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世界之肯定(默想體)
關燈
小
中
大
中?它并不。
因為它由陷于身體的限制而遇苦時,但同時以有苦為苦,即苦“苦”。
它苦,它可以求改善它的環境中其他物之結構組織,以與其自身之物之結構組織相順,或自己改造其身體之結構組織,以與環境中物之結構組織相順。
這即是說,它能夠調适它的身體與環境之關系,亦即是說,它能夠使其身體與環境之物之結構組織,成非一定的——因為我們一方雖可說身體與環境中之物,各有一定之結構組織,但是這一定,隻是從它們各自要保存其結構組織而有沖突上看出。
然而它們可以自然的沖突,亦可由我們的自制或制物的心力,來改造它們,使它們互相調适。
此即證明所謂它們結構組織之一定,并非絕對一定;因為嚴格說來,隻要它們的位置改移,它們的結構組織已有變換了。
而我們的心在作此調适的工作時,它是照顧着原先身境兩端的情形,作調适的工作。
它此時,是在其原先身體之上,表現它控制原先身體或環境的力量。
此亦即是說,心能在原先身體之上,破除原先身體與環境之物各别之結構組織原來之限制,而超化之破除之,以表現它的無限。
因心能在原先身體之上,照顧身境兩端的情形,所以它又可認識身體的能為之限度,自覺其身體能為之限度,而将精神理想,要它負擔的某種其力不能及之責任抽開,使它們各還原于本位,而不複互相牽制,不複有苦。
它以所知概不知,它犯錯誤,但他可以擴充其所知,破除他原先所知之限制,以達于其先所不知。
既知它所不知,即将原來用以判斷此先不知者之所知,還原至其本身所當涉及之範圍,遂皆得其正。
它以自私小己而犯罪惡,他亦可以破除小己之限,而知己外有人,于是推愛己之心以愛人,而自制其私。
人曾知苦苦、非非、惡惡,而求樂、真、善,這正證明心之本體,永遠是能夠獨立自主,而表現其自性之無限的。
而由人之求真、求美及愛人等,可至犧牲自己之生命、毀壞自己之身體,而不以為苦,此更證明身體結構組織之原始的限制,是根本上可以去除的。
(七)然而我在此又想到另一問題:即心之本體雖永遠能表現其自性之無限,而超化否定苦、錯、罪,以得真善樂,然而我們之求真善樂,可真能得着?我們又有何保障,使之不喪失?如果得着便不喪失,何以苦錯惡卻亦總是水遠的出現于人間?如果苦錯惡與真善樂,都同樣的永遠出現于人間,我們又怎能說心之本體是真能表現其自性之無限者?而且如果心之本體之自性,唯是真善樂,它何不隻直接表現為真善樂,而必須表現為苦錯惡,而後再來超化否定它們,以表現自己? 當我想到這問題時,于是我又想到我以前所說的有限與無限之聯系的問題了。
原來有限與無限,是一不可分的結。
無限之所以是無限,即在它之破除有限。
它必有限可破,然後成其無限。
于是我想到了:善之所以是善,即在它之惡惡,真之所以是真,即在它之非錯,樂之所以是樂,即在它之苦苦,正面之所以是正面,即在它之反反面。
正必有反可反,而後成其為正,所以正不離反。
正不離反,不是因反中有正,卻是因反中無正,所以反反乃顯正。
反與正必同時存在,它們是相對。
然正又反反,所以相對者永歸向絕對,隻有正是絕對。
因而苦惡錯與真善樂,亦必須平等存在而相對。
若無苦惡錯,亦無真善樂,因為真善樂,必須有反面之苦惡錯,為其所反,而後成其為正面之真善樂。
苦惡錯中無真善樂,然正因為苦惡錯中無真善樂,所以真善樂反苦惡錯,而與苦惡錯不離。
但是亦正因為真善樂與苦惡錯不離,而反苦惡錯,所以苦惡錯,又不能與真善樂平等的存在。
苦惡錯隻能在真善樂的超化否定之勢子下存在,苦惡錯必須被超化否定,而失其與真善樂相對之資格,而隻留下真善樂之絕對。
所以心之本體雖一方平等的表現出真善樂與苦惡錯,然而隻有真善樂,是他自性的表現,因此我們可說心之本體之自性,是絕對的真善樂。
