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本書七篇,乃餘七年來之所作,意在為廿餘年前拙著《人生之體驗》之續篇。
其與前書所陳者,在思想之核心上,并無改變。
其不同之處,要在如本書第七篇引言所說,即《人生之體驗》一書,唯基于對人生之向上性之肯定,以求超拔于吾之現實煩惱之外。
而十餘年來則吾對人生之艱難罪惡悲劇方面之體驗較深,故相較而論,前書乃偏在說人生之正面,而思想較單純,多意在自勉,而無心于說教,行文之情趣,亦較清新活潑。
雖時露人生之感歎,亦如詩人之懷感于暮春,仍與人之青年心境互相應合。
此書則更能正視人生之反面之艱難罪惡悲劇等方面,而凡所為言,皆意在轉化此諸為人生之上達之阻礙之反面事物,以歸于人生之正道,而思想亦皆曲折盤桓而出,既以自勵,亦兼勵人,而說教之意味較重。
行文之情趣,亦不免于迂郁沉重,如秋來風雨,其氣固不同于暮春。
然此書能面對彼反面之事物,更無躲閃逃避,困心衡慮,以斬伐彼人生前路之葛藤。
荊榛既辟,而山川如畫。
是春秋佳日之得失,固未易論也。
然人必曆春而至秋,此書與人之青年之心境,多不相應,而唯與曆人生之憂患,而不失其向上之志者相應;人之讀此書者,亦宜以前書為先,此書遂隻能居于續篇之列矣。
此上所言,乃以前後之拙著,其寫作時所依之心境,相較而言。
至于置此書于著作之林,其價值何在,即甚難言。
而予之寫此書,亦如寫前書,于寫時初實無與任何古今中外之人生思想,比較異同,計較勝劣之見,而事先亦無一系統之計劃。
初固未嘗見有所謂著述之林,亦未嘗期必成一著述;而唯直就吾之生此時代,住此人間之所實感實見者而為言,即次第成此七篇。
乃依寫作先後,編為一集。
唯今既編之為一集,重加反省,見此諸文之宗趣,雖未嘗有異,然亦各有一論題,而其先後寫成,亦約有一秩序行乎其間。
又就此七篇之主要義理而觀,各篇之所陳,亦有進于昔賢之所言,而可為開拓一思想之新境界之所資者。
茲分别述之于下。
唯皆淩空而述,亦不必與此七篇之文句,皆相貼切。
蓋須讀者遍觀諸文之後,泯其文句,以會其實義,方能與此所述者相契也。
二 關于此七篇之宗趣,不外如上所謂轉化為人生之上達之阻礙之反面事物,以歸于人生正道。
此所謂人生之上達,要在對已成之現實人生,不斷求超升一步。
而此超生,對外而言,亦即将自己之人生,由平日所周旋應對之流俗中拔出。
此拔出,乃一與流俗之隔離。
此隔離非人生之上達之終點,然為其必不可少之始點。
此亦為貫注本書七篇之宗趣,而随處加以提撕者。
而人之不能拔乎流俗,則首在不能拔乎流俗之毀譽,故吾人亦當于毀譽之現象,有一如實知,方能轉俗以成真,由流俗之世間以上達于真實世界,而成就吾個人之人格之上升,此即本書第一篇之論題。
至于第二篇,則轉而論此個人之心靈之凝聚與開發,及其與世間相接之道。
此則意在使此心靈既不随世間而流蕩,亦不閉塞于其自己,而得與師友相共切磋于“通達而貞定之真理”之途。
第三篇論人生之艱難與哀樂相生,則既無世間,亦無師友,唯見一孤獨之個人為求其人生之向上,而遍曆其人生之艱難,以上達于一“哀樂相生之情懷”。
此中之言及世間者,皆融入個人所遭遇之艱難與哀樂相生之情懷而論,而真理即在此情懷中,故與前二文之旨趣又略異。
在本書諸文中,此文亦為較能相應于一悱恻之情懷而寫成者。
第四篇論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則以志願攝情懷。
而此志之立,則要在既拔乎流俗之世間,而又置自己于世間,兼攝世間于自己。
第五篇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則由生說死,由明說幽,而意在由徹通死生與幽明,而以此一心,貫天下古今之人心者。
此乃本書各篇中義蘊最為弘深,亦最難為當世所深信不疑者。
此蓋必人先信真理之萬古長存,兼具哀樂相生之情懷,與通天下古今人心之志願者,乃能真實契入。
第六篇人生之虛妄與真實,則為克就人生之如何去除其存在中之虛妄成分——此諸虛妄成分,蓋皆由人之所以為人之尊嚴處之誤用而生者——以論必有個人之知行情志之對己對人,應世接物,及其所以善生而善死者,皆全幅真實化;人之整個人格之存在,乃得成一真實存在。
此為遙契于中庸之立誠之教者。
第七篇人生之颠倒與複位,則廣說人生之一切堕落、偏執、染污、罪惡之颠倒相,皆緣于人之超越無限量之心靈生命之自體之颠倒性而生,而此性又非其本性。
