識的立場,我們對此問題,最穩妥的辦法,是自認無知,肯定死後世界是一不可知,或于此存疑,或隻是靜待此不可知之世界送來的消息。
此在宗教上稱為啟示,而人之對此啟示之态度,則為信仰,或不信。
消息自己來,人之信與不信,亦人自己信或不信。
此消息不強迫人信,亦不同時帶來能使不信者必信的證據。
人亦常無從知道這一些消息是真消息、或僞造。
由是而人仍可對此消息存疑或不信。
但是我們在把由自由的想象思慮推測,及由啟示來的信仰之門,一齊關閉,以求解決此問題的時候;我們卻可說,人對于人生之真了解,與對死者之真情實感,卻展露出一條由生之世界通到死之世界、由現實世界通到超現實世界,由生的光明通到死之黑暗的大路。
此之謂通幽明的大路。
依此對人生之真了解,我們是不能說,人死後即一無複餘的。
因除了唯物論,莫有人類之任何思想能證明,人之身體之停止呼吸與肉骨朽壞後,人之精神即一無複餘。
但是唯物論是絕對錯誤的。
其所以是絕對錯誤,是由人在生前,已在其生活中先已處處加以證明。
此證明是:人在生前,即從來不曾成為一隻顧念、要求其自己身體的存在之人。
人一直向往着、思維着在其自己身體之外之上之種種物事。
人在生前,人之精神實早已時時處處超越過其自己身體存在之問題去用心。
即就丁先生之例來說,他在生前,已将其遺囑寫好,要人們在他死後,把他之遺體送給醫學院學生研究了。
他在生前的心思與精神,已想到其死後之遺體的安排,與其遺體之将被解剖而不存在。
他寫遺囑時的心思與精神,乃是一要奉獻其身體于人類社會之學術文化的心思與精神。
此心思與精神,即是已超出其生前的身體的心思與精神了。
對于我們此說,有一最壞而最可憐的駁論,就是:如果莫有丁先生生前的身體,誰能寫遺囑?這是依于人之唯物論思想而發出之最壞亦最可憐的駁論。
其所以是最壞最可憐,是由于其對于人之心思與精神,全不知自其本身與其本身之所向往者着想,隻是翻到此心思精神之背
我與丁先生,數年來雖時常接觸交往,但了解不深。
關于他之學問人品,另有他人作文詳述紀念,不在本文之列。
我隻知道他與其兄丁文江、在君先生,數十年來是努力提倡西方科學于中國的人。
丁在君先生因隻相信西方醫藥,曾說甯死亦不請教中國醫生。
丁月波先生于前年,聞台灣有研究中國醫學的學校之設,亦即立刻作文,大加反對。
對于在君先生之甯死不服中藥,是假定中藥有效,亦絕不服用。
此并不合于科學家的重實效的精神。
而丁月波先生一定不許設研究中國醫學之學校,我亦并不知其在科學上之必然的理由在那裡。
記得讀了他那一文後,亦嘗竊竊不以為然。
但是此次見月波先生之遺囑中,說要将其遺體送香港大學醫學院,交學生解剖,我卻不禁肅然起敬。
連對于在君先生之一生反對玄學,而臨死亦不服中藥之精神,亦為之肅然起敬。
因這可見他們之提倡西方科學,有一死生以之的精神。
然而此精神本身卻不是科學的,而是對科學抱一宗教性信仰的道德精神。
而月波先生之遺囑,要将其遺體送交醫學院供學生解剖,更明顯是望有助于人類醫學研究之進步,以造福後人,其道德精神更令人肅然起敬。
于起敬之餘,我不能不想到:畢竟他這一番道德精神,如今到哪裡去了? 但是我這問題,在丁先生生前,是莫有法子向他問的。
他根本莫有此問題。
他學醫的目的,隻是要延長人類的生命之存在,而不是要保存他死後的精神之存在。
他或正因想到人死後其生命及精神即不存在,然後才要學醫,以求延長人之生命及精神的存在。