當我想起了我們所以說心之本體自性是絕對的真善樂所據的理由時,于是我了解了,心之表現其自性之真善樂,是不免有與苦惡錯相對待,而表現的理由了。
因為真善樂之所以為真善樂之意義中,即涵具他之反苦惡錯,所以有苦惡錯為他所反,即所以證成其為真善樂。
于是我了解了:我們何以總是有許多苦痛錯誤罪惡的道理。
這原來是因為我們必須有苦惡錯,然後有苦惡錯被否定後之真善樂之表現。
于是我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是不必希望有一無苦惡錯存在的世界了。
我由是了解:我們肯定真善樂,即當以肯定真善樂之精神肯定苦惡錯。
因為當我們把苦惡錯,當作将被真善樂否定的苦惡錯時,苦惡錯便成為真善樂之前導。
我們把苦惡錯,當作真善樂之前導時,我們可以說苦惡錯中亦涵具真善樂了。
原來一切苦惡錯中,都涵具真善樂,于是純粹的苦惡錯,在我們眼光中是不存在了。
(八)但是我現在又想:雖然我在否定苦惡錯中獲得真善樂因而覺到苦惡錯是在被真善樂所否定的勢子之下之存在,所以它們是真善樂之前導,但是我們如何能保障我們之必能去苦惡錯,而得真善樂?我自然覺苦惡錯是在被真善樂否定的勢子之下,但是它們可真是因在被真善樂否定的勢子之下,絕對被否定的?如果它們不是絕對被否定,這豈非仍使我們對它們之存在于世界,生一種悲觀? 我對于這問題的答複是:特定的苦惡錯,無不可被否定。
苦惡錯中之罪惡與錯誤,都是當下可去的。
因為錯誤于被知時即銷毀,惡于被知時,我們即有惡惡之意,惡惡時我們即已在去惡。
即此當下去惡一念,等流下去,惡即可去盡。
而使此當下一念等流下去,當下的我,永遠是能自作主宰的。
至于苦痛,則當我們知苦為苦時,苦未必即去,但如我們能将我們之知苦之“知”之本身提起,而甯靜的觀照我們之苦,則苦可減去一半。
如果我們此時複真能反而觀照我們之觀照,則我們可以幾乎忘了苦。
而且我相信,如果我們這一種去觀照我們之觀照之能力,發達至極點,使我們之心力,全用于如是之自照,我們可全忘去當前之苦。
不過這在我們通常的人,是做不到的。
然而我們之苦,總有其緣因。
一切苦之緣因,在原則上,總是可以設法去除的。
所以我們總可以有法子,去除我們特定之苦。
至于現實世界中繼續不斷産生的苦惡錯,則當是永不能去除淨盡的,因為這正是現實世界之所以為現實世界。
然而這并不使我們悲觀,因為隻要我們相信心之本體之存在,則它們之存在,即真善樂之表現之前導。
它們之永遠不能去除淨盡,即所以使真善樂得有永遠之表現者。
而我們之說它們永遠不能去除,這隻是在時間之流中去看它們。
若我們将我們的心,同化于心之本體,将眼光放在時間之流上,把“苦惡錯永遠繼續生出之曆程”與“真善樂之永遠表現之曆程”,二者合而觀之,則前者之系列(Series),便是整個的在後者之系列所否定的勢子之下,前者隻純粹是後者所否定之對象。
所以自超時間的眼光來觀宇宙之全,我們便當說苦惡錯根本非真實。
我們将不見世界有苦惡錯之存在,世界隻是真善樂表現之場所,心之本體表現其自性之場所。
這樣的世界,還能使我們悲觀嗎? (九)但是我又想,我們雖可假想我們的心,同化于心之本體,将我們的眼光放在時間之流上看世界,然而我們現實的心,始終是心之本體之有限的表現。
這有限的表現,隻能看有限的,一段落的時空中之存在。
所以我們常是分段的看世界。
然而分段的看世界,則世界的每一段落的時空中,都是充滿苦惡錯的,所以我又失掉了我剛才之樂觀,我的心幾乎又被我所見之苦惡錯塞住了。
但是當我看每一段世界,覺其中都充滿苦惡錯之存在時,我同時又覺到我有想否定它們而實現真善樂之心願,而這心願亦是此世界之事實;于是我知道,我們要看這一段之世界,亦不能隻停留在苦惡錯之存在上,而須合我自己之這心願而觀,才能得現階段我所看的世界之全。
