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之正位居體之直道者。
依此,而觀人生之堕落而下降,亦所以助其超升而上達,而宗教家之窮人生之染污與罪惡之相者,亦與儒言相資而不二矣。
循上所說,是見此七篇,雖同一宗趣,而各篇亦各有一論題,然其前後相連,亦略有一秩序,要不外拔乎流俗之世間,以成就個人之心靈情懷志願之超升,而通于天下古今之人心,以使人生之存在成為居正位之真實存在而已。
而此秩序,則唯是吾将此諸文編為一集之後,無意中所發現。
夫我以七年之期,成此七文,平均相隔一載,乃成一篇;而一文之成,例不過三數日,一年之中,三百六十餘日,皆有他事間之。
據生理學家言,人生七年,形骸更易,而細胞換盡。
然此七文之間,乃亦竟有一秩序,存乎其中,是見人心底層,自有潛流,雖重岩疊石,未嘗阻其自循其道,以默移而前運,此皆不可思議,使我喟然興歎者也。
三 至于克就此七篇之文之主要義理而觀,吾今日加以反省,亦可試總括而言之。
即此諸文,皆唯是意在指明:一般之求人生之向上者,其所向往之理想環境,及其向上之行程,與其向上所依之心性,皆處處與一向下而沉墜之幾,相與伴随,亦常不免于似是而非者之相幻惑;因而人真欲求人生之向上者,必當求對此沉墜之幾與似是而非者,有一如實知與真正之警覺;人亦恒須經曆之,以沉重之心情負擔之,而後能透過之,以成就人生之向上而超升。
此則吾寫人生之體驗時,所未能真知灼見及者,而昔之儒者與西方之理想主義者,及當世之賢者,亦未必能于此殷勤加意者也。
自昔儒者言仁,言人我心之感通,由此仁與感通以見天心;西方理想主義者,言人心之形而上的統一,由此以見上帝之心。
此乃中西思想之究竟義,吾所夙信受奉持,并樂為之引申發揮者。
此七篇之究竟義,亦在乎是。
然世罕能知:人之求名求譽以及好權好位之心,亦原于人與我之心之求相感通,其根源亦在人之欲成就人我之心之統一。
唯依仁以行,乃希賢希聖之道,而徇逐名位,則沉淪流俗之途。
一念而上下易位,其危微之幾,似是而非之際,人亦罕能察及。
此即本書随處諄諄緻意之一端,而其要旨,則陳于本書之第一篇者也。
自昔儒者,言天地陰陽翕辟及人心開阖動靜之義,此皆屬于宇宙人生之大理,所以彰彼太極而立此人極之所資。
西方理想主義者,亦言正反及消極積極之相互為用,合以顯宇宙之絕對真理,顧又不知于人心之開阖動靜之際,自用工夫,以立人極之義,遂與中國聖學之傳之切切于此者異。
然中國聖學之傳,雖切切于此,而言多簡要,對今日世态之日繁,複難資針砭之用。
昔賢之偏在正面立言,于此開阖動靜之幾,可被阻滞而旁行歧出以導人生入于陷阱與漩流之義,亦引而未申。
此亦吾于寫人生之體驗等書時之所忽。
本書第二篇,論心靈之凝聚與開發,而處處以心靈之閉塞于陷阱,及流蕩為漩流,以為照應;實即所以彰昔賢所言之人心之開阖動靜,皆各有其旁行歧出,而成人心之病痛之原者在。
夫人心之開阖動靜,皆昔賢所謂生生化化,天理之流行之所攝,烏知人欲之根亦即在此流行中乎。
而人欲之流行于陷阱,成漩流,亦似天理流行之一動一靜,而實天淵迥隔。
此即本書第二篇之微旨所存,而惜所論猶有未盡意者也。
再如于人生之行程,吾昔于人生之體驗中,嘗以由求生存、求愛情、求名、求成就事業,以上達于真美善神聖之途說之;其所以必須有此步步之上達,乃由其每一步皆不能自足,此吾昔之所見及,亦西方之理想主義者,以及一切求人生之向上者所同見及者也。
然先儒之論人生上達之道,則不喜分為斬截之項别、階段與步驟或層級而說之,恒直下通真美善神聖為一體,以主宰吾人之此生。
孔子所謂志道、據德、依仁而遊藝,固無斬截之層級之可言也。
依孔子此言以觀,西方所謂求真之科學哲學,求美之文學藝術,以及宗教中之禮儀、教育、政治、經濟之術,及一切實用之技,皆藝也;人之修為之方,其要唯在自省其一一遊藝之事是否依于仁,而其發于外,是否有據于己之内部之德,其志是否通于人生之大道而已。
此修為之方,其工夫乃在人之時時處處之如此如此自省,以對一一之事,切問而近思,固亦不必分人生之事為項别,而系統的讨論人之修道之曆程也。
然當今之世,各種社會文化學術事業,皆已明顯化為分門别類之領域,人心之次第着于此諸領域以曆世務,即成一曆程;而人應世接物時,其所依之仁、所據之德,亦