此乃意在由對此颠倒性相之體悟,以反顯人生
其與前書所陳者,在思想之核心上,并無改變。
其不同之處,要在如本書第七篇引言所說,即《人生之體驗》一書,唯基于對人生之向上性之肯定,以求超拔于吾之現實煩惱之外。
而十餘年來則吾對人生之艱難罪惡悲劇方面之體驗較深,故相較而論,前書乃偏在說人生之正面,而思想較單純,多意在自勉,而無心于說教,行文之情趣,亦較清新活潑。
雖時露人生之感歎,亦如詩人之懷感于暮春,仍與人之青年心境互相應合。
此書則更能正視人生之反面之艱難罪惡悲劇等方面,而凡所為言,皆意在轉化此諸為人生之上達之阻礙之反面事物,以歸于人生之正道,而思想亦皆曲折盤桓而出,既以自勵,亦兼勵人,而說教之意味較重。
行文之情趣,亦不免于迂郁沉重,如秋來風雨,其氣固不同于暮春。
然此書能面對彼反面之事物,更無躲閃逃避,困心衡慮,以斬伐彼人生前路之葛藤。
荊榛既辟,而山川如畫。
是春秋佳日之得失,固未易論也。
然人必曆春而至秋,此書與人之青年之心境,多不相應,而唯與曆人生之憂患,而不失其向上之志者相應;人之讀此書者,亦宜以前書為先,此書遂隻能居于續篇之列矣。
此上所言,乃以前後之拙著,其寫作時所依之心境,相較而言。
至于置此書于著作之林,其價值何在,即甚難言。
而予之寫此書,亦如寫前書,于寫時初實無與任何古今中外之人生思想,比較異同,計較勝劣之見,而事先亦無一系統之計劃。
初固未嘗見有所謂著述之林,亦未嘗期必成一著述;而唯直就吾之生此時代,住此人間之所實感實見者而為言,即次第成此七篇。
乃依寫作先後,編為一集。
唯今既編之為一集,重加反省,見此諸文之宗趣,雖未嘗有異,然亦各有一論題,而其先後寫成,亦約有一秩序行乎其間。
又就此七篇之主要義理而觀,各篇之所陳,亦有進于昔賢之所言,而可為開拓一思想之新境界之所資者。
茲分别述之于下。
唯皆淩空而述,亦不必與此七篇之文句,皆相貼切。
蓋須讀者遍觀諸文之後,泯其文句,以會其實義,方能與此所述者相契也。
二 關于此七篇之宗趣,不外如上所謂轉化為人生之上達之阻礙之反面事物,以歸于人生正道。
此所謂人生之上達,要在對已成之現實人生,不斷求超升一步。
而此超生,對外而言,亦即将自己之人生,由平日所周旋應對之流俗中拔出。
此拔出,乃一與流俗之隔離。
此隔離非人生之上達之終點,然為其必不可少之始點。
此亦為貫注本書七篇之宗趣,而随處加以提撕者。
而人之不能拔乎流俗,則首在不能拔乎流俗之毀譽,故吾人亦當于毀譽之現象,有一如實知,方能轉俗以成真,由流俗之世間以上達于真實世界,而成就吾個人之人格之上升,此即本書第一篇之論題。
至于第二篇,則轉而論此個人之心靈之凝聚與開發,及其與世間相接之道。
此則意在使此心靈既不随世間而流蕩,亦不閉塞于其自己,而得與師友相共切磋于“通達而貞定之真理”之途。
第三篇論人生之艱難與哀樂相生,則既無世間,亦無師友,唯見一孤獨之個人為求其人生之向上,而遍曆其人生之艱難,以上達于一“哀樂相生之情懷”。
此中之言及世間者,皆融入個人所遭遇之艱難與哀樂相生之情懷而論,而真理即在此情懷中,故與前二文之旨趣又略異。
在本書諸文中,此文亦為較能相應于一悱恻之情懷而寫成者。
第四篇論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則以志願攝情懷。
而此志之立,則要在既拔乎流俗之世間,而又置自己于世間,兼攝世間于自己。
第五篇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則由生說死,由明說幽,而意在由徹通死生與幽明,而以此一心,貫天下古今之人心者。
此乃本書各篇中義蘊最為弘深,亦最難為當世所深信不疑者。
此蓋必人先信真理之萬古長存,兼具哀樂相生之情懷,與通天下古今人心之志願者,乃能真實契入。
第六篇人生之虛妄與真實,則為克就人生之如何去除其存在中之虛妄成分——此諸虛妄成分,蓋皆由人之所以為人之尊嚴處之誤用而生者——以論必有個人之知行情志之對己對人,應世接物,及其所以善生而善死者,皆全幅真實化;人之整個人格之存在,乃得成一真實存在。
此為遙契于中庸之立誠之教者。
第七篇人生之颠倒與複位,則廣說人生之一切堕落、偏執、染污、罪惡之颠倒相,皆緣于人之超越無限量之心靈生命之自體之颠倒性而生,而此性又非其本性。
此乃意在由對此颠倒性相之體悟,以反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