但是當我反省到我之此心願時,我知道我要所否定的苦惡錯,不僅限于我現在所感之世界之苦惡錯,我還要想否定他人所感之世界之苦惡錯。
我當下之此心願,便是想否定一切苦惡錯的心願,是無窮廣大的否定苦惡錯的心願,因我之此心,原是通于心之本體的。
于是當我将此當下的心願,當作現階段世界之事實,而觀此現階段之世界時,現階段的世界之苦惡錯,又在我這無窮廣大的心願所否定的勢子之下了,整個的世界,又變為光輝燦爛的了。
(十)但是我想到此時,突然我以上一段思想,通通斷了。
我又專注目在世界之苦惡錯上,我覺得世界處處充滿罪惡、苦痛、錯誤。
這世界始終是這樣一個世界,這如何得了?我的悲觀思想又産生了。
但是當我再反省我之悲觀思想,何以出現時,我知道是因剛才一段思想斷了,我不複将“世界之苦惡錯”,與“我心之要否定他們之心願”之二者合觀,所以我才有此悲觀思想。
我于是又回到我那段思想。
而且我又想永遠保存那段思想,而長住于其中,使我不再堕入悲觀。
但是我如何能長住在那一段思想中呢?思想隻在思想時呈現,我有何方法保障那一段思想不離開我呢?我想了很久,終找不出一種方法,可以使那一段思想,永不離開我。
因為思想根本便是隻能在呈現時呈現的。
但是當我知道思想是不能長與我不離時,我想起另外一個東西,是可以與我長不離的,那便是我的行為。
如果當我有否定苦惡錯的思想時,便可祛除我對于世界所生的悲觀,則我有繼續不斷的否定苦惡錯的行為,便可繼續不斷的反映為我之否定苦惡錯之思想,而繼續不斷的祛除我的悲觀。
故隻要我有繼續不斷的否定苦惡錯之行為,苦惡錯便可永遠被認為在被否定的勢子下存在的了。
于是我了解了:我們對于世界之悲觀,最先由于我對世界的認識之錯誤,其次由我對世界之苦惡錯,未作繼續不斷的否定它的工作。
要解除我的悲觀,便必須改造我在世界中之行為。
我把我在世界之行為改造時,我的世界觀,也就改造。
當我的行為是真在繼續不斷的祛除世界之苦惡錯,而實現真善樂時,世界也就當下被認為含真善樂之世界,令人悲觀的世界,不複具有令人悲觀的質素了。
我現在了解我們的行為,不僅改變世界,而且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了。
(十一)當我想到此時,似乎一切問題,都有一答案。
然而似乎許多更深遠更困難的問題,又在我心中顯露。
我首先想:誠然,我可以透過我之實現真善樂的活動來看世界,這活動是自至真、至善、常樂的、心之本體之所發出。
因那心之本體是如此。
所以我透過此活動來看世界,便覺一切世界之苦惡錯,都在我當下的否定它們的活動的勢子之下。
但是從他人的眼光中看來,我個人之否定苦惡錯的力量,比起世界之苦惡錯之力量,是何等的小呀!我自己站在外面來看自己,試問我自己能實現多少真善樂于世間呢?如果隻因我有實現真善樂之活動,我能透過如是活動來看世界,才能祛除我的悲觀而對世界樂觀,這種樂觀不純是主觀的嗎?其次,我又想:我們總是可以站在一種客觀的地位,來指出世界有我們未能否定之苦惡錯的。
人們犯了許多的罪惡錯誤,受了許多苦痛,這些苦惡錯,在尚未被否定時,而人或已死了。
我們所能否定的苦惡錯,隻有當前的人的苦惡錯,然而過去人類所受的苦痛,所犯的罪惡錯誤,便是永遠無法去補救的了。
這種無法補救的事實,便是使宇宙永遠含着缺陷的因素。
而且我又想:我們無論如何努力實現真善樂,然而在一段時間中,實現的真善樂,比起心之本體中之至善、至真、至樂來,總是有限的。
而我們在第二段時間中,實現另一有限的真善樂時,前一時所實現的真善樂,便喪失而不為我們直接感受了。
這一種由人所實現的價值,不能再保存再被直接感受,一切價值不能在一時完全實現,又是一宇宙之不完滿。