而他純以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世界,我可斷定:他在生前,并不相信他死後之精神還存在,而到另一地方去的。
然而在我對其精神肅然起敬之餘,我卻不禁想到此一問題。
然而丁先生卻不能答複我了。
真正細想下去,此中實可使人對一切人之生死問題,生無盡的惶惑,而感無盡的悲哀。
(二)人死問題與人之“生”之意義 人死了,究竟其精神是否即莫有?如有,到何處去?此是古往今來,無論野蠻民族文明民族,無論智、愚、賢、不肖,同有之一疑問。
此疑問,不隻是理智的,兼是情感的,不能隻向現實世界求解答,且當向超現實世界求解答。
這是人類一切宗教的一根源所在,是無數的文學、建築,音樂等藝術作品之所由産生,亦是誘導人作形而上的思索之最大的動力。
人生隻有百年,而生前與死後,則是無限的長遠。
以有生之年與已死之年相較,直是一與無限之比。
則何怪無數的人之情感與思想,由此起來。
但是這問題,要純自思想理論上求解答,卻有無數的可能的答案。
每一答案,都可有各色各樣的駁論。
因死後之世界,如一黑暗中之無涯的大海。
人在此大海邊,可以其心靈之光,向任何方向照射,去作自由的想象,或以理智的思慮加以推測,都可如有所見。
此黑暗之大海,原不拒絕人作何種之想象與思慮的推測。
于是當作一思想理論的問題來看,此問題便可人各一說。
然而人亦似永不能有一絕對的标準,以證驗他人所想象與推測者之是非。
因而純從知識的立場,我們對此問題,最穩妥的辦法,是自認無知,肯定死後世界是一不可知,或于此存疑,或隻是靜待此不可知之世界送來的消息。
此在宗教上稱為啟示,而人之對此啟示之态度,則為信仰,或不信。
消息自己來,人之信與不信,亦人自己信或不信。
此消息不強迫人信,亦不同時帶來能使不信者必信的證據。
人亦常無從知道這一些消息是真消息、或僞造。
由是而人仍可對此消息存疑或不信。
但是我們在把由自由的想象思慮推測,及由啟示來的信仰之門,一齊關閉,以求解決此問題的時候;我們卻可說,人對于人生之真了解,與對死者之真情實感,卻展露出一條由生之世界通到死之世界、由現實世界通到超現實世界,由生的光明通到死之黑暗的大路。
此之謂通幽明的大路。
依此對人生之真了解,我們是不能說,人死後即一無複餘的。
因除了唯物論,莫有人類之任何思想能證明,人之身體之停止呼吸與肉骨朽壞後,人之精神即一無複餘。
但是唯物論是絕對錯誤的。
其所以是絕對錯誤,是由人在生前,已在其生活中先已處處加以證明。
此證明是:人在生前,即從來不曾成為一隻顧念、要求其自己身體的存在之人。
人一直向往着、思維着在其自己身體之外之上之種種物事。
人在生前,人之精神實早已時時處處超越過其自己身體存在之問題去用心。
即就丁先生之例來說,他在生前,已将其遺囑寫好,要人們在他死後,把他之遺體送給醫學院學生研究了。
他在生前的心思與精神,已想到其死後之遺體的安排,與其遺體之将被解剖而不存在。
他寫遺囑時的心思與精神,乃是一要奉獻其身體于人類社會之學術文化的心思與精神。
此心思與精神,即是已超出其生前的身體的心思與精神了。
對于我們此說,有一最壞而最可憐的駁論,就是:如果莫有丁先生生前的身體,誰能寫遺囑?這是依于人之唯物論思想而發出之最壞亦最可憐的駁論。
其所以是最壞最可憐,是由于其對于人之心思與精神,全不知自其本身與其本身之所向往者着想,隻是翻到此心思精神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