依此,而觀人生之堕落而下降,亦所以助其超升而上達,而宗教家之窮人生之染污與罪惡之相者,亦與儒言相資而不二矣。
循上所說,是見此七篇,雖同一宗趣,而各篇亦各有一論題,然其前後相連,亦略有一秩序,要不外拔乎流俗之世間,以成就個人之心靈情懷志願之超升,而通于天下古今之人心,以使人生之存在成為居正位之真實存在而已。
而此秩序,則唯是吾将此諸文編為一集之後,無意中所發現。
夫我以七年之期,成此七文,平均相隔一載,乃成一篇;而一文之成,例不過三數日,一年之中,三百六十餘日,皆有他事間之。
據生理學家言,人生七年,形骸更易,而細胞換盡。
然此七文之間,乃亦竟有一秩序,存乎其中,是見人心底層,自有潛流,雖重岩疊石,未嘗阻其自循其道,以默移而前運,此皆不可思議,使我喟然興歎者也。
三 至于克就此七篇之文之主要義理而觀,吾今日加以反省,亦可試總括而言之。
即此諸文,皆唯是意在指明:一般之求人生之向上者,其所向往之理想環境,及其向上之行程,與其向上所依之心性,皆處處與一向下而沉墜之幾,相與伴随,亦常不免于似是而非者之相幻惑;因而人真欲求人生之向上者,必當求對此沉墜之幾與似是而非者,有一如實知與真正之警覺;人亦恒須經曆之,以沉重之心情負擔之,而後能透過之,以成就人生之向上而超升。
此則吾寫人生之體驗時,所未能真知灼見及者,而昔之儒者與西方之理想主義者,及當世之賢者,亦未必能于此殷勤加意者也。
自昔儒者言仁,言人我心之感通,由此仁與感通以見天心;西方理想主義者,言人心之形而上的統一,由此以見上帝之心。
此乃中西思想之究竟義,吾所夙信受奉持,并樂為之引申發揮者。
此七篇之究竟義,亦在乎是。
然世罕能知:人之求名求譽以及好權好位之心,亦原于人與我之心之求相感通,其根源亦在人之欲成就人我之心之統一。
唯依仁以行,乃希賢希聖之道,而徇逐名位,則沉淪流俗之途。
一念而上下易位,其危微之幾,似是而非之際,人亦罕能察及。
此即本書随處諄諄緻意之一端,而其要旨,則陳于本書之第一篇者也。
自昔儒者,言天地陰陽翕辟及人心開阖動靜之義,此皆屬于宇宙人生之大理,所以彰彼太極而立此人極之所資。
西方理想主義者,亦言正反及消極積極之相互為用,合以顯宇宙之絕對真理,顧又不知于人心之開阖動靜之際,自用工夫,以立人極之義,遂與中國聖學之傳之切切于此者異。
然中國聖學之傳,雖切切于此,而言多簡要,對今日世态之日繁,複難資針砭之用。
昔賢之偏在正面立言,于此開阖動靜之幾,可被阻滞而旁行歧出以導人生入于陷阱與漩流之義,亦引而未申。
此亦吾于寫人生之體驗等書時之所忽。
本書第二篇,論心靈之凝聚與開發,而處處以心靈之閉塞于陷阱,及流蕩為漩流,以為照應;實即所以彰昔賢所言之人心之開阖動靜,皆各有其旁行歧出,而成人心之病痛之原者在。
夫人心之開阖動靜,皆昔賢所謂生生化化,天理之流行之所攝,烏知人欲之根亦即在此流行中乎。
而人欲之流行于陷阱,成漩流,亦似天理流行之一動一靜,而實天淵迥隔。
此即本書第二篇之微旨所存,而惜所論猶有未盡意者也。
再如于人生之行程,吾昔于人生之體驗中,嘗以由求生存、求愛情、求名、求成就事業,以上達于真美善神聖之途說之;其所以必須有此步步之上達,乃由其每一步皆不能自足,此吾昔之所見及,亦西方之理想主義者,以及一切求人生之向上者所同見及者也。
然先儒之論人生上達之道,則不喜分為斬截之項别、階段與步驟或層級而說之,恒直下通真美善神聖為一體,以主宰吾人之此生。
孔子所謂志道、據德、依仁而遊藝,固無斬截之層級之可言也。
依孔子此言以觀,西方所謂求真之科學哲學,求美之文學藝術,以及宗教中之禮儀、教育、政治、經濟之術,及一切實用之技,皆藝也;人之修為之方,其要唯在自省其一一遊藝之事是否依于仁,而其發于外,是否有據于己之内部之德,其志是否通于人生之大道而已。
此修為之方,其工夫乃在人之時時處處之如此如此自省,以對一一之事,切問而近思,固亦不必分人生之事為項别,而系統的讨論人之修道之曆程也。
然當今之世,各種社會文化學術事業,皆已明顯化為分門别類之領域,人心之次第着于此諸領域以曆世務,即成一曆程;而人應世接物時,其所依之仁、所據之德,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