然而這些似乎更深遠更困難的問題,實際上其中前兩個,應當不産生的。
因為此二問題之所以産生,仍然由于我們離開了應有的對于心之本體之信仰。
我們以前已指出心之本體是超時空的,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恒常真實的心之本體之表現,所以人之有死一事,根本便不能成立。
人死,隻是其身體之銷毀,然而身體這東西,我已說明他自始即一銷毀中的存在,而于銷毀過程中表現心理活動。
所以人之身體自生至死,隻是心之本體之心理活動之一段過程之表現。
所以人之有死後的生活或第二代的身體,來繼續他心理活動之表現,是不成問題的事。
人之心理活動無不好善、真、樂而惡苦惡錯——因唯有真善樂乃心之本體自性之表現——則人今生所犯之罪惡、錯誤、所受之苦痛,于來生應仍能知求祛除補救,而實現其所求之真善樂。
因心之本體之無限,能破除超化其身體之原始的限制性,不為其原始的限制所限,則人必能逐漸破除其身體之原始的限制,以表現更多之心理活動與真善樂之價值。
這樣想下去,則所謂過去人所犯之罪惡、錯誤、所感之苦痛,并非不可祛除補救之事實。
以心之本體之超時空,已過去之苦惡錯,便非不能于未來加以祛除與補救者。
以心之本體之遍在于人,所以否定苦惡錯之力量,并不隻存在于我或任何人主觀的心,而為客觀的人人心中之力量。
如果我們真相信此客觀的力量之永遠存在,我們便不當相信宇宙間有任何不能去除之苦惡錯。
又以心之本體之恒常真實,則一切過去所實現之真善樂之價值,因其為心之本體自性之表現,即永遠保存于心之本體中。
至于所已實現的價值之不能再直接感受,這正同過去所經驗之對象之必須在現在忘卻。
過去所經驗之對象在現在忘卻,乃所以使我們對現在對象的新經驗成為可能者。
所以已實現的價值之不能再直接感受,即所以使我們對新價值之實現之直接感受,成可能者。
每一時所實現之價值是唯一的,即使每一時實現之價值,都是絕對的不可代替者。
至于因每一時所實現之價值是唯一的,于是一切的價值不能在一時完全實現,亦正所以表現心之本體含具無限之價值者。
然而如果我們真是信仰所實現的價值之永遠保存于心體,則已實現之價值之積累,日漸豐富,日漸充實,我們是有理由說,在一天我們可以與心之本體合而為一的。
到那時,我們便可在一刹那間,回證而重直接感受我們已所實現之一切價值,這是我對于第三個問題的答複。
自然,這種答複不過說明我們對于已實現者之不能直接感受,一面是損失,一面是獲得,所以這種損失,是我們為有所獲得而必須付出之代價,不能真算損失。
然而人如果希望不付代價而有所獲得,這宇宙便仍是不完滿。
至于我們一天可以與心之本體合而為一,那時我們可以再直接感受所已實現之一切價值,仍然不能取消現在我們不能再直接感受已實現之價值之事實。
所以現實宇宙之不完滿,我最後仍不能否認。
因而我在此文開始時之一段對于現實宇宙所生之感歎,便仍然是不能去除的。
然而當我知道現實宇宙必須是不完滿,因為不完滿,然後可漸化為完滿,及肯定真善樂之實現,便須肯定其實現途程中之缺憾時;于是我知道希望一不付代價而獲得自始完滿的宇宙,根本上即是一貪欲——這貪欲,是由我們自己對于真善樂之實現之努力懈弛時産生的——因為在此努力繼續不斷時,則我之努力直接透入世界,我的問題,隻是我如何以我之努力,改善世界,而不是世界如何滿足我,而在我之努力中,我自己可印證心之本體之完滿,我自然可不求現實宇宙之完滿。
因我可直覺此心之本體之滲貫入現實宇宙,使之化為完滿。
這直覺即存在于我們以上所謂否定苦惡錯的思想與行為中。
于是我對于宇宙之不完滿之感歎,化成為一純粹之感歎,不攙雜任何希求之感歎。
而我此文之始之感歎,亦升華為一種自心之本體所發出之對于現實宇宙之悲憫。
這一悲憫,以不含一切欲望,所以無一切通常所謂苦痛之有在于其中。
而從這一種悲憫中,遂使我更能透視心之本體之無盡的崇高。
二十九年四月——四日
因為它由陷于身體的限制而遇苦時,但同時以有苦為苦,即苦“苦”。
它苦,它可以求改善它的環境中其他物之結構組織,以與其自身之物之結構組織相順,或自己改造其身體之結構組織,以與環境中物之結構組織相順。
這即是說,它能夠調适它的身體與環境之關系,亦即是說,它能夠使其身體與環境之物之結構組織,成非一定的——因為我們一方雖可說身體與環境中之物,各有一定之結構組織,但是這一定,隻是從它們各自要保存其結構組織而有沖突上看出。
然而它們可以自然的沖突,亦可由我們的自制或制物的心力,來改造它們,使它們互相調适。
此即證明所謂它們結構組織之一定,并非絕對一定;因為嚴格說來,隻要它們的位置改移,它們的結構組織已有變換了。
而我們的心在作此調适的工作時,它是照顧着原先身境兩端的情形,作調适的工作。
它此時,是在其原先身體之上,表現它控制原先身體或環境的力量。
此亦即是說,心能在原先身體之上,破除原先身體與環境之物各别之結構組織原來之限制,而超化之破除之,以表現它的無限。
因心能在原先身體之上,照顧身境兩端的情形,所以它又可認識身體的能為之限度,自覺其身體能為之限度,而将精神理想,要它負擔的某種其力不能及之責任抽開,使它們各還原于本位,而不複互相牽制,不複有苦。
它以所知概不知,它犯錯誤,但他可以擴充其所知,破除他原先所知之限制,以達于其先所不知。
既知它所不知,即将原來用以判斷此先不知者之所知,還原至其本身所當涉及之範圍,遂皆得其正。
它以自私小己而犯罪惡,他亦可以破除小己之限,而知己外有人,于是推愛己之心以愛人,而自制其私。
人曾知苦苦、非非、惡惡,而求樂、真、善,這正證明心之本體,永遠是能夠獨立自主,而表現其自性之無限的。
而由人之求真、求美及愛人等,可至犧牲自己之生命、毀壞自己之身體,而不以為苦,此更證明身體結構組織之原始的限制,是根本上可以去除的。
(七)然而我在此又想到另一問題:即心之本體雖永遠能表現其自性之無限,而超化否定苦、錯、罪,以得真善樂,然而我們之求真善樂,可真能得着?我們又有何保障,使之不喪失?如果得着便不喪失,何以苦錯惡卻亦總是水遠的出現于人間?如果苦錯惡與真善樂,都同樣的永遠出現于人間,我們又怎能說心之本體是真能表現其自性之無限者?而且如果心之本體之自性,唯是真善樂,它何不隻直接表現為真善樂,而必須表現為苦錯惡,而後再來超化否定它們,以表現自己? 當我想到這問題時,于是我又想到我以前所說的有限與無限之聯系的問題了。
原來有限與無限,是一不可分的結。
無限之所以是無限,即在它之破除有限。
它必有限可破,然後成其無限。
于是我想到了:善之所以是善,即在它之惡惡,真之所以是真,即在它之非錯,樂之所以是樂,即在它之苦苦,正面之所以是正面,即在它之反反面。
正必有反可反,而後成其為正,所以正不離反。
正不離反,不是因反中有正,卻是因反中無正,所以反反乃顯正。
反與正必同時存在,它們是相對。
然正又反反,所以相對者永歸向絕對,隻有正是絕對。
因而苦惡錯與真善樂,亦必須平等存在而相對。
若無苦惡錯,亦無真善樂,因為真善樂,必須有反面之苦惡錯,為其所反,而後成其為正面之真善樂。
苦惡錯中無真善樂,然正因為苦惡錯中無真善樂,所以真善樂反苦惡錯,而與苦惡錯不離。
但是亦正因為真善樂與苦惡錯不離,而反苦惡錯,所以苦惡錯,又不能與真善樂平等的存在。
苦惡錯隻能在真善樂的超化否定之勢子下存在,苦惡錯必須被超化否定,而失其與真善樂相對之資格,而隻留下真善樂之絕對。
所以心之本體雖一方平等的表現出真善樂與苦惡錯,然而隻有真善樂,是他自性的表現,因此我們可說心之本體之自性,是絕對的真善樂。
當我想起了我們所以說心之本體自性是絕對的真善樂所據的理由時,于是我了解了,心之表現其自性之真善樂,是不免有與苦惡錯相對待,而表現的理由了。
因為真善樂之所以為真善樂之意義中,即涵具他之反苦惡錯,所以有苦惡錯為他所反,即所以證成其為真善樂。
于是我了解了:我們何以總是有許多苦痛錯誤罪惡的道理。
這原來是因為我們必須有苦惡錯,然後有苦惡錯被否定後之真善樂之表現。
于是我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是不必希望有一無苦惡錯存在的世界了。
我由是了解:我們肯定真善樂,即當以肯定真善樂之精神肯定苦惡錯。
因為當我們把苦惡錯,當作将被真善樂否定的苦惡錯時,苦惡錯便成為真善樂之前導。
我們把苦惡錯,當作真善樂之前導時,我們可以說苦惡錯中亦涵具真善樂了。
原來一切苦惡錯中,都涵具真善樂,于是純粹的苦惡錯,在我們眼光中是不存在了。
(八)但是我現在又想:雖然我在否定苦惡錯中獲得真善樂因而覺到苦惡錯是在被真善樂所否定的勢子之下之存在,所以它們是真善樂之前導,但是我們如何能保障我們之必能去苦惡錯,而得真善樂?我自然覺苦惡錯是在被真善樂否定的勢子之下,但是它們可真是因在被真善樂否定的勢子之下,絕對被否定的?如果它們不是絕對被否定,這豈非仍使我們對它們之存在于世界,生一種悲觀? 我對于這問題的答複是:特定的苦惡錯,無不可被否定。
苦惡錯中之罪惡與錯誤,都是當下可去的。
因為錯誤于被知時即銷毀,惡于被知時,我們即有惡惡之意,惡惡時我們即已在去惡。
即此當下去惡一念,等流下去,惡即可去盡。
而使此當下一念等流下去,當下的我,永遠是能自作主宰的。
至于苦痛,則當我們知苦為苦時,苦未必即去,但如我們能将我們之知苦之“知”之本身提起,而甯靜的觀照我們之苦,則苦可減去一半。
如果我們此時複真能反而觀照我們之觀照,則我們可以幾乎忘了苦。
而且我相信,如果我們這一種去觀照我們之觀照之能力,發達至極點,使我們之心力,全用于如是之自照,我們可全忘去當前之苦。
不過這在我們通常的人,是做不到的。
然而我們之苦,總有其緣因。
一切苦之緣因,在原則上,總是可以設法去除的。
所以我們總可以有法子,去除我們特定之苦。
至于現實世界中繼續不斷産生的苦惡錯,則當是永不能去除淨盡的,因為這正是現實世界之所以為現實世界。
然而這并不使我們悲觀,因為隻要我們相信心之本體之存在,則它們之存在,即真善樂之表現之前導。
它們之永遠不能去除淨盡,即所以使真善樂得有永遠之表現者。
而我們之說它們永遠不能去除,這隻是在時間之流中去看它們。
若我們将我們的心,同化于心之本體,将眼光放在時間之流上,把“苦惡錯永遠繼續生出之曆程”與“真善樂之永遠表現之曆程”,二者合而觀之,則前者之系列(Series),便是整個的在後者之系列所否定的勢子之下,前者隻純粹是後者所否定之對象。
所以自超時間的眼光來觀宇宙之全,我們便當說苦惡錯根本非真實。
我們将不見世界有苦惡錯之存在,世界隻是真善樂表現之場所,心之本體表現其自性之場所。
這樣的世界,還能使我們悲觀嗎? (九)但是我又想,我們雖可假想我們的心,同化于心之本體,将我們的眼光放在時間之流上看世界,然而我們現實的心,始終是心之本體之有限的表現。
這有限的表現,隻能看有限的,一段落的時空中之存在。
所以我們常是分段的看世界。
然而分段的看世界,則世界的每一段落的時空中,都是充滿苦惡錯的,所以我又失掉了我剛才之樂觀,我的心幾乎又被我所見之苦惡錯塞住了。
但是當我看每一段世界,覺其中都充滿苦惡錯之存在時,我同時又覺到我有想否定它們而實現真善樂之心願,而這心願亦是此世界之事實;于是我知道,我們要看這一段之世界,亦不能隻停留在苦惡錯之存在上,而須合我自己之這心願而觀,才能得現階段我所看的世界之全。
但是當我反省到我之此心願時,我知道我要所否定的苦惡錯,不僅限于我現在所感之世界之苦惡錯,我還要想否定他人所感之世界之苦惡錯。
我當下之此心願,便是想否定一切苦惡錯的心願,是無窮廣大的否定苦惡錯的心願,因我之此心,原是通于心之本體的。
于是當我将此當下的心願,當作現階段世界之事實,而觀此現階段之世界時,現階段的世界之苦惡錯,又在我這無窮廣大的心願所否定的勢子之下了,整個的世界,又變為光輝燦爛的了。
(十)但是我想到此時,突然我以上一段思想,通通斷了。
我又專注目在世界之苦惡錯上,我覺得世界處處充滿罪惡、苦痛、錯誤。
這世界始終是這樣一個世界,這如何得了?我的悲觀思想又産生了。
但是當我再反省我之悲觀思想,何以出現時,我知道是因剛才一段思想斷了,我不複将“世界之苦惡錯”,與“我心之要否定他們之心願”之二者合觀,所以我才有此悲觀思想。
我于是又回到我那段思想。
而且我又想永遠保存那段思想,而長住于其中,使我不再堕入悲觀。
但是我如何能長住在那一段思想中呢?思想隻在思想時呈現,我有何方法保障那一段思想不離開我呢?我想了很久,終找不出一種方法,可以使那一段思想,永不離開我。
因為思想根本便是隻能在呈現時呈現的。
但是當我知道思想是不能長與我不離時,我想起另外一個東西,是可以與我長不離的,那便是我的行為。
如果當我有否定苦惡錯的思想時,便可祛除我對于世界所生的悲觀,則我有繼續不斷的否定苦惡錯的行為,便可繼續不斷的反映為我之否定苦惡錯之思想,而繼續不斷的祛除我的悲觀。
故隻要我有繼續不斷的否定苦惡錯之行為,苦惡錯便可永遠被認為在被否定的勢子下存在的了。
于是我了解了:我們對于世界之悲觀,最先由于我對世界的認識之錯誤,其次由我對世界之苦惡錯,未作繼續不斷的否定它的工作。
要解除我的悲觀,便必須改造我在世界中之行為。
我把我在世界之行為改造時,我的世界觀,也就改造。
當我的行為是真在繼續不斷的祛除世界之苦惡錯,而實現真善樂時,世界也就當下被認為含真善樂之世界,令人悲觀的世界,不複具有令人悲觀的質素了。
我現在了解我們的行為,不僅改變世界,而且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了。
(十一)當我想到此時,似乎一切問題,都有一答案。
然而似乎許多更深遠更困難的問題,又在我心中顯露。
我首先想:誠然,我可以透過我之實現真善樂的活動來看世界,這活動是自至真、至善、常樂的、心之本體之所發出。
因那心之本體是如此。
所以我透過此活動來看世界,便覺一切世界之苦惡錯,都在我當下的否定它們的活動的勢子之下。
但是從他人的眼光中看來,我個人之否定苦惡錯的力量,比起世界之苦惡錯之力量,是何等的小呀!我自己站在外面來看自己,試問我自己能實現多少真善樂于世間呢?如果隻因我有實現真善樂之活動,我能透過如是活動來看世界,才能祛除我的悲觀而對世界樂觀,這種樂觀不純是主觀的嗎?其次,我又想:我們總是可以站在一種客觀的地位,來指出世界有我們未能否定之苦惡錯的。
人們犯了許多的罪惡錯誤,受了許多苦痛,這些苦惡錯,在尚未被否定時,而人或已死了。
我們所能否定的苦惡錯,隻有當前的人的苦惡錯,然而過去人類所受的苦痛,所犯的罪惡錯誤,便是永遠無法去補救的了。
這種無法補救的事實,便是使宇宙永遠含着缺陷的因素。
而且我又想:我們無論如何努力實現真善樂,然而在一段時間中,實現的真善樂,比起心之本體中之至善、至真、至樂來,總是有限的。
而我們在第二段時間中,實現另一有限的真善樂時,前一時所實現的真善樂,便喪失而不為我們直接感受了。
這一種由人所實現的價值,不能再保存再被直接感受,一切價值不能在一時完全實現,又是一宇宙之不完滿。
然而這些似乎更深遠更困難的問題,實際上其中前兩個,應當不産生的。
因為此二問題之所以産生,仍然由于我們離開了應有的對于心之本體之信仰。
我們以前已指出心之本體是超時空的,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恒常真實的心之本體之表現,所以人之有死一事,根本便不能成立。
人死,隻是其身體之銷毀,然而身體這東西,我已說明他自始即一銷毀中的存在,而于銷毀過程中表現心理活動。
所以人之身體自生至死,隻是心之本體之心理活動之一段過程之表現。
所以人之有死後的生活或第二代的身體,來繼續他心理活動之表現,是不成問題的事。
人之心理活動無不好善、真、樂而惡苦惡錯——因唯有真善樂乃心之本體自性之表現——則人今生所犯之罪惡、錯誤、所受之苦痛,于來生應仍能知求祛除補救,而實現其所求之真善樂。
因心之本體之無限,能破除超化其身體之原始的限制性,不為其原始的限制所限,則人必能逐漸破除其身體之原始的限制,以表現更多之心理活動與真善樂之價值。
這樣想下去,則所謂過去人所犯之罪惡、錯誤、所感之苦痛,并非不可祛除補救之事實。
以心之本體之超時空,已過去之苦惡錯,便非不能于未來加以祛除與補救者。
以心之本體之遍在于人,所以否定苦惡錯之力量,并不隻存在于我或任何人主觀的心,而為客觀的人人心中之力量。
如果我們真相信此客觀的力量之永遠存在,我們便不當相信宇宙間有任何不能去除之苦惡錯。
又以心之本體之恒常真實,則一切過去所實現之真善樂之價值,因其為心之本體自性之表現,即永遠保存于心之本體中。
至于所已實現的價值之不能再直接感受,這正同過去所經驗之對象之必須在現在忘卻。
過去所經驗之對象在現在忘卻,乃所以使我們對現在對象的新經驗成為可能者。
所以已實現的價值之不能再直接感受,即所以使我們對新價值之實現之直接感受,成可能者。
每一時所實現之價值是唯一的,即使每一時實現之價值,都是絕對的不可代替者。
至于因每一時所實現之價值是唯一的,于是一切的價值不能在一時完全實現,亦正所以表現心之本體含具無限之價值者。
然而如果我們真是信仰所實現的價值之永遠保存于心體,則已實現之價值之積累,日漸豐富,日漸充實,我們是有理由說,在一天我們可以與心之本體合而為一的。
到那時,我們便可在一刹那間,回證而重直接感受我們已所實現之一切價值,這是我對于第三個問題的答複。
自然,這種答複不過說明我們對于已實現者之不能直接感受,一面是損失,一面是獲得,所以這種損失,是我們為有所獲得而必須付出之代價,不能真算損失。
然而人如果希望不付代價而有所獲得,這宇宙便仍是不完滿。
至于我們一天可以與心之本體合而為一,那時我們可以再直接感受所已實現之一切價值,仍然不能取消現在我們不能再直接感受已實現之價值之事實。
所以現實宇宙之不完滿,我最後仍不能否認。
因而我在此文開始時之一段對于現實宇宙所生之感歎,便仍然是不能去除的。
然而當我知道現實宇宙必須是不完滿,因為不完滿,然後可漸化為完滿,及肯定真善樂之實現,便須肯定其實現途程中之缺憾時;于是我知道希望一不付代價而獲得自始完滿的宇宙,根本上即是一貪欲——這貪欲,是由我們自己對于真善樂之實現之努力懈弛時産生的——因為在此努力繼續不斷時,則我之努力直接透入世界,我的問題,隻是我如何以我之努力,改善世界,而不是世界如何滿足我,而在我之努力中,我自己可印證心之本體之完滿,我自然可不求現實宇宙之完滿。
因我可直覺此心之本體之滲貫入現實宇宙,使之化為完滿。
這直覺即存在于我們以上所謂否定苦惡錯的思想與行為中。
于是我對于宇宙之不完滿之感歎,化成為一純粹之感歎,不攙雜任何希求之感歎。
而我此文之始之感歎,亦升華為一種自心之本體所發出之對于現實宇宙之悲憫。
這一悲憫,以不含一切欲望,所以無一切通常所謂苦痛之有在于其中。
而從這一種悲憫中,遂使我更能透視心之本體之無盡的崇高。
二十九年四月